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lǐ yú tiào lóng mén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解釋: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竜門,就會變化成竜。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嚮上。
資料來源: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竜門,過而為竜,唯鯉或然。”
|
|
古代傳說 黃河 鯉魚跳過 竜門 ,就會變化成竜。《埤雅·釋魚》:“俗説魚躍 竜門 ,過而為竜,唯鯉或然。” 清 李元 《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 竜門山 ,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竜。”後以“鯉魚跳竜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南京歌謠·姐可願做織女仙》:“三綉麒麟來送子,四綉鯉魚跳 竜門 。” |
|
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嚮上。 梁上泉 《水運圖》詩:“鯉魚跳 竜門 ,一個接一個;木船上險灘,一波蓋一波。” 張英 《老年突擊隊》:“要是我和你們一樣年紀那多好,這次大躍進中也可以來個鯉魚跳 竜門 。” |
|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竜門(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𠔌的最窄處的竜門,今稱禹門口),就會變化成竜。《埤雅·釋 魚》:“俗說魚躍竜門,過而為竜,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竜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竜。”後以“鯉魚跳竜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嚮上。 |
|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竜門,過而為竜,唯鯉或然。” |
|
很早很早以前,竜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子竜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竜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和南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竜門水濺口的地方,但竜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衹好聚在竜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竜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傢說。“那麽高,怎麽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衹見它從半裏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着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竜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竜。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竜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竜門,就變成了竜,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着跳竜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竜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竜,歸來伴凡魚。”
【文言文】
竜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裏餘。黃河自中流 下,兩岸不通車馬 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 一歲中,登竜 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竜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竜矣。
【譯文】
竜門在河東的界內。大禹鑿平竜門山,又開闢竜門,有一裏多長,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能通車馬。每年的晚春有黃色鯉魚,從大海及各條大河爭着來到竜門。一年之中,登上竜門的鯉魚,不超過七十二條。剛一登上竜門,就有雲雨跟隨着它,天降大火從後面燒它的尾巴,就變化成竜了。 |
|
【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裏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西山又名竜門山,故名。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餘年間不斷營造,尤以北魏和唐代為盛。大小窟龕分佈於伊河兩岸的竜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的崖壁上。現存窟龕約2100餘個,佛塔40餘座,題記碑碣3860種,造像10萬餘尊。竜門石窟中唐窟數量最多,約占2/3,典型洞窟有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北魏次之,約占1/3,典型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萬佛洞等。洞窟造像多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養人和佛傳、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龕鑿有11尊雕像,主佛盧捨那佛高達17米;萬佛洞南北兩壁滿雕石像達1.5萬尊,均屬唐代造像傑作。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著名者如竜門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書法之作。
【二】 竜門,又名禹門,在陝西省韓城市北三十公裏處,據《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竜門”。據《名山記》載:“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韓城縣志》載:“兩岸皆斷山絶壁,相對如門,惟神竜可越,故曰竜門。”“竜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亦稱禹門渡。關於“禹鑿竜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鑿竜門。”《三纔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竜門”。
“竜門”附近,禹跡很多。竜門以南大河中,有所謂“禹王陵”,露於水面,望如沙洲,水雖不斷衝激,終不能浸沒。相傳禹鑿山斷崖時,大石墜入中流,沉入水底,固結成丘,是禹王當年指揮施工的地方,並非“禹王陵”。又有禹門水中石,上刻有“竜門”二字,其大如鬥,水落石出,人始見之;河漲水高,石即沉沒,不知書者姓名及所刻年月。
竜門,為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咽喉。竜門山橫跨黃河兩岸,高山對峙,懸崖壁立,巨濤咆哮。西禹門山高892.6米,東禹門山高891米,地勢非常險要。九麯黃河,從雪峰連綿的莽莽昆侖奔騰而來。一路上,集千流,匯萬溪,大聲呼嘯着,穿峽𠔌,越深溝,直流到竜門山下。此處兩岸高山重疊,河流奔騰湍急,險不可測,給人一種如臨絶壁、如泊深潭的奇險之感。韓城的八景之一,所謂“禹門春浪”即指此處。
東西竜門山上均建有禹廟。西禹廟建於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 。建築雄偉,依山而立,亭臺樓閣,險峻秀雅,雕梁畫棟,絢麗異常。站在廟前,深感“黃河一綫天上來,兩山突兀屏風開”這句古詩的傳神。每年三月古會,山陝群衆雲集於此,進行物資交易,十分熱鬧。
“竜門”,群山對峙,黃河奔流其間,波濤洶涌,咆哮如雷,故古人詠詩有“禹門三級深,平地一聲雷”之佳句。竜門勝景,實乃天下一大奇觀。《三秦記》中有魚躍竜門的神話傳說: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有黃河鯉魚從百川匯集竜門之下,競相跳躍。一年之中能躍上竜門的鯉魚還不到七十二條。一登竜門,雲雨隨之,天火燒其尾,乃化為竜;登不上竜門者,點額曝鰓指傷其額 ”。因其不易登越,是為可貴。過去科學時代,把名題金榜的人,叫躍上竜門,即所謂“一登竜門,身價十倍”。
竜門山高,上入霄漢,陡壁千仞,高聳險峻,把黃河緊緊夾在中間。最窄處,就是竜門山口,不過60米,形如門闕。這裏洪流撲岸,浪花飛濺,百漩相連,聲如雷鳴。水一流出河口,一瀉千裏,四野開闊,正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歌詠的:“黃河西來决昆侖,咆哮萬裏觸竜門”。 |
|
名稱: 鯉魚跳竜門
分類: 雕塑
種類: 石雕
製作年代: 明
製作地點: 安徽歙縣
尺寸: 高75釐米 長363釐米
收藏者: 陝西省群衆藝術館
攝影者: 曾憲陽
撰稿者: 曾憲陽
介紹
此作用於安徽歙縣縣城許國石坊上正面橫坊上的裝飾。許國石坊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為國傢級保護文物。石坊仿木構造建築,高11.5米,平面是長方形,正面三樓四柱,兩側亦為三樓,整個石坊所有立柱、橫梁、匾額、雀替、石礎遍飾雕刻,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傑作。鯉魚跳竜門是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三尾鯉魚已躍出水面,中間的一尾已長翼化竜,即將騰空而去,體現了民間匠師們的豐富想象。
此作用於安徽歙縣縣城許國石坊上正面橫坊上的裝飾。許國石坊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為國傢級保護文物。石坊仿木構造建築,高11.5米,平面是長方形,正面三樓四柱,兩側亦為三樓,整個石坊所有立柱、橫梁、匾額、雀替、石礎遍飾雕刻,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傑作。鯉魚跳竜門是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三尾鯉魚已躍出水面,中間的一尾已長翼化竜,即將騰空而去,體現了民間匠師們的豐富想象。 |
|
主料輔料:
活鯉魚1 條約750
白蘿蔔1 個
紹酒10
香菜10
精????5
雞蛋皮1 張
味精1
雞湯1500
發菜5
粉絲15
雞爪4 個
烹製方法:
1.用白蘿蔔雕刻4 個竜頭,將粉絲紮成大拇指粗、13.2 釐米長的竜骨,下油鍋炸膨脹,取出用雞蛋皮纏緊,作為竜身,竜的鱗甲用香菜葉擺成,竜爪用雞爪代替,取兩個白蘿蔔墩,上面插上竹簽備用。
2.將雞湯加紹酒、精????放在湯鍋內燒沸,加味精出鍋,倒人專用的魚鍋內,上桌後點燃鍋架下的酒精。
3.將活鯉魚撈出,快速從背部開刀,順魚脊骨直剝,另一刀從魚皮下直剝,取出兩塊鮮魚肉,切成蝴蝶花刀片,再裝回魚身原處,將魚頭、尾部各插入竹簽上,放在兩條竜的中間,擺成鯉魚躍竜門的姿勢,即時上桌。
4.快速用筷子剝出活魚皮下的鮮魚片,放入已燒沸的雞湯鍋內,蓋上鍋蓋,等鍋開時,用勺給每人盛一小碗鮮湯和魚片,然後將魚骨架和兩條竜全部撤去,除去蘿蔔墩和竹簽,隨即颳淨魚鱗,掏出內臟,洗淨血污,將魚架仍放入原盤中。與此同時,給魚鍋內加雞湯,點燃酒精燒沸,將魚架、竜身全部放入魚鍋,蓋上鍋蓋,燒開後,再次盛湯,飽嘗燒尾風味。
工藝關鍵
此菜工藝性較強,要求技術熟練,速度要快,保持魚活尤現,湯鮮肉嫩,味道醇正。
風味特點
1.此菜取材於“魚竜變化”的典故。據《三秦記》載:“竜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裏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見春季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來赴之。一歲中不過七十二。初登竜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竜。”唐代詩人李白《贈崔侍卿》詩曰:“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竜,歸來伴凡魚。”“凡魚”能變成竜者寥寥可數,跳不過竜門者則有“點額”、“暴鯉”之災。後世把在科場考試中名落孫山的人說成是“點額而還”。
2.本菜工藝性強,形象逼真,鯉魚在條盤中間,兩邊有兩條金竜,鯉魚頭擡起,似跳竜門之勢,湯鮮肉嫩,味道醇正,食法特別,有“燒尾宴”風範,是古城西安仿唐名菜之一。 |
|
俗話常說“鯉魚跳竜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一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說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魚為什麽會跳水呢?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一般認為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生前夕,地球磁場發生變化,魚感受到了威脅;如為了躲避敵害的突然襲擊,而越過途中的障礙;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産生的本能反應。
另一種原因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到了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就産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經的東西,使它處於興奮狀態之中,因此就特別喜歡跳躍。
當魚從水中被撈上來時,也會亂蹦亂跳,其原因是魚在水中遊動時,全身的肌肉總是一伸一縮,搖頭擺尾,才能使它在水中前進。當它剛離開水時,仍然像在水裏一樣,做着同樣的動作,但是因為沒有受到水的阻力,所以搖動的動作就特別大,這時如果碰到如地面,船板等比較堅實的物體,就出現了亂蹦亂跳的現象。
編劇: 金近
導演: 何玉門
上映年度: 1958
製片國傢/地區: 中國
語言: 普通話
劇情簡介 · · · · · ·
本美術片是民間傳說“鯉魚跳竜門”的故事新編,在1959年獲中國第一屆《大衆電影》“百花奬”最佳美術片奬等奬。
小鯉魚小黑一躍跳過橋墩,得到四個小夥伴的喝彩,可是奶奶很不以為然,說要能像祖輩們那樣跳過竜門纔算有本事,並講述了傳說中的竜門之外的種種美景,五條小鯉魚被奶奶的故事深深吸引,商議後决定出發找尋竜門。一路幾次錯認,它們遊到一個大大的水庫面前,認定水庫就是竜門,開始想辦法躍過。幾番嘗試終於成功,它們果真見到諸多異常美麗的景象,開始爭論是留是回,這時,它們遇見了燕大姐,從她的口中得知了許多新事。 |
|
小鯉魚跳竜門 | 鯉魚跳竜門格 | 小鯉魚跳竜門中國學子美國耶魯的青春歲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