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鹿角蕨又名鹿角羊齒,原産澳大利亞。喜溫暖陰濕環境,怕強光直射,以散射光為好,鼕季溫度不低於5℃,土壤以疏鬆的腐葉土為宜。
繁殖
常用分株繁殖。以6-7月分株最適宜,從母株上選擇健壯的鹿角蕨子株,用利刀沿盾狀的營養葉底部輕輕切開,帶上吸根栽進盆中,蓋上苔蘚,噴水保濕。
栽培
夏季生長旺盛期需多噴水,保持高濕度環境。盆栽或吊盆栽培均放半陰處,避免強光暴曬,每旬噴施肥水1次。每年春季需補充腐葉土和苔蘚。鼕季低溫時,應少澆水,當鹿角蕨的營養葉生長過密時,結合分株繁殖加以調整。
病蟲害
常見葉斑病危害,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防治。
應用
鹿角蕨是觀賞蕨中葉形最奇特的一種,別緻逗人,在歐美十分流行。是室內立體緑化的好材料,若將鹿角蕨貼生於古老朽木或裝飾於吊盆中,點綴書房、客室和窗臺,獨有情趣。
~~~~~~~~~~~~~~~~~~
拉丁名 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
中文名 鹿角蕨
拉丁科名 platyceriaceae
中文科名 鹿角蕨科
保護級別 2
分佈 雲南(盈江)
現狀 稀有種。係近年來在我國雲南發現的新記錄植物,分佈區極狹窄,為熱帶季雨林中的附生植物。由於森林受到嚴重破壞,附生母樹常遭刀斧之滅,生態係統失調,鹿角蕨也就難於生存。
海拔下限(米) 210
海拔上限(米) 950
形態特徵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狀莖肉質,短而橫臥,有淡棕色鱗片。葉2列,二型,基生葉(腐殖葉)厚革質,直立或下垂,無柄,貼生於樹幹上,長25-35釐米,寬15一18釐米,先端截形,不整齊3一5次叉裂,裂片近等長,全緣,兩面疏被星狀毛,初時緑色,不久枯萎,褐色,宿存;能育葉常成對生長,下垂,灰緑色,長25-70釐米,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幾無柄,內側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狹裂片,中裂片較小,兩者均能育,外側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緣,通體被灰白色星狀毛,葉脈粗突。孢子囊散生於主裂片的第一次分叉的凹缺處以下,不到基部,初時緑色,後變黃色,密被灰白色星狀毛,成熟孢子緑色。
特性 分佈區為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年平均溫22.6℃,1月平均溫15--17℃,極端最低溫不低於5℃,極端最高溫39.5℃;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相對濕度不低於80%。常附生在以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wall.)king 、楹樹albizia chinensis (osh.) merr.、垂枝榕ficus benjamina l.等為主體的季雨林樹幹和枝條上,也可附生在林緣、疏林的樹幹或枯立木上。鹿角蕨以腐殖葉聚積落葉、塵土等物質作營養。雨季開始,在短莖頂端上長出新的腐殖葉及能育葉各2片。上一年的腐殖葉在當年就枯萎腐爛,而能育葉至第二年春季纔逐漸幹枯脫落。
保護價值 本種係新分佈於我國的稀有植物,分佈範圍極為狹窄。它在我國的出現,對研究蕨類植物區係有科學意義。其植株形態奇異美麗,可栽培供觀賞。
保護措施 雲那盈江那邦壩已規劃為自然保護區,應從速建立保護機構,開展工作。少量植株已從産區移植到昆明植物園溫室中的枯木林,已栽培成活,生長正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引入西雙版納勐侖栽培,也生長良好。
栽培要點 在中國,一般采用分生繁殖法,對該種的孢子繁殖尚無經驗。栽培時予以附生基質及濕霧條件,並參照本屬其它種的栽培法。
鹿角蕨
【概況】鹿角蕨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齒,為水竜骨科鹿角族屬植物,屬於附生性觀賞蕨。其孢子葉十分別緻,形似梅花鹿角。它是室內立體緑化的好材料,若將鹿角蕨貼生於古老枯木或裝飾於吊盆,點綴書房、客室和窗臺,更添自然景趣。目前,鹿角蕨在歐美栽培較為普遍,常用於吊盆或籃架裝飾觀賞,雖然生産量比不上觀花盆栽植物,但管理方便,觀賞期長,占有一定優勢。我國鹿角蕨開始進入開發利用階段,其盆栽生産的前途十分廣阔。
【形態特徵與品種】鹿角蕨為多年生草本。株高40釐米。葉叢生下垂,嫩葉灰緑色,成熟葉深緑色,頂端分又呈凹形深缺刻,葉面密生短雜毛,葉背着生孢子囊群。其栽培品種有荷蘭(netherlands)、聖迭戈(sandiego)、羅伯特(robert)和齊森亨尼(ziesenhenne)等。
鹿角蕨全世界自然分佈有16種之多,主要野生在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南美的熱帶、亞熱帶雨林中。它們都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主要有美洲鹿角蕨(p.andinum),又叫安第斯鹿角蕨。原産秘魯、玻利維亞。孢子葉表面密被細毛,呈白色狀,葉長達3米,十分壯觀。安哥拉鹿角蕨(p.angolense),又名非洲鹿角蕨,分佈於非洲烏幹達、紮伊爾和尼日利亞。孢子葉大,形似象耳,營養葉呈扇形。腎形鹿角蕨(p.ellisii),孢子葉直立生長,營養葉腎狀。馬達加斯加鹿角蕨(p.madagascariense),營養葉拱起深褶,有明顯脈紋,形如蜂巢。三角葉鹿角蕨(p.stemaria),全株灰緑色,孢子葉和營養葉嚮上生長,營養葉長圓形,頂部呈波浪狀。孢子葉有2個部分,一個分叉和楔形,另一個是比較小而窄。瓦斯鹿角蕨(p.vassei),營養葉棕色,呈鳥巢狀,孢子囊在葉背以"v"字狀排列。大鹿角蕨(p.grande),營養葉巨大,淡緑色孢子葉下垂,長達1.5米,20年生母株才能産生孢子。硬葉鹿角蕨(p.hillii),孢子葉深緑色,質地堅硬,直立生長呈扇形。銀葉鹿角蕨(p.veitchii),孢子葉被有白色細毛,直立生長。冠狀鹿角蕨(p.coronarium),全株淡緑色,盾狀營養葉長寬各50釐米,孢子葉下垂,長達4米。沃爾切鹿角蕨(p.wallichii),黃緑色孢子葉寬闊、厚質,姿態優美,為稀有的小型種。女皇鹿角蕨(p.wilhelminae-reginae),營養葉冠狀,嚮上生長,高1.5米,孢子葉下垂,長2米,屬大型種。重裂鹿角蕨(p.willinckii),深緑色營養葉和被滿銀色短柔毛的孢子葉,嚮下生長,長70釐米,深裂呈帶狀。種類繁多的鹿角蕨,為裝點室內緑色空間,提供了豐富的種質材料。
【生物學特性】鹿角蕨原産澳大利亞。常附生於樹幹分枝上、樹皮幹裂處或生長於淺薄的腐葉土和石塊上。喜溫暖陰濕的自然環境,鼕季溫度不低於10℃,但短時間能耐-5℃低溫。生長適溫3~10月為16~21℃,10月至翌年3月為10~13℃。栽培環境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室外栽培需遮蔭設施,避免陽光直射,以散射光為好。鼕季在長江流域以北地區需室內或日光溫室栽培。
【繁殖方法】常用分株和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全年均可進行,以6~7月為最適宜,成活率高,生長恢復快。具體方法是:預先準備好盆鉢(為特製盆鉢,盆壁上加工孔徑為5釐米的圓口若幹個),也可用木製和鐵製的籃架,藝術性強的蛇木板、枯木樹權更具欣賞性。然後用新鮮棕櫚皮將孔口或籃架空隙填好,不宜過厚,以利排水和營養葉的生長發育。籃架中放進腐葉土、河沙、壤土等量的混合土。同時,選擇健壯的鹿角蕨用利刀沿盾狀的營養葉底部和四周輕輕切開,帶上吸根栽進盆或籃中,並蓋上苔蘚保濕。如貼植於枯木或板面,需用細鐵絲或棕繩縛紮牢,放遮蔭處,經常噴水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當營養葉中長出新的孢子葉後才能鬆綁。
孢子繁殖:選用泥炭和細沙經高溫消毒後,裝進播種淺盆,壓平。收集成熟孢子均勻撤入盆內,從盆底浸水後,盆口蓋上玻璃,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播種盆放置24~30℃的環境下,一般播後到孢子體長出新葉需60~70天。所以,在平時噴水過程中,必須保持水質清潔。噴水的壓力要適當,以免盆土表面污染和衝刷,影響孢子的發芽。
近年來,南京中山植物園成功地應用組織培養法繁殖鹿角蕨。
【栽培管理】鹿角蕨的管理比較簡單,夏季生長盛期需多澆水,並經常噴水,保持栽培環境有較高的空氣濕度,有利於營養葉和孢子葉的生長發育。室外養護,可吊放蔭棚下,要避免烈日照射,以免葉片黃化、灼傷,影響鹿角蕨的觀賞價值。為了增加葉片的美觀,可在生長期,每旬噴施稀釋餅肥水或於葉面噴灑速效性稀尿素,保持葉片嫩緑、肥厚。每年在成型鹿角蕨的盆籃中補充腐葉土或苔蘚,以利新孢子體的生長發育。鼕季必須放室內養護,如室溫較低時,生長緩慢,應少澆水。鹿角蕨在稍乾燥狀態下更能安全越鼕。當鹿角蕨的營養葉生長過密時,結合分株繁殖加以調整,這樣有利於新孢子體的生長發育。
【病蟲害防治】常見有葉斑病危害孢子葉,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防治。通風差時,有介殼蟲和粉虱危害孢子葉或營養葉,少量時可捕捉或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有些鹿角蕨較易感染真菌或細菌病害,應註意調節通風環境,不要澆水過量。
【産後處理】鹿角蕨是觀賞蕨中姿態最奇特的一種,別緻逗人。也是室內觀葉植物中珍貴稀有的精品。在歐美的公園、植物園、商店和居室窗臺裝飾和佈置十分流行。如將鹿角蕨作吊盆批量生産,不僅給生活帶來樂趣,還會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
|
鹿角蕨介紹
鹿角蕨 (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
科屬:
鹿角蕨
別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狀莖肉質,短而橫臥,有淡棕色鱗片。葉2列,二型,基生葉(腐殖葉)厚革質,直立或下垂,無柄,貼生於樹幹上,長25-35釐米,寬15-18釐米,先端截形,不整齊3-5次叉裂,裂片近等長,全緣,兩面疏被星狀毛,初時緑色,不久枯萎,褐色,宿豐;能育葉常成對生長,下垂,灰緑色,長25-70釐米,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幾無柚,內側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狹裂片,中裂片較小,兩者均能育,外側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緣,通體被灰白色星狀毛,葉脈粗突。孢子囊散生於主裂片的第一次分叉的凹缺處以下,不基部,初時緑色,後變黃色,密被灰白色星狀毛,成熟孢子緑色。
分佈與習性:
分佈于云南西南部盈江那邦壩。生於海拔210-950米的熱帶雨林中,附生於樹幹、枝上,增生很快,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也有分佈。分佈區為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年平均溫22.6℃,1月平均溫15-17℃,極端最低溫不低於5℃,極端最高溫39℃;年降水量約2000毫為米,相對溫度不低於80%。常附生在以毛麻楝Chukrasiatabularisvar.velutina(Wall.)King、楹樹Albiziachinensis(Osh.)Merr.、垂枝榕FicusbenjainaL.等為主體的季雨林樹幹和枝條上,也可附生在林緣、疏林的樹幹或枯立木上。鹿角蕨以腐殖葉聚積落葉、塵土等物質作營養。雨季開始,在短莖頂端上長出新的腐殖葉能育葉2片。上一年的腐殖葉在當年就枯萎腐爛,而能育葉至第二年春季纔逐漸幹枯脫落。
繁殖與栽培:
在中國,一般采用分生繁殖法,對該種的孢子繁殖尚無經驗。栽培時予以附生基質及濕霧條件,並參照本屬其它種的栽培法。
應用:
稀有種。本種係新分佈於我國稀有植物物,分佈範圍極為狹窄,它在我國的出現,對研究蕨類植物區係有科學意義。其植株形態奇異美麗,可栽培供觀賞。
圖片: |
|
| 大鹿角蕨 | 鹿角蕨科 | 鹿角蕨屬 | 長葉鹿角蕨 | | 二叉鹿角蕨 | 二歧鹿角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