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Two dogs fight, play off |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资料来源: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
|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
|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蚌(bang):生活在淡水里的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可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u bang xiang zheng yu weng de li):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箝(qian):夹住。
曝(pu):晒太阳。
渔者(yu zhe):捕鱼人。
喙(hui):鸟的嘴巴。
即(ji):就.
禽(qin):通“擒”,捉获。 |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
|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后遂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出来晒太阳,但有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两物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他们,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寓意】: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
|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于劝诫人。 |
|
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
|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
成语名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语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成语释义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使用例句
无 |
|
- :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