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 在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傳為軒轅黃帝的陵墓,簡稱黃陵,史稱橋陵。相傳創自漢代,歷代均有修葺。橋山頂有黃帝陵墓和祭亭,陵前有漢武帝求仙臺。山下建有軒轅廟,周圍古柏參天,其中最大一棵高20米,傳為黃帝手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亦稱“ 黃帝塚 ”。
傳說中 軒轅黃帝 的陵墓。在 陝西省 黃陵縣 城北 橋山 。山巔有一古亭,中立石碑鎸“黃帝陵”三字。亭後為 黃帝 墓。陵高3.6米,周長48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 崩,葬 橋山 ” 唐 司馬貞 索隱:“《地理志》: 橋山 在 上郡 陽周縣 ,山有 黃帝塚 也。” 唐 張守節 正義:“《括地志》雲:‘ 黃帝陵 在 寧州 羅川縣 東八十裏 子午山 。《地理志》雲: 上郡 陽周縣 橋山 南有 黃帝塚 。’案: 陽周 隋 改為 羅川 。《爾雅》雲:山鋭而高曰橋也。” |
|
黃帝陵聯繫方式 地址:黃陵縣城東關。
電話:0911-52127425214375
郵編:716000 黃帝陵投訴電話 延安旅遊投訴電話:0911-2122742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黃帝陵景區榮譽 國傢aaaa級景點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帝陵門票價格 60元,軍殘、離休、老紅軍、壽星免費,團體、學生優惠 黃帝陵節慶活動 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 黃帝陵開放時間 08:00~19:00 黃帝陵最佳旅遊時間 清明節、重陽節
黃帝陵特別提醒 公祭黃帝陵是以官方名義組織的有嚴格規模、等級和儀式的大型祭祀活動。
黃帝陵美食 陝北地方特色 黃帝陵住宿 2星級賓館1傢,旅遊定點飯店6
黃帝陵購物 延安市著名的土特産有:陝北紅棗、小米、洛川蘋果、烤煙等,工藝品有:安塞洛川剪紙、棉絮畫、砂陶工藝品、陝北針插布貼畫以及毛主席紀念章等。
陝北民風淳樸,你可以嚮當地農民直接購買各種民間手工藝品,盡量避開嚮你兜售商品的流動小販。 黃帝陵交通 從西安火車站廣場南側的汽車站有車直達黃帝陵,車程約4小時,車票20元。
西黃高速公路,2小時車程。 黃帝陵玩法 祭祖、訪古、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國 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 ——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係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竜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竜擡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裏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傢,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後安葬於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歷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裏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傢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後,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為“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於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歷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1992年開始,國傢和民間及海外同胞投入和捐贈了巨額資金對黃帝陵進行了整修,使黃帝陵更加雄偉、莊嚴、肅穆、古樸、景點和展出文物更加豐富。每年尋根問祖、攬勝遊人如織。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象徵,華夏兒女的“根”,已成為炎黃子孫舉辦盛大文化活動的中心之一。 |
|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幹支歷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册。 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竜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竜背。當黃竜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竜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竜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輓留。黃竜帶走了黃帝之後,衹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塚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範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
|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裏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軒轅黃帝的陵塚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塚砌以青磚花墻,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竜馭”,意為黃帝“馭竜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墻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着磚。顯得古樸典雅。
陵前正南,陵園圍墻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臺”。《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占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緑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竜尾道,共設95級臺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竜尾道嚮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幹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
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淨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捲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
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挂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係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鬆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裏拜祭。 |
|
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國傢批準,整修黃帝陵工程已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範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面積達3.24平方公裏,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保證好現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出“雄偉、莊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範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縣城和外圍景觀六個區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休係,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係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是國內一流專傢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徵求了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
|
享譽國際畫壇的馮少強教授
在著名旅遊勝地---陝西黃陵,山麓題有“天下第一祖山”六字墨寶,供億萬國人瞻仰!黃帝陵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起源的象徵,而提這六個莊重大字墨寶的人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畫傢、中國美術傢協會理事、中華、世界嶺南國畫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世界文化藝術大學人文博士、美國藝術學院詩詞研究、臺灣師範學院、中山大學國畫教授、中國大陸江澤民文化基金會等40多個院校榮譽主席、顧問、院長,湛江籍的馮少強教授。
馮少強原名瓊生,1925年8月出生於徐聞縣城的一個貧寒家庭。時值徐聞地方土匪作亂,其兩歲喪父,寡母孤兒傢徒四壁!待稍年長,馮少強就隨哥哥在徐聞縣城擺地攤、補皮鞋、替人送貨到軍營,賴以維生。馮少強幼年就喜歡塗塗畫畫,常折枝為筆,畫地作動、植物或關公、孫悟空等人物形象,且畫多近肖。小學畢業後,因傢貧無法交納學費而短暫失學,但馮少強努力奮發,不以傢貧為恥,學蘇秦“刺腿夜讀”,每自修至深夜,終抓住機會考入免學費的徐聞縣立中學就讀。中學畢業後因無盤纏,馮少強的母親僅以傢中的祖傳孔雀鏡屏風變賣,但仍沒湊足旅費!這時馮少強國文老師陳傳文的朋友蒙蔚英見其天資聰穎又這麽刻苦好學,深受這個小男孩的感動,於是解囊川資幫助。這纔使馮少強從徐聞跋山涉水來到戰時的省會韶關,並以同等學歷(高中)考入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美術。 |
|
帝陵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在橋山。黃帝發現橋山一帶群民,有的棲居於樹,有的與獸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黃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鴻、共鼓等商議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他們教化橋山群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離開樹枝和洞穴搬進新屋;又把橋山改名為橋國。橋山群民住進房屋後,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獸來傷害他們了。可是,在那時候人們並不懂得毀壞森林將會帶來什麽樣的嚴重後果。他們經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就連黃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這時候,一場暴雨襲來,山洪突然暴發,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下猛衝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捲走了。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衝得一幹二淨了。黃帝看見滿山遍野都是洪水過後留下的溝溝窪窪,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群民說:“今後再也不能亂砍樹木了。如果再亂砍下去,橋國就沒有樹林了,野獸也沒處藏身了。到那時,我們吃什麽?穿什麽?”當時有位大臣建議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黃帝說:“不可!如果那裏樹木也叫我們砍完,那時候我們還能往哪裏搬呢?再遭洪水,我們又哪裏跑?”衆臣覺得黃帝說得有理,都問他該怎麽辦?
黃帝說:“我願和大傢一齊上山栽樹種草,用不了幾年,滿山就會長滿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來野獸,那時橋國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說罷,黃帝就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緑。人們都很感激黃帝。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
傳說黃帝在乘竜升天飛經橋國上空時,還特意讓巨竜停下來,為了再看一眼自己親手栽下的那棵柏樹。臨行時,又隨手把群民送給他的幹肉塊扔下來,落在自己栽種的柏樹上。傳說現在黃帝手植柏樹幹上長的24個疙瘩,就是那時黃帝扔下的肉塊變的。
傳說黃帝乘竜升天時,臣民們輓留不住,以致把黃帝的衣襟、靴子和寶劍都拽下來了。臣民們為了紀念黃帝,便把這些遺物都埋在橋山之巔,這裏便成了黃帝的衣冠塚。從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祭奠。
那時,橋山頂上沒有樹木,是光禿禿的一片。群民在黃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飛禽走獸搶食一空。看到這種情況。群民心裏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黃帝陵塚周圍栽種了很多樹,想用樹的樹葉把陵墓遮擋起來,青山老人整天挖樹、栽樹,忙個不停。時間一長,被九天玄女發現了,她回到天宮便把此事稟告玉皇大帝。玉帝說:“青山老人對黃帝一片赤心,天宮早已知曉,衹是他獨自一人栽樹,何年何月,才能栽滿橋山”?說罷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籽,撒在橋山上,第二年春天整個橋山溝溝岔岔,山山峁峁,都長出了緑盈盈的柏樹苗。青山老人見滿山長出了樹苗苗,高興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給樹苗培土、除草。日積月纍,年復一年,一棵棵柏樹長得根深葉茂,整個橋山變成蔥緑一片。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過百歲,雖然胳膊腿已不靈活,但每天仍然堅持上山護林。就在這時候,橋山來了一個名叫拾怪的惡霸,他憑着自己有十個兒子,暗偷明搶,鬍作非為,無惡不作。拾怪發現橋山柏樹長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帶領兩個兒子明目張膽地上山砍樹。青山老人發覺後,急忙起來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蠻不講理地說:“滿山遍野都是樹,我們砍幾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說:“祖陵地上的樹,誰也不許砍!”拾怪根本不聽這一套,繼續指揮兒子砍樹。青山老人上前把樹身緊緊抱住。拾怪揮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邁之人,哪經得起這樣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兩眼一閉死去了。這時候,正好陳摶老祖從橋山上空經過,見拾怪打死了護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宮,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從南天門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從心起,隨手拔下頭上兩支金箸,往下一拋。拾怪的兩個兒子隨即慘叫一聲,便倒在血泊中了。原來兩支金簪在空中變成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拾怪兩個兒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寶劍的來由,以為有人在暗算他們父子,一氣之下,便放火燒山。橋山上頓時燒成焦蛋。再說,王母娘娘發現現橋山樹林起火,立即請竜王降雨。霎時大雨傾盆 ,很快就把烈火撲滅了,橋山柏樹經過這場災難,不但沒有絶種,反而變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橋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樹;誰要亂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個名叫賴順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懶做,一貫靠偷人為生,有年鼕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賴順凍得實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橋山,把橋山上的柏樹枝偷砍了一擔,挑回傢裏當柴燒。誰知點火以後,衹冒濃煙,不起火焰。賴順用口越吹,濃煙越大,最後把他嗆得跌倒在地,兩眼直翻,口吐鮮血,氣斷身亡。鄰居們聞訊趕來一看,原來賴順燒了橋山柏樹枝,怪不得落了個如此下場。
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隨便砍伐橋山的古柏了。就是有的孩子偶爾把落在地上的枯樹枝拾回來當柴燒,都會受到傢中老人的嚴厲責駡,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樹枝送回橋山不可。橋山古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保護到今天,康熙年間,有一位縣令想知道橋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結果沒有數清,衹好作罷。1939年,中部縣的縣長盧仁山調集一個民團,把橋山劃地為段,編列號次,命士兵按樹貼號,錯者罰大洋五塊,打40軍棍。歷經19天詳細普查,纔得查清橋山共有古柏61286棵,並將這一普查結果正式載入了黃陵縣志。 |
|
凡是來黃陵縣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這雙腳印留在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看的人總愛把自己的雙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用他們的話說,這是“踩着黃帝的腳印前進。”
黃帝的這雙腳印為什麽能保存到今天?這裏還流傳着一個故事。
相傳黃帝時期,當初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黃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樣,腰間纏着獸皮,光着腳板,長年纍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每到鼕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巡察時傷腦筋光着雙腳。
後來,鬍巢和於則發明瞭瞭帽子和木屣,有人給黃帝也做了一雙木屣。穿起來雖比光着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獵仍不能穿。有年鼕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造精神。素雀卻十分難過,有一次她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裏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下去,就不會再小了。於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幹後,捧回傢,放在了石板上,然後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黃帝試穿後,覺得很滿意。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子就這樣做成了。黃帝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捨不得穿它,衹是遇到節日或開慶功會時纔穿上它。
黃帝乘竜升天時,臣民們今瓔藏在黃帝東宮。到了近代,這塊刻有黃帝腳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軒轅廟院內,一直保存到現在。 |
|
傳說漢武帝劉徹,一心想當神仙,為此天上玉帝曾和天宮諸神商議過多次,準備將他點化成仙,因為他在抗擊匈奴、打通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等方面都立下了功勞。但是,漢武帝想成神仙的心情過於迫切了,結果適得其反。
元封元年十月初,他帶領18萬大軍北巡邊關,威震匈奴。在返回長安時,路經陽周郡橋山,為了祭奠黃帝,他竟在黃帝陵的對面,修築了一座比黃帝陵還高出一半的“九轉祈仙臺”(後人稱“漢武仙臺”)。這一下可觸怒了天宮,玉帝和諸神都認為漢武帝太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裏,這還能成仙?玉帝盛怒之下,用朱筆一揮,就把漢武帝即將到手的仙籍取消了。漢武帝夢中知道此事,心中甚為不平,幾天幾夜都沒睡好覺。於是,他便以一代天子的名義,寫信質問玉皇大帝。玉帝看罷,給漢武帝寫了這樣一封信:
“……你劉徹,16歲當上皇帝,一心衹想成為神仙,為此幹出許多蠢事,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女兒也遭方士奕大欺騙。奕大騙術敗露之後,你又不顧翁婿之情,一氣之下將奕大殺死,給女兒造成終身痛苦。之後不久,你又被方士公孫卿這一大騙子所迷惑。這一切天宮都沒有和你計較。誰知為了李陵事件,你又給司馬遷施以‘宮刑’,欲置司馬遷於死地,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忍辱偷生,堅持把《史記》寫成,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就這樣,你還不放過司馬遷,到處派人搜查《史記》原稿,準備焚毀,多虧倩娘盡力設法,纔使此書得以保存。你作為一國之君,竟無一點容人之量。你妄自尊大,目無祖先,修築的祈仙臺竟然高過黃帝陵。你的所作所為早已失去成仙資格,更休想乘竜升天!”玉帝把信寫好後,交給九天玄女,玄女乘漢武帝病中睡沉的時候,把信悄悄地放在他的枕邊。漢武帝醒來看到信後,悔恨地說:“唉,一切都晚了!一個人不論作什麽事情,都不能過頭。不管你是一朝天子,還是平民百姓,做過了頭都不會得到寬恕的”。說罷,就瞑目而逝。 有個封建文人,名叫寇紹光,曾寫了這樣一首詩:
滿山翠柏望橋陵,上有仙臺壘九層。
夜夜唯留明月照,年年衹見白雲興。
質問:何事漢宦生異念, 登高築眺盼飛升。
看來這位詩人對漢武帝異想天開,祈求成仙升天的夢想是很不滿意的。當年漢武帝醉心於成仙升天的事早已傳為笑柄,但他在黃帝陵前修築的九轉祈仙臺,如今卻成了後世人攀登懷古頃懷先祖的好地方。 |
|
據說,武帝修起九轉祈仙臺的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命令18萬大軍列隊橋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樹上,然後獨自登上祈仙臺,祈禱黃帝保佑他長生不老,日後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漢江山永遠太平。祭祀完畢,當天領兵返回長安。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18萬大軍祭黃陵”。
從這以後,漢武帝挂過盔甲的這棵柏樹,周身上下,斑痕密佈,縱橫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內,枝幹皆然。這就是橋山柏中獨一無二的“挂甲柏。”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這棵古柏枝幹上流出的柏液凝結為球狀,就像挂滿了珍珠寶石,閃閃發光,晶瑩奪目,經陽光反射尤為壯觀,吸引着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一過,柏液中斷,古柏從枝到桿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 |
|
在橋山頂上距離黃帝陵200米遠的路旁,立着一座長形石碑。上面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封建社會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這一規定體現了後輩對祖先的崇敬。到了現代,人們都以車代馬,但所有大小車輛,到此仍主動停車,人們都下車後步行到黃帝陵祭奠瞻仰。
有個史知府的兒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務正業,經常騎馬射箭,偷雞摸狗,調戲民女,民憤極大,因此,衆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死可惡”。有一年,“死可惡”帶着一群惡奴來到橋山打獵,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橋山頂上的柏樹林時,躲藏起來。“死可惡”領着惡奴們追進橋山柏樹林,用箭亂射。“死可惡”單人匹馬衝進了陵園區。看守陵園的姬老童,雖然已經年過六旬,卻童顔鶴發,功夫超人。他一見有人騎馬闖進陵園,大喝一聲:“哪裏狂徒如此無禮,竟敢在黃帝陵園捕殺鹿群!”說着,一個箭步嚮前,抓住馬的繮繩。“死可惡”一看是個老頭,在馬上冷笑一聲說:“老爺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親,我就要在這裏射鹿打獵,看誰敢管!”一句話惹惱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將“死可惡”打下馬來。“死可惡”從地上爬起來,撲嚮姬老童。姬老童將左腿輕輕一掃,“死可惡”又跌了個“豬啃地”,把兩顆門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兩腳,把“死可惡”踢得連哭帶叫,跪在地上不斷求饒”。“死可惡”連忙爬起,牽馬下山。隨行惡奴們也都灰溜溜地跟着走了。
再說,史知府聽說兒子史可霍被打,還碰掉了兩顆門牙,哪裏罷休,他立即寫信要求中部縣令嚴加懲辦姬老童。中部縣令名叫包步平,秀纔出身,很有學問,因他剛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稱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後,冷笑一聲,提筆寫道 :
黃帝功德厚,子孫豈敢忘。縱子作惡端,騎馬闖陵園。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縣官。軒轅英靈在,吾來把案斷。
包步平沒有屈服於史知府的壓力,連夜給泰定帝寫一份奏章,連同史知府寫給他的信件,一並呈報聖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氣,立即降旨將史知府革職,命包步平嚴辦史可霍,並賜給中部縣令三種特權:一、對破壞黃帝陵園的林木、建築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實後不必上報,縣令有權就地正法,二、如有緊急公事,縣令可越級直接上書皇帝;三、凡巡撫以下官員前來祭黃陵,縣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聖旨執行不力,又於泰定二年,親自頒發了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其中規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輩,潑皮歹人。損壞樹林建築,如有違犯之人,許諸人捉拿到官,痛行斷罪……”這座石碑至今還保存在軒轅廟碑林裏。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間,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規定:把中部縣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處理一些來不及上報的案件。此外,又在橋山頂上專門立了“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來謁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莊重嚴肅。 |
|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保留這樣一種習慣,辦一些事為了慎重起見,都要寫個條子,再按上一個指印作為憑證。為什麽呢?因為人體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改變,唯有指印無法改變。人和人的指印沒有相同的,這已經被現代科學充分肯定了。據傳,人類用指紋作憑證,已有5000年的歷史了。追溯起來這還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最先發明的。
傳說自從倉頡創造了象形字後,傳送書信,下達命令,都采用象形文字。有一次,黃帝手下的應竜領兵在和蚩尤軍隊作戰時,抓回了五名俘虜。應竜上書黃帝問該如何處理。黃帝看後,要倉頡寫信命應竜給俘虜講清道理後,放他們回去。誰知,這封信應竜沒有收到,卻落到應竜手下一名叫蠻角的小頭目手中。蠻角原來是蚩尤殺害了他的全家後,他就滿懷對蚩尤一夥的仇恨投奔了軒轅。當他看到黃帝在信上下令全部放回五名俘虜時,怎麽也想不通。於是乘周圍無人,偷偷地把“全部放回”四個字,改成“全部處死”,然後,交給他的上司應竜。而且不等應竜下令,他就帶着十幾個人把五名俘虜全部砍死。黃帝知道這件事後,命倉頡認真查處。倉頡嚴肅地質問應竜:“黃帝命你全部放回俘虜,你為啥要全部處死?黃帝的話,你還聽不聽?”應竜受到倉頡這番訓斥,感到莫名其妙,立即找出倉頡寫的信說:“你看看,這上邊不是明寫着‘全部處死”嗎?怎麽現在又責備起我來了!”倉頡接過信詳細看了一遍,發現他寫的信被人塗改過。立刻追查送信的人。送信的人說他把信交給蠻角了。當追究到蠻角時,蠻角一口咬定,他一接到信,就馬不停蹄地給應竜送去。結果追來追去,還是追不出個所以然來。倉頡回來嚮黃帝匯報了追查結果。黃聽後,沉思了很久,然後對倉頡說:“沒有可靠的憑據,誰也不會承認。看來,今後傳送書信,下達命令,還得另想辦法,不然,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過了不久,倉頡果然給黃帝想出這樣一個辦法:凡黃帝下達的任何命令,上面都要有黃帝的手模和腳印。可是時間一長,黃帝覺得老是這樣按腳印,按手模 ,也不是個辦法,既麻煩,又不文明,便和倉頡商議,又把“手模腳印”改為衹壓一個指印。誰知,過了不久,又出了問題,一 個名叫石牛的人偽造了一張領條,依照黃帝的作法,按上自己的指印,來到倉庫,冒領了十張虎皮。事情暴露後,黃帝又命令倉頡前去查處。
這一次真被查出來了。原來,石牛按在領條上的指紋和黃帝的指紋根本不一樣。黃帝按的指紋是收口的,石牛按的指紋是綻開口的。倉頡又叫來好幾個人,讓他們把各自的指印按在一張樺樹皮上,仔細一看,與領條上的指紋都 不相同,唯有石牛的指紋和領條上的一模一樣。石牛在事實面前,不得不承認自己冒領十張虎皮的錯誤了。 這時,風後走來對倉頡和黃帝說:“看來,還得再想辦法”。這個機智多謀的老頭兒,當年曾給黃帝發明了指南車,現在,他從懷裏取出一塊拳頭大的雪白玉石遞給倉頡說:“把這個東西磨成四方塊,把黃帝的指紋放大,用刀刻在上面。今後不論下達什麽命令,先把玉石印往上一蓋,黃帝過目後,如果同意,再把自己的指印按在玉石印旁邊。這樣的印件,誰也不會偽造,誰也不敢塗改,誰要是偽造和塗改,也能很快查清”。黃帝采納了風後的意見,命倉頡就去製作。從此以後,再沒有發生過偽造信件和假傳命令的事情。指紋和章印也一直沿用到現在。傳說黃帝升天後,這顆玉石大印被埋在軒轅廟對面的山上。從此,這座山便取名印臺山。當地人常說:“黃陵有座印臺山,黃帝玉印藏裏邊;對面就是軒轅廟,山前有條沮河川”。 |
|
“橋山月夜聚風光,鳳嶺春煙繞八方”。鳳嶺位於黃帝陵東側,是黃陵縣八景之一。傳說鳳嶺是落鳳凰的地方。當年黃帝命伶倫作樂律,伶倫取懈𠔌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勻的做成竹管。開始,吹出來的音調沒有陰陽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們諷刺伶倫說:“你吹的那竹管,不聽則罷,一聽把野獸都嚇跑了”。有一次黃帝正在練習騎馬,剛跨上馬背,忽然傳來伶倫吹竹管發出的怪叫聲。黃帝的馬聽到這種怪音,嚇得四蹄騰空,仰頭嘶叫,把黃帝從馬背上摔下來,伶倫趕快跑過去把黃帝扶起來,黃帝對伶倫說:“你製的這個小竹管能把我的馬嚇驚,可見很不簡單,將來一定能吹出好聽的音律來”。伶倫聽到黃帝的鼓勵,慚愧地對黃帝說:“我三年沒有製成音律,這已是很大的罪過,黃帝還這樣鼓勵我”。黃帝說:“話不能這麽講,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鑽了幾個小孔,就能吹響,這就是你的發明和功勞,怎能說是‘罪過’呢?”說完,便牽馬走了。
在黃帝的鼓勵下,伶倫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練,但仍然吹不出和諧的音調來。有一天,伶倫獨自一人來到鳳嶺,躺在一塊石頭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覺睡着了。當他睡得正香時,忽然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聲喚醒。伶倫馬上坐起來揉了揉眼睛,仰頭一看,衹見樹上落着兩衹羽毛美麗、體形優美的鳥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十分動聽,伶倫睜大雙眼,細心傾聽,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製的竹管,模仿鳥的叫聲吹了起來,正在吹得起勁時,兩衹鳥突然停止了鳴叫,展翅飛走了。伶倫急得又是跺腳,又是招手。可是,鳥已經飛得無蹤無影了。伶倫回去後把此事報告黃帝,又把他學來的半生不熟的鳥叫聲,斷斷續續地給黃帝吹了一遍。黃帝聽後高興地說:“這種鳥叫鳳凰,是鳥中之王。橋國能招來鳳凰,這正是吉祥之兆”。從此,便把鳳凰停息的地方叫作“鳳嶺”。伶倫每天來到鳳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專等鳳凰來鳴叫。果然,鳳嶺樹林裏不斷有鳳凰棲落。不過,落在這裏的鳳凰,不一定都鳴叫。伶倫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在鳴叫的鳳凰中,鳳的鳴叫聲音激情昂揚,凰的鳴叫聲音柔和悠長。每對鳳凰棲落後,一次各鳴六聲,然後,連聲合叫一遍,就飛走了。伶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 、推敲,終於創製出音樂上12音律,受到了黃帝的贊揚。在此之後,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製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現馬奔跑的蹄聲;用口哨可以表現各種鳥啼聲。有人說,現代音樂上用的簡譜符號音樂簡譜 上用1234567,最早還是起源於中華民族,也可能源於伶倫製定的音律,不過那時的音符不這樣寫罷了。 |
|
上山砍柴,下河擔水。這是誰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在陝西黃陵縣橋山不是這樣,吃水必須上山擔,因為泉水都在山上。傳說這還是黃帝和竜王當初給橋山人民帶來的恩惠。
軒轅廟對面,有條小山溝,名叫暖泉溝。當年這條小山溝渺無人煙,沒有名字,自從黃帝定居橋國後,溝裏纔住上了人。這條溝的半山腰有一池泉水。那時部落聯盟的首領和附近群民,常年都吃用這裏的泉水。有一年,黃帝正妃嫘祖因常年養蠶、抽絲、製作衣服,勞累過度,終於臥床不起。人在病中不免産生思鄉之情。嫘祖是白水縣人,她很想再能喝到白水家乡的泉水,因為那裏的泉水清澈,甘美,喝了提神。這可把伺候嫘祖的人難住了。從白水步行到橋國,往返一次最快也得四天四夜。為了不使嫘祖失望,黃帝派應竜帶上尖底瓶到白水取泉水。這消息不知怎麽被橋國的群民知道了,他們决心要盡一切努力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橋國,讓嫘祖在病中能喝到家乡泉水。經過商議,大傢决定在橋國和白水之間開一條水渠,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橋國。群民瞞着黃帝,不分男女老幼,都自願投入了開渠勞動。此事感動了竜王。他知道嫘祖養蠶為民造福,積勞成疾,橋國群民都很感激和愛戴她,專為她開渠引水。
可是,這麽長的一條水渠,要到什麽時候能開通啊?為了幫助橋國群民早日實現開渠引水的願 望,竜王用爪一劃,就把白水到橋國的地下水渠開通了。可是這個秘密誰也不知道。應竜從白水把泉水取回後,嫘祖衹喝了一瓶,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剩下的另一瓶白水泉水,嫘祖讓應竜倒進橋國半山上的泉水裏去。從這以後,橋國泉水的味道也變得和白水泉水一模一樣了。更使人驚奇的是,橋國泉水不但日夜涌流,而且還變得鼕暖夏涼。所以人們把它稱作“暖泉”。這就是暖泉的來歷。
傳說過了很多個朝代後,這裏出了一個大惡霸,名叫艾半川。他憑着自己有錢有勢,把沮河川的川地全部霸占了,又把沮河川裏的群民統統趕上了山。就這樣,他還不滿足,把暖泉水也霸占了,他全家老小,平時吃暖泉水,鼕天還用暖泉水洗澡,其他群民如果誰偷汲了暖泉水,一旦被艾半川發現,就會被活活打死。居住在山上的群民常年吃不到泉水,對艾半川恨之入骨,卻沒辦法治他。時間一長,此事不知怎麽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陳摶老祖下凡查詢。陳摶老祖經過一番查訪後,回到天宮嚮玉皇大帝稟告說:“艾半川果然作惡多端,逼迫群民上山種地,又霸占了當年竜王給橋山群民開通的暖泉”。玉帝聽罷大怒,連夜降旨讓竜王把暖泉水調嚮山山峁峁、溝溝岔岔,供群民飲用。竜王早就對艾半川的惡霸行為不滿,見玉帝又降下旨意,便立即截斷暖泉的水源,把水調給周圍30裏以內的山峁溝岔,因而就出現了史册上均有記載的:陽武泉、普照泉、上善泉、一綫泉、車移泉、寒泉、滴珠泉、柳窟泉和寒酒泉等十大名泉。從此,黃陵縣的山峁溝岔都有了泉水,既可灌溉山地,又能供人畜飲用。暖泉水幹涸後,艾半川全家衹好靠川道河流裏的污泥濁水生活。不到半年,全家老小都因吃了髒水得了不治之癥而死絶了。當年被艾半川趕上山的群民,又都紛紛搬回山下居住,耕種河川地,修建新住宅,又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但山上的那些泉水卻無法搬遷。因此,橋山人想吃泉水還得上山去擔。 |
|
黃帝陵的橋山腳下,有一條河流,名叫沮河(音具)。傳說這條河原名叫“祖河”。軒轅黃帝定居橋山後,這裏起名叫“橋國”。先民們都居住在橋山半坡山腰,經常吃着祖河水,日子過的自由自在。
黃帝活到110歲時,自感身體不佳,經常鬧病。玉皇大帝幾乎每晚都給他托夢,叫他作好準備,天宮選吉日派巨竜下凡接他回天宮歇息。黃帝在荊山鑄鼎很忙,先後兩次回橋國給他選擇了墳地,最後,墳址就定在“橋山之巔”。
公元前5000年的九月九日,按伏羲氏創立“八卦”定位之說,以陽爻為九,兩九相重,故名“重陽”。這是一年365天最好季節。秋高氣爽,陽光明媚,果實纍纍,豐收在望。黃帝在這一天就要被召回天宮。當巨竜降落橋山,群臣先民依依不捨,哭聲驚天動地。整個橋山擁滿了先民。有的扯住黃帝衣裳,有的捉住黃帝的靴子,有的捉着巨竜的鬍須,誰也不想讓黃帝離開人間。群民的眼淚灑濕了地面,轉眼地上起了淚水浪,嘩嘩地從橋山之巔淌流下來,全部流入了“祖河”。不料,時辰已到,巨竜騰空而起,黃帝升天去了。
從此以後,祖河水年年旺盛,清澈透明,人吃了不生百病,澆過地年年五穀豐登。有位名叫姜尚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去祖河洗臉。據說,用祖河水洗過臉,除不生眼病外,面貌永遠是年輕的。有個名叫撲信的人,平時不務正業,遊手好閑,好吃賴做。有一年鼕天,天氣特別寒冷。祖河水全部封凍了。撲信半夜耍賭回來,路過祖河發現姜尚打開冰窟窿正在祖河洗臉,越洗越痛快,覺得奇怪;他也聽人說過,用祖河水洗臉能治百病,不如咱也洗一下。但由於他的鬼心眼太多,生怕把臉凍壞了。等姜尚洗完臉走了以後,撲信也悄悄蹲在冰窟窿邊,用祖河水衹洗了半個臉,就覺得水太冰,起身走了。第二天晚上,撲信又來賭場,寶官正在搖寶,押的單雙寶。當寶官一搖篩子碗,剛放下寶碗,撲信用祖河水洗過的那衹眼睛,一下子就能看透寶碗中的篩子是單還是雙。這天晚上撲信押單就是單,押雙就是雙。每寶都嬴,從未輸過一回。所有耍賭的人都敬佩撲信押得準,走紅運,豈不知,撲信用祖河水洗過那衹眼睛能透視。這個秘密撲信發誓誰也不告訴。結果,每逢賭場,撲信總是大把大把往回贏錢,由一個窮睏潦倒的叫花子,幾年時間就變成了一個大財主。娶了幾妻幾妾還不滿足,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搶了看守橋山陵園青山老人的女兒燕青。這下觸怒了天宮王母娘娘。她命九天玄女拔下頭上兩根金簪,刺瞎了撲信兩衹眼睛。為了叫他悔過自新,衹留下一條活命。從此以後,撲信再也耍不成賭博了。靠着他原來贏來的傢業變賣度日。他平時柱着拐棍,逢人就說:祖河水是神水,它是黃帝先民的眼淚變的,千萬不敢弄髒它。不然,老天要降罪的。
《水經註》作者在寫書時,考慮到“祖河”既然是黃帝先民眼淚形成的,不如改為“淚河”。後來又吸取了其他學者的建議,覺得“祖”字不雅,把祖字取掉“示”旁,加了個三滴水,變成“沮”字,這樣既代表了先民們的眼淚,又代表了“祖河”。
這就是“沮河”的來歷。 |
|
竜宴酒是陝西黃陵縣店頭鎮出産的名酒,最早叫“竜涎酒”,傳說是竜的涎水釀成的。
相傳,杜康因黴壞糧食而被貶職,後來釀酒有功,黃帝又恢復了他的原職,讓他繼續當管理糧食的大臣。杜康在釀酒技術上年年都有新改進,酒的質量越來越高。
有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各部落的山洞裏都堆滿了糧食,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這年又是黃帝統一三大部落、建立部落聯盟50年大慶,黃帝舉行盛大宴會,請來了各部落的首領。各個部落也給黃帝帶來許多禮品。宴會開始了,黃帝命杜康給每人敬一碗酒,人們也嚮黃帝敬酒,然後又相互敬酒。
宴會廳裏歡聲笑語,熱鬧非常。正在這時,一條巨竜突然從天而降,把頭一直伸到宴會廳的大酒壇上,聞來聞去,但壇口太小了,竜嘴怎麽也伸不進去,饞得嘴裏的涎水不斷掉進酒壇裏。當時大傢都被嚇得目瞪口呆,衹有黃帝不慌不忙地走到巨竜跟前,把酒壇裏的酒倒進一隻大碗裏,然後把酒碗送到巨竜嘴邊,巨竜一飲而盡。等黃帝再倒第二碗酒時,巨竜騰空而起,轉瞬間便飛得無蹤無影了。人們眼看着巨竜離去纔鬆了口氣,又回到各自的座位。黃帝又命杜康給大傢敬第二輪酒。誰知,杜康剛走到酒壇跟前,還未來得及取酒,一股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差一點把他醉倒。杜康給每人敬過酒後,大傢衹喝了一口,就覺得渾身舒暢,飄飄欲仙,忙問:“這酒怎麽一下子變得這麽香了?”杜康心想這一定是巨竜的涎水滴進酒壇所致。據說竜是不輕易流涎水的,人若喝了竜涎水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因此,他乘人們不註意時,從滴有竜涎水的酒壇裏打出一碗酒,倒進另一隻酒壇內,然後讓人把滴有竜涎水這壇酒趕快擡下去。說也奇怪,留下來的這壇酒摻過一碗竜涎水後,味道也變得和剛纔擡下去的那壇竜涎水酒一模一樣。人們越喝越想喝,黃帝准許大傢開懷暢飲,一大壇酒很快就被飲光了。宴會結束後,杜康派專人保管那壇竜涎水酒,不許任何人動用。當他每次釀出新酒時便給新酒時摻進三滴竜涎水酒。新酒的味道立刻變得濃郁甘醇、漂香醉人了。從此,杜康的“竜涎酒”,名氣越來越大。
傳說杜康有個好朋友叫劉伶,平生最愛喝酒,聽說杜康釀出好酒,就專程前來拜訪。不巧杜康這天正好不在傢。劉伶來到杜康釀酒的地方,還未進門,就看見墻上寫有一首詩:
量大一碗醉三年,量小一盅睡三天;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竜兩盞海底眠。
最後一句:“誰若不信試試看!”
劉伶鼻子一哼,不以為然地說:“好大的口氣!天下誰不知我劉伶的酒量。往東喝垮東海岸,往西喝倒峨嵋山,往南喝過桂林酒,往北吃過蟠桃宴。東西南北吃喝遍,也沒把我醉半天”。進了門,他開口就要一碗酒。小主人說:“這酒衹能喝一盅,不能喝一碗,一碗酒會把人醉死的。”本來,劉伶看了墻上詩就惱火,再一聽此話,更是火冒三丈,便氣衝衝地說:“少羅嗦,快打碗酒來!”小主人見來客氣勢洶洶,不敢怠慢,趕快打一碗竜涎酒,雙手遞了過去。劉伶接過酒,衹覺得濃香撲鼻,便一飲而盡。哪知碗剛放下,就覺得頭昏目眩,雙腿不聽使喚,撲通一聲,跌 倒在地,已經不省人事了。小主人嚇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正在這時,杜康回來了,見地上躺着醉倒的劉伶,不禁哈哈大笑說:“你小子經常口出狂言,今天卻被我一碗酒醉成這個樣子!”杜康讓人找來四塊木板,臨時給劉伶做了副棺材,把劉伶埋到後院的酒糟堆裏。
三年以後,劉伶的妻子打聽出丈夫是喝了杜康的竜涎酒,當場死去的。這天便找上門來嚮杜康要人。杜康對劉伶的妻子哈哈一笑說:“老嫂子,別發怒。劉兄沒有真死,他是喝醉了。
說着掐指一算,劉伶正好是三年前的這一天醉過去的,便把劉伶的妻子領到後院,刨開酒糟堆掀開棺材蓋了一看,衹見劉伶紅光滿面,躺在棺材裏睡得正香。杜康拍了拍他的肩膀說:“老兄,該醒來了!老嫂子等了三年,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劉伶睜開雙眼,打了個哈欠,坐了起來。妻子趕快上前把他扶出棺材。杜康在一旁笑着說:“你再不醒來,老嫂子就要和我拼命了!”劉伶不好意思地擺了擺手,就和妻子一同回傢去了。從此,“杜康造酒醉劉伶”的故事,就成為後世人的美談。
傳說杜康和劉伶後來都成了酒仙,遠走高飛了。但杜康的釀酒技術和配方卻在河南、山東、陝西一帶流傳下來。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在他《短歌行》一詩中寫道:“概當一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釀酒名氣之大。據說以後各朝代又將杜康的“竜涎灑”封為“竜宴酒”,衹有在皇帝舉行國宴的時候纔允許動用。現在黃陵縣生産的“竜宴酒”,據說就是根據民間挖掘出來的杜康釀酒的原配方,加上現代的技術釀製而成,它仍然保持了香美甘醇、飲而得神的特色。 |
|
有一次,黃帝和蚩尤發生了戰爭。蚩尤施展了他那慣用的彌天大霧戰術。霎時間天地昏暗,分不清方向,軍隊無法前進。黃帝命應竜、力牧立即照着指南車所指方向迅速撤退。全軍戰士馬不停蹄,翻山越嶺,逃出彌霧陣,來到西竜山下(今黃陵店頭川)。這時,正逢盛夏,太陽就像人們頭上頂着一盆火。戰士又渴又餓又纍,兵乏馬睏,有人還昏倒在地。應竜和力牧率兵來到拐角山下,命令士兵原地休息。黃帝隨後趕到。士兵們人人口幹舌燥,到處找水。
有的用石刀就地挖水,有的用石斧到處砍石頭尋水。水,仍然沒有找到。黃帝也着急的團團轉。應竜、力牧都勸黃帝坐下歇息,他們另想辦法。又一個時辰過去了,水仍然沒有找到。
黃帝呼一下站起來,他覺得剛纔坐的這塊石頭特別冰涼,周身的汗水霎時全消失了,反而冷得渾身打顫。黃帝彎腰用了平生最大力氣,雙手將這塊大石頭搬起。誰料,石頭剛剛搬開一條縫,一股清澈透明的涌泉水從石頭逢裏冒出來,嘩嘩嘩流個不停。黃帝大喊:“有水了!”士兵一聽有水了,趕忙前來幫助黃帝將這塊石頭搬開,水源更大了。士兵顧不得一切,有的用雙手盛水喝,有的就地爬下喝。水越流越大,很快地解决了全軍戰士的口幹舌燥。軍隊喝足了水,解了渴,反而覺得肚子也像吃飽了飯。人們都感到奇怪。但誰也解釋不了。
這時,突然又傳來了軍情緊急報告,說是蚩尤軍隊又追趕來了。來勢兇猛,看樣子要和黃帝軍隊在西竜山下决一死戰。黃帝問明了情況,命令應竜、力牧集合軍隊,把蚩尤軍隊引嚮東川,那裏沒有水源。黃帝和風後親自帶領了一支精悍軍隊,翻山埋伏,截斷蚩尤軍隊的退路。應竜和力牧對蚩尤軍隊采取邊打、邊退,誘敵深入的戰法,引進東川。這時,正當中午,火毒太陽,曬得遍地生煙,揚起的塵土就像火星亂濺。蚩尤軍隊汗流浹背,咽喉就像冒火一般,又渴又餓,早已失去戰鬥力。黃帝軍隊由於喝足了拐角山下涌泉水,又覺得肚子像吃飽了飯,人人精神煥發,個個鬥志昂揚。兩軍剛一交戰,不到一個時辰,蚩尤軍隊就潰不成軍,紛紛倒下。蚩尤發現不利,即命軍隊後退,企圖逃跑。誰知,黃帝帶兵早已斷了他的退路。激戰不到兩個時辰,除過蚩尤帶少數軍隊逃跑外,其餘全軍覆沒。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黃帝命倉頡把西竜拐角山下這股泉水命名“救軍水”。相傳,不知又過了多少年,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救軍水”一下子斷流了,當時的先民都覺得奇怪。人們到處奔走相告,有人還求神打卦。唯有釀酒的大臣--杜康,整天爬在“救軍水”泉邊,面對幹涸的水泉,嚎啕大哭。人們不解地問:“你整天在這裏哭什麽?”杜康纔告訴人們說:“拐角山下‘救軍水’,釀出來的酒不光是好喝,還能治病。現在水源斷了,從哪裏再尋找這麽好的水釀酒呀!”黃帝知道此事,也覺得這是一大損失。最後,衹好請來挖井能手--伯益。伯益問明了情況,對黃帝說:“經過這次大地震,據他猜測:水源很可能從地下走了。他主張在原地往下挖一口井,興許能找見‘救軍水’。”黃帝沉思了半天,同意伯益就挖井。果然,經過一個多月時間,井裏出水了。人們吃後,都說這是“救軍水”的味道,幹甜味美。杜康又用此水釀酒,不料釀出來的酒比原來的味道更好,氣味芳香,很有勁。在伯益提議下,黃帝同意把這口井命名為“拐角井”。
“杜康釀酒醉劉伶”的故事,據說,就是用“拐角井”的水,釀出的酒,纔把劉伶醉倒。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的民謠說:“店頭有眼拐角井,井水可當燒酒飲;杜康用它醉劉伶,黃帝用它敬功臣。先民用它祭天地,拐角井水有神通。”所以,軒轅酒過去遠銷陝甘寧,近銷關中。難怪1992年在香港博覽會上獲得銀質奬。 |
|
| 從西安火車站廣場南側的汽車站有車直達黃帝陵,車程約4小時,車票20元。 |
|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90元/人;淡季:12月1日——2月底,50元/人。
開放時間:08:00~19:00 |
|
Huangdi Ling
死帝陵
Huangdi Mausoleum
又稱黃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二裏橋山。相傳約5000年前,黃帝為黃河流域最早的傑出部落首領,姓公孫,名軒轅,以土德稱王,土是黃色,故稱黃帝。在當時頻繁的部落戰爭中,他殺死南方部落首領蚩尤,擊敗黃河上遊的炎帝部落並與之合併,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成分。傳說的許多發明,也被認為起源於這一時代,因此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史載黃帝葬橋山,橋山在陝北子長縣北。今黃帝陵為漢以後所建,原在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972)移建今址。陵園內有陵墓、軒轅廟。廟內陳列黃帝畫像和有關黃帝的文物,柏樹成蔭,古柏成為黃土高原殘存森林的珍品,最大者高19.3米,下圍10.3米。碑亭中林立中國歷代各族的石刻祭文和重修黃帝廟的記載數十塊。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原陝甘寧邊區政府曾派人前來祭掃黃帝陵。1949年後,每年清明節都舉行祭掃黃陵的儀式。
黃帝陵
(李健超)
|
|
| 軒轅廟 | 陝西 | 延安 | 行政區劃 | 軒轅黃帝 | 黃陵縣 | 河流 | 靈寶 | | 黃帝 | 荊山 | 植物 | 柏樹 | 名勝古跡 | 旅遊勝地 | 中華聖地 | 建築 | | 荊山黃帝陵 | 黃帝手植柏 | 古柏林 | 更多結果... |
|
|
| 祭黃帝陵 | 陝西黃帝陵 | 河南黃帝陵 | | 黃帝陵祭奠 | 黃帝陵祭典 | 祭黃帝陵賦 | | 荊山黃帝陵 | 黃帝陵基金會 | 黃帝陵古柏林 | | 四言詩祭黃帝陵 | 祭黃帝陵文-孫中山 | 四言詩.祭黃帝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