这类动物最早是在一名叫克里斯蒂安·摩根茨坦的德国诗人在他的诗中写到了一种‘用鼻子走路的动物’,这件事情是真的。克里斯蒂安·摩根茨坦(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摩尔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 1871-1914)是德国的一个打油诗诗人,他在1905年创作了一首名为das nasobem(the nasobame)的诗。因为我不懂德文,这里附上这首诗的英文译文:
along on its proboscis there goes the nasobame accompanied by its young one. it is not found in brehm it is not found in meyer nor in the brockhaus anywhere. ’twas only through my lyre we know it had been there. thenceforth on its probosces (above i’ve said the same) accompanied by its offspring there goes the nasobame.
很明显,这只是一首恢谐式的打油诗,这种名叫nasobame的动物完全是诗人的编造。不过,摩根茨坦的诗因为通俗幽默,在德国一度十分流行,很多德国人都可以背出几首,所以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后来竟被一些人信以为真,也是有可能的。
可能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195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动物学教授gerolf steiner化名为dr. harald stümpke,在德国出版了一本名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的书。为了使人相信确有dr. harald stümpke其人,还装模作样地用真名为这本书写了后记。在这本书中,gerolf steiner煞有介事地编造了rhinogradentia这个“学名”来为这类动物命名(可以翻译成“鼻行目”或“鼻行类”),把它放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里作为一目,和灵长目、食肉目之类并列,并划分为“14科189种”,一一给以命名和分类学上的详细描述,还配了黑白线条图,这倒颇增加了它的蛊惑性。祝大星那篇文章的东西,比如“挪威人在1941年首次发现”(而且这个挪威人还是从日本人的集中营里跑出来的)、“哈伊艾爱群岛(hi-yi-yi is.)”、 “1950年代被美国人的核弹炸沉”(那个挪威人也便和他发现的鼻行动物一同遇难了)之类就全部来自于这本荒诞不经的伪“专著”。
此书于1967年由leigh chadwick译为英文,由自然历史出版社(natural history press)出版,题为the snouters: form and life of the rhinogrades,又给这种想象中的动物起了snouter这个诨名。此书以后又译为日文等,成为全球性的科学谎言。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google搜搜rhinogradentia或snouter等词,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如果你懂德文就更好了,因为这个谎言本来就是德国人编的,德语的介绍网页比英语的更多。
由来 Origin
鼻行动物 由来
鼻行动物 由来
二战期间,瑞典人埃纳.佩特鲁森从日本法西斯的集中营侥幸逃出,1941年经漂流辗转来到希埃依群岛,发现该群岛因远离大陆,人迹罕至,不仅尚未进行生态研究,而且有的岛屿根本无人知晓。如其中的希达迪菲岛即是由埃纳发现后才确定方位补画入地图的。该群岛产生于遥远的地质年代,至迟在白垩纪后期就已与大陆分离。因此岛上生息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生物种群,鼻行类动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有的岛上曾有土著人居住,后因染上“外来人”带来的流感病毒而全部死亡。二战后一个国际研究机构曾在群岛的密罗纸利岛东岸建立研究所,进行生物学调查研究,但1957年美国在这里进行核试验,随着无情的巨响与蘑菇云冲天升起,刚刚发现十六年的岛屿与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的珍贵标本、图片、调查记录案一起葬身海底了。哈拉特书中的图片与资料,据称即来自对当时岛上这些科研图片与记载的残留记忆。
日本生物学家们根据哈拉特的图片和资料,精心制作了鼻行类动物的复原标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学家和动物爱好者们的极大兴趣。如能找出确凿的实物标本,那么鼻行类的发现可称为本世纪动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也有人认为,鼻行类缺乏在动物发展史与分类学上的依据,又没有出土的化石之类可作参考,因此真伪还很难说。如今希埃依群岛业已毁灭,埃纳和哈拉特等人也均已作古。一切均已无从寻觅,真耶?伪耶?面对着复原的鼻行类动物标本,人们除了遗憾,还有无穷的困惑。
这类动物最早是在一名叫克里斯蒂安·摩根茨坦的德国诗人在他的诗中写到了一种‘用鼻子走路的动物’,这件事情是真的。克里斯蒂安·摩根茨坦(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摩尔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 1871-1914)是德国的一个打油诗诗人,他在1905年创作了一首名为Das Nasobem(The Nasobame)的诗。因为我不懂德文,这里附上这首诗的英文译文:
Along on its proboscis there goes the nasobame accompanied by its young one. It is not found in Brehm It is not found in Meyer Nor in the Brockhaus anywhere. ’Twas only through my lyre we know it had been there. Thenceforth on its probosces (above I’ve said the same) accompanied by its offspring there goes the nasobame.
很明显,这只是一首诙谐式的打油诗,这种名叫nasobame的动物完全是诗人的编造。不过,摩根茨坦的诗因为通俗幽默,在德国一度十分流行,很多德国人都可以背出几首,所以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后来竟被一些人信以为真,也是有可能的。
可能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195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动物学教授Gerolf Steiner化名为Dr. Harald Stümpke,在德国出版了一本名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的书。为了使人相信确有Dr. Harald Stümpke其人,还装模作样地用真名为这本书写了后记。在这本书中,Gerolf Steiner煞有介事地编造了Rhinogradentia这个“学名”来为这类动物命名(可以翻译成“鼻行目”或“鼻行类”),把它放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里作为一目,和灵长目、食肉目之类并列,并划分为“14科193种”,一一给以命名和分类学上的详细描述,还配了黑白线条图,这倒颇增加了它的蛊惑性。祝大星那篇文章的东西,比如“挪威人在1941年首次发现”(而且这个挪威人还是从日本人的集中营里跑出来的)、“哈伊艾爱群岛(Hi-Yi-Yi Is.)”、 “1950年代被美国人的核弹炸沉”(那个挪威人也便和他发现的鼻行动物一同遇难了)之类就全部来自于这本荒诞不经的伪“专著”。
此书于1967年由Leigh Chadwick译为英文,由自然历史出版社(Natural History Press)出版,题为The Snouters: Form and Life of the Rhinogrades,又给这种想象中的动物起了snouter这个诨名。此书以后又译为日文等,成为全球性的科学谎言。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google搜搜Rhinogradentia或snouter等词,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如果你懂德文就更好了,因为这个谎言本来就是德国人编的,德语的介绍网页比英语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