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廣東 >東莞 >東莞市區 > 黎氏宗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黎氏宗祠投訴電話東莞市旅遊投訴電話:0769-283961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黎氏宗祠在中堂鎮潢涌村,始建於南宋,最初是為了經念當時黎氏傢族中出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於是割股和藥,治好母病,傳為佳話,並由縣裏申報朝庭,奉旨榮門,以建宗祠。宗祠為三進院落,兩天井,四合院式佈局,前有包臺,兩側為廂房,東西共有房15間,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是東莞現存最大的宗祠之一。
  主體建築為廣東著名的硬山頂式,擡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內進神臺兩則保存安放有宋、元、明朝著名的撰文碑記:宋為進士、元為朝中仕郎、明為國子監祭酒、以及監察御史、翰林院士等東莞代出的名人所提所立,是考證東莞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遺址。這個宗祠在南宋德祜年間毀於兵火,元朝重建,元末再次毀於兵火,明朝又重建,抗日戰爭時又被日軍燒毀,後又重建,真是見證多災多難的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物古跡。
No. 2
  黎氏宗祠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板橋村,又名黎永思堂,是愛國詩人、抗清名將黎遂球的專祠,原建於廣州城東仁厚裏,因兵燹毀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其長子延祖遂在原籍板橋鄉的黎永思堂為遂球塑像祀之,復建閣藏其遺書,沿用蓮須閣之名,今蓮須閣已無存,祠雖略有損破變異,但舊貌基本完好。該祠為磚瓦木石結構,跡近明製。紅石腳青磚墻,單檐無鬥拱。風火山墻上呈鑊耳狀。山門正對照壁,紅石腳蚝殼灰脊。門前竪有旗桿夾石一對。祠名“黎永思堂”,門閣匾刻“北正明宗”,兩旁原有門對:“一門五名宦,四代七鄉賢”(已失)。祠分三開四進,坐北朝南。四進為後寢,後寢當中為神樓,神樓下方石砌基座,基座上端鑿成十九個方回字紋花邊。基座上為木結構神龕。按廣州市文物專傢介紹,該神龕是明代風格,在廣州地區可算絶無僅有,十分珍貴。整座神樓有散落之勢,亟待搶修。
  神樓正中龕內原供黎氏遠祖牌位,臺基下復築有石砌暗室。寢殿左室原有姑婆塑像,右室有紅袍、藍袍兩官員立像。據鄉民說是黎美周、黎美東像,現塑像已拆毀。右室後墻端略有塌損。黎遂球,字美周,番禺板橋村人,生於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博學能文,好畫山水善於詩,明天啓七年(1627年)中舉人,以後五次赴京考試均未考中,乃隱居研著詩書,每多憂國喪時之作,有粵中屈原之稱,復廣交仁人志士,與陳子壯等重啓南國詩社,人稱“南國十二子”。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黎北上應試落第,次年返粵途經揚州,適鄭超宗私宅“影園”黃牡丹開,鄭以黃牡丹為題,邀請各名士賦詩志慶,聘名傢錢謙益主持品評。遂球即席賦詩七律十首,藉詠牡丹而抒發感時憂世之情,錢感其詩情並茂,評列第一,人稱“牡丹狀元”。明崇禎末年(1644年),清兵入關迅速南下,遂球聞悉義憤填膺,乃捐火藥器械及銃五百門,支援抗清。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任命為兵部職方主事,登危受命,提督粵師援贛州抗清,與楊廷麟、萬元吉諸將,軍民同心堅守贛州城數月,終因後援無繼,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月四日城陷,遂球親率胞弟美東、外甥劉師雄等數百健兒巷戰數日,直至肋中三矢墜馬,壯烈犧牲。死後,南明唐王撫恤為“太僕寺卿”,其後,經光祿寺少卿嚴煒等請求,獲桂王追加謚“忠愍”,贈“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