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时鱼、三来、三黎鱼、迟鱼、鲥刺 |
|
鲱科 |
|
鲥鱼 形态
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鲥鱼4~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产卵繁殖。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骨正中有一显著凹陷,上下两颌均无齿。脂眼睑发达,几乎遮盖眼的一半。腮孔大。鳞片大而圆薄,上有细纹。无侧线。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腹鳍极小;背鳍、臀鳍各一个,背鳍条14~15,臀鳍条16~18;尾鳍深叉形,被有小鳞。体背和头部为灰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他各鳍暗蓝绿色。 |
|
鲥鱼 产地
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见。 |
|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质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钙33毫克,磷216毫克,铁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
|
甘,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
|
《本草求真》:"入脾、肺。" |
|
①《食疗本草》:"补虚劳。"
②《日用本草》:"快胃气。"
③《本经逢原》:"性补,温中益虚。" |
|
①《食疗本草》:"稍发疳痼。"
②《本草求原》:"发疥癞。" |
|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
3.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水火烫伤等症。
广东有句话: “春鳊,秋鲤,夏三黎”。 三黎即鲥鱼. 鲥鱼肉细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层不饱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香味,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9克、不饱和脂肪17克,是我国名贵鱼类之首,亦为长江三鲜之首。 鲥鱼之说: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的人一旦触及鱼的鳞片,就立即不动了。所以,苏东坡称它“惜鳞鱼”。况且鲥鱼不能离开水面,出水即亡,因此运往京师一定要快速行进,以保持其新鲜。著名评话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书中,对鲥鱼的特性有段描述:“鲥鱼生得最娇。它最爱身上的鳞呀,它一声离了水,见风见光,随时就死了,活鲥鱼很不易吃到。鲥鱼称为鱼中的贵族,她自身中有一种独特的个性,鲥鱼雍容华贵,典雅清高,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所以她那么得人喜欢的原因。 |
|
鲥鱼
(《食疗本草》)
【异名】瘟鱼(《纲目》),三黎(《本草求原》)。
【来源】为鲱科动物鲥鱼的肉或全体。
【动物形态】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
鲥鱼4~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产卵繁殖。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本动物的鳞(鲥鱼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质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钙33毫克,磷216毫克,铁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性味】甘,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用主治】①《食疗本草》:"补虚劳。"
②《日用本草》:"快胃气。"
③《本经逢原》:"性补,温中益虚。"
【宜忌】①《食疗本草》:"稍发疳痼。"
②《本草求原》:"发疥癞。" |
|
拼音:
鲥(shí)鱼(yú)
花雕蒸鲥鱼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
地方名: 时鱼、三来、三黎鱼、迟鱼、鲥刺
背黑绿色,鳞下多脂肪,是名贵的食用鱼。. |
|
鲥鱼 营养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
3.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水火烫伤等症。 |
|
鲥鱼 食疗作用
鲱科动物鲥鱼的肉。鲥鱼又称瘟鱼、三黎、分布于我国沿海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获得后,除去鳃、鳍、内脏,不去鳞,洗净鲜用。
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温中开胃。用途于鳓鱼相似。宜连鳞蒸食。鲥鱼肉嫩味鲜美,鳞下多脂,是名贵的食用鱼类,为江南席珍。
鲥鱼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有补益虚劳、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清热解毒、疗疮的功效。
鲥鱼蒸后,以其流下之油,涂火烫伤处甚效。
《本草纲目》称鲥鱼“肉,甘平无毒,补虚劳。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烫火伤,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鲥鱼,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笋、荻芽带鳞蒸食为佳。
《随息居饮食谱》:鲥鱼甘温,开胃,润脏,补虚。 |
适宜人群 Appropriate population |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儿及产妇食用;
2. 多食发疥,故体质过敏及皮肤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红斑性狼疮、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肾炎、痈疖疗疮等疾病之人忌食。 |
|
1. 由于鲥鱼鳞片富含脂肪,故烹调加工时不去鳞,以增加鱼体的香味;
2. 鲥鱼的烹调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炖、烤、红烧最为普遍。 |
|
鲥鱼的烹饪较多,有清蒸 红烧 生吃 红汤等。总体要求,鲥鱼新鲜肥重。新鲜的鲥鱼外形光亮,鱼鳞白亮如雪,鱼鳃红色鲜艳,鱼体较肥,体重1.5斤以上较佳,通常鱼体越大,口味越佳,鱼体越肥,口味越香。肥壮的鲥鱼体宽肉厚。现在,由于已经近30年没有新鲜的鲥鱼,所以对鲥鱼的烹饪方法大多数人已不甚了解。以下介绍一到二种鲥鱼的烹饪方法。注意,千万不能食用变质的鲥鱼。古语云:“变质的鲥鱼狗都不吃”,以形容其腐坏和恶臭。
(一)清蒸鲥鱼:
1、主料:鲥鱼一条或中段。
2、配料:黄酒、味精、精盐、葱段、姜丝,猪网油、玉兰片、水发香菰、火腿片、高汤。
3、鱼宰杀洗净。将其置入器皿中,在鱼身上摆好各种配料,用网油裹起。各种佐料与高汤适量倒入其中。上火蒸约15分钟即可。蘸姜末、醋吃。剩下的骨架可加高汤、醋、胡椒粉做成酸辣汤。
(二)红烧鲥鱼:
1、主料:鲥鱼一条或头尾
2、配料:酱油、黄酒、味精、白糖、葱段、姜片、湿淀粉。植物油、
3、做法:将鱼宰杀洗净。放入锅内热油煎一下。放入葱、姜黄酒,加盖略焖后,加入酱油、白糖、味精、水,烧沸后转小火烧15分钟,用湿淀粉勾芡。出锅装盘。
酒酿鲥鱼
做法是:将鲜鲥鱼去内脏(不去鳞),洗净放入适量酒酿和熟猪油,加葱、姜、火腿片及调料,上笼蒸15分钟左右而成。
出笼后的鲥鱼酒香四溢,色泽洁白,鲜嫩味美。1975年4月12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访问南京期间,张家港(沙洲)鲥鱼专送南京招待国宾。
酒酿蒸鲥鱼
菜系: 浙菜食谱
主料: 鱼类
做法: 蒸
味型: 清淡
成菜: 热菜
原料:钱塘鲥鱼750克,甜酒酿1盒,葱丝、红椒丝各少许
调料:味精、盐、绍酒、姜汁各少许
制作方法:
1、鲥鱼去内脏,不要去鱼鳞,用盐、味精、绍酒、姜汁腌10分钟左右。
2、把腌好的鲥鱼装盘,酒酿抹在鱼身上,入蒸箱蒸8分钟,盛出装盘,撤上葱丝、红椒丝即可。
特点:酒香浓郁,鱼肉鲜嫩。 |
鲥鱼的“吃”文化 Shad's "eat" culture |
鲥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于鲱形目、鲱科、鲥属,曾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驰誉千百年。
鲥鱼早在汉代就已成为美味珍馐,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更使鲥鱼名满天下,严子陵钓鱼台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一名胜。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对鲥鱼赞赏有加,称其为“惜鳞鱼”、“南国绝色之佳”,并做诗赞曰:“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鱼成为贡品,进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当时首批捕捞的鲥鱼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马日夜兼程,递送京城。
广东有句话: “春鳊,秋鲤,夏三黎”。 三黎即鲥鱼. 鲥鱼肉细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层不饱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香味,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9克、不饱和脂肪17克,是我国名贵鱼类之首,亦为长江三鲜之首。 鲥鱼之说: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的人一旦触及鱼的鳞片,就立即不动了。所以,苏东坡称它“惜鳞鱼”。况且鲥鱼不能离开水面,出水即亡,因此运往京师一定要快速行进,以保持其新鲜。著名评话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书中,对鲥鱼的特性有段描述:“鲥鱼生得最娇。它最爱身上的鳞呀,它一声离了水,见风见光,随时就死了,活鲥鱼很不易吃到。鲥鱼称为鱼中的贵族,她自身中有一种独特的个性,鲥鱼雍容华贵,典雅清高,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所以她那么得人喜欢的原因。
张爱玲女士曾经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足见鲥鱼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书中红楼。只是鲥鱼刺多,想必食用时,让食者异常焦急。
打鲥鱼
作者:吴嘉纪,年代:清
打鲥鱼,供上用。
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鞴驿马送。
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
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
天边举匕久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
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明代诗人于慎行诗:“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尧厨未进银刀脍,汉阙先分玉露盘。”
明代诗人何景明:“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能先。赐鲜遍及中(王当)第,孝熟应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路,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筋金盘敢望传。”
诗人谢墉曾将鲥鱼比做西施,诗曰:“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江潮拍案鳞浮玉,夜月寒光掉尾银。长恨黄梅催盛夏,难寻白雪继阳春。” |
|
每届春夏之交,端午前后,该鱼鲥鱼从海洋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庐县排门山、子陵滩一带产卵,至此不再洄游,形成汛期。因其地有严子陵钓台,当地别称为“子陵鱼”。产后归海,其名即取其来去有定时之意。春江鲥鱼以唇有朱点者为上品,据说系严子陵用朱笔点过。 |
|
shiyu
鲥鱼
Macrura reevesii; Reeves’shad
鲱形目鲱科鲥属的1种(见图鲥鱼外形),又名时鱼、三来、三黎。一般个体长40多厘米,最大个体64厘米,体重2.5~3千克以上。体长,侧扁,体形略呈斜方形。头中等大,头背光滑,顶缘无纹。吻尖;口较小,端位,口裂斜形,上、下颌的前缘等长,无牙。前颌骨中间有一缺刻。眼小,脂膜发达。鳃盖光滑。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膜条骨 6。鳃耙细密。体被圆鳞。无侧线,具纵列鳞43~46,腹部棱鳞16~17+14。背鳍条17~18;臀鳍条18~20;尾鳍深分叉。体背和头部呈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的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和菲律宾。
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平时生活于海中,4~6月间入江河中下游产卵繁殖。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至9~10月才入海生活。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3 龄鱼开始性成熟。此时雌鱼平均体长51厘米,平均体重2千克;雄鱼平均体长44厘米,平均体重 1.3千克。每年春末夏初上溯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作生殖洄游。生殖洄游群体为3~7龄鱼,在溯河而上时,生殖腺逐渐成熟,产卵期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产卵场大都在急水多石的沙质江段上。体重2~3千克的雌鱼的怀卵量为150~250万粒。卵具油球,为浮性卵,卵径为0.7毫米。受精卵在水温26℃时,经过17小时开始孵化。在体长达到85毫米时入海内发育成长。初入江的鲥鱼丰腴肥硕,含脂肪高,鳞下亦富有脂肪,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以清蒸为佳。
(贾文銮) |
|
- : reeves shad, hilsa her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