嚙齒目 > 黑綫倉鼠
目錄
黑綫倉鼠的概述
  中 文 名: 黑綫倉鼠(花背倉鼠)
  俗名別名: 花背倉鼠、背紋倉鼠、搬倉、腮鼠、中華倉鼠、中國地鼠、中國大頰鼠
  英 文 名: chinese hamster、striped hamster
  拉丁學名: cricetulus barabensis、cricetulus griseus
  繁殖方式: 胎生
  黑綫倉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俗稱中國地鼠(chinese hamster)。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嚙齒目,倉鼠科,倉鼠亞科,倉鼠屬的一種動物。黑綫倉鼠是我國黃河以北一些省份的優勢鼠種,蒙古、蘇聯、東歐及中亞細亞也有分佈。多見於草原、半荒漠、耕地、山坡及河𠔌的林緣和灌木叢。是危害農業、傳播疾病的有害動物。
黑綫倉鼠的特性和解剖生理特點
  黑綫倉鼠比金黃地鼠小,一般在28~40剋,大的可達55剋,體長90毫米,尾長13毫米左右。口腔左右兩側有頰囊,眼大呈黑色。雄鼠睾丸很大,長13毫米左右,位於尾根部明顯突出,陰莖至陰囊距離25~30毫米。多數雌鼠有4對乳頭。黑綫倉鼠染色體大,數量少(2n=22),且易於相互鑒別,在小型哺乳動物中是難有可貴的。黑色倉鼠無膽囊,輸膽管直接開口於十二指腸。
  黑綫倉鼠晝伏夜行,善於築巢,行動不敏捷,運動時腹部着地,當受到外界刺激而興奮時發出激烈的叫聲。雌鼠力氣比雄鼠大,而且好鬥,常主動攻擊和追逐雄鼠,除了發情期以外,雌鼠不讓雄鼠接近。背部被毛呈灰褐色,背部有一條黑綫,腹部呈白色。
  黑綫倉鼠無鼕眠現象。它們的繁殖受季節影響,每年3~4月份開始繁殖,年産3~5胎,每胎産仔4~8衹,最多可達10衹。一般在8周齡時性成熟,最適應繁殖年齡是12周齡。發情周期是3~7天(平均4.5天)。發情周期可分為發情前期、發情期、發情後期和間休期。發情前期持續半天左右,陰門粘膜呈粉紅色或紅色,濕潤而鬆弛,易拔開,此期雌、雄鼠願意接近,雌鼠往往圍繞着雄鼠轉。發情期陰門進一步充血,呈暗紅色,陰蒂呈深紅色或紫紅色,此期雌鼠活動頻率,常常翹尾,很容易交配。雌鼠發情期一般出現在黃昏,如果人工控製光照,變黑暗後2~3小時即可發情。發情後期雌鼠的陰門和陰蒂充血、腫脹很快消失,雌鼠不再翹尾,雌、雄經常發生咬架。間休期陰道口略微開口或封閉,陰門變枯燥、蒼白,此期雌鼠變得很兇。黃昏至晚10時進行交配受孕率高。
  黑綫倉鼠的妊娠期為20~21天,平均20天14小。哺乳期21天。産仔雌雄比例為47.4:52.6。初生仔鼠重1.5~2.5剋,成年鼠達30~40剋,初生仔數無毛、閉眼,3~4日齡長被毛。7日齡全身蒙上被毛,10~14日齡睜眼、有聽覺。1月齡雄鼠睾丸從腹腔降至陰囊。黑綫倉鼠壽命為2~2.5年。
黑綫倉鼠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
  黑綫倉鼠俗稱花背倉鼠、紋背倉鼠、小腮鼠等,為嚙齒目倉鼠科倉鼠屬的一種害鼠,是我區農田害鼠的優勢種,占農田鼠總量的54.2%。
   1 、生物學特性
  1.1形態特徵
  黑綫倉鼠體長一般在80~110mm,尾短,約為體長的1/4,尾兩色;耳圓且短,端部有白緣;吻鈍,口腔內有發達的頰囊;由頭、體背至尾背及頰部、體側和四肢背面的毛色均為黃褐色或灰褐色;背中央有1條黑色或暗褐色的縱紋。
  1.2棲息地及洞穴結構
  黑綫倉鼠主要棲息在野外,一般不遷入農傢,多活動於耕地內和路旁、荒灘地等處,其洞穴多建在高出水面的田埂、溝沿和壠背上。臨時洞穴結構簡單,衹有1個洞口,1個巢室,無倉庫和厠所,洞道較短;長居洞結構復雜,有2~5個洞口,洞道多,內有1~2個盤狀巢室,巢室一般在洞道分支的下段中間處,距貯糧室和厠所較近,巢室內有作物葉子、雞毛、羽毛等,洞內有3~4處糧倉,1~2處厠所。洞道長短、巢室大小及距地面的垂直深度隨季節變化而不同,一般鼕季較深,其它季節較淺。
  1.3生活習性
  該鼠住、食、便處從不混用,具有按食物種類分藏的習性,一般一個洞穴內衹有1衹成體鼠,幼鼠和亞成體鼠與母鼠分居,在距母巢35~100m處建築洞穴。母鼠與幼鼠在同一領域內呈圓形分佈,在其領域內幾乎沒有其它鼠類建築洞穴,但允許在其範圍內繞行活動。雌雄比1∶3.7。黑綫倉鼠可在距離洞穴80~200m的範圍內活動,但以80~150m範圍內活動最頻繁,雨後較晴天活動頻繁,鼕季活動範圍小,主要依靠存糧為生。5~6月和10~11月為數量高峰期,不鼕眠。該鼠食性雜,以小麥、玉米、豆類等作物的種子為主要食料,占食料的60%以上,雜草籽次之,占20%,還取食少量昆蟲和植物莖、葉、根等。
  2、發生為害規律
  2.1 繁殖
  黑綫倉鼠繁殖力極強,3~4月和8~9月為兩個繁殖高峰期,鼕季不繁殖,年繁殖3~5胎,每胎平均4~9衹幼仔,但以6衹居多。
  2.2發生為害特點
  以夜間活動為主,白天隱藏於洞穴內,黎明前、黃昏後活動頻繁,一般以19:00~21:00為害嚴重。春季刨食播下的小麥、玉米、豌豆等種子,繼而啃食幼苗,特別喜歡吃豆類幼苗;作物灌漿期啃食穗果,並有跳躍轉移為害的特點,啃食水果及瓜類時專挑成熟、甜度大的為害,秋季夜間往洞中盜運成熟的糧食及油料,貯備鼕季食料。根據跟蹤調查,由於黑綫倉鼠為害,一般可使小麥減産12.6%~16.5%,豆類減産9.6%~15.6%,果園減産9.0%。
  3 、防治技術
  搞好鼠情監測是防治該鼠的關鍵環節,實行統防統治、聯防聯治是防治的有效措施。堅持綜合防治的方針,要保護天敵。對害鼠密度較高的地方,先采取化學滅鼠壓低鼠口密度,再采取人工器械、生物等防治措施進行控製。
  3.1藥劑篩選
  對幾種滅鼠劑的田間試驗結果證明:大田連放3日溴敵隆毒鉺的消耗率為100%,農田滅鼠率100%;氯敵鼠毒餌消耗率86%,滅鼠率92%。溴敵隆經多次補充餌料,該鼠仍然特別喜食,不拒食,對其它鼠類誘殺效果也非常理想,且無二次中毒現象發生。
  3.2餌料篩選
  最好的餌料是大米,據田間多點測定,大米餌料比小麥、玉米渣餌料的消耗率高20%以上。
  3.3毒餌配製方法
  0.05%溴敵隆原液與大米的比例為1∶100,先將原液加水30kg稀釋後加2%白糖,再與大米拌勻,攤開陰幹即可使用。
  3.4投藥方法
  既可將毒餌一次性投放到田間,也可按洞投放。在農田內以棋盤布點法投放,毒餌用量為3000g/hm2,放600點/hm2,每隔10m設一點,每點5g。毒餌宜用竹筒、罐頭瓶等物盛裝後放入田間,並經常補充。
  3.5 投藥時間
  農田滅鼠以春秋兩季為佳(4~5月和9月上旬),應集中人力物力,統一時間,統一配製毒餌,統一大面積連片投藥,以取得顯著防效。
黑綫倉鼠的生物醫學研究應用
  我國學者謝恩增1919年首次將黑綫倉鼠引入實驗室進行醫學研究,用於肺炎球菌的檢定。40年代被美國引進。目前,在中國、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地被廣泛應用,並已培育了幾個近交係。在我國培育出白化突變係種群,正對其應用價值進一步研究。現在國外已報導有4個培育成的近交係:
  1.a/gyf42。特點為針毛異常(brittle-bristle),伴性(♀)自傢免疫性疾病品係。可用於子宮腺癌、子宮癌、間質細胞淋巴瘤和肝癌的移植。
  2.8aa/gyf27。其特點同上,亦可用於子宮腺癌、子宮癌和肝癌的移植。
  3.b/gyf39。特點為遺傳性的糖尿病品係,亦用於子宮腺癌和子宮癌的移植。
  4.c/gyf17。癲癇品係,亦用於骨瘤移植。
  黑綫倉鼠是研究黑熱病和血清學的良好實驗動物,它對許多致病細菌及病毒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例如黑綫倉鼠對白喉病比豚鼠更為易感,對結核菌的感染效果也遠遠超過小鼠,其癥狀和致病比豚鼠不僅早而且明顯。黑色倉鼠對b型和st型日本腦炎病毒不敏感,但對rssf和we型病毒易感性都很高。
  黑綫倉鼠的染色體大,數量少,且易於相互鑒別。尤是y染色體在形態上是獨特的,極易識別。因而研究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復製機製的極好材料。當前還更多地應用於組織培養的研究,在對各種組織細胞的體外培育中,不僅容易建立保持染色體二倍體水平的細胞株,尚在抗藥性、抗病毒性、溫度敏感性和營養需要的選擇中,建立了許多突變型細胞株。
  黑綫倉鼠有一對容易牽引翻脫的頰囊,能直接觀察腫瘤組織移植後的生長情況,是進行腫瘤移植研究的良好部位。黑色倉鼠的睾丸很大,約占體重的3.84%(而同齡金黃地鼠僅占體重的1.48%),是傳染病學研究的良好的接種器官。
  總之,目前黑綫倉鼠已為細胞遺傳學、輻射遺傳學、實驗腫瘤和分子生物學等許多領域所廣泛使用。它的地理分佈、生活習性和繁殖特點也成為進化遺傳方面很感興趣的研究對象。
草業百科
  害鼠名黑綫倉鼠
  害鼠學名Cricetulus barabensis Pallas
  害鼠別名背紋倉鼠、花背倉鼠、倉鼠、腮鼠、板倉、搬倉
  害鼠圖片
  形態特徵黑綫倉鼠為小型鼠類,體型粗壯,體長約95毫米。口內因有頰囊而膨大,吻形較鈍,耳圓,尾短,約為體長的1/4左右。乳頭八個。黑綫倉鼠的毛色因地區不同而具有很大差異。鼕毛背面從吻端至尾基部以及頰部、體側與大腿的外側均為黃褐色、紅棕色或灰黃色(因地區而異)。背部中央從頭頂至尾基部有一條暗色條紋(有時不明顯)。耳內外側有棕黑色短毛,且有一很窄的白邊。身體腹面、吻側、前後肢下部與足掌背部的毛均為白色。故體背與腹部之間的毛色具有明顯區別。尾的背方黃褐色,腹面白色。頭骨的輪廓較平直,聽泡隆起,顴弓不甚外凸,左右幾乎平直。鼻骨窄,前端略膨大,後部較凹,與頜骨的鼻突間形成一條不深的凹陷。無明顯的眶上嵴。頂骨的前外角嚮前延伸達額骨後部的兩側,形成一明顯而尖的突起。頂間骨寬為長度的三倍。上頜肌在眶下孔的前方形成一個突起。顴弓細小。門齡孔狹長,其末端達第一臼齒的前緣。上門齒甚細長。上臼齒三枚,前者較大,愈後愈小。第一上臼齒的咀嚼面上有六個左右相對的齒突。第二上臼齒僅四個齒突。最後一個臼齒的四個齒突排列不規則,並且後方的兩個極小,因而整個牙齒較第二臼齒小的多。上臼齒磨損程度可做為其年齡鑒定指標。下臼齒與上臼齒相似,嚮後逐漸變小。第一下臼齒的咀嚼面上有齒突三對,第二、第三下臼齒均有齒突二對。
  生態特徵黑綫倉鼠的棲息環境極為廣泛,草原、半荒漠、農田、山坡及河𠔌的林緣、灌叢中都可棲息(多選擇較為潮濕涼爽的地段)。但在高山岩石帶、沙地和礫石多的田埂則找不到它們的蹤跡。在半荒漠地區,通常棲息於有較高嵩草的地方或水塘附近。在草原地區,則以有錦雞兒(Caragana spp.)、嵩草(Artemisia spp.)的地段為最多。在農區,多集中於田梗、土坡或農田中的墳堆上,以及人工次生林等地。林緣與灌叢中雖有分佈,但在大面積森林內尚未發現。在居民點,有時亦可進入房捨。洞穴由洞口、洞道、倉庫、窩巢、膨大部和盲道等幾部分組成。每個洞係通常有2個洞口,但也有3-4個的。洞口直徑2-3釐米並於地表平齊,洞口附近無土丘。洞道自洞口處垂直下降約20釐米左右,達於一膨大部,在此膨大部由洞道與窩巢和倉庫相連。黑綫倉鼠的地下洞道形式不一,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臨時洞或貯糧洞。這一類洞穴結構簡單,一般僅有一個40-47釐米的洞道,末端有一個直徑8-20釐米的膨大部,很少有分支。洞口一個,直徑3-4.7釐米。這類洞道無鼠居住,亦無剿窩,僅供臨時貯存糧食或築巢材料的場所。曾在一個洞中挖出大豆、緑豆、高粱等約250剋。居住洞:其結構較臨時洞復雜,是鼠類自春季至秋季居住、産仔和育幼的場所。通常有洞口1-3個,其直徑約2.5-4.5釐米。若鼠在洞中停留時,常以鬆土堵塞洞口,敞開洞口者均為廢棄洞或無鼠洞。洞道直徑約4-6釐米,深入地下一小段後即與地面平行。有較多的分支和膨大部。巢穴約6-8X9-13平方釐米,距地面約30-40釐米,有時可深達1米左右。巢材由柔軟的幹草和羽毛組成。長居洞或越鼕洞:是結構最復雜的一類洞道,可能是在前一種洞的基礎上擴大而成。一年中均有鼠居住。洞道較長,約在2米以上。洞道的分支和膨大部更多。越鼕窩巢較深,距地面70釐米以上。此外,黑綫倉鼠還利用其他鼠(如黃鼠)的廢棄洞。黑綫倉鼠為夜出性種類,有較為嚴格的夜出活動,白天居巢中,很少外出活動,以黃昏和清晨為活動高峰,夜間外出活動時,其半徑約200米左右。雄鼠的巢區範圍平均為1.538公頃,雌鼠為0.648公頃。不鼕眠,但鼕季活動較少,主要以貯糧過鼕。食性雜。主要以植物種子為主,包括各種作物種子和草籽。農作物中有豌豆、小麥、大麥、花生、高粱等,同時,也吃少量的昆蟲和植物的緑色部分以及根、莖等。根據飼養試驗結果,每天平均食量為4.6剋。具貯糧習性。外出飽食後常用頰囊盛納食物運進洞內,每次可裝1剋左右。每個洞穴可貯糧2-3斤。黑綫倉鼠繁殖力很強,每年可産4-5胎,每胎通常為4-8仔,多時可達10仔。繁殖期3-4月份至秋季止。母鼠在哺乳期可以進行交配、妊娠和第二次分娩,所以有時可以在洞係中同時見到大小不等的兩胎仔鼠。
  分佈範圍黑綫倉鼠為我國北方地區分佈極為廣泛的一種嚙齒類。在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遼寧、吉林和黑竜江等省區都有分佈記錄。
  防治方法1 化學滅鼠 (1)滅鼠劑:芳基重氮硫尿、毒鼠磷、溴代毒磷、氟乙酸鈉、氟乙酰胺、甘氟、磷化鋅等。滅鼠劑使用方法:A 毒餌是最廣泛應用的滅鼠方法,使用得當,效果很好,方便而且很經濟。配置毒餌必須註意:所用毒餌盡量新鮮,所用滅鼠劑要合格,不含影響適口性雜質,嚴格按配方要求,濃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質量,調拌要均勻。毒餌有附加劑:引誘劑、增效劑、防腐劑、粘着劑和警戒劑等。B 毒水:毒水滅鼠不僅可以節省糧食,而且安全。C 毒粉:將毒粉撒布在鼠洞口和鼠道上,當鼠類走過時,毒粉粘着在爪和腹毛上,通過修飾行為將毒粉帶進口腔吞下中毒。(2)化學絶育劑:留體激素類、非留體化合物、帶有乙撐亞胺和甲黃酸酯基因的烷基化製劑等。用於滅鼠較化學滅鼠劑安全,但其作用非常緩慢,且尚有的化學絶育劑適口性差。(3)熏蒸劑:氰化氫、磷化氫、氯化苦、溴甲烷、二氧化硫、二硫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環氧乙烷、民間使用的煙劑等。(4)驅鼠劑:福美雙、滅草隆、三硝基苯、三丁基氯化錫。(5)中草藥滅鼠:白頭翁、苦參、蒼耳、狼毒等。2 生物滅鼠 (1)利用鼠的天敵。(2)利用病原微生物滅鼠,如依薩琴柯氏菌等。3 器械滅鼠:捕鼠鋏、木板鋏、鐵板鋏、鋼弓夾、環形夾、捕鼠籠、捕鼠箭、擠弓捕鼠、套具捕鼠、吊套捕鼠、捕鼠鈎、電子捕鼠器捕鼠、粘鼠法、碗扣法、盆扣法、吊桶、壓鼠法、陷鼠法。捕殺:鼠夾和弓形夾等捕鼠工具以及挖洞和灌飼等方法均有效。毒殺:效果好,尤其適宜於春秋兩季進行,可以選用磷化鋅、亞砷酸、甘氟、氯乙酰胺等毒餌誘殺。熏殺:氯化苦、磷化鋁、磷化鈣及滅鼠煙炮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包含詞
黑綫倉鼠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