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小說 : 地震 : 土壤學 > 黃土高原
目錄
No. 1
  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在長城以南、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拔1000~2000米。除石質山地外,地面基本上為連續的黃土(一般厚數十米至百米)覆蓋,面積達30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佈區。經流水侵蝕,水土流失嚴重。地面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
huáng tǔ gāo yuán huáng tǔ gāo yuán
  在中國北方,長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裏,為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幹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産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基本概況
  黃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在中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河南等省區,面積約40萬平方公裏,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間,最厚達150∼180公尺。黃土顆粒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𠔌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於缺乏植被保護,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長期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塬、墚、峁。
  在中國北方,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黃河流過黃土高原方公裏占世界黃土分佈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80米,氣候較幹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産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絶大部分耕地分佈在10°∼35°的斜坡上。地塊狹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機械化。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每年經陝縣下洩的泥沙約1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約3,000餘萬噸。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績。黃土高原地區藴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鋁土礦等資源,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鼕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嚮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幹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幹,堆積了離石黃土,範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幹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佈範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嚮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嚮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嚮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瞭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傢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傢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着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鬆、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傢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裏,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嚮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嚮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嚮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幹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裏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着。青藏高原的寬度約占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嚮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嚮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嚮東南的鼕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地貌類型
  黃土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西與青藏高原相毗鄰,處於我國第二級地形階梯上。四周由幾條深大斷裂帶所包圍。新生代以來,以斷塊運動為主,鄂爾多斯臺嚮斜表現為中等強度的整體擡升,地形高差變化甚小,古地形條件有利於黃土堆積。所以,現今鄂爾多斯高原東南發育了典型的黃土地層和黃土地貌,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形態復雜,發展速度快,它們是河流泥沙的供給地和初期搬運通道。黃土物質疏鬆,具垂直節理,易遭受侵蝕。黃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黃土高原基本的地貌類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傢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竜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𠔌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梁,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𠔌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𠔌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裏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佈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遊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衆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基本分類
  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溝𠔌、壟板地形。
  ②隴東、陝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衹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
  ③山西高原。包括五臺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它由一係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恆山、五臺、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𠔌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𠔌地,分佈範圍約占全區面積的40%。
  ④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
  氣候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降水稀少;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鼕季寒冷乾燥。
黃土環境
  黃土高原生態係統十分脆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黃土高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即處於從平原嚮山地高原過渡、從沿海嚮內陸過渡、從濕潤嚮幹旱過渡、從森林嚮草原過渡、從農業嚮牧業過渡的地區,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交錯,自然環境條件不夠穩定,表現為地址地震災害、水旱災害和氣象災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蝕等自然災害比較頻繁和嚴重。而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濫墾、濫牧、過樵、過牧,都會引起自燃環境的強烈反應,使得自然災害發生地頻度增大。
  ●黃土高原的環境遭到破壞後,恢復相當睏難。據歷史資料考證,黃土高原曾是塬面廣阔,溝壑稀少,植被豐茂的地區。隨着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的加劇,環境漸漸惡化,如植被減少,氣候變幹,土壤遭到侵蝕。然而,要把環境恢復到原來狀態,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很難做到。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𠔌衝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製造窯洞所利用的性質)並含有碳酸鈣,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𠔌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𠔌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係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
  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壓縮農業用地。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衹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能源基地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産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採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佈在這裏。
  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榆林市以其豐富的能源礦産資源,被美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設的國傢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終實現科技融入資源型的中國“能源硅𠔌”。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嚮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濫伐濫墾
  自秦漢以來黃土高原經歷了三次濫伐濫墾高潮。
  ●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大規模“屯墾”(邊防軍有組織大墾荒)和“移民實邊”開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遭到空前浩劫。據考證,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陝北(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大力推行“屯田”製,竟強行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任務。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明代推行“屯田”製對環境破壞之嚴重。
  ●第三次大墾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奬勵墾荒制度,墾荒範疇自陝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民族精神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那麽黃土高原就是中華民族的父親。黃土高原像一位中國傳統家庭中的父親。他高高在上,平時默不作聲,就像不存在一般。但他卻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響着黃河母親,行使着丈夫和父親的職責。當他忍不可忍,沉下臉來的時候,正是黃河母親用洪水作長鞭教訓兒女之日。
百科辭典
  Huangtu Gaoyuan
  黃土高原
  Huangtu Gaoyuan
    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亦為世界著名的大面積黃土覆蓋的高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高原橫跨青、甘、寧、 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大部或一部。位於北緯34°~40°,東經102°~114°,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裏。高原由西北嚮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黃土高原面積廣阔,土層深厚,地貌復雜,水土流失嚴重,均為世所罕見。
    地質與地貌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地臺的西部和祁連山地槽的東部。古地形的基本輪廓是在白堊紀燕山運動以後形成的。高原上主要山脈太行山脈、呂梁山和六盤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①山西高原。呂梁山以東至太行山西麓,有許多褶皺斷塊山嶺和斷陷盆地,山嶺多呈北北東走嚮,主峰海拔均超過2000米,山地下部多為黃土覆蓋。主要的河𠔌盆地有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忻縣盆地、運城盆地、榆社盆地、壽陽盆地等。②陝甘黃土高原。呂梁山和六盤山(隴山)之間黃土連續分佈,厚度很大,其堆積頂面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③隴西高原。六盤山以西,高原海拔約2000米,黃土厚度逐漸增大,成為波狀起伏的嶺𠔌。
     黃土高原景觀
    高原溝間地和溝𠔌地貌迥然有別。溝間地地貌主要類型是塬、梁、峁,溝𠔌除河流的幹支河𠔌外,還有為數衆多的大小溝𠔌。
    ①溝間地地貌。塬是黃土堆積受流水侵蝕殘留的高原面,地表平坦,坡度1~3度,如涇河上遊的董志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面被溝𠔌強烈侵蝕後稱為破碎塬。在大的地塹斷陷𠔌地裏,斷烈往往呈復式階梯狀。覆蓋其上的黃土塬稱為黃土臺塬。黃土臺塬通常保存較完整,如汾渭斷陷𠔌地裏的黃土臺塬。梁在平面上呈長條形,頂部寬度不大,多數僅長幾十米到數百米至數公裏,面積約2平方公裏。梁的橫剖面略呈穹狀,坡度多在1~5度,梁頂以下有明顯的坡折。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平面上呈橢圓或圓形,峁坡多成凸形坡,坡度可達20°左右,面積約0.25平方公裏。黃土梁峁區亦稱黃土丘陵溝壑區。
    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黃土堆積前基岩古地形控製。塬的基底多在開闊盆地中,地勢較平坦,各時代的黃土呈連續堆積,黃土厚度較大,古土壤層較平坦,因而塬面甚為平緩、梁峁地貌多分佈於古盆地的邊緣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較大,後期覆蓋黃土遭侵蝕成為丘陵地貌。
    梁峁在同一地區內往往交替出現,或以梁為主,或以峁為主。兩峁之間地勢顯著凹下的分水鞍稱為□。若兩溝頭相嚮溯源侵蝕成長脊狀,稱為崾□,崾□也常出現於塬和梁間。
    此外,尚有黃土□。主要分佈在陝北白於山和甘肅省東部的河源地區。馬蘭黃土充填了古河溝長條凹地,尚未被現代溝𠔌切開,寬幾百米至數公裏,長達幾公裏至數十公裏,成樹枝狀格局組合。黃土□受現代流水侵蝕溝的破壞,𠔌坡兩側仍保存着局部平坦地形,則稱黃土坪。
    ②溝𠔌地貌。黃土高原溝𠔌發育,溝道密度達2.35~10.9公裏/平方公裏,一般塬面及四周切割密度小於3公裏/平方公裏,廣大丘陵溝壑區切割密度達4~8公裏/平方公裏,切割最嚴重的黃河峽𠔌的河麯黃道溝一帶達10.9公裏/平方公裏。黃土高原主幹溝𠔌切割深度一般都在200~300米。黃土覆蓋的流域面積和溝𠔌面積之比均已超過25%,最嚴重者可達56.7%,即被溝𠔌蠶蝕的面積已達黃土覆蓋面積的1/2。
    溝𠔌地貌按其大小、形態特徵和發育過程,可分為細溝、淺溝、切溝、衝溝和河溝等。
英文解釋
  1. n.:  Loess Plateau
相關詞
地理知識黃河西北陝西榆林延安地質
地形地貌甘肅定西地區通渭人傢行政區劃甘肅省
平涼市農業窯洞鎮原更多結果...
包含詞
陝甘寧黃土高原最後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高原地貌區劃
黃土高原自然資源黃土高原徑流農業
黃土高原土壤水分平衡黃土高原土壤水分循環
黃土高原坡地種果樹中國黃土高原氣候資源利用
中國黃土高原綜合考察黃土高原景觀生態研究
黃土高原古季風變遷黃土高原土壤侵蝕類型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形態黃土高原第四紀氣候地層
黃土高原第四紀古環境變遷黃土高原第四紀地質發展史
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傢重點實驗室
黃土高原溝蝕演變過程與侵蝕産沙WEPP模型及其在黃土高原的應用評價
黃土高原土壤有機氮及其礦化黃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質土壤水分研究
甘肅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監理
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淤地壩工程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模型及其在黃土高原的應用評價
黃土高原旱地農業理論技術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