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成都話 : 重慶方言 > 黃辣丁
目錄
No. 1
  黃辣丁是此地江水中土生土長的魚兒,魚體不大,遍體通黃,三五成群地巡遊在岷江裏。用它下菜味道之鮮,湯汁之美。非同尋常,一般10公分長短,魚體無鱗,乍看似北方常見的泥鰍,仔細端詳又很像津門近年鮮見的嘎魚,腹部泛黃色,光滑晶亮。加工這種魚不像北方那樣將魚颳鱗後再煎透,而是洗淨魚兒,掏盡腸肚,直接用大火清燉,片刻滾動的湯汁鮮味即出,香氣四溢。魚肉白細鮮嫩,魚刺微小,可以直接吞入,辣酥酥麻烘烘加上熱湯讓人食欲大開,一口氣吃了七八條,周身舒暢,末了再舀上一勺不辣的清湯,慢慢品嚐不辣的黃辣丁,一股飄飄然的感覺油然而生。
  黃辣丁學名黃顙魚。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黃臘丁,央絲。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遊至水上層覓食,鼕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黃顙魚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魚類,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魚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黃顙魚2齡達性成熟。每年5-7月,雄魚遊至沿岸地帶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處(水深8-40釐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轉動,掘成一個小小的泥坑,即為産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後即留在巢裏,等候雌魚到來,在巢裏進行産卵受精。産卵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雌魚産過卵後即離巢覓食,衹有雄魚在巢附近守護發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大約7-8天)。
  黃顙魚分佈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佈。它個體雖較小,但産量大。肉質細嫩,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黃顙魚的種類頗多,常見種還有長須黃顙魚(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黃顙魚(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澤黃顙魚(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後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黃顙魚作為藥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風、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癥。
  黃辣丁養殖技術
  黃辣丁隸屬鯰形目,磅科,黃顙魚屬,分佈廣泛,是一種小型的淡水經濟魚類,屬雜食性,經過馴化可用配合顆粒飼料投喂,是具有開發前景的品種。池塘養殖畝産可達400公斤以上,每尾平均體重100剋-150剋,可以極大提高漁民的經濟效益和收入水平。現將黃顙魚養殖技術簡介如下:
  一、池塘條件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積3-10畝,最好不選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個池塘配備1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機。用生石灰按常規方法進行幹塘曝曬和清塘消毒,以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菌,註水1.5米左右。
  二、魚種放養
  投放魚種要求健壯,無傷,無病,規格一致,一次放足,一般每畝放養2500尾左右,魚種規格為20剋-50剋。在黃顙魚魚種下池1周後,搭配投放一些與黃顙魚在生態和食性上沒有衝突的其他魚類,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體空間,如搭配體長15釐米-20釐米的花鰱50尾/畝,體長15釐米-20釐米的白鰱200尾/畝。魚種放養時用3%-5%食????水浸洗消毒,以殺滅魚體表的細菌和寄生蟲。魚種下塘前,魚簍內水溫與放養池水的溫差不超過3℃。
  三、飼料製作及馴化
  1、由於黃顙魚的食性為雜食性偏肉食性魚類,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的同時,如果有條件還應輔助投喂魚肉、動物內臟等動物性飼料,以補充黃顙魚對動物性蛋白質的需要。人工配合
  飼料的蛋白質含量要求不低於38%-40%,配方:魚粉4%,進口肉骨粉10%,血粉5%,豆粕20%,麥麩20%,預混料5%。
  2、在加工顆粒飼料時也可添加新鮮魚糜等。黃顙魚苗種放池2天後進行人工馴化,出可用投餌機投喂馴化,一般3天-7天就能上臺。每天投喂3次。初春當水溫在15℃時,黃顙魚即開始攝食,其日投喂量約占魚體體重的3%-4%;在生長適溫範圍內(春末至初秋),水溫20℃-28℃時,黃顙魚的攝食量明顯增加,日投喂量占魚體體重的6%以上;水溫高於30℃時或氣溫低於10℃時,黃顙魚很少攝食。在生長旺季,有條件的可在半夜增投1次(因黃顙魚喜夜間活動、攝食),投餌量為日投餌量的3%-5%。飼料粒徑(3.0釐米以上)根據魚體的大小進行調整。
  四、日常管理
  堅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認真觀察魚類活動、攝食與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經常註入新水,防止水質惡化,還可防止魚體發病和産生浮頭現象。最好每隔10天註入新水20釐米-30釐米,在陰雨天要開增氧機。由於長期投飼,池塘水質會逐漸變化至呈弱酸性,這對黃顙魚生長不利,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藥物,調節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間。調節池水水質的藥物多為生石灰,一般為每半個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為15公斤/畝-25公斤/畝。
  五、魚病防治
  黃顙魚抗病力強,疾病少,但飼養管理不善也會發生病害,造成損失。魚苗放池後進行魚池藥物潑灑消毒,用高效消毒靈或其他氯製劑,每20-30天1次以進行預防;一旦發生魚病,經診斷進行藥物治療,如藥量過大黃顙魚可能一個星期不上臺,所以計算用藥量時一定要準確;加工時添加抗生素及中草藥可以進行魚病預防,每隔20天投喂藥餌1次。
  六、出塘
  出塘一定要根據規格大小、市場行情來定,一般7月份-8月份或1月份-3月份價格較高,而黃顙魚一般在100剋以上便可上市,所以要靈活掌握。
  七、註意事項
  1、黃顙魚魚種在放養、捕撈、計數、運輸時的操作要輕,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傷魚體。
  2、黃顙魚對常用水産藥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傢魚,這可能由於黃顙魚是無鱗魚的緣故,所以,對黃顙魚用藥一定要嚴格控製用量,防止黃顙魚因中毒而死亡。黃顙魚對硫酸銅、敵百蟲等藥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No. 2
  黃辣丁圖片(已將背部硬刺剪斷)
  黃辣丁是此地江水中土生土長的魚兒,魚體不大,遍體通黃,三五成群地巡遊在岷江裏。用它下菜味道之鮮,湯汁之美。非同尋常,一般10公分長短,魚體無鱗,乍看似北方常見的泥鰍,仔細端詳又很像津門近年鮮見的嘎魚,腹部泛黃色,光滑晶亮。加工這種魚不像北方那樣將魚颳鱗後再煎透,而是洗淨魚兒,掏盡腸肚,直接用大火清燉,片刻滾動的湯汁鮮味即出,香氣四溢。魚肉白細鮮嫩,魚刺微小,可以直接吞入,辣酥酥麻烘烘加上熱湯讓人食欲大開,一口氣吃了七八條,周身舒暢,末了再舀上一勺不辣的清湯,慢慢品嚐不辣的黃辣丁,一股飄飄然的感覺油然而生。
  黃辣丁學名黃顙魚。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黃臘丁,央絲。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遊至水上層覓食,鼕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黃顙魚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魚類,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魚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黃顙魚2齡達性成熟。每年5-7月,雄魚遊至沿岸地帶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處(水深8-40釐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轉動,掘成一個小小的泥坑,即為産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後即留在巢裏,等候雌魚到來,在巢裏進行産卵受精。産卵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雌魚産過卵後即離巢覓食,衹有雄魚在巢附近守護發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大約7-8天)。
  黃顙魚分佈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佈。它個體雖較小,但産量大。肉質細嫩,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黃顙魚的種類頗多,常見種還有長須黃顙魚(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黃顙魚(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澤黃顙魚(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後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黃顙魚作為藥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風、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癥。
  【真假鑒別】
  體型:野生黃辣丁頭與身搭配均勻,成流綫形。而冒牌貨頭大、身小二者不成比例。
  色澤:野生黃辣丁背部呈緑黑色,體側和腹面帶黃色。冒牌貨這些部位呈青褐色。值得註意的是,野生黃辣丁在水裏也呈青褐色,但捉出水面,幾分鐘後便轉為黃色,而冒牌貨“永不變色”。
  嘴型:野生黃辣丁嘴是圓的,而冒牌貨是長方型嘴。
  口感:野生黃辣丁口感細膩,肉味鮮美,而冒牌的較為粗糙。
  野生“黃辣丁”背部呈緑黑色,體側和腹面帶黃色。冒牌貨這些部位呈青褐色。何師傅說“黃辣丁”是一種生活在沙石較多的淺水地方的魚,喜曬陽光,所以它身上有明顯的黃花斑。值得註意的是,野生“黃辣丁”在水裏也呈青褐色,但捉出水面,幾分鐘後便轉為黃色,而冒牌貨“永不變色”。
  嘴型上,真假“黃辣丁”也有明顯區別:野生“黃辣丁”嘴是圓的,而冒牌貨是長方形嘴。因為真的“黃辣丁”長期在江河裏邊覓食,嘴嚮下,以方便覓食,而養殖魚在魚池裏是接食物,當然它的嘴自然嚮上翹一點,也是方便接食。
  最大的區別在口感上:野生“黃辣丁”口感細膩,肉味鮮美,而冒牌的較為粗糙、粉綿。養殖的“黃辣丁”煮熟後,可看出它的顔色是淡紅色。為什麽呢?因為它的污血多,入口後肉質不僅不嫩,反而有點綿。而正宗“黃辣丁”煮熟後一看就讓人有食欲,顔色是乳白色的,非常鮮甜可口,肉質入口嫩如豆腐,回味無窮。
相關詞
飲食菜譜川菜烹飪
包含詞
黃辣丁兒泡椒黃辣丁紅鍋黃辣丁
萬華黃辣丁黃辣丁魚火鍋六四六黃辣丁
大河黃辣丁火鍋成都大河黃辣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