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农业 > 黄螟
  黄螟,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主要分布于华南蔗区,为害严重,甘蔗从苗期至收获前,不断受黄螟为害。苗期被幼虫入侵为害生长点后,心叶枯死,可以造成缺株,减少有效茎数。在生长中、后期蔗茎受害,造成螟害节,破坏茎内组织,影响甘蔗生长,降低糖分,遇到大风,常在虫伤口折断,而且虫伤部分常引起赤腐病菌侵入,使甘蔗产量和品质受损失。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9毫米,翅展12-20毫米。体暗灰黄色,前翅深褐色,斑纹复杂,翅中央有“y”形黑纹;后翅暗灰色。卵扁椭圆形,长1.2毫米,宽0.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色。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体淡黄色,头部赤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腹部末节臀板暗灰黄色。体上生有小毛瘤。蛹体长8-12毫米,黄褐色。腹部第2-6节的后缘,第7节的前缘,第8节和尾节的背面均有锯齿状突起,末端有臀棘数条。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黄螟在广东南部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卵散产于甘蔗叶鞘或叶片上。在珠江三角洲,黄螟的卵在年中各个时期均有发现,以6月为产卵盛期。春植甘蔗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现螟卵,5月起激增,6月最多。7月开始渐减,11、12月再复回升,但数量远比前期的少。而在冬植蔗和宿根甘蔗,黄螟发生比春植蔗约提前1个月。3-5月间主要是1、2代为害蔗苗,3、4代于6-7月为害蔗茎。因此春植蔗苗防治工作应提早半月至1个月开始。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弱。初孵幼虫最初潜入叶鞘间隙,逐渐移向下部较嫩部分,一般在芽或根带处蛀入,蔗苗期及分蘖期食害根带部形成蚯蚓状的食痕,在被害茎蛀食孔外常露出一堆虫粪。老熟幼虫在蛀食孔处作茧化蛹。
  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减少越冬虫源:
  (1)收甘蔗时用小锄低砍,消除在蔗茎地下部越冬的黄螟
  (2)在不影响甘蔗发株的原则下,于成虫羽化前将秋笋斩去;
  (3)早春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及时处理蔗头及枯叶残茎。
  2.浸水淹虫:
  水源方便地区,1-4月枯心蔗苗多时,放进淡水淹过蔗田畦面,气温较低时浸水3-4天,气温在25℃以上时浸水1天,可淹死大量蔗螟幼虫。
  3.合理的种植布局与轮作:
  要避免把冬、春植蔗放在秋植蔗地的近邻栽植,尽量减少蔗地插花种植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以防螟害加重。应因地制宜,提倡稻蔗水旱轮作,或与豆科、蔬菜、甘薯等作物轮作,可以减轻螟害。
  4.选用无虫健苗,或在下种前用3%石灰水浸种1天,可杀死种苗内的螟虫。
  5.适时剥叶:
  每株保留7-8叶片为准,剥除老叶,减少幼虫在叶包裹的茎节上为害,并清除叶片上的卵粒。
  6选用抗虫品种:
  如粤糖65/906、平沙68/22、选三等高产抗虫品种。
  (二)生物防治
  掌握在螟蛾盛发期,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亩每次放蜂1万头以上,全年放蜂8~9次,可控制黄螟为害。
  (三)药剂防治
  1.每亩用甲敌粉(1.5%甲基1605混3%敌百虫粉剂)2~4公斤混基肥或泥粉,随甘蔗下种时用。
  2.3%呋喃丹每亩3-4公斤,在6月前枯心苗发生期根区施药1次能较好解决螟害枯心苗问题。但在7月后严禁使用,以免药剂残留毒性危害人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