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黑鹇
目录
名称
  中文名∶黑鹇
  别名∶鸬雉、黑鸡
  英文名∶kalij pheasant
  拉丁学名∶lophura leucomelana
分类
  鸟类→鸡形目→雉科→鹇属
特征
  中型鸡类。全长约60厘米。雄鸟上体黑褐色,背羽具黑紫色金属光泽。头顶具黑羽冠;脸部裸皮红色,散生稀疏黑色纤羽。尾长而侧扁,中央两对尾羽红褐色,其余为黑褐色。下体多为暗褐色;胸羽披针形,各羽具白色羽干,杂以淡灰色。嘴黄褐色,基部稍黑。脚和爪灰色或铅褐色。雌鸟体羽为棕褐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斑。
习性
  栖息于海拔1300-3300米高山地带的竹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常结群活动,善奔跑。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草丛中,每窝产卵3枚,淡黄色具褐色斑。主要以植物嫩茎、幼叶、根及种子为食。
  繁殖期5-6月。每窝产卵5-15枚 (walters 1980),卵深皮黄粉红色,大小为46. 1-53. 0mm × 27. 7-39. 0mm (baker 1928)。雌鸟孵卵,孵化期24-25天 (walters 1980)。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和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和泰国。
频危等级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 黑鹇
  中文目名: 鸡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属名: 鹇属
  同物异名: Phasianus leucomelana Latham, 1780,
  中文俗名: 鸬雉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属名: Lophura
  拉丁文种名: leucomelano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atham, 1780)
  英文俗名: Kalij Pheasant
形态
  中型鸟类,全长约58cm。雄鸟头顶和后颈及颈侧均紫黑。头上具有稍形直立的同色羽冠。背部蓝黑,而具紫色光辉。初级飞羽的外羽片棕褐色,内羽片较暗。下背、腰及尾上覆羽深蓝,而具有宽阔的白色羽端。尾与背同色,但紫辉不著。下体大都黑褐,胸羽为披针状,除羽基外,呈白色而沾灰。脸部赤红。嘴黄褐,基部稍黑。脚灰或铅褐色。雌鸟上体大都红褐,羽缘淡灰。下体相似,但较淡。各羽中部稍暗,而具较宽的淡色羽缘。虹膜橙褐色;嘴黄褐色;腿、脚铅灰色。
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北部、缅甸北部及西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相当罕见,仅分布于海拔2100~3200米的亚热带森林。指名亚种在西藏的南部及东南部,lathami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黑鹇分布于我国西南的云南、西藏,以及印度北部、缅甸、泰国、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共分化为9个亚种,各亚种之间主要在雄鸟的羽冠、胸部、下背等处的羽色差异较大。我国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雄鸟胸部的羽色大都为白色沾灰,分布在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吉隆、亚东等地;藏南亚种雄鸟胸部的羽毛为黑色,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察隅、波密和云南西北部的盈江、贡山等地。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云南 西藏
  黑鹇国内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铜壁关
习性
  栖息于海拔1300~3300m的山地箭竹丛和林间草丛中或海拔2109~3200m的阔叶林和林中灌丛间,常成对活动或与幼鸟结群,善奔跑。食物以植物嫩叶、种子为食,兼食部分昆虫。数量很少,一个山头难得遇见1、2只。
  黑鹇叫声:鸟群分散时的联络叫声为低沉的kurr-kurr-kurrchi-kurr声。雄鸟叫声为响亮的咯咯哨音伴以两翼拍打身体声。争斗叫声为恐吓的koor koor声紧接尖厉的waak, waak声。告警时为重复的koorchi koorchi koorchi叫声或为whoop-keet-keet的喉音。
繁殖
  繁殖期5-6月,筑巢于草丛中。每窝产卵5-15枚 (Walters 1980),卵深皮黄粉红色,大小为46. 1-53. 0mm × 27. 7-39. 0mm (Baker 1928)。雌鸟孵卵,孵化期24-25天 。
濒危等级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森林的砍伐等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数量减少。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肉:有补中益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