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别名 癞蛤蟆、蛤巴、癞疙疱、蟾蜍,属蟾蜍科
  分布于国内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国外分布在南亚、中南半岛及东南亚。
  体较大,雄蟾体长平均63毫米,雌蟾为96毫米。头部吻至上眼硷内缘有黑色骨质脊棱。皮肤权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其他部位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耳后腺较大,长椭圆形。腹面密布小疣柱。所有疣上有黑棕色角刺。体色一般为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腹面胸腹部的乳黄色上有深灰色花斑。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耕作地或都市区里的庭院等各式环境,不过在水田,沼地及森林深处等区域则较为少见。2-4月为繁殖期,卵块呈细绳状。白天多隐蔽在土洞或墙缝中,晚上爬向河滩及水塘边。 产卵季节随地区不同而异;在爪哇终年产卵;广州于2-3月间产卵;云南西双版纳在4-5月产卵;在海南岛11-12月产 卵于深水坑内。卵带内有卵两行、受精后三日孵出。
  皮肤腺和耳后腺上的分泌物能制成蟾酥、药用。能消灭 田间害虫及防治蚁害,应禁止乱捕。
  黑眶蟾蜍每年都要蜕许多次皮,因为很薄,简称蟾衣,颜色似蟾蜍。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心、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最近科研人员发现蟾衣还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神奇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肝炎、带状疱疹、肝腹水、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
  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各地先后开展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酥,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只要饲养者掌握了蟾蜍的蜕衣规律,利用特殊的蜕衣工具,可顺利地获得一张纯天然蟾衣。为此,人工大规模采集天然蟾衣资源再也不是神话。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黑眶蟾蜍网: http://hi.baidu.com/cylj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