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黄腹角雉
目录
物种名称
  中文名称:黄腹角雉
  中文别名:角鸡、吐绶鸟、寿鸡
  拉丁学名:tragopancaboti
  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英文名称:yellow-bellied tragopan
  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外形特征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
分布范围
  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产于浙江泰顺、文成、景宁、云和、丽水、遂昌、衢县、龙游;江西永新、井岗山、铅山、万年、上犹、崇义、大余;广东乳源、阳山、乐昌、曲江、连山、始兴、仁化、南雄、大埔、五华、潮州、怀集;福建武夷山;广西恭城、永福、灵川、兴安、富川、贺县、融安;湖南莽山。
生活环境
  黄腹角雉栖息于海拔600至20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栖息地内全年湿润温暖,年平均气温约15℃,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年降雨量约2000mm。
生活习性
  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也吃白蚁和毛虫。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交让木的果实及叶片,是黄腹角雉秋、冬季的嗜食对象,因而交让木也成为秋、冬季黄腹角雉的主要栖息过夜场所。交让木的分布与黄腹角雉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在树上筑巢,在粗大树干的凹窝处或水平枝杈基部以松针、枯叶、苔藓等编成简陋的皿状巢。
  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有时还会干出“埋头不见”的傻事。当听到危险响动时,它不飞不跑,站在原地不动,东瞧瞧,西望望。发现有人正逼近自己时,想逃已经来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头钻进了杂草丛中,可是身子却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鸵鸟一样,故又被人称作“呆鸡”。因此,它的天敌很多。
生长繁殖
  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易惊,不易饲养和繁殖。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
  黄腹角雉繁殖期为每年四五月间。一只雄鸟占据一片山林,在清晨发出啼声:“哇……哇……嘎嘎嘎嘎嘎!”宣告它是这片领地的占有者。邻近的优势雄鸟也发出同样的占区鸣叫。这样,它们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一些体弱的雄鸟,则无力维持一片山林的所有权,只得四处流浪,因而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雄鸟发情时,也是它们最美丽的时候。喉下的肉裙平时不显眼,这时膨胀下垂,显现鲜艳的朱红色,翠蓝色的条纹纵横交错,远看好像繁体“寿”字,故又称“寿鸡”。头上那一对翠蓝色的肉角,这时挺直突出,更加锃亮。雄鸟有一套复杂的求偶炫耀:面对雌鸟蹲伏,鸟头一上一下不停地点动,头上的肉角不断地抖动,艳丽的肉裙不断地摆动,双翅不停地快速掮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作了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
  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求偶时雄鸟面向雌鸟,头侧的蓝色肉角伸出,喉下甩出扇状的肉裙。黄腹角雉在树上构筑十分简陋的巢,一般位于树干侧枝的基部,有时利用大型鸟类空巢或松鼠窝产卵。雌鸟于4月初开始产卵,隔日产一枚,每年产一窝,一般每窝平均3至6枚,有时一年仅产一枚。雉卵比鸡蛋稍大,壳棕土色,其间散有褐色细点。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孵卵期间每天只离巢1小时左右外出觅食。天敌很多,卵常被偷食,繁殖成功率只有10%左右。雏鸟28天出壳,身上布满棕褐色的绒羽,出壳当天就能掮动双翅。雏鸟于孵出后第2—3天随雌鸟下树觅食,并以家族群为基础过冬。幼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两年后才能发育为成鸟。
  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在室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雌鸟于3月下旬进入发情产卵期,雄鸟用嘴衔住雌鸟头顶或颈,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
  人工繁殖:
  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浙江乌岩岭是我国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基地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1995年已培育出3代,种群数量20余只。
种群现状
  1981年,浙江大学诸葛阳教授首先在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发现了黄腹角雉
  1984年开始,中科院院士、北师大鸟类学家郑光美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黄腹角雉进行了长达7年的系统研究。
  1985-1986年,对广东、浙江、福建、广西主要分布区统计数量4000只。
  1986年首次人工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了三代人工种群。
  1987年11月21日,首次在2只雄鸟和1只雌鸟上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将它们释放到自然环境中。此后,又有10余只角雉被如此放回大自然。1994年乌岩岭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我国黄腹角雉惟一的保种基地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
  2001年3月,北师大副教授邓文洪在乌岩岭设置了200余个人工鸟巢。
  目前国内黄腹角雉的资源估计量为5000只,其中浙江省黄腹角雉的资源量约为640-1000只,而据无线电遥测研究显示,浙江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典型栖息地其种群密度可达7.08只/km2(郑光美等,1991)。现有的黄腹角雉资源量约为4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度区。 但就整个分布区而言,由于它是呈“孤岛式”分布以及保护区以外地区的伐林等人为干扰,黄腹角雉的种群密度远远低于上述结果。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e
  iucn: e
  cites : 1
  《世界雉类保护行动计划2000-2004》确定的急需保护种类
  致危因素:栖息地内阔叶林被取代为人工载植的针叶林,导致黄腹角雉栖息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天敌主要是青鼬charronia flavigula、豹猫felis bengalensis、松鸦garrullus glandariu对孵卵雌鸟及卵的残害十分严重。
百科大全
  huangfu jiaozhi
  黄腹角雉
  Tra□opan caboti; yellow-bellied tragopan
  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1种。又名喀伯角雉(见彩图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体型较家鸡稍大,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40毫米。雄鸟:额、前冠及后颈等均黑;后冠和颈侧暗红,向下延伸至喉,形成圈状。上体余部棕黄、砖红与黑色相杂。各羽具棕色眼状斑,外围以黑纹,羽缘砖红。下体几纯棕黄。头上有一对角状突起,呈钴蓝色;喉下围裙垂片橙黄,并具紫斑,外围以钴蓝色,两侧边缘还有淡绿灰色块斑。雌鸟:通体大都暗灰褐色,上浓下淡,并杂以棕和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白斑很多。
  平时栖息于海拔1000~2000米的高山,喜潜伏,受惊才飞起。发情时,雄雉头上的肉角伸直,如一对硬角;胸前的围裙垂片亦膨胀起来,中央部橙黄,边缘部钴蓝并具大形的绿黄色块斑,鲜艳夺目。巢营于高树上。有时利用松鼠窝作巢产卵。终年留居于福建中部和西北部、浙江中部及广东北部的高山中。主要供作观赏。由于数量稀少,是濒危珍禽。
  (郑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