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陳舜臣 Chin Shunshin 資料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是當代日本華裔文壇巨匠陳舜臣最負盛名也最為重視的作品,暢銷數十年,曾被東京大學作為學習近代史的指定教材,堪稱日本文學中的“中國近代史題材第一作”。
本書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結構,以史詩筆法展現社會風貌、戰爭演進和政壇商界的縱橫捭闔、男男女女的情感糾葛,將人物放在錯綜復雜的歷史中,圍繞中心綫索揭示人物內心矛盾,用文學的想像力將各種歷史場景巧妙地銜接 |
|
40-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18世紀末,英國嚮中國大量輸入鴉片,毒害中國人民,引起清政府財政睏難。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次年6月,英國發動侵華戰爭,戰場主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以三元裏人民為代表的沿海沿江人民,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對內排斥抵抗派,破壞和鎮壓人民的抗英鬥爭;對外妥協求和,使戰爭遭到失敗。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yā piàn zhàn zhēng yā piàn zhàn zhēng |
1840—1842年英國為保護鴉片貿易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18世紀末英國嚮中國輸入大量鴉片,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國民吸鴉片成癮,毒害極大。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銷毀英、美鴉片商交出的鴉片237.6萬斤。10月,英國政府以保護通商為名,出兵興戰。1842年6月英艦進入長江口,攻陷吳淞口。8月清政府派耆英、伊裏布與璞鼎查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銀元 |
|
sino-british opium war |
|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嚮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嚮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傢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傢,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鬥爭的歷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衆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産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衆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衆銷毀二萬餘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占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裏發生民衆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臺,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占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占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傢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捲)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
|
一、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國內形勢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重大事變。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以此為開端的。鴉片戰爭為什麽爆發?中外史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學者認為這場戰爭爆發是由於“商務上的誤會”,有的認為是導源於“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有的說這是一個純偶然性的事件。鴉片戰爭的爆發絶非偶然,我們可以在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發展、演變中考察一下它的歷史背景,也就是戰前世界和中國的社會歷史概況。
(一)國際
1、英國
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繼17世紀40年代最早爆發資産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又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園。到鴉片戰爭前後這個時間,英國每年的煤産量達到3000多萬噸;生鐵産量達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達到5億二千多萬磅;築成鐵路數千公裏。當時英國已有2/3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産,有許多巨大的工業城市,首都倫敦的人口發展到二百幾十萬。從對外作戰所必需的海軍力量看,到1836年時,英國已擁有大小船艦500餘艘。
2、法國
法國當時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18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法國資産階級革命,是在資産階級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掃法國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産階級政權,工業生産也得以比較迅速地發展。不過,鴉片戰爭前夕,從工業的一些主要指標看,還遠遠落後於英國。
3、德國
德國從19世紀30年代起資本主義工業也有較快地發展,但直到5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傢,德意志聯邦中包括普魯士等三十多個獨立國,各自為政,這樣又使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4、美國
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傢。它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對英國殖民主義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衆國。從它建國到進入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鴉片戰爭爆發之時),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時間,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是迅猛可觀的。特別是在19世紀初葉,迅速發展商業,獲取巨額利潤。在1805年,美國商人曾經掌握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美國善於把握時機進行競爭之一斑。總之,美國雖說後起,但顯示出咄咄逼人之勢。
5、俄國
俄國是一個長期在封建農奴製統治下的國傢,直到19世紀前半期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沙俄雖然在經濟上比較落後,但它瘋狂破壞歐洲的革命運動,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國的國傢之一,早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它就把侵略活動推進到中國的黑竜江流域(著名的雅剋薩戰役、尼布楚條約即當時中國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産物)。此後它一直覬覦對中國進行侵略。
(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雖說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會因素漸多地進行了量的積纍,在一度程度上呈現一種新舊交互滲透的過渡性狀況。但是總的看來,社會的舊格局、舊面貌基本保持着。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且這種矛盾較前更嚴重激化,封建統治面臨危機。資本主義萌芽有所增長,但封建制度沒有改變。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薄弱,財政拮据,國勢日衰,到了19世紀以後,嘉慶、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勢。
1、落後的經濟
統治中國的清王朝,經過“康乾盛世”已進入了危機四伏的“衰世”。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併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1812年(嘉慶十七年)統計,皇帝直接或間接掌握的土地達83萬頃。乾嘉之際的權臣和坤就占田8000餘頃。道光年間的大官僚琦善則有地252頃。占全國人口絶大多數的農民,衹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睏破産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2、腐敗的政治
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製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閉塞,官場貪污成風,吏治敗壞。乾嘉以來,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僚當中,多次揭露出驚人的貪污案件,這不過是因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揭發出來的一小部分醜聞而已(如和?|案)。當時有人將清朝皇帝查辦貪污案諷刺為“宰肥鴨”。貪污在清統治集團中成為不可遏製的一種流行病。結黨營私,在當時統治集團中也形成惡劣的風氣。
3、廢弛的軍事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緑營兵編製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後,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二千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年財政收入的將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沉悶的思想文化
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嚴酷的文化專製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舉制度。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學即理學和脫離實際的漢學,並大興文字獄,鉗製和禁錮士人的思想。當時思想界處於一種相當麻木、壓抑和沉悶的氛圍中,但是龔自珍頗有“衆人獨醉我獨醒”的勢頭。他長歌當哭,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抨擊時弊。
5、閉關自守的對外關係
鴉片戰爭以前,儘管清王朝保持比資本主義落後了一個時代的封建制度,儘管它已經相當地沒落腐敗,但是,它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傢,還沒有被外國控製。清王朝采取的對外關係政策是“閉關”政策。“閉關”政策肇端於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時候實行過的一種政策,閉關政策它既有前後聯繫、一脈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時候,實施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辦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應作具體分析、我們這裏要着重瞭解的也可以說特指的,是乾隆以後的閉關政策,也就是限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這種政策。清統治者把閉關政策當作外交的武器來使用,無異於一個人舞紙劍而自詡英雄。閉關政策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外國人,但是從長遠、從全局來看,這一政策,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製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製了中國自己,到頭來是作繭自縛了。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項消極的、落後的、錯誤的政策。
二、非法的鴉片貿易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一)鴉片煙毒在中國的泛濫
1、鴉片煙毒泛濫的原因
●自然經濟的抵抗
●閉關政策的影響
鴉片戰前,因為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帝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時也因為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了限製了對外貿易規模,這給英國商品的嚮中國輸入以頑強的抵抗。英國輸華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和從印度運來的棉花,後兩種商品能夠賺點錢但數量有限。大宗紡織品則虧損。而它又亟需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在若幹年裏,中英正常貿易,中國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紀30年代初,出超額每年仍在200-300萬兩白銀以上。英國資産階級跟中國做買賣,目的是要贏利賺錢的,這種貿易格局當然是他們不能容忍的,要想辦法找門路改變。他們找到了一件法寶,這就是鴉片貿易。從根本上說是為了適應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為了扭轉它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2、鴉片煙毒的泛濫及其嚴重後果
19世紀以後,英國開始收大量鴉片輸入中國,它不惜采取賄賂官吏甚至武裝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紀的最初20年中,英國從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平均約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達將近40000箱。除了英國以外,這時還有美國商人從土耳其販來中國鴉片,但為數較少。由於英國對華輸入鴉片數量的激增,從19世紀30年代起,在它對華貿易總值中,鴉片就占到1/2以上,到鴉片戰爭時英國在對華貿易中由入超變為出超。
●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通過鴉片貿易英國在對華貿易中變入超為出超,變劣勢為優勢,中國變出超為入超,變優勢為劣勢,原來英國在廣州貿易中虧損,“1821年英商運至廣州的天鵝絨,剪絨、印花布虧本60%以上,1826年增入的棉布也虧本10%左右。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整個進口生意中,幾乎沒有一年不虧本的”。但是鴉片貿易卻給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鴉片販子帶來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破壞了中國金融的平衡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每年的白銀外流量起碼在一千萬兩以上。白銀大量外流又引起了一連串的社會惡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銀貴錢賤。當時清朝實行的是銀錢並用的雙軌製,白銀外流國內缺少使得銀錢比價變動,例如1794年白銀一兩兌換銅錢一千文,到1838年時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銅錢,而嚮政府納賦稅時須折成白銀,這樣他們實際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賦稅,大大增加了負擔,受剝削更重了;由於銀價上漲,各省拖欠的賦稅也就日益增多,這樣也造成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加深了清廷統治機構的腐敗
鴉片戰爭前夕有人估計,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鴉片,至於“刑名,錢𠔌之幕友,則有十分之五六,長隨,胥吏更不可勝計”。正如馬剋思所說:“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係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偷偷運進了天朝。”(《馬恩選集》第226頁)統治者營私舞弊,中飽私囊,任意揮霍,最終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負擔,激化階級矛盾,這樣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機。
●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
從上至下吸食鴉片的人日增,鴉片的吸者當中,也不光是統治階級及其附屬者群體所屬,也有些下層勞動者。他們本無吸食鴉片的經濟條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煙癮後不但身體受損,甚至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往往伴隨着品質、道德的淪喪。鴉片在當時對中華民族身心的危害是無法計量的。
(三)禁煙運動始末
1、馳禁與嚴禁的爭論
清政府主要是出於自身統治方面的考慮,早在鴉片尚未嚴懲泛濫的時候,自嘉慶朝以來,就多次提出禁煙的問題,但基本上流於空言,未見實效。但隨着鴉片泛濫的日益嚴重,時至鴉片戰爭前夕的時候,可以說已經到了攸關清朝統治生死存亡的地步,於是禁煙問題提上了緊迫的議事日程,形成嚴禁派弛禁派對壘爭持的激烈爭議。
嚴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鴻臚寺卿(掌管朝祭禮儀之官)黃爵滋和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提出了具體辦法,就是用嚴刑峻法,重治吸食:廣傳戒煙藥方,限期一年戒絶,過期仍吸食者,平民處死刑,官吏加等罪--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準考試。鄰里互相監督,對知情不舉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對舉報者則予奬勵。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直隸總督琦善和太常寺卿(掌握祭禮樂的官員)許乃濟等人。提出取消鴉片禁令準其公開賣買,照藥材納稅(不過衹準以貨易貨,不準用銀子購買,認為這樣可以防止白銀外流)。並且提出國內種植鴉片不予限製,國産鴉片多了,洋商無利可圖,外國鴉片即可不禁自絶。
道光皇帝經過一番權衡,傾嚮於嚴禁派,召見林則徐進京,深入討論禁煙問題,最後於1938年12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並節制廣東水師,馳赴廣州查禁鴉片。
2、林則徐領導下的禁煙運動
林則徐於1839年3月到達廣州。林則徐與鄧廷楨,在人民群衆的支持幫助下,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賣放的水師官弁。並且通過多方面的調查,掌握內幕情況。與此同時,他對外國鴉片販子也采取嚴厲的措施,責令外商將躉船上所存的鴉片,造具清册,聽候收繳,並具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堅决表示,“若鴉片一日示絶,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最後,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二萬餘箱。美國煙販繳出1500餘箱。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在虎門海灘銷毀收繳的鴉片,使禁煙運動達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門硝煙”。 |
|
(一)戰前形勢和戰爭爆發的原因
1、中、英雙方的態度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决定武裝侵華,采取了一係列步驟和措施進行戰爭部署,並且多次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
林則徐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一場戰爭,他在嚴禁鴉片的同時,積極進行戰備。一是註意吸收敵方軍事技術方面的長處,有的放失地加強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軍的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較重視民衆的力量,認為“民心可用”。
2、 戰爭爆發原因
1839年7月,九竜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綫。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决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决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着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二)戰爭的三個階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占香港島)
第一階段,1840年6月下旬英軍封鎖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對英宣戰之前,歷時7個月。在這個階段英軍實施封鎖珠江口、占領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範為主要內容的侵略方案;清朝方面除廣東積極備戰外,總體上持消極抵抗的態度,由於道光采取“羈糜”政策,林則徐、鄧廷楨等抵抗派遭到打擊和排擠,妥協派琦善、伊裏布等逐漸取得了對英交涉的大權,義律嚮琦善提出“穿鼻草約”。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裏抗英)
第二階段,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對英宣戰,到5月27日《廣州和約》訂立為止,功時4個月。在這個階段,清政府雖然宣戰,但並無真正抗戰的决心。道光派往廣州主持軍事的奕山、楊芳等官僚昏庸無能,在對英作戰中一觸即潰,終於簽訂了屈辱的《廣州和約》。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第三階段,自1841年8月英軍再度進攻廈門開始,至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為止,歷時一年。在這個階段,英軍以進攻江浙地區為重點,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徹底就範。清政府雖調集重兵趕赴浙江,但在前綫潰敗後便函一意求和,最後被迫在南京訂立了城下之盟。
民衆抗英: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鬥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衆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後,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
廣東人民的抗英鬥爭,給侵略軍的打擊最為沉重。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臺的英軍,闖入三元裏騷擾搶劫。當地群衆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將英軍睏在牛欄崗,展開肉搏戰,英軍傷亡慘重。牛欄崗的勝利,鼓舞了人們的鬥志。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衆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臺圍得水泄不通。在廣州知府的調停下,英軍纔得以解圍。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是中國人民自發反對外國侵略鬥爭的先聲,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三元裏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鬥爭。
(三)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
1、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産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据,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禦外必然受到很大限製。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采取投降主義政策。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執行的是妥協投降為主導的政策,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纔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2、具體原因
參見: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
|
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嚮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南京條約》(史稱《江寧條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裏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國軍艦“臯華麗”號上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共有13款,主要內容有:
●五口通商
●割讓香港
●勒索賠款
●協定關稅
●干涉司法
●自由貿易
2、《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
●領事裁判權
所謂“領事裁判權”,指帝國主義國傢僑民不受居留國管轄的非法特權,按照正當的準則和慣例,居留國有權按照本國的法律管理外僑。《虎門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這項正當的權益,規定英人。中華人的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領事辦理。
●協定海關稅則
收海關稅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種貨物和進口的48種貨物稅率比鴉片戰前降低50%-90%,其他貨物皆定為百值抽五的稅率)。
3、《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
●片面最惠國待遇
《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後來,中美、中法所訂條約也都有同樣的規定。列強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權益。
●租界權
●駐軍權
4、《望廈條約》
●擴大領事裁判權
●協定關稅權
●稅則
●文化
●修約
5、《黃埔條約》
6、其他
7、葡萄牙強占澳門 |
|
●國際關係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傢,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啓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併、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衹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註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絶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嚮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産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傢,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 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嚮窮途末路。而産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註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睏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托,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簡要評價:
鴉片戰爭前後地主階級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交替時期思想界出現的一大進步。一方面,它針對當時社會的嚴重弊端和民族危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傢與民族的利益,對國計民生具有積極作用,它打破了“萬馬齊喑”的沉悶風氣,初創了“開眼看世界”的全新觀念,邁出了嚮西方國傢探尋真理的步伐,充當了中國近代社會思想啓蒙的先驅,並對後世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它主要是服務於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因此依然有着明顯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方長技,卻不能觸及封建制度,“其不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復者也。”*這種將道勢對立起來的觀念,沒有衝出清初啓蒙思想傢的封建思想藩籬,也使其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處在一個膚淺的初級階段。 ’
(三)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開端的理論概括
1、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嚮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戰前,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國傢,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權而不受外國干涉;戰後,中國的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從多方面被侵害,已經喪失完全獨立自主的地位。
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傢,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着統治地位;戰後,外國商品源源不斷的涌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基礎開始受到破壞,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失去經濟上自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戰後,中國的社會矛盾變得復雜化了,又增加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間的一對矛盾,並且這種矛盾地位越來越突出。毛澤東同志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內容和格局,决定了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就開始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也决定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4、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開始走嚮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
一、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野心與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上半葉,英、法、美等國都先後成為資本主義國傢。而英國則是當時世界上第一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經過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基本完成的工業革命,生産飛快增長,最早確立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而這一切是與加重對國內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對殖民地人民的瘋狂掠奪聯繫在一起的。英國強盜依仗其船堅炮利,到處橫衝直撞,十八世紀就取得了所謂“在英王的領土上太陽永遠不會下落”的世界霸主地位。十九世紀初,英國實際控製了印度;一八一九年,占領了新加坡;一八二四年,侵入我國南部鄰邦緬甸;一八三八年,打進了我國西部鄰邦阿富汗。繼續嚮東發展,它的侵略魔爪就直接伸嚮我們這個地大物博的中國了。法國和美國的資産階級,也不甘落後,一面積極贊助英國對華的侵略擴張,一面竭力將自己的侵略魔爪伸嚮中國沿海。在我國北部,沙皇俄國從十七世紀中葉起,就闖進我國黑竜江流域,成為從陸路蠶食我領土的惡魔。總之,在鴉片戰爭前夕,國際資本主義強盜,從沿海到陸地,爭先恐後,步步嚮中國進逼,一嚮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被敲得當當響了。
當時,中國已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清朝統治日趨沒落。政治極端腐敗,經濟十分落後。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貴族官吏、地主豪紳手裏。據一八一二年統計,光是被皇帝直接和間接掌握的土地,就達八十三萬頃(每頃一百畝),幾乎占當時全國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十一。“舊時有田之人,今俱為佃耕之戶”。以清朝皇帝為頭子的地主階級,不僅直接從農民那裏榨取高額地租(一般占收成的一半,多的占百分之七、八十),還用國傢的名義,強迫農民繳納大批捐稅和從事各種勞役。廣大農民過着不得溫飽的悲慘生活。全國上下,貪官橫行,賄賂成風。軍備廢馳,軍器破爛,軍紀敗壞,這樣的軍隊實際上已失去了抵禦外侮的能力。
由於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和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壓迫,國內的主要矛盾,即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前,北方以白蓮教為主,南方以天地會為主,農民起義不斷,給清朝政府以沉重打擊。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防空虛的這種狀況,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進行侵略的最好目標。
二、鴉片的泛濫和林則徐領導的禁煙斗爭
罪惡的鴉片貿易
中國同西方國傢的貿易,有着悠久的歷史。但從十七世紀以來,到中國沿海來的西方人,大部分都不是什麽商人,而是一群海盜。他們在東南沿海一帶,搶我財貨,燒我村莊,殺我百姓,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比如,規定無論是外國進口還是中國出口的商品,一律由指定的“公行”經營;對外國人來中國做生意的地點、時間作了一定的限製,等等。但是,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強盜,為了擴大其殖民勢力,開闢這塊廣阔的遠東市場,根本不滿足於按清政府的規定進行正常的貿易,他們早就處心積慮地要用炮艦政策打開中國的大門。
從一七九三年到一八一六年,英國先後派使節嚮清政府提出開放天津、寧波、舟山為通商口岸等要求,均遭拒絶。一八三四年派律勞卑到中國做所謂“商務監督”,清政府又未予承認。於是,英國侵略者露出了強盜咀臉,一八三七年指揮軍艦轟擊虎門炮臺,用武力相威脅,在清軍的反擊下,退往澳門。
英國嚮中國擴大商品輸出,面對的是以農民一傢一戶為生産單位的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洋呢、洋布銷路很差。他們衹好用大量的白銀換取中國的練、茶。因此,在早期的中英貿易中,英國一直處於入超的地位。英國侵略者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最後找到了鴉片這樣一種特殊商品。鴉片是用罌粟未成熟果實裏面的漿汁製成的。可以做藥材,有提神、鎮痛的作用,但它又是一種毒品。經常吸食,就會上癮,慢慢體力衰退,意志消沉,骨瘦如柴,成為三分象人,七分象鬼的廢物。
早在一七九九年,清政府就多次頒布過禁煙令,不允許販賣和吸食鴉片,但並沒有禁絶。以英國侵略者為首的毒販子,仍然千方百計嚮中國偷運鴉片,同時用金錢收買姦商,賄賂官吏,從中國內部尋找鴉片貿易的保護人。清朝不少官員,成了鴉片貿易的受賄者。連奉命禁煙的人,往往自己就是吸食鴉片的。如當時有個叫韓肇慶的官員,被派到東南沿海捉拿鴉片販子,他不但不捉拿,還用公傢的船幫助走私,以其一部分上繳清政府,謊稱是緝私來的,荒唐的清朝政府竟說他查私有方,傳令嘉奬。在這種情況下,英、美等國的鴉片,象一股洶涌的毒流傾瀉而來。在一七七三年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不過千箱(每箱一百二十斤),到一八三○年就達兩萬多箱,到一八三八年增加到四萬零二百箱。這時中國每年全部出口的絲、茶、土産,都不足以抵償進口鴉片的煙價,還要補償白銀一千萬兩以上。
在鴉片戰爭以前的四十年中,英國共走私運入中國四十多萬箱鴉片,從中國掠奪去約三、四億銀元。造成國內銀元枯竭,銀價上漲一倍以上,工商停滯,國窮民睏。當時吸食的人越來越多。不僅貴族官僚、地主豪紳、商人學士吸,到後來連農工兵役也抽起鴉片。到一八三八年,全國抽鴉片煙的人達二百多萬。一些堅决主張禁煙的愛國志士痛心地指出:“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對此,清政府不得不考慮處置的辦法了。
正義的禁煙斗爭
圍繞着禁煙問題,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激烈爭論。一派以湖廣總督林則徐為代表的禁煙派,在鴉片戰爭爆發前,主張“重治吸食”、“法當從嚴”,堅决禁絶;在鴉片戰爭爆發後,主張堅决抵抗,又叫抵抗派。另一派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和直隸總督琦善為代表的弛禁派,始則反對峻法嚴刑,主張取消禁煙令;後又反對抵抗,力主投降,又稱投降派。抵抗派的立足點,雖然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利益,但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候,主張消滅煙毒,抗擊侵略,在這一點上是有遠見的,是和人民的願望與利益一致的。一八三八年十月,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說鴉片為害極大,非嚴禁不可。他在奏摺中大聲疾呼,如果再馬虎下去,衹怕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道光皇帝知道,兵、餉是他維持統治的命根子,威脅到命根子當然不行,因而决定禁煙。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
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一八一一年考中進士進入官場,先後在浙江、江蘇、陝西、湖北等省任地方官,還在河南督修過堤工,比較瞭解社會的情況和民間的疾苦,是一個立志改革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一八三九年一月八日,他奉命離開北京,前往廣州。臨行前,他嚮朋友們表示:“禍福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决心清除鴉片禍害。三月十日,林則徐一到廣州,立即開展禁煙運動。原來對禁煙不太積極的兩廣總督鄧廷楨,在形勢推動下,也轉變為禁煙派中的積極人物。他嚮林則徐表示,一定要“合力同心除中國大患之源”。林則徐在廣州不斷和官員會見,交換禁煙意見,召集書院學生數百人,要他們開列販毒地點和毒販子的姓名。他還化裝成百姓,到船傢、漁戶和一般群衆中去親自調查。在充分掌握情況以後,林則徐采取果斷措施:一,勒令中外煙販,全部交出現存鴉片;二,要求外國商人一律寫出不再偷運鴉片的保證,“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三月十八日,林則徐通知外國毒販,詳細報明存煙實數,並限三天全部交完。三月二十二日,三天期限已滿,毒販們衹交出一個零頭(一千零三十七箱)。在抗拒交煙中,有一個英國毒販顛地,是在中國多年販毒的老手,大批鴉片走私,多半由他經手。他手頭鴉片最多,不但自己不交,還阻攔別人全交。林則徐掌握了這一情況以後,立即下令逮捕顛地。這時,英國商務監督義律偷偷從澳門趕到廣州,企圖保護顛地逃跑,並且命令停泊在珠江口外的英國鴉片船作好戰爭準備。但當義律手持兇器帶顛地等人從商館逃跑時,商館已被憤怒的中國人民所包圍。顛地等鴉片販子終於被逮捕了。為了狠狠打擊義律的破壞活動,林則徐立即下令派兵封鎖商館,停止中英貿易,斷絶商館與鴉片船之間的交往,並撤退商館中的中國雇員。義律無計可施,衹得命令交出全部鴉片。林則徐會同鄧廷楨親自驗收。從四月十二日到五月二十一日驗收完畢,共收繳鴉片二萬多箱,約二百三十多萬斤,值白銀八百萬兩。
虎門銷煙
為了不讓鴉片毒害人民,林則徐决定將收繳的鴉片全部銷毀。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天空晴朗,萬裏無雲,廣阔的虎門海灘上,人山人海。下午兩點鐘,連續幾聲炮響,林則徐宣佈銷煙開始。士兵們嚮挖好的池子裏放滿海水,投進鴉片,再撒上石灰。剎時間,池水翻滾,煙霧衝天,萬衆歡騰。滿池鴉片很快化為渣沫。這時正是退潮的時候,林則徐命令打開閘門,滿池廢渣隨滾滾潮水捲入大海。就這樣,從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起,花了二十三天時間,終於把二萬多箱鴉片全部銷毀。
虎門銷煙,表現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反抗外國侵略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在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後,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銘刻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收繳鴉片取得勝利後,林則徐繼續堅持鬥爭。他要外國鴉片商人立下文書,保證永不夾帶鴉片到中國來。但是英國政府堅持其侵略立場,指使英國商人拒立文書,並積極準備戰爭。林則徐予料侵略者早晚要武裝報復。因此,他在禁煙的同時,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和水師提督關天培,整頓部隊,認真操練,招募漁民,組織水勇,加緊戰備。
果然,虎門銷煙過後三個月(一八三九年九月),義律帶着兵艦和武裝商船,嚮九竜發動進攻,遭到了中國水師和海岸炮臺的英勇還擊。英國的一艘雙桅船被擊沉,水兵被打死十幾個,義律衹得帶領軍艦嚮海口退去。但他並不死心,從十一月起,繼續帶領兵艦到廣州附近挑釁。林則徐組織軍民堅决還擊,先後取得七戰七捷的勝利。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反抗英國強盜的鬥爭,表明了他不愧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和傑出政治傢。
三、英國發動侵略戰爭與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資産階級立即叫嚷:中國禁煙“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這種機會“是不能輕易放過的”,並誣衊中國禁煙是對英國的“侵略行為”。一八三九年十月,英國政府决定嚮中國出兵。一八四○年二月,任命懿律為侵略軍總司令和全權代表,義律為副代表。組成一支擁有軍艦十六艘,運輸艦二十八艘,武裝汽船四艘,載炮五百四十門,士兵四千人的“東方遠征軍”。於同年六月初嚮我廣東、澳門進犯。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這次戰爭從一八四○年六月到一八四二年八月,持續兩年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英軍封鎖珠江口到《穿鼻草約》的簽訂。英國艦船到達澳門海面以後,按原定侵略步驟,封鎖珠江口。林則徐立即調整布署,積極備戰,並張貼告示,號召民衆奮勇殺敵。在林則徐的號召下,廣東軍民群情激昂,隨時準備給來犯之敵以迎頭痛擊。
英國侵略軍因不熟悉中國航道,必須雇用中國人引水領航。林則徐根據引水的報告,經常以水師和漁民配合,出其不意地闖進敵船隊,開展火攻,燒毀敵船,侵略軍被燒死、淹死的很多。懿律看到廣東戒備森嚴,占不到便宜,便於七月北犯福建廈門。這時原兩廣總督鄧廷楨已調任閩浙總督。他見英軍來犯,迅速組織水師進行火攻,英軍又被打敗。接着,英軍北犯浙江。可惜,那時除了廣東、福建以外,從浙江到天津,各海口大都沒有防備。七月五日,英軍攻陷浙江定海,進行瘋狂的屠殺和掠奪。英軍把定海洗劫一空後,繼續北犯。儘管沿途人民英勇抗擊,殺死很多英軍,但由於清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英軍很快竄到天津大沽口。當時大沽口的清軍衹有兩百多名,天津也不過八百。英國侵略者按照予定計劃,嚮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包括鴉片貿易合法化、賠款、割地等一係列無理要求。本來對禁煙就不堅决的道光皇帝,這時慌了手腳,急忙派琦善去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奴顔婢膝的琦善,在談判中將一切推為林則徐的“罪過”,保證要重治其“罪”,還私下嚮懿律保證,衹要英軍退回廣東,一切問題都可以在廣州談判中獲得滿意解决。於是,從九月開始,英軍由天津海口南撤。昏庸的道光皇帝,竟認為琦善退敵“有功”,九月十七日,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繼續和英軍談判。十月三日,又將林則徐、鄧廷楨撤職查辦。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夭折了。十一月末,琦善趕到廣州。他為了取得侵略者的歡心,一反林則徐在廣州的作法,把海防工事完全拆毀,把組織起來的民團、鄉勇統統解散,對人民群衆的反侵略活動嚴加禁止。英國侵略者看到琦善已經自動解除武裝,便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琦善幾乎全部接受。衹是對割讓香港表示不敢作主,答應嚮道光皇帝代為“請求”。可是,侵略者卻沒有這份耐心。琦善想和,義律(這時懿律已生病回國)就越要打。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義律派兵突然襲擊大角、沙角炮臺,守將陳連升等力戰犧牲。接着侵略者直撲虎門,關天培發炮抵抗,並派專人到廣州求援。賣國賊琦善置之不理,偷偷派人去穿鼻洋嚮義律求降。一月二十日琦善和義律秘密簽訂了《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等。草約簽訂以後,英軍退出虎門,占領了香港。至此,戰爭的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階段:從清政府對英宣戰到《廣州和約》的簽訂。道光皇帝原以為懲辦林、鄧,開放煙禁,英國就會交還定海,終兵息戰。然而事態的發展,遠出他意料之外。一月二十七日,英軍攻占大角、沙角炮臺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皇帝大為惱火,感到既失地又賠款,嚴重損傷了“天朝皇威”,决定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調集各省兵士一萬七千名,前往廣州作戰。二月,琦善私訂《穿鼻草約》被揭露後,氣得道光大駡琦善“辜恩誤國”,下令立即逮捕,並沒收其全部傢産;同時令奕山迅速“意進剿”。
道光皇帝對英宣戰,目的僅在“示以聲威”。義律一知情況有變,便先下手為強。二月下旬,他率領軍艦十八艘進攻虎門炮臺。水師提督關天培身先士卒,率兵死戰,多次擊退英軍。戰鬥持續到第二天下午,關天培負傷多處,血流如註,仍然鎮定指揮。士兵們奮不顧身,同敵人血戰到底。但是,琦善卻一直不發救兵,終因寡不敵衆,關天培和官兵四百餘人,全部壯烈犧牲。虎門陷落後,英軍乘勝闖入內河,廣州的門戶完全敞開了。
在虎門陷落兩個月後,奕山纔帶兵到達廣州。到廣州後,他不思軍務,不整頓軍備,反認為“防民甚於防寇”。為了開銷軍費和報功領賞,五月二十一日,他草率决定,分兵三路冒險夜襲英軍,企圖僥幸取勝。結果被英國侵略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慌亂逃回城內。城郊重要據點四方炮臺不戰而陷。英軍居高臨下,由四方炮臺炮轟廣州城,晝夜不息。二十六日,集中炮火猛轟城南奕山一夥的住所。奕山等人嚇得失魂落魄,急忙在城頭竪起白旗,派人嚮義律乞降。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奕山接受義律提出的五項條件,簽訂了可恥的《廣州和約》。和約規定:一周內交付英軍贖城費六百萬元,商館損失三十萬元,奕山率清軍退駐廣州城外六十裏的地方。這一仗,前後打了七天,奕山莽莽撞撞出戰,最後以失敗投降告終。
投降派跪倒在侵略者腳下,人民卻舉起了抗英的大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當英國侵略軍占領四方炮臺、炮擊廣州後,四方炮臺附近的三元裏人民怒不可遏。五月二十九日,英軍闖入三元裏肆虐,當地人民奮起反擊,打得英軍抱頭鼠竄。為了防備敵人的報復,群衆乘勝在三元古廟中集合,推舉菜農韋紹光為領袖,以廟中三星旗作“指揮旗”。對旗宣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表示了誓死抵抗的决心。隨後,又聯絡附近一百零三鄉的群衆,商定了誘敵牛欄岡聚殲的戰法。三十日清晨,由幾千人組成的群衆隊伍,嚮英軍占領的四方炮臺挺進。正在吃早飯的英軍,聽到殺聲震天,伸頭一望,見是手執大刀、長矛的群衆,立即傾巢出動,直撲過來。群衆且戰且退,誘敵深入。當英軍進入丘陵起伏的牛欄岡時,早已埋伏好的近萬名武裝群衆一躍而起,展開肉搏。附近一百零三鄉的群衆也從四面八方趕來,吶喊助威。殺得英軍膽戰心驚,狼狽逃竄,“乞命之聲震山嶽”。這一仗刺死英軍校官一名,俘虜十餘名,打死二百餘名,傷敵無數。迫使英軍慌亂逃回四方炮臺。群衆隊伍又將四方炮臺層層圍住。三十一日,番禺、南海、花縣、增城、從化等縣四百餘鄉的數萬群衆也趕來參加戰鬥,其中除農民外,還有當地的練織工人和打石工人,可見當時人民的初步覺醒和鬥爭力量的深厚。英國侵略軍在人民群衆包圍之中,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派出姦細,混過重圍,嚮清朝官府求援。此時,賣國賊奕山為討好洋人,立即派廣州知府餘保純等出城,為英軍解圍。這場鬥爭最後終於被賣國的清朝官員和動搖的地主士紳破壞了。從此,民間流傳着“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歌謠。它真實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中國人民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三元裏人民的自發抗英鬥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民群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第一個光輝範例。它揭示了“鬼子不足怕,敢鬥能勝利”的真理。
第三階段:英軍的擴大侵略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侵略者的野心是無止境的。當義律將《草約》送到英國後,英國政府大為不滿,認為義律在戰勝的條件下,勒索到的東西太少了。因此,决定召回義律,改派在印度幹了四十年侵略勾當的殖民老手璞鼎查為侵華全權代表,决定擴大戰爭,用大炮從清政府手裏奪得更大的權益。
一八四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璞鼎查率軍艦二十六艘、陸軍三千五百人突然襲擊廈門。二十六日,鼓浪嶼、廈門相繼失陷。九月二十五日,英軍再攻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率五千守軍英勇抵抗,與英國侵略軍血戰六晝夜,最後英勇犧牲。史稱“定海三總兵”。十月一日定海再陷。接着鎮海、寧波也先後被英軍占領。英軍占領這些地方後,到處燒殺搶掠,僅在寧波府庫中,就搶走十二萬元現金和紋銀,可供侵略軍兩年食用。還有大量絲綢和瓷器。此外,還嚮市民勒索一百二十萬元“犒軍費”。由於侵略戰爭進展順利,璞鼎查竟狂妄地嚮英國政府建議:“女王陛下可以宣佈,中國的某些港口、或者某些沿海地區,將並入英國的版圖”。
浙東連失定海、鎮海、寧波三城,道光皇帝指望的“靖逆”已成泡影。十月十八日,又任命另一個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前往浙江收復失地。這個所謂的“揚威將軍”,也是一個沉溺酒色的紈裦子弟,一路遊山玩水,對百姓耀武“揚威”,根本不做收復失地的準備。次年一月二十五日,奕經做夢,忽見洋人偷偷上船,竄出大洋,以為吉兆,便盲目下令,分兵三路,進襲定海、鎮海、寧波,結果大敗,狼狽逃往杭州,不敢再戰。
道光皇帝聽到戰敗的消息,十分驚慌,立即派耆英和伊裏布趕到浙江去嚮英國侵略者求和。清政府越是磕頭乞降,侵略者越是氣焰囂張。英軍為了進行更大的軍事訛詐,决定入侵長江,切斷運河,直撲南京,掐住清政府稅糧和稅銀兩大要道,脅迫清政府接受全部侵略要求。六月,英國從印度派來增援的大小船衹百餘艘,陸軍士兵萬餘人,陸續開到中國。璞鼎查有了這支援軍,侵略氣焰更加囂張,立即嚮長江進犯。六月十六日,英軍進攻長江門戶吳淞口。守衛吳淞口的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將陳化成。他親自登炮臺,手執紅旗,指揮士兵發炮轟擊,打沉打傷好幾艘敵艦。陳化成雖然身負重傷,鮮血浸染了戰袍,但他還是奮勇抵抗。最後由於孤軍作戰,吳淞口炮臺終於失守,陳化成和守衛炮臺士兵全部英勇犧牲。吳淞口一失,上海、寶山跟着失守。接着英軍沿江西上。七月十五日,英軍艦隊開到鎮江,副都統海齡(滿族)率官兵奮勇抵抗,經過激烈的巷戰,直打到最後一人,鎮江失守。恩格斯在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戰鬥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絶對到不了南京”。①八月,英軍艦隊抵達南京江面,侵略軍耀武揚威地擺開陣勢,架起大炮,宣稱要開炮攻城。這時,清政府完全屈服了,派耆英、伊裏布趕到南京議和。至此,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
註釋:①《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12捲第190頁。
選自《中國革命史常識》 |
|
詳見詞條第二次鴉片戰爭 |
|
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
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
|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點: 中國 。
結果: 英國勝利 。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
根本原因:英國為發展資本主義,開闢外國市場,傾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內容:1.開放通商口岸。 2.賠款2100萬銀元。3.割讓香港島。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嚮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嚮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傢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傢,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鬥爭的歷程。 民族英雄林則徐畫像
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已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衆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産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衆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衆銷毀二萬餘箱(200多萬斤)鴉片(他把鴉片集中於虎門的海灘,於高處築起圍欄,挖下長寬各15丈的兩個大坑,灌入海水並倒進生石灰,待水沸騰後投下鴉片,使之徹底銷毀)。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海軍戰艦16艘 ;東印度公司武裝汽船4艘;運兵船1艘;運輸船27艘)和陸軍4000人(愛爾蘭皇傢陸軍第十八團;蘇格蘭步兵第二十六團;步兵第四十九團)海軍2~3千海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7月24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島,賠償2100萬西班牙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於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係,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傢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捲)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占了澳門。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
一、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國內形勢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重大事變。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以此為開端的。鴉片戰爭為什麽爆發?中外史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學者認為這場戰爭爆發是由於“商務上的誤會”,有的認為是導源於“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有的說這是一個純偶然性的事件。鴉片戰爭的爆發絶非偶然,我們可以在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發展、演變中考察一下它的歷史背景,也就是戰前世界和中國的社會歷史概況。
(一)國際
1、英國
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繼17世紀40年代最早爆發資産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又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園。到鴉片戰爭前後這個時間,英國每年的煤産量達到3000多萬噸;生鐵産量達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達到5億二千多萬磅;築成鐵路數千公裏。當時英國已有2/3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産,有許多巨大的工業城市,首都倫敦的人口發展到二百幾十萬。從對外作戰所必需的海軍力量看,到1836年時,英國已擁有大小船艦500餘艘。
2、法國
法國當時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18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法國資産階級革命,是在資産階級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掃法國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産階級政權,工業生産也得以比較迅速地發展。不過,鴉片戰爭前夕,從工業的一些主要指標看,還遠遠落後於英國。
3、德國
德國從19世紀30年代起資本主義工業也有較快地發展,但直到5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傢,德意志聯邦中包括普魯士等三十多個獨立國,各自為政,這樣又使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4、美國
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傢。它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對英國殖民主義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衆國。從它建國到進入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鴉片戰爭爆發之時),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時間,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是迅猛可觀的。特別是在19世紀初葉,迅速發展商業,獲取巨額利潤。在1805年,美國商人曾經掌握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美國善於把握時機進行競爭之一斑。總之,美國雖說後起,但顯示出咄咄逼人之勢。
5、俄國
俄國是一個長期在封建農奴製統治下的國傢,直到19世紀前半期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沙俄雖然在經濟上比較落後,但它瘋狂破壞歐洲的革命運動,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國的國傢之一,早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它就把侵略活動推進到中國的黑竜江流域(著名的雅剋薩戰役、尼布楚條約即當時中國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産物)。此後它一直覬覦對中國進行侵略。
(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雖說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會因素漸多地進行了量的積纍,在一度程度上呈現一種新舊交互滲透的過渡性狀況。但是總的看來,社會的舊格局、舊面貌基本保持着。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且這種矛盾較前更嚴重激化,封建統治面臨危機。資本主義萌芽有所增長,但封建制度沒有改變。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薄弱,財政拮据,國勢日衰,到了19世紀以後,嘉慶、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勢。
1、落後的經濟
統治中國的清王朝,經過“康乾盛世”已進入了危機四伏的“衰世”。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併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1812年(嘉慶十七年)統計,皇帝直接或間接掌握的土地達83萬頃。乾嘉之際的權臣和坤就占田8000餘頃。道光年間的大官僚琦善則有地252頃。占全國人口絶大多數的農民,衹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睏破産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2、腐敗的政治
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製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閉塞,官場貪污成風,吏治敗壞。乾嘉以來,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僚當中,多次揭露出驚人的貪污案件,這不過是因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揭發出來的一小部分醜聞而已。當時有人將清朝皇帝查辦貪污案諷刺為“宰肥鴨”。貪污在清統治集團中成為不可遏製的一種流行病。結黨營私,在當時統治集團中也形成惡劣的風氣。
3、廢弛的軍事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緑營兵編製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後,其裝備水平與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二千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年財政收入的將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沉悶的思想文化
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嚴酷的文化專製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學即理學和脫離實際的漢學,並大興文字獄,鉗製和禁錮士人的思想。當時思想界處於一種相當麻木、壓抑和沉悶的氛圍中,但是龔自珍頗有“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勢頭。他長歌當哭,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抨擊時弊。
5、閉關自守的對外關係
鴉片戰爭以前,儘管清王朝保持比資本主義制度落後了一個時代的封建制度,儘管它已經相當地沒落腐敗,但是,它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傢,還沒有被外國控製。清王朝采取的對外關係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肇端於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時候實行過的一種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它既有前後聯繫、一脈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時候,實施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辦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應作具體分析、我們這裏要着重瞭解的也可以說特指的,是乾隆以後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就是限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這種政策。清統治者把閉關鎖國政策當作外交的武器來使用,無異於一個人舞紙劍而自詡英雄。閉關鎖國政策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外國人,但是從長遠、從全局來看,這一政策,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製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製了中國自己,到頭來是作繭自縛了。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項消極的、落後的、錯誤的政策。 閉關鎖國的主要原因:1、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壓抑、限製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由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他們認為天朝物産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2、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嚮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傢的領土主權收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二、非法的鴉片貿易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一)鴉片煙毒在中國的泛濫
1、鴉片煙毒泛濫的原因
●自然經濟的抵抗
●閉關政策的影響
鴉片吸食工具 鴉片戰前,因為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帝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時也因為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了限製了對外貿易規模,這給英國商品的嚮中國輸入以頑強的抵抗。英國輸華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和從印度運來的棉花,後兩種商品能夠賺點錢但數量有限。大宗紡織品則虧損。而它又亟需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在若幹年裏,中英正常貿易,中國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紀30年代初,出超額每年仍在200-300萬兩白銀以上。英國資産階級跟中國做買賣,目的是要贏利賺錢的,這種貿易格局當然是他們不能容忍的,要想辦法找門路改變。他們找到了一件法寶,這就是鴉片貿易。從根本上說是為了適應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為了扭轉它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2、鴉片煙毒的泛濫及其嚴重後果
19世紀以後,英國開始收大量鴉片輸入中國,它不惜采取賄賂官吏甚至武裝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紀的最初20年中,英國從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平均約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達將近40000箱。除了英國以外,這時還有美國商人從土耳其販來中國鴉片,但為數較少。由於英國對華輸入鴉片數量的激增,從19世紀30年代起,在它對華貿易總值中,鴉片就占到1/2以上,到鴉片戰爭時英國在對華貿易中由入超變為出超。
●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通過鴉片貿易英國在對華貿易中變入超為出超,變劣勢為優勢,中國變出超為入超,變優勢為劣勢,原來英國在廣州貿易中虧損,“1821年英商運至廣州的天鵝絨,剪絨、印花布虧本60%以上,1826年增入的棉布也虧本10%左右。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整個進口生意中,幾乎沒有一年不虧本的”。但是鴉片貿易卻給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鴉片販子帶來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破壞了中國金融的平衡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每年的白銀外流量起碼在一千萬兩以上。白銀大量外流又引起了一連串的社會惡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銀貴錢賤。當時清朝實行的是銀錢並用的雙軌製,白銀外流國內缺少使得銀錢比價變動,例如1794年白銀一兩兌換銅錢一千文,到1838年時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銅錢,而嚮政府納賦稅時須折成白銀,這樣他們實際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賦稅,大大增加了負擔,受剝削更重了;由於銀價上漲,各省拖欠的賦稅也就日益增多,這樣也造成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加深了清廷統治機構的腐敗
鴉片戰爭前夕有人估計,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鴉片,至於“刑名,錢𠔌之幕友,則有十分之五六,長隨,胥吏更不可勝計”。正如馬剋思所說:“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係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偷偷運進了天朝。”(《馬恩選集》第226頁)統治者營私舞弊,中飽私囊,任意揮霍,最終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負擔,激化階級矛盾,這樣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機。
●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
從上至下吸食鴉片的人日增,鴉片的吸者當中,也不光是統治階級及其附屬者群體所屬,也有些下層勞動者。他們本無吸食鴉片的經濟條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煙癮後不但身體受損,甚至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往往伴隨着品質、道德的淪喪。鴉片在當時對中華民族身心的危害是無法計量的。
(三)禁煙運動始末
1、馳禁與嚴禁的爭論
清政府主要是出於自身統治方面的考慮,早在鴉片尚未嚴懲泛濫的時候,自嘉慶朝以來,就多次提出禁煙的問題,但基本上流於空言,未見實效。但隨着鴉片泛濫的日益嚴重,時至鴉片戰爭前夕的時候,可以說已經到了攸關清朝統治生死存亡的地步,於是禁煙問題提上了緊迫的議事日程,形成嚴禁派弛禁派對壘爭持的激烈爭議。
嚴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鴻臚寺卿(掌管朝祭禮儀之官)黃爵滋和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提出了具體辦法,就是用嚴刑峻法,重治吸食:廣傳戒煙藥方,限期一年戒絶,過期仍吸食者,平民處死刑,官吏加等罪--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準考試。鄰里互相監督,對知情不舉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對舉報者則予奬勵。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直隸總督琦善和太常寺卿(掌握祭禮樂的官員)許乃濟道光皇帝召見林則徐等人。提出取消鴉片禁令準其公開賣買,照藥材納稅(不過衹準以貨易貨,不準用銀子購買,認為這樣可以防止白銀外流)。並且提出國內種植鴉片不予限製,國産鴉片多了,洋商無利可圖,外國鴉片即可不禁自絶。
道光皇帝經過一番權衡,傾嚮於嚴禁派,召見林則徐進京,深入討論禁煙問題,最後於1838年12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並節制廣東水師,馳赴廣州查禁鴉片。
2、林則徐領導下的禁煙運動
林則徐於1839年3月到達廣州。林則徐與鄧廷楨,在人民群衆的支持幫助下,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賣放的水師官弁。並且通過多方面的調查,掌握內幕情況。與此同時,他對外國鴉片販子也采取嚴厲的措施,責令外商將躉船上所存的鴉片,造具清册,聽候收繳,並具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堅决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絶,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最後,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二萬餘箱。美國煙販繳出1500餘箱。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在虎門海灘銷毀收繳的鴉片,使禁煙運動達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一)戰前形勢和戰爭爆發的原因
1、中、英雙方的態度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决定武裝侵華,采取了一係列步驟和措施進行戰爭部署,並且多次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
林則徐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一場戰爭,他在嚴禁鴉片的同時,積極進行戰備。一是註意吸收敵方軍事技術方面的長處,有的放矢地加強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軍的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較重視民衆的力量,認為“民心可用”。
2、 戰爭爆發原因
1839年7月,九竜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綫。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决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决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着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也可以說,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為奪取原料産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决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雕塑:折斷的煙槍(二)戰爭的三個階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占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裏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竜發生衝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衹;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鬥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準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衹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衹)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嚮廈門官員遞交《緻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嚮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鐘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緻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絶賠償鴉片損失;拒絶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佈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嚮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啓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臺。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占大角、沙角炮臺,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臺被打塌後纔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占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顔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嚮虎門核心陣地佈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裏對失敗絶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占廣州城外主要製高點和炮臺。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衹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臺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裏民衆與英軍交戰,其采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顔。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衆包圍英軍占領的四方炮臺。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餘保純將民衆勸歸。(這個倒黴的傢夥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姦,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衹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衹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顔伯燾識破,故顔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綫——廈門石壁。炮臺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臺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回,輕鬆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顔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臺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裏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臺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鬥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采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嚮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嚮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鬥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墻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竜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準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準備沿長江嚮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衆。英軍陣亡9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鬥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占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絶對優勢。戰鬥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衹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墻,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傢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墻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墻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準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準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决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嚮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瞭瞭之。
(三)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
1、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産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据,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禦外必然受到很大限製。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臺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决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决策錯誤在各地重複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纔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2、具體原因
參見: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一、《南京條約》(史稱《江寧條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裏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國軍艦“康華利”號上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共有13款,主要內容有:
1.五口通商
2.割讓香港島
3.勒索賠款
4.協定關稅
5.干涉司法
6.自由貿易
二、《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
1.領事裁判權
所謂“領事裁判權”,指帝國主義國傢僑民不受居留國管轄的非法特權,按照正當的準則和慣例,居留國有權按照本國的法律管理外僑。《虎門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這項正當的權益,規定英人。中華人的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領事辦理。
2.協定海關稅則
收海關稅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種貨物和進口的48種貨物稅率比鴉片戰前降低50%-90%,其他貨物皆定為百值抽五的稅率)。
三、《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
1.片面最惠國待遇
《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後來,中美、中法所訂條約也都有同樣的規定。列強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權益。
2.租界權
3.駐軍權
四、《望廈條約》
1.擴大領事裁判權
2.協定關稅權
3.稅則
4.文化
5.修約
五、《黃埔條約》繼美國之後,1844年鼕,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黃埔條約》.這個條約使法國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同時還規定,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六、其他
七、葡萄牙強占澳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國際關係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傢,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啓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併、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衹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註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絶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嚮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産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傢,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嚮窮途末路。而産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註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睏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托,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簡要評價:
鴉片戰爭前後地主階級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交替時期思想界出現的一大進步。一方面,它針對當時社會的嚴重弊端和民族危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傢與民族的利益,對國計民生具有積極作用,它打破了“萬馬齊喑”的沉悶風氣,初創了“開眼看世界”的全新觀念,邁出了嚮西方國傢探尋真理的步伐,充當了中國近代社會思想啓蒙的先驅,並對後世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它主要是服務於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因此依然有着明顯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方長技,卻不能觸及封建制度,“其不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復者也。”*這種將道勢對立起來的觀念,沒有衝出清初啓蒙思想傢的封建思想藩籬,也使其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處在一個膚淺的初級階段。 ’
(三)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開端的理論概括
1、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嚮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戰前,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國傢,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權而不受外國干涉;戰後,中國的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從多方面被侵害,已經喪失完全獨立自主的地位。
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傢,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着統治地位;戰後,外國商品源源不斷的涌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基礎開始受到破壞,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失去經濟上自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戰後,中國的社會矛盾變得復雜化了,又增加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間的一對矛盾,並且這種矛盾地位越來越突出。毛澤東同志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內容和格局,决定了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就開始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也决定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4、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開始走嚮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
是英法資産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1856~1860年(鹹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麯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嚮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絶,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絶。於是,西方列強决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剋裏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嚮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嚮外擴張,采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過程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藉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註册,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係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幹。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緻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挂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臺,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着,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嚮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嚮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鬍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藉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準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采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占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鹹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衹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準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臺。駐守各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臺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後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遊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决,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鹹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徵稅;洋貨運銷內地,衹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絶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絶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嚮大沽炮臺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鬥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竜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鬥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準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占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占領舟山。5、6月,英軍占大連灣,法軍占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行動。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鹹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弃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守臺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决心,鹹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占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絶,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嚮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裏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竜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産。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欣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裏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影響
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嚮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
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
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製。
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
|
片名: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英文名:The Opium War
顧 問: 李行
導 演: 謝晉
編 劇: 朱蘇進 倪震 宗福先 麥天樞
策 劃: 許鞍華
攝 影: 侯詠
剪 輯: 鬍大為
年 代: 1997
地 區: 日本 / 中國
片 長: 150 min / Finland:106 min (TV version) / Germany
類 型: 劇情 / 戰爭
主演
林則徐——鮑國安飾
道光——蘇民飾
何敬容——郎雄(中國臺灣)飾
琦善——林連昆飾
何善之——邵昕(中國臺灣)飾
關天培——薑華飾
顛地——Bob Peck(英國)飾
義律——Williams Simon(英國)飾
劇情簡介:
本片故事發生在清代道光年間。
英國商人每年嚮中國輸入近兩千噸鴉片,清政府每年流失三千萬兩白銀……鴉片,在嚴重威脅着大清帝國。為此,道光皇帝被迫下詔,命湖廣總督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英商顛地帶着滿船鴉片到達珠江港面。負責驗貨的水師總兵韓肇慶與顛地裏通外應,使顛地的鴉片得以順利進關。加上益和行老闆何敬容對內賄賂守關總督,對外為英商販賣鴉片,使得林則徐禁煙步步維艱……
林則徐一到廣州,立即處死了一批煙販,將何敬容關進監獄,這使以顛地為首的英商大肆驚慌。林則徐派兵圍住了洋商館,英商們以絶食抗議,拒不交出販運到中國的鴉片。
英駐華商務總監義律來到商館,英商們以為救星已到,熱烈歡呼。但義律卻誘騙既而強迫英國商人們交出所有鴉片,以暫緩林則徐和英商們的僵局,一面策劃回英國四處遊說,要求英政府以此為藉口嚮中國開戰……
英商們嚮大清國政府交出了兩萬多箱鴉片,道光興奮異常,以為鴉片之害已除,命林則徐在虎門將所有收繳的鴉片全部銷毀。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廣州虎門海灘,一群群襢胸赤腳的工人、兵勇將一個個黑色鴉片球切成四瓣,倒入碩大的化煙池。化煙池邊緣圍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山人海。一筐筐鴉片、????巴、石灰被倒入化煙池中,最後被化成黑色的濁流,流入大海之中......... |
|
作者:(日本)陳舜臣 譯者:卞立強
定價:¥68.0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2550494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一場改變中國乃至亞洲命運的戰爭,一段百年後依然使人痛心的歷程。但歲月的煙塵掩埋了太多的鮮活人物,模糊了太多的生動故事……
《鴉片戰爭》是全方位展現那段歷史風雲的首出之作,日本文壇巨擘陳舜臣以史詩的筆法展現社會風貌、戰爭演進和政壇商界的縱橫捭闔,男男女女的情感糾葛,筆力雄健,匠心獨運,引導讀者超越勝負得失,以更高遠的眼界觀照那段風雲激蕩的真實歷史以及其後的百年蹣跚…… |
|
Yapian Zhanzheng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是中國由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折點,標志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戰前的世界和中國 鴉片戰爭前,世界上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先後經歷了工業革命,社會生産力迅速發展。英國是當時最先進的工業國。1825年爆發了世界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一次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資産階級加緊對外擴張,企圖開闢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法國自18世紀資産階級革命後,工業生産也有較快增長,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遠較英、法兩國落後,其南部各州奴隸製還居於統治地位,但其商業資本也極力謀求嚮海外擴張勢力。沙俄是歐洲的封建帝國。16世紀80年代起,它越過烏拉爾山,嚮東進行擴張。17世紀中葉,曾侵入中國黑竜江流域。1689、1727年,中俄雙方先後簽訂《尼布楚條約》和《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中俄東段和中段邊界。沙俄掠奪中國領土的陰謀暫時未能得逞,但仍野心勃勃,伺機而動。
當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中國仍停滯在封建社會階段,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資本主義萌芽雖然已經出現,但發展緩慢。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的腐朽日益暴露出來。政治黑暗,軍備廢弛,土地兼併現象愈益嚴重,捐稅和地租不斷增加,廣大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國內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連綿不絶。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在對外關係方面采取閉關政策。它把對外貿易的城市限製於廣州一口,並對這種貿易嚴加控製,規定外國商人銷售商品和購買土貨必須通過少數特許的公行商人之手。這種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和封建專製政治制度的産物,既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引起希望打開中國市場的西方國傢資産階級的不滿。
禁煙運動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傢急於開拓中國市場,但它們的工業品很難獲得廣泛的銷路。中國出口的茶、絲,遠遠超過英國輸入的工業品。於是,英國資産階級竭力發展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利用鴉片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手段。
自19世紀初,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外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多次頒布禁止鴉片入口的法令,賄賂清朝官吏,勾結中國私販,肆無忌憚地進行走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最初二十年中,英國每年平均自印度輸入中國鴉片四千餘箱,以後迅速增加,至鴉片戰爭前夕已達三萬五千五百餘箱。另有少部分鴉片是美國煙販從土耳其販運來的。此外,沙俄自30年代也從中亞嚮中國輸入鴉片。由於鴉片輸入激增,中英貿易發生了顯著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從30年代起,在英國輸入中國貨物總值中,鴉片占二分之一以上,英國每年從中國掠走白銀達數百萬兩,鴉片稅收還成為英屬印度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源。
鴉片的大量輸入,流毒極為嚴重。不僅損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銀外流,而且引起銀貴錢賤,直接破壞社會生産,影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過去白銀一兩折換銅錢一千文左右,30年代末增至一千六百多文。按規定農民必須用白銀納稅,從前糶𠔌一石多可完稅銀一兩,如今非糶𠔌兩石不可,實際負擔大為加重。1838年12月12日(道光十八年十月二十六),廣州爆發萬人大示威,抗議英美煙販阻撓廣州地方官吏處决中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反映了廣大人民禁止鴉片的強烈要求。
鴉片的大量輸入,還加深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危機。吸食鴉片的人,最初主要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及其依附者。鴉片貿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腐敗,軍隊更加失去戰鬥力,而 |
|
- n.: Opium War, opium eating [smoking], the Opium War of 1840-42
|
|
歷史 | 戰爭 | 中國近現代史 | 中國近代史 | 百科大全 | 不平等條約 | 清朝 | 人物 | 民族英雄 | 名將 | 歷史人物 | 虎門銷煙 | 經濟百科 | 虎門 | 林則徐 | 歷史事件 | 禁煙博物館 | 愛國將領 | 條約 | 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 | 更多結果... |
|
|
鴉片戰爭演義 | 中英鴉片戰爭 | 鴉片戰爭遺址 | 鴉片戰爭簡介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第一次鴉片戰爭 | 鴉片戰爭博物館 | 鴉片戰爭紀念館 | 鴉片戰爭的影響 | 鴉片戰爭的結果 | 鴉片戰爭的過程 | 鴉片戰爭的背景 | 鴉片戰爭遺址公園 | 鴉片戰爭四英雄册 | 明中葉至鴉片戰爭 | 全景解讀鴉片戰爭 | 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 | 金融海嘯:一場新鴉片戰爭 | 舟山鴉片戰爭遺址公園 | 舟山定海鴉片戰爭紀念館 | 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 | 鴉片戰爭前的自主稅則 | 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 |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 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及鴉片戰爭博物館 | 秦漢至清(鴉片戰爭前)的經濟思想 | 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時期教育 | 清初至鴉片戰爭以前的政治思想 |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前的經濟思想 | 第二次鴉片戰爭:洗劫圓明園 | 沉重史實的另類解讀鴉片戰爭實錄 | 全景解讀鴉片戰爭那一次我們挨打了 | 鴉片戰爭武幹編蔣尊簋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