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麻浩崖墓投诉电话乐山市旅游投诉电话:0833-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指在山崖开凿洞穴而成的墓室。麻浩崖墓也是乐山汉崖墓博物馆所在地。该博物馆以麻洁崖墓为主体,辅之以南北两个展厅展出乐山汉墓出土的文物,展示了乐山汉代崖墓的概况。乐山东汉崖墓的认定,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发现并认识它的时间在清代光绪年间,由英国人陶然士、法国人色伽兰等实地考察后提出。1937年前后,住乐山的学者杨枝高对麻浩等地崖墓进行了实地考察。赓续,商承柞教授作了进一步调查,认定乐山崖墓为东汉崖墓。乐山东汉崖墓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座计。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较集中,并且较具有代表性的墓葬。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对中外游人开放。进入崖墓博物馆,迎面见到的是开凿于东汉时期的一座大型多室墓,编号为麻浩一号墓。因早年被盗,损残严重,属无名墓。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前室高2.8米,宽11米,墓全长29米。在墓内外壁上,有35幅精美的石刻画像。在墓门上刻有人物、卧羊、鱼、鸟和瓦当斗拱等建筑雕刻。墓门两侧刻有“凯风”、“迎谒”、“话别”等画像。前室两侧及后壁刻有“荆柯刺秦王”、“朱雀”、“宴乐”、“挽马”、“佛像”、“兽首”、“垂钓”、“门卒”、“挽辇”等画像,在这些画像上方刻有48个纹饰各异的瓦当和一些装饰图案。墓有三个后室,在南道门前侧壁刻有杨枝高及商承柞先生考察此墓后的题记。三个后室的结构相同,各有棺室、耳室、壁完、石灶等,是依照墓主人生前的居住情况开造的。棺亭内陈列的是独木棺和画像石棺。石棺两侧分别刻有“西王母”和“双阅”图。墓门前的陈列室两间分“乐山汉崖墓概况”和“崖墓表现的汉代生活”两部分。展出了乐山汉崖墓出土的铜、铁、陶、石器中的精华和部分石刻画像题记等,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建筑风貌和思想意识。乐山崖墓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麻浩崖墓正居风景绝佳、名胜荟萃的凌云、乌尤两山之间,更为其增添了历史文化的深度,使整个乐山大佛旅游区成为举世瞩目的胜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四海嘉宾。 |
|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古代流行于乐山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墓的一种墓葬形式。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
麻浩崖墓其范围包括斧头湾,东西长约200米、上下宽约25米,有编号的崖墓544座,层层叠叠,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该汉代崖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浩崖墓现已成为乐山汉崖墓博物馆。该馆以麻浩崖墓为主体,辅之以南北两个展厅展出汉墓出土文物,展示了乐山汉代崖墓的概况。
麻浩崖墓,早年就以内涵丰富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名墓之首”。墓中保存着许多汉代建筑、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且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画像石棺、书法题刻。同时,还有中国乃至世界遗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它是汉文化与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体反映。
崖墓图像雕刻精美,出土文物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Mahao yamu
麻浩崖墓
Cave Tombs on the Mahao River
中国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崖墓。在四川省乐山市郊明同村麻浩河北岸。墓群分布在大地湾至虎头湾间东西长约300米的红砂石山崖中,分为4~9层排列,共有330余座。墓群始于东汉前期,止于南北朝时期,以东汉后期墓最多。1940年发现。同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在商承祚带领下进行调查。1964年在 1号墓外修筑围墙进行保护。1984年建立乐山崖墓博物馆。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室分为单室、 双室、多室 3 种类型。均由墓门、甬道、主室、棺室、耳室等组成。棺室内凿崖棺。后室设灶台案龛。单室墓一般是在主室一侧设一棺室。双室墓在后室两侧设棺室。多室墓结构较复杂,墓门由两柱分为2~4个门洞,前室横列,其后平行开凿2~4个后室。各后室结构相同,前设甬道,两侧设室。
[四川乐山县崖墓第41号平、剖面图]
石刻多见于双室墓和多室墓的墓门及前室。技法为高浮雕、弧面浅浮雕和阴刻;内容有仿木构建筑、画像和文字题记。 1号墓墓门和前室刻出仿木构建筑的斗、柱枋、瓦当、板瓦、椽头、连檐等。墓门刻瑞兽、乐伎、秘戏、舞伎等画像;前室刻荆轲刺秦王、 方士 、门卒、朱雀、挽辇、六博、垂钓、挽马等画像。中后室甬道口外门枋上,刻高浮雕坐佛 1尊,通高37厘米,是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99号墓为横前室四后室墓,墓门刻门阙,前室刻出瓦当、板瓦、椽头、连檐和龙虎戏璧等。后室门有阴刻隶书题记 9则。
崖墓大多早年被盗,随葬品有陶制的农夫俑、服饰俑、厨俑、舞俑、乐俑等陶俑,狗、鸡、马、楼房等模型,罐、碗、釜、甑、耳杯等器皿,铜镜、“五铢”钱和铁器等。 |
|
Mahao yamu麻浩崖墓Cave Tombs on the Mahao River 中国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崖墓。在四川省乐山市郊明同村麻浩河北岸。墓群分布在大地湾至虎头湾间东西长约300米的红砂石山崖中,分为4~9层排列,共有330余座。墓群始于东汉前期,止于南北朝时期,以东汉后期墓最多。1940年发现。同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在商承祚带领下进行调查。1964年在 1号墓外修筑围墙进行保护。1984年建立乐山崖墓博物馆。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室分为单室、 双室、多室 3 种类型。均由墓门、甬道、主室、棺室、耳室等组成。棺室内凿崖棺。后室设灶台案龛。单室墓一般是在主室一侧设一棺室。双室墓在后室两侧设棺室。多室墓结构较复杂,墓门由两柱分为2~4个门洞,前室横列,其后平行开凿2~4个后室。各后室结构相同,前设甬道,两侧设室。[四川乐山县崖墓第41号平、剖面图] 石刻多见于双室墓和多室墓的墓门及前室。技法为高浮雕、弧面浅浮雕和阴刻;内容有仿木构建筑、画像和文字题记。 1号墓墓门和前室刻出仿木构建筑的斗、柱枋、瓦当、板瓦、椽头、连檐等。墓门刻瑞兽、乐伎、秘戏、舞伎等画像;前室刻荆轲刺秦王、 方士 、门卒、朱雀、挽辇、六博、垂钓、挽马等画像。中后室甬道口外门枋上,刻高浮雕坐佛 1尊,通高37厘米,是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99号墓为横前室四后室墓,墓门刻门阙,前室刻出瓦当、板瓦、椽头、连檐和龙虎戏璧等。后室门有阴刻隶书题记 9则。 崖墓大多早年被盗,随葬品有陶制的农夫俑、服饰俑、厨俑、舞俑、乐俑等陶俑,狗、鸡、马、楼房等模型,罐、碗、釜、甑、耳杯等器皿,铜镜、“五铢”钱和铁器等。 唐长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