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科 > 黑尾蠟嘴雀
目錄
No. 1
  名稱:黑尾蠟嘴雀
  學名:eophona migratoria
  又名:蠟嘴、小桑嘴、皂兒(雄性)、灰兒(雌性)。
  英文名:yellow-billed grosbeak
  分類:雀形目、燕雀科、蠟嘴屬
  生態環境:黑尾蠟嘴雀性喜結群活動,他們常與同屬近似種黑頭蠟嘴雀混群活動於平原或淺山緩坡的高大喬木間。他常結成數十乃至上百衹的大群在樹枝間移動,在城市公園的高大喬木間和行道樹上常可以看到本物種活動。
  分佈地域:黑尾蠟嘴雀分佈於亞洲東部地區,見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黑竜江流域、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支那半島北部也有本物種分佈;在中國,本物種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北、華北各省均可見,長江流域中下遊各省區東南沿海各省直到華南沿海均有本物種,其分佈西限可達中國西南部的雲貴川等省區,另外,黑尾蠟嘴雀在臺灣島內可見為鼕候鳥,而在海南島則無本物種分佈。
  特徵:黑尾蠟嘴雀體形中等大小,體長約在19釐米左右。本物種雄雌異形異色,雄性頭部、頰部、頜部、頭頂為飽滿的黑色;自枕部開始,體羽顔色變為褐灰色;自枕部開始嚮上背和肩部方向羽色逐漸加深,在背部,羽色過渡為比較深的褐色;從腰部開始,羽色又轉趨灰色,尾上覆羽的顔色則為灰色;尾羽為純正的黑色,兩枚中央尾羽和最外側的兩枚尾羽在黑色中帶有閃亮的光澤;雙翅的小覆羽為與上背相同的灰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飛羽則為紫黑色並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下體自喉部以後均為淺淺的灰褐色,兩脅沾慄褐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為褐色;喙為粗壯的圓錐形呈蠟黃色,有些個體端部黑色;足粉褐色。雌性頭部沒有雄性那樣的黑色頭罩,整個頭部和上體顔色均一變化平緩,頭頂、眼先、頰部均為灰褐色;頸側、喉部、耳羽則為灰色;肩部背部沾黃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近灰色;中央四枚尾羽灰褐色;外側尾羽黑褐色;飛羽和翅上覆羽均為黑褐色,端部白色;下體為淡淡的灰褐色,脅部羽毛與雄性相同亦沾慄褐色,但不如雄鳥那般鮮豔;尾下覆羽污白色;喙與雄鳥相同,為粗壯的圓錐形,蠟黃色。
  食物:黑尾蠟嘴雀粗壯的喙具有典型的雀科鳥類特徵,非常適合咬碎果殼取食種子,因而本物種係典型的植食性鳥類,他們主要取食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包括薔薇科植物的種子、豆芽、槐樹種子、高粱、葵花籽等,與其他鳥類一樣,在繁殖季節他們也會取食一些昆蟲來補充營養,包括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昆蟲。
  繁殖與保護:黑尾蠟嘴雀繁殖於每年的5-6月間,營巢於接近人類活動的中等高度的樹枝上,巢為深杯形,巢壁為平滑的圓形,巢的外層以毛發、嫩枝、軟根等柔軟材料糾結而成,內層則用蛛網、軟泥、軟草等材料精心密結而成;每巢産卵3-4枚,卵藍色被斑點。
  叫聲:鳴聲為一連串的哨音和顫音,似赤胸朱頂雀。叫聲為響亮而沙啞的tek-tek。
  現狀:本物種數量巨大,因而未被列入保護動物目錄,但受到非法鳥類貿易和捕獵的威脅,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黑尾蠟嘴雀的肉有補氣、健胃的功能,鼓勵了對本物種的捕獵。
英文解釋
  1. lat.:  eophona migra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