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稱】:黑麂
【拉丁學名】:muntiacus crinifrons
【俗名】:紅頭麂,蓬頭麂、紅頭青麂、烏金麂,奉化人也叫烏獐
【英文名】:black fronted muntjac
【商品名】:麝香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漸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苔蘚林 、稀樹草原
【緻危因素】:種內生物學特點,棲息地破壞,作為食物被捕獵,因為貿易被捕獵
【國內分佈】:浙江, 安徽, 雲南, 廣東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 科(cervida)
屬: 麂屬(muntiacus) |
外形特徵 Shape characteristics |
黑麂是麂類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100~l10釐米,肩高60釐米左右,體重21~26千克。雄性具角,角柄較長,頭頂部和兩角之間有一簇長達5~7釐米的棕色冠毛。鼕毛上體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較長,一般超過20釐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側毛色純白,白尾十分醒目。
眼後的額項部有簇狀鮮棕、淺褐或淡黃色的長毛,有時能把兩衹短角遮得看不出來“蓬頭麂”之名就是從此而來的。 |
|
黑麂是我國的特産動物,沒有亞種分化,分佈範圍十分狹小,僅見於浙江的桐廬、安吉、余杭、臨安、富陽、諸暨、建德、淳安、東陽、金華、開化、常山、衢縣、遂昌、武義、晉雲和竜泉、慶元等縣,偶見於臨海縣;安徽的廣德、寧國、涇縣、青陽、貴池、石臺、太平、旌德、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東至等縣;江西的婺源、玉山縣;福建的浦城縣,整個分佈區瀕及4省39個縣,面積約7.65萬平方公裏。 |
|
主要棲息於海拔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緑闊葉林及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和灌木叢中,比其他麂類棲息的位置較高。 |
|
早春時常在茅草叢中尋找嫩草;夏季生活於地勢較高的林間,常在陰坡或水源附近,偶爾也到高山草甸;鼕季則嚮下遷移,在積雪的時候被迫下遷到山坡下的農田附近,大多在陽坡活動。大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常在大樹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在陡峭的地方活動時有較為固定的路綫,常踩踏出16~20釐米寬的小道,但在平緩處則沒有固定的路綫。膽小怯懦,恐懼感強,稍有響動立刻跑入灌木叢中隱藏起來。一般雄雌成對在一起,活動比較隱蔽,有領域性,一般在領域範圍內活動,還具有驚人的遊泳本領。
有遊走覓食的習性,在一定的範圍內來回覓食,直到吃飽為止。主要以草本植物的葉和嫩枝等為食,種類多達近百種,包括傘菌、三尖杉、矩圓葉鼠刺、杜鵑、南五味子、爬岩紅等。曾在它的胃內發現過一些碎肉塊,表明它能偶爾也吃動物性食物,這在鹿類動物中還是絶無僅有的。
黑麂是我國的特産動物,沒有亞種分化,分佈範圍十分狹小,僅見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黑麂主要棲息於海拔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緑闊葉林及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和灌木叢中,比其他麂類棲息的位置較高。早春時常在茅草叢中尋找嫩草;夏季生活於地勢較高的林間,常在陰坡或水源附近,偶而也到高山草甸;鼕季則嚮下遷移,在積雪的時候被迫下遷到山坡下的農田附近,大在陽坡活動。大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常在大樹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在陡峭的地方活動時有較為固定的路綫,常踩踏出16—20釐米寬的小道,但在平緩處則沒有固定的路綫。一般雄雌成對在一起,活動比較隱蔽,有領域性,一般在領域範圍內活動,還具有驚人的遊泳本領。主要以草本植物的葉和嫩枝等為食,種類多達近百種,包括傘菌、三尖杉、矩圓葉鼠刺、杜鵑、南五味子、爬岩紅等。更令人驚奇的是,曾在它的胃內發現過一些碎肉塊,表明它能偶而也吃動物性食物,這在鹿類動物中還是絶無僅有的。 |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孕期約6個月,每胎1仔。産後就可以發情和懷孕,估計每4年內能産3胎。
人工繁殖:
合肥野生動物園自1978年開始進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飼養和繁殖,1989年第一胎圈養條件下繁殖的黑麂出生,到2001年底纍计繁殖黑麂51頭,繁殖種群正處迅速增長期。13年的繁殖資料統計結果表明,圈養條件下育齡母麂平均每12個月産一胎(多數在11—13個月,少數僅6—9個月),孕期240d左右,哺乳期2—3個月,少數母麂可産後發情,但極少有兩年三次産仔現象。圈養條件下黑麂多在9—11月交配,4—7月産仔(80.39%)。圈養條件下黑麂幼年的死亡率較低(7.84%),成年黑麂多死於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56%)。
科學家對12頭成年黑麂的主要個體行為和個體間的交往作了初步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圈養條件下黑麂全天攝食,僅在16:30之後有一個較小的攝食峰值,其餘時間比例變化不大。受遊人幹擾等外界因素的影響,黑麂全天均有一個較高的警戒行為值,同時運動行為發生頻次很高,僅次於休息,尤其從下午13:30以後黑麂多處於運動狀態,而且多數情況下都帶有明顯的覓食意圖。黑麂個體間的交往多發生在晨昏,雌雄之間多表現為性行為(53.07%)和親密行為(46.15%),雌雌之間主要表現為騷擾行為(68.35%)和親密行為(31.65%),而雄雄之間則主要表現為敵對行為。 |
|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動物學者大多認為黑麂數量很多,但在此之後進行的多次調查發現,黑麂分佈區域狹窄,數量十分稀少。在國外,許多國傢動物園都想得到黑麂進行展出。但據記載,外國衹得到過4具黑麂標本。活體到目前為止未在其他任何國傢動物園展出過。即使在中國也衹有在一兩個動物園展出過一兩頭。因為在野外黑麂很難發現,捕捉活體更難,被國際上公認為最為珍貴的鹿類之一。導致黑麂分佈區縮小和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是黑麂要求高山密林的生活條件,而山區的開發,過量采伐森林,其生境受破壞,使黑麂分佈區變得狹小。
目前,分佈區僅限於27.5°-31.0°n,117.0°-121.50°e之間的4省39個縣的範圍以內,分佈區的縮小意味着種群數量的減少,且偷獵現象仍較嚴重。野生的黑麂有2個分佈中心,一個是在安徽南部,另一個在浙江西部,總數僅有5000~6000衹。現在已經在這2個中心區建立了清涼峰、古牛降、九竜山、鳳陽山等自然保護區。
2003年3~12月,古田山自然保護區對黑麂的分佈、種群密度和保護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古田山黑麂主要棲息在海拔800~1 000m的區域,同時根據樣帶法估計保護區內黑麂種群密度,結果表明,區內黑麂平均密度為3.30±0.45/km2。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黑麂種群密度存在極顯著差異(f2,37=19.31,p<0.01)。從整個保護區來看,不同季節黑麂種群密度變化不明顯(f3,36=0.36,p>0.05),食物空間分佈的季節性變化可能是黑麂對海拔高度選擇變化的重要原因,森林面積的喪失和偷獵是影響黑麂種群在該區穩定生存的主要因素。 |
研究和保護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
在國外,黑麂不但迄今未曾在任何外國動物園展出過,而且僅有1—2件標本收藏,即使是我國的動物園,也僅展出過1—2衹,因此它被國際上公認為最為珍貴的鹿類之一。目前野生的黑麂有2個分佈中心,一個是在安徽南部,另一個在浙江西部,總數僅有5000—6000衹左右。現在已經在這2個中心區建立了清涼峰、古牛降、九竜山、鳳陽山等自然保護區。有較高的研究、經濟價值。
九竜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啓動“黑麂傢域研究項目” 2007年11月24日
一項旨在找出黑麂棲息地選擇與利用的主要特徵,從而營造出最適合黑麂生存棲息的生態環境,更好地保護這一瀕危物種的科研項目日前在九竜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啓動。
黑麂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名錄的我國特有的世界性受脅物種,屬國傢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被國際上公認為最為珍貴的鹿類之一。黑麂分佈範圍狹小,目前僅分佈於浙、皖、贛、閩4省,並以浙江為主。
據調查,九竜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內約有黑麂350-450餘衹,黑麂在九竜山的分佈呈現出分佈廣,數量多,種群密度高的特點。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強保護力度,改善生態環境,擴大棲息地面積,九竜山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我國黑麂最重要的分佈中心,是黑麂全國最大野生種群的集中分佈區。九竜山自然保護區對於拯救、維持和發展黑麂這一物種種群的持續生存和發展具有其它保護區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這次研究,科學家們將在九竜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內,收集不同季節黑麂的新鮮糞便,並進行gps定位,從糞便中提取全基因組dna,並根據染色體進行性別鑒定,從而分析黑麂傢域的特徵,探討傢域的季節變化規律。
據九竜山自然保護區負責野生動物的工程師介紹,這個項目的研究,將為評價黑麂的生存環境質量,確定棲息地面積等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在黑麂的種群生態學和保護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