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黑鷳
別名∶鸕雉、黑雞
英文名∶kalij pheasant
拉丁學名∶lophura leucomelana |
|
鳥類→雞形目→雉科→鷳屬 |
|
中型雞類。全長約60釐米。雄鳥上體黑褐色,背羽具黑紫色金屬光澤。頭頂具黑羽冠;臉部裸皮紅色,散生稀疏黑色纖羽。尾長而側扁,中央兩對尾羽紅褐色,其餘為黑褐色。下體多為暗褐色;胸羽披針形,各羽具白色羽幹,雜以淡灰色。嘴黃褐色,基部稍黑。腳和爪灰色或鉛褐色。雌鳥體羽為棕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褐色斑。 |
|
棲息於海拔1300-3300米高山地帶的竹林、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常結群活動,善奔跑。4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草叢中,每窩産卵3枚,淡黃色具褐色斑。主要以植物嫩莖、幼葉、根及種子為食。
繁殖期5-6月。每窩産卵5-15枚 (walters 1980),卵深皮黃粉紅色,大小為46. 1-53. 0mm × 27. 7-39. 0mm (baker 1928)。雌鳥孵卵,孵化期24-25天 (walters 1980)。 |
|
國內分佈於西藏喜馬拉雅山脈和雲南高黎貢山地區。國外分佈於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和泰國。 |
|
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中文學名: 黑鷳
中文目名: 雞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屬名: 鷳屬
同物異名: Phasianus leucomelana Latham, 1780,
中文俗名: 鸕雉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 Lophura
拉丁文種名: leucomelano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atham, 1780)
英文俗名: Kalij Pheasant |
|
中型鳥類,全長約58cm。雄鳥頭頂和後頸及頸側均紫黑。頭上具有稍形直立的同色羽冠。背部藍黑,而具紫色光輝。初級飛羽的外羽片棕褐色,內羽片較暗。下背、腰及尾上覆羽深藍,而具有寬闊的白色羽端。尾與背同色,但紫輝不著。下體大都黑褐,胸羽為披針狀,除羽基外,呈白色而沾灰。臉部赤紅。嘴黃褐,基部稍黑。腳灰或鉛褐色。雌鳥上體大都紅褐,羽緣淡灰。下體相似,但較淡。各羽中部稍暗,而具較寬的淡色羽緣。虹膜橙褐色;嘴黃褐色;腿、腳鉛灰色。 |
|
分佈範圍: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及西部。 分佈狀況:在中國相當罕見,僅分佈於海拔2100~3200米的亞熱帶森林。指名亞種在西藏的南部及東南部,lathami分佈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黑鷳分佈於我國西南的雲南、西藏,以及印度北部、緬甸、泰國、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剋什米爾等國傢和地區,共分化為9個亞種,各亞種之間主要在雄鳥的羽冠、胸部、下背等處的羽色差異較大。我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雄鳥胸部的羽色大都為白色沾灰,分佈在西藏南部的聶拉木、吉隆、亞東等地;藏南亞種雄鳥胸部的羽毛為黑色,分佈在西藏東南部的墨脫、察隅、波密和雲南西北部的盈江、貢山等地。
國內主要分佈省份:雲南 西藏
黑鷳國內分佈在以下保護區:銅壁關 |
|
棲息於海拔1300~3300m的山地箭竹叢和林間草叢中或海拔2109~3200m的闊葉林和林中灌叢間,常成對活動或與幼鳥結群,善奔跑。食物以植物嫩葉、種子為食,兼食部分昆蟲。數量很少,一個山頭難得遇見1、2衹。
黑鷳叫聲:鳥群分散時的聯絡叫聲為低沉的kurr-kurr-kurrchi-kurr聲。雄鳥叫聲為響亮的咯咯哨音伴以兩翼拍打身體聲。爭鬥叫聲為恐嚇的koor koor聲緊接尖厲的waak, waak聲。告警時為重複的koorchi koorchi koorchi叫聲或為whoop-keet-keet的喉音。 |
|
繁殖期5-6月,築巢於草叢中。每窩産卵5-15枚 (Walters 1980),卵深皮黃粉紅色,大小為46. 1-53. 0mm × 27. 7-39. 0mm (Baker 1928)。雌鳥孵卵,孵化期24-25天 。 |
|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
|
棲息地破壞:森林的砍伐等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導致其數量減少。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肉:有補中益肺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