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 黑长臂猿
目录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黑长臂猿
  【拉丁学名】:hylobates concolor
  【俗名】:黑冠长臂猿,吼猴,撩梆猴,料猴,风猴,黑猴
  【英文名】:concolor gibbon
  【商品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热带森林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种内生物学特点,过度捕猎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
  【国内分布】:海南, 广西, 云南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长臂猿属 bunopithecus
  【濒危等级生效年代】: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参考文献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参考文献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参考文献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参考文献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分布范围
  黑长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南部的特有种,已记录有 6 个亚种,其中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生活习性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m至2500m,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活动与觅食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蒋学龙等,1994),种群密度为2.6只/km2(马世来,1994)。
种群现状
  黑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并数量最多一个种。海南亚种,50年代的分布于海南岛12个县区,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内绝迹,而到1983年仅发现于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山主峰的南坡,仅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的天然林中(刘振河等,1984)。eudey (1987)估计称该亚种仅存在于四个地点,总数约为30-40只。9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只(15-20只),将可能在短期内绝迹。广西西南部的黑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吴名川,1993),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cao &; pham,1994)。国内外合计,黑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我国。总的来说,本种处在高度濒危状态,海南亚种和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东北的 h. c. nasutus 亚种已极度濒危,可能在不久即将绝迹。黑长臂猿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
致危因素
  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生境已经丧失了75%(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其次,偷猎、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种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长臂猿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亚种分化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分布范围
  黑长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南部的特有种,已记录有 6 个亚种,其中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其中无量山的长臂猿最早为世人所认知始于1957年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考察队在景东温卜采集的5号样本,此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1964年在磨刀河又采集到3号标本。基于这些标本,马世来和王应祥(1986)据其体型较大、雌性体毛亮金黄褐色、头冠斑较小,褐黑色、形似蝌蚪状而描记了一新亚种——景东亚种(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到目前为止,所有资料表明无量山是这一亚种的惟一分布区。
亚种分化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