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 中國 >安徽 >亳州 >蒙城縣 > 黃橋
顯示地圖
目錄
一 江蘇省泰興市黃橋
  黃橋公園簡況
  黃橋,地處長江北岸,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集鎮。全鎮轄區面積72.4平方公裏,總人口10萬人,其中建成區面積7.1平方公裏,8萬人。黃橋歷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334省道、如黃綫、薑八綫在鎮區內交叉穿越,寧靖????和寧通兩條高速公路從黃橋擦境而過,新(沂)長(興)鐵路在黃橋設有客貨編組站。
  歷史文化
  黃橋是一個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軍事重鎮,在我軍歷史上黃橋决戰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溯至明清,僅何氏家庭就出了四名進士、十名舉人、一百多名秀纔。黃橋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築就有2000餘間,以及少量的宋代建築。現有東、南、西3片傳統古街區,總面積近30公頃。有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古街巷24條、古寺廟3座、宗祠7座,還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有影響的文物古跡有工字樓、陶勇指揮部、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明清建築群、御史府、何氏宗祠、福慧寺、宋顧孝子亭、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丁西林故居、粟裕同志墓、牛臯洗馬池和“致富”、“文明”二橋等。宋孝子顧昕、明太僕寺少卿何棐、清音韻傢何萱、辛亥元老朱履先、中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著名生命科學家王德寶等都誕生於黃橋黃橋又是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指揮著名的黃橋戰役之地,至今仍保留着不少革命歷史遺跡遺址。近年來,每年前來黃橋旅遊觀光的中外遊客超20萬人次。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為江蘇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並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黃橋鎮民營工業異軍突起,民營企業達100余家。特別是紡織工業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素有“牛仔布之鄉”之稱,牛仔布産值、産量為全省小城鎮第一。經國傢批準的黃橋工業園區面積達10平方公裏。圍繞園區建設,黃橋將逐步形成紡織、食品、機械、電子、化工、製革工業為核心的支柱産業。中外合資中海集團黃橋熱電廠,對黃橋地區的企業用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黃橋還有得天獨厚的二氧化碳地下資源優勢,二氧化碳的儲量為亞洲第一。2004年,全鎮工業總産值達19.03億元。黃橋鎮為生豬養殖大鎮,豬副産品深加工是傳統支柱産業之一。全鎮有近3萬人從事生豬養殖及豬副産品深加工,軟骨素、肝素鈉等産品遠銷西歐,年産值超過了6億元。全鎮現有個體工商戶3860戶,2004年實現三産增加值4.8億元。
  城市建設
  自1997年起,黃橋鎮充分利用民資,開啓了大規模的城鎮建設改造工作,先後組織實施了70多項重點工程,纍计實施拆遷面積26萬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通訊、供電、郵電、有綫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城鎮建設投入年均超億元。黃橋鎮特別註重培育社區文化和城市自然景觀的建設,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對黃橋公園、直來河進行了改造,興建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配以噴泉、林間小道、休閑亭的銀杏露天花園。文化廣場、古風廣場各具特色,全鎮建有各類城市雕塑60餘座。公園茶社、書畫社、花鳥協會、集郵協會、京劇票友聯誼會、老媽媽合唱隊等組織應運而生,成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誤自樂的好載體。近年來,黃橋鎮成功舉辦了兩屆黃橋燒餅節,既提高了黃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又促進了黃橋燒餅産業化、招商引資、文明創建和群衆文化的開展。現在,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黃橋鎮是市容市貌整潔、道路寬暢平坦、緑樹成蔭、路燈明亮、燈箱廣告千姿百態、商業街道行人如織的優美景象。
  近幾年來,黃橋人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自強不息,奮力爭先。集鎮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幾年來,每年以一個多億的投入推進集鎮建設改造,先後拓寬改造了四條商業街,完成了40多項集鎮建設改造工程,鎮區面積由原來的3.8平方公裏擴大到6.5平方公裏。以紡織服裝和豬副産品深加工為竜頭的兩大支柱産業日趨強大。全鎮擁有各類劍桿織機2000多臺,日産牛仔布30萬米,從事紡織服裝生産的個體私營企業近400多傢。全鎮有7個豬副産品加工專業村,2000多個加工專業戶,兩大支柱産業年創産值達10億元。“實施産業興鎮戰略,打造實力黃橋黃橋,營造活力黃橋,塑造魅力黃橋”成為新時期黃橋人的工作思路和目標。江蘇省泰興經濟開發區黃橋工業園區,首期規劃的2平方公裏已有8傢企業11個項目進園落戶,總投資達1.5億元;2003年由臺灣客商組團投資的5平方公裏“華商工業園”經過半年多的論證、規劃現已正式開園奠基;以豬副産品深加工為重點的畜産品加工園已進入全面啓動開發階段。如今黃橋出現了一個三園聯動開發的新格局。
  地理人口
  黃橋,地處長江北岸,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集鎮。全鎮轄區面積72.4平方公裏,總人口10萬人,其中建成區面積6.5平方公裏,6.3萬人。黃橋歷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334省道、如黃綫、薑八綫在鎮區內交叉穿越,寧靖????和寧通兩條高速公路從黃橋擦境而過,新(沂)長(興)鐵路在黃橋設有客貨編組站。
  黃橋戰役
  1940年9月30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調集部隊,對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再次發動進攻。其部署是:以第89軍李守維部和獨立第6旅翁達部為主力,組成中路軍,經營溪、古溪和祖師廟、加力,進攻黃橋北面和東面地區;以魯蘇皖邊區遊擊軍李明揚部、蘇北遊擊第8軍陳泰運部組成右路軍,以保安第1、第5、第6、第9、第10旅組成左路軍,掩護主力之兩翼,攻擊黃橋以西及東南地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成功地爭取了李明揚部和陳泰運部保持中立,同時采取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在黃橋地區進行自衛還擊。10月1日、2日國民黨軍受阻於暴雨,3日雨過天晴,即分幾路撲嚮黃橋。4日下午3時許,獨立第6旅3000餘人進抵黃橋附近。擔任伏擊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分四路猛插,將獨立第6旅分成數段。經3小時激戰,全殲該旅,中將旅長翁達自殺。國民黨軍為扭轉被動局面,猛攻黃橋,一部突入東門。守衛黃橋的第3縱隊頑強反擊。第2縱隊從八字橋插至分界,第1縱隊揮師南下,完成了對第89軍的合圍。經一夜激戰,至6日清晨將該軍全殲,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黃橋戰役進行時,八路軍第5縱隊從淮陰地區南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部隊東進至運河,在戰略上起了策應作用。此役歷時4天,共殲國民黨頑固派軍隊1.1萬餘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繳獲步馬槍3103支、駁殼槍229支、重機槍24挺、輕機槍135挺、山炮兩門、迫擊炮6門、子彈、手榴彈、電臺等軍用品甚多。新四軍傷亡900餘名。此次戰役,為創建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新局面。
  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産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後,黃橋鎮12農磨坊,60衹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當地群衆冒着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綫陣地,譜寫了一麯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時隔30餘年之後,即1975年5月,粟裕將軍重返黃橋黃橋人民仍用黃橋燒餅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燒餅,激動地勉勵大傢說:“從黃橋燒餅我們看到了軍民的魚水深情,我們要繼續發揮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古代燒餅,製用精細。據《隨國食單》載稱,燒餅的製作是:“用鬆子仁、鬍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製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一傳統特色,已從一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鬆、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鹹或甜,鹹的以肉丁、肉鬆、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
  黃橋燒餅産於蘇北黃橋鎮,它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後,黃橋鎮12農磨坊,60衹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當地群衆冒着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綫陣地,譜寫了一麯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時隔30餘年之後,即1975年5月,粟裕將軍重返黃橋黃橋人民仍用黃橋燒餅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燒餅,激動地勉勵大傢說:“從黃橋燒餅我們看到了軍民的魚水深情,我們要繼續發揮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所獲榮譽
   2001年,黃橋被國傢五部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光榮稱號,2002年後又被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全國重點鎮”、“江蘇省文明鄉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牛仔布名鎮”、“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鎮”。
二 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
  黃橋街道總面積24平方公裏,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2.5萬,暫住人口3萬;到2006年底,街道黨工委下設3個村黨委、6個村黨總支、28個黨支部。
  改革開放以來,黃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工業總量年均增長30%以上,成為蘇州市、相城區知名的“老闆鎮”。黃橋企業産權制度改革起步較早,到1998年底,鎮屬、村屬集體企業已基本轉製為以股份製、股份合作製、個體私營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製企業。依托靈活的經營機製和積極的鼓勵政策,全街道非公有製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共有非公有製企業800多傢,其中規模型企業80多傢,2006年共實現工業銷售54億元。非公有製企業為解决本地就業、繁榮村鎮、促進本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 江西省吉水市黃橋
  1、位置面積:位於縣城西部,東南與金灘鎮相連,西南與吉安縣長塘鎮交界,西與尚賢鄉接壤,北與楓江鎮毗鄰。
  2、建設沿革:2002年元月8日前為黃橋鄉,2002年元月8日由原西沙鄉和黃橋鄉合併為黃橋鎮。
  3、行政區劃:2002年元月8日黃橋鎮由原來的西沙鄉(8個行政村)和原黃橋鄉(15個行政村)合併為23個行政村。2003年9月撤並行政村後,黃橋鎮由23個行政村減為20個行政村。
  4、人口民族:全鎮共 23478 人,均為漢族。
  5、自然條件: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地區,耕地面積 33600畝,山地面積100260畝,森林覆蓋率51.6%.境內藴藏白泥、泥碳、石灰石、瓷土等礦産資源,白泥儲量32.6萬噸。
  6、人文景觀:湴塘村是楊萬裏的故鄉,楊萬裏墓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境內大橋村有毛澤東同志1930年農村調查舊址。
  7、發展前景:隨着贛粵高速公路、吉水贛江大橋和朱阜公路的相繼貫通,黃橋鎮的區位優勢日漸顯現。為策應“做大吉安市、崛起銀三角”發展戰略,鎮黨委政府已决定將圩鎮遷至贛粵高速公路連接綫與朱阜公路交匯處,按照“銀三角”發展綱要,新圩鎮正處在“銀三角”城市群1小時交通圈的重要位置。為搶抓機遇,黃橋鎮黨委政府將以便利的交通為基礎,以新圩鎮為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紮實有效地抓好各項社會事業,在全面建設小康黃橋進程中邁出堅實的步伐。
近義詞
黃橋
黃橋居委會, 黃橋社區
黃橋
黃橋
黃橋街道
相關詞
軍事戰役泰興江蘇黃橋中學泰州茶葉徽商
老字號
包含詞
黃橋村黃橋鄉黃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