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稱】:鼷鹿
【拉丁學名】:tragulus javanicus(命名人:osbeck, 1765 )
【俗名】:鼠鹿,小鹿,小鼷鹿,馬來亞鼷鹿,改範(傣語)
【英文名】:lesser mouse deer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苔蘚林、稀樹草原
【緻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國內分佈】:雲南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鼷鹿科 tragulidae
屬: 鼷鹿屬 tragulus
種: 小鼷鹿 t. javanicus |
|
偶蹄類中最小的動物,大小似免,體長42~48釐米,尾長5~7釐米,體重1.2~2千克。兩性均無角,雌性獠牙短而不露,雄性獠牙發達露於唇外。四肢細長,主蹄尖窄。喉部有白色縱行條紋,腹部為白色。背、腿側及體側等陽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黃褐。
前臼齒高冠具銳利切跡,吻尖而窄,鼻孔似裂縫,無顔面腺和足腺,腳長而細,每足具4趾。反芻,胃分3室,第3室退化。 |
|
中南半島,包括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緬甸,並至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嶼。中國分佈僅是本種分佈區的邊緣,衹見于云南西雙版納勐臘縣。 |
|
活動於低海拔地區的熱帶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灌叢和草叢。 |
|
常在河𠔌灌叢和深草叢中活動,有時也進入農田。夜行動物,主要在晨昏活動,多單獨活動。行動十分靈敏,善於隱蔽一般不遠離棲息地。以植物嫩葉、莖和漿果為食,也吃青草。涉水之後會暫時喪失行走能力,此時常被人捕獲。
一般情況下單衹活動,衹有到發情期纔雌雄成對相聚一起尋食,交配後即各奔東西。是保留着許多原始特徵的鹿類動物,也是一種體形很小的原始反芻類動物,在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很有價值。 |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
全年繁殖,孕期5~6個月,母小鼷鹿産仔48小時後便可以發情受孕,而且能一邊哺乳一邊懷胎。每胎1仔,偶爾也産2仔。幼仔出生半小時後就能活動。出生半年後就會性成熟。 |
|
小鼷鹿的棲息地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大,牲畜踐踏和人為建設對小鼷鹿的隱蔽除破壞嚴重,此外它也受到狩獵的威脅,人們為取食它的肉而捕殺它們。
在我國的分佈由於是其分佈區的邊緣,故面積非常狹小,約100km2,僅在西雙版納勐臘縣尚勇、勐遠、勐臘等少數幾個地方有見,數量極少,估計不足100衹。
2007年西雙版納開展鼷鹿保護項目工程,包括大沙壩水庫淹沒區鼷鹿種群數量調查研究與監測、鼷鹿生境恢復與改造、鼷鹿遷徙走廊、鼷鹿半野化繁殖試驗場等4個子項目。 |
|
- lat.: lesser malay chevrotain tragulus javanicus(osbeck)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