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 > 鳗鲡
目录
鳗鱼 Eel
  鳗鱼。又名白鳝、白鳗。鱼纲鳗鱼科。身体长形,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表面多黏液,上部灰黑色,下部白色,鳞细小,埋在皮肤下面。头尖,口大而宽阔,背鳍、臀鳍和尾鳍连在一起,无腹鳍。生活在淡水中,成熟后到海洋中产卵。捕食小动物。肉味鲜美。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鱼品》:“又有黄鱓、鰻鱺,皆以鱼名,其形质实一虵,别为一族,与虾鱉同。”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鳞语·鳝》:“鱔之族有曰鰻鱺,背有肉鬣连尾,无鳞。”
No. 2
  鳗鲡 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鳝、鳗)
  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
  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鳗鲡(anguilla japonica)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又名日本鳗鲡,俗称:白鳝,青鳝,风鳗,鳗鱼。英文名:common eel 。
  身体细长如蛇形,体长最大可达1.3米,前端圆柱形,自肛门后渐侧扁,尾部细小,头尖长。吻钝圆,稍扁平;口大,端位;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的齿;唇厚,为肉质;前鼻孔近吻端,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方,不呈管状;眼中等大小;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左右分离。侧线发达而完全、鳞细而长,隐蔽于表皮内。背鳍低而长,其起点距肛门较距鳃孔为近;背鳍和臀鳍起点间距短于头长,但长于头长之半。无腹鳍,臀鳍低长,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呈圆形。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或浅黄,无斑点。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各水体。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其潜逃能力也很强。到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与雄鳗会合后,继续游至海洋中进行繁殖。据推测其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鳗1次可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此时仔鱼约为1龄,冬春在近岸处变为白苗,并随着色素的增加而变为黑苗。开始溯河时为白苗,到溯河后期则以黑苗为主,混杂少量白苗。鳗鲡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鳗鲡的性腺发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后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间)大批雌鳗接近性成熟时降河入海,并随同在河口地带生长的雄鳗至外海进行繁殖。
  鳗鲡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池养的鳗鲡在盛夏时摄食强度降低。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减慢;10℃以下停止摄食。冬季潜入泥中,进行冬眠。鳗鲡能用皮肤呼吸,有时离开水,只要皮肤保持潮湿,就不会死亡。
  鳗鲡在黄河、长江、闽江、韩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岛、台湾和东北等地均有分布。
  鳗鲡肉质细嫩,味美,尤含有丰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维生素a的含量特别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9.0克,脂肪7.8克,热量146千卡,钙46毫克,磷70毫克,铁0.7 毫克,维生素a78国际单位,硫胺素0.06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2.4毫克。江苏、浙江一带列为上等鱼品;福建、广东、四川则视为高级滋补品,称之为“水中人参”。在江、浙、闽、广四省产量颇高,天然淡水水体中,最大个体可长至重1公斤。每年还有相当数量远销日本等国。出口价格极为昂贵,其皮可制成工艺品。
  鳗鲡的肉、骨、血、鳔等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去风杀虫之功效。入药对治疗肺结核经久不愈而造成的身体虚弱,结核发热,赤白带下,风湿,骨痛,体虚等症。李时珍认为:“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
  加工鳗鲡时应注意,其血清有毒。虽然毒素可被加热或胃液所破坏,但生饮鳗血有时可引起中毒。其作用主要是毒害神经系统,产生痉挛、心脏衰弱,致使呼吸停止而死亡;还能使血液的凝固作用消失而产生溶血现象,损伤肾脏产生血尿症。其毒素还对粘膜有强烈作用,人体粘膜受损或手指受伤,接触鳗血后会引起炎症、化脓、坏疽;同时由于淋巴系统发炎、浸润,严重的会引起组织浮肿。为预防鳗血中毒,除不吃生鱼和生饮鳗血外,口腔粘膜、眼粘膜和受伤手指均需避免接触鳗血,以免引起炎症。
  前不久在瑞典赫尔辛基水族馆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追悼会”,数百名衣冠楚楚的社会名流,为一条88岁高龄的鳗鲡突然死亡,甚感痛惜。主持人是这条鳗鲡的主人,他说:“它只活了寿限的三分之一!”
食疗价值
  鳗鲡科动物鳗鲡的肉。鳗鲡又称白鳝、蛇鱼、鳗鱼、白鳗、青鳝。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岛各江河水系。获得后,去鳃、内脏,洗净鲜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补虚益血,祛风湿。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C和烟酸、多糖等成分。
  [用途]用于虚损劳瘵,骨蒸发热,消瘦体倦;小儿疳积;风湿痹痛,或脚气肿痛。
  [用法]煮食,煎汤,研末等。
  [附方]
  1,酒煮鳗鲡鳗鲡500g,切段,用水与黄酒或甜酒各半煮熟,以盐、醋、生姜调味食。
  源于《圣惠方》。本方之功全在鳗鲡,取其能补虚,杀虫。其它诸品有调味健胃作用。用于体虚瘦弱的病人。古代有关鳗鲡治疗肺痨的经验记载较丰富。现民间治疗肺结核病亦有应用。
  2,鳗鲡粥:鳗鲡1尾,切成小块,粳米250g。煮成稀粥,以盐、姜、葱等调味食。
  源于《食疗本草》。本方取鳗鲡补虚扶正,除风湿。原于载“腰肾间湿风痹,常如水洗者,……空腹食之,甚补益。湿脚气人服之良。”
  此外,沿海民间亦有用本品清炖食用,治风湿骨痛而体虚者。
  3,炙鳗鲡鳗鲡1尾,切片,放锅中炙炒至熟,蘸椒、盐等食用。
  源于《食医心镜》。本方亦取鳗鲡补虚扶正。用于瘰疬溃烂及痔瘘。
百科大全
  manli
  鳗鲡
  eel
  硬骨鱼纲鳗鲡目(Anguilliformes) 鳗鲡科 (An-guillidae)鳗鲡属(An□uilla)鱼类的通称。上等食用鱼类和优良养殖种类。
  形态 体延长,前部圆柱形,后部侧扁。头中大,钝锥状,平扁。吻圆钝。眼较小,埋于皮下。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短管,后鼻孔裂缝状。口大,前位。上下颌牙细尖,排列成带状。犁骨具牙带。唇发达。舌端游离。鳃孔直裂,位于胸鳍前下方。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纹状排列。具侧线。背鳍起点位于肛门前上方。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续,均较发达。肛门位于体的前半部。
  分布和种类 广泛分布于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北美东岸、非洲东岸、印度洋北部沿岸至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东岸。赤道附近的热带海区为鳗鲡的分布中心,北起北纬72°、南至南纬50°附近都有分布。
  全世界的鳗鲡约 20余种。常见种有日本鳗鲡 (An-□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 an□uilla)、美洲鳗鲡(A.rostrata)、花鳗鲡(A.marmorata)、澳洲鳗鲡(A. australis)、苏拉威西鳗鲡(A.celebesensis)和疏斑鳗鲡(A.elphinstonei)。
  生物学特性 日本鳗鲡为温带降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内陆各种水域和河口的石缝、土穴及泥中,其洞穴往往有两个前后相通的出口。性畏光,白天潜藏,夜出捕食。生活力很强,在适宜的温度下只要皮肤保持湿润、离水10多小时也能生存。主要摄食小鱼、虾、蟹、异足类、桡足类、新糠虾、田螺、蚬、水蚯蚓和水生昆虫等,也食蜗牛、蠕虫,蛙类。摄食强度以春、夏两季最高,秋季较低。
  日本鳗鲡
  雄鳗常在河口成长,雌鳗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流中成长。生长肥育期一般为3~5年,长的可达20年。性腺在淡水中大多停留在早期发育阶段。体长270~440毫米个体的,性腺难辨雌雄;体长450毫米以上个体的性腺仍未很好发育,卵巢为分支锯齿状,透明无色;体长700毫米、体重600克以上个体的卵巢才呈肉红色,卵粒边缘出现部分卵黄沉积。每年秋末冬初,雌鳗大批向河口移动,并随同在河口生活的雄鳗游向外海产卵场。在洄游中性腺才逐渐成熟。从降海开始便停止进食,消化器官逐渐萎缩,肝脏变小,体脂减少,体内营养物质渐为性腺发育和生殖洄游所消耗。鳗鲡为一次产卵。体长360~920毫米的雌鳗怀卵量700万~1200万粒。产卵后亲鱼死亡,但人工催产的亲鳗鱼产卵后在海水或淡水中仍能正常摄食和生存。卵浮性,卵径约1毫米。初□仔鱼体长约3毫米,全身透明。稍后,仔鱼变为柳叶状,又称柳叶鳗或叶状幼体。开始发情时雄鳗追逐雌鳗,至发情高潮时,雌鳗加大游泳摆动幅度,在较小范围内上下往返急游,在水面稍下区域边游边产卵,雄鳗尾随排精。产卵时间一般在凌晨4~6时之间。在海水盐度23~29.8、水温18.5~24.5℃范围内均能产卵。受精卵球形,透明,具油球多个,在水温为24~24.5℃时约经35小时□出仔鱼。在海中□出的仔鱼逐渐向表层上升,体长 7~15毫米时多分布在水深100~300米的中层,随着体长的增长逐渐上升到水深30米的上中层生活,并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即白天游动于30米水层,夜间上浮表层。这时仔鱼随表层海流从产卵场向各方面游散,摄食海洋浮游生物。日本鳗鲡□化后一年左右开始游向大陆,秋、冬季在近岸地区变态为幼鳗,此时体白色略透明,称为“白苗”,刚变态的“白苗”埋潜于河口附近的石砾下和底泥中,11~12月开始随潮汐溯河。2~4月在中国江河下游的水温与近海水温接近时,幼鳗开始大量溯河,水温在10~20℃之间为溯河盛期。溯河多在夜间乘涨潮时进行,至黎明时结束。幼鳗趋光。随着鱼体黑色素增加,“白苗”渐变为“黑苗”。溯河过程中
英文解释
  1. n.:  eel
法文解释
  1. n.  anguille
近义词
白鳝,
相关词
海龟鸽子磁极鳗鱼风味美食珠海特产风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