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別名 癩蛤蟆、蛤巴、癩疙皰、蟾蜍,屬蟾蜍科
  分佈於國內寧夏、四川、雲南、貴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國外分佈在南亞、中南半島及東南亞。
  體較大,雄蟾體長平均63毫米,雌蟾為96毫米。頭部吻至上眼礆內緣有黑色骨質脊棱。皮膚權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其他部位滿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耳後腺較大,長橢圓形。腹面密佈小疣柱。所有疣上有黑棕色角刺。體色一般為黃棕色,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斑。腹面胸腹部的乳黃色上有深灰色花斑。
  生活習性:棲息於森林,耕作地或都市區裏的庭院等各式環境,不過在水田,沼地及森林深處等區域則較為少見。2-4月為繁殖期,卵塊呈細繩狀。白天多隱蔽在土洞或墻縫中,晚上爬嚮河灘及水塘邊。 産卵季節隨地區不同而異;在爪哇終年産卵;廣州於2-3月間産卵;雲南西雙版納在4-5月産卵;在海南島11-12月産 卵於深水坑內。卵帶內有卵兩行、受精後三日孵出。
  皮膚腺和耳後腺上的分泌物能製成蟾酥、藥用。能消滅 田間害蟲及防治蟻害,應禁止亂捕。
  黑眶蟾蜍每年都要蛻許多次皮,因為很薄,簡稱蟾衣,顔色似蟾蜍。
  蟾衣是蟾酥漿液的表皮包衣,孫思邈稱:“蟾蛻(衣)除惡腫,神也”。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蟾衣乃其蓄足五臟六腑之精氣,吸納天地陰陽之華寶,如若獲之一,一切惡疾,未有不愈”。中醫認為蟾衣具有解毒消腫、止痛、闢穢濁之功效,廣泛用於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等的治療。現代研究認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質及蟾蜍毒素,具有強心、升壓、抗炎作用,蟾毒配質還有較強的麻醉作用。最近科研人員發現蟾衣還有抗腫瘤、抗病毒等多種神奇功能,可用於治療多種惡性腫瘤、肝炎、帶狀皰疹、肝腹水、腎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疑難雜癥。
  據醫聖張仲景稱:“蟾皆拾,衣不現,奇也”。幾千年來,人們衹知道蟾蜍能蛻衣,但始終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員通過觀察終於發現,蟾蜍在盛夏暴熱的夜晚,藉雷鳴電閃可蛻衣一次,且邊蛻邊吃,蛻完吃盡,極難采獲,故而難於應用於臨床。
  近年來,各地先後開展人工養殖蟾蜍取得成功,養蟾取酥,養蟾取衣已變成現實,衹要飼養者掌握了蟾蜍的蛻衣規律,利用特殊的蛻衣工具,可順利地獲得一張純天然蟾衣。為此,人工大規模採集天然蟾衣資源再也不是神話。
  蟾衣是中藥寶庫中一味新興藥物。通過對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製出一批新型成藥及註射劑,其臨床應用前景十分廣阔。
  黑眶蟾蜍網: http://hi.baidu.com/cylj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