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魚竜目 ichthyosauria |
|
魚竜目是一種類似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2.5億年前至9000萬年前的中生代,魚竜最早起源於三疊紀中期的一種陸棲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時分佈尤其廣泛。到了白堊紀,它們被蛇頸竜類所取代。
魚竜目是典型的海生古爬行動物,魚竜亞綱的一個目,是出現於三疊紀初期到白堊紀後期已絶滅的海生爬行類。身體呈紡錘形,很像魚類。大小及習性與現在的海豚大致相似。眼大,吻長,有利齒,肉食性,行動依賴於視覺。背部具肉質鰭。脊椎末端嚮下後方伸延,其上有肉質葉,形成倒歪尾型肉質尾。前、後肢均呈鰭狀,頗像魚類的胸鰭和腹鰭,其內為多排六角形的小骨所支持。祖先可能是某種杯竜類,例如或可與水生盤竜類的蛇齒類(ophiacodon)等的某種類有關。與迷齒類和杯竜類同樣,齒具有迷路狀構造。在德國不僅骨骼,而且身體的外形也在黑色頁岩中保存下來,已判明是流綫型的體型。四肢具有鰭腳,各有一放尾鰭和肉質的背鰭。生活方式與大型的魚類相同,推測遊泳的速度極快。椎骨具神經棘,呈扁平盤狀。脊椎骨的後部嚮下側彎成為肉質尾鰭下葉的軸。四肢骨縮短,由扁平六角形的骨骼集合而成。魚竜自早三疊紀出現,即已特化成魚形,適於海洋生活,侏羅紀最繁盛,少數殘存到白堊紀。
在德國霍爾茨明登(holzminden)出土的魚竜化石,發現其腹中及泄殖孔部位還保存着魚竜幼仔的骨骼化石,表明魚竜為卵胎生動物。還發現了消化管內約有200個箭石類殼的化石。在日本宮城縣從三疊紀地層與侏羅紀地層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化石。除南極洲和非洲外,各大陸均有分佈。中國的喜馬拉雅竜(himalayasaurus)、混魚竜(mixosaurus)和巢湖竜(chaohusaurus)等,均為三疊紀的種類。 |
|
魚竜類的體長一般在2至8米之間。它們的頭部類似於海豚,擁有一個狹長而帶齒的嘴,上下頜長着錐狀的牙齒,整個的頭骨看上去就像一個三角形。它們的體型適於快速遊泳,椎體如碟狀,兩邊微凹,一條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條繩索上,尾椎狹長而扁平。魚竜類的頭兩側有一對大而圓的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釐米,能在光綫暗淡的夜間或深海裏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 |
|
關於魚竜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爾士發現的化石殘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兩次被發表,懷疑為大洪水的遺跡。1811年瑪麗·安寧在侏羅紀海岸的萊姆裏吉斯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魚竜化石。此後她相繼發現了三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恐竜遠征隊在三疊紀是淺海的內華達州發現了25具化石。一些這些化石今天陳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考古博物館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縣的州立柏林魚竜公園裏被參觀。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魚竜秀尼魚竜(shonisaurus)定為州化石。內華達是唯一一個擁有一具完整的,17米長的秀尼魚竜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魚類學家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魚竜化石,它長23米。 |
|
在加拿大、中國、日本和挪威斯匹茲卑爾根的早期和中早期三疊紀層均找到了早期魚竜的化石。這些早期的種包括巢湖竜(chaohusaurus)、短尾魚竜(grippia)和歌津魚竜(utatsusaurus)。這些早期的魚竜屬於魚竜超目,但不屬於魚竜目,在三疊紀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演化為真正的魚竜。這些魚竜很快就分化為許多種,其中包括像海蛇的、10米長的杯椎魚竜(cymbospondylus),以及小一些的種,如混魚竜(mixosaurus)。三疊紀晚期的魚竜包括薩斯特魚竜科以及更像海豚的加利福尼亞魚竜(californosaurus)等。
在侏羅紀,薩斯特魚竜科的動物達到了魚竜的頂峰。在內華達州卡尼剋階地層發現了多具化石的shonisaurus popularis達到15米長。在太平洋的兩岸均有卡尼剋階的薩斯特魚竜科動物被發現。在西藏發現有喜馬拉雅魚竜(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這些10至15米長的魚竜可能與秀尼魚竜屬於同一屬。在英屬哥倫比亞被發現的魚竜達到了21米的長度,這是至今為止最大的海棲爬行動物。
侏羅紀早期的魚竜包括四個科和許多種,其長度從1至10米不等。其屬包括真鼻竜(eurhinosaurus)、魚竜屬(ichthyosaurus)、leptonectes、狹翼魚竜(stenopterygius)和大型的食肉魚竜泰曼魚竜(temnodontosaurus),同時也有早期留下的、比較原始的魚竜。
在侏羅紀中期依然有魚竜,但其多樣性減少了。這個時候有代表性的魚竜包括四米長的大眼魚竜(ophthalmosaurus)及其鄰近的屬,它們與魚竜屬類似,擁有流綫型身軀。大眼魚竜的眼睛非常大,它們可能在光綫比較暗的深水中捕獵。
在白堊紀魚竜的多樣性似乎繼續下降。至今為止白堊紀的魚竜衹有一個屬被發現:扁鰭魚竜(platypterygius),雖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佈,但是其種類很少。在白堊紀中期的滅絶事件中這些魚竜消失。 |
|
魚竜目 ichthyosauria
混魚竜科 mixosauridae
merriamosauriformes亞目
關嶺魚竜 guanlingsaurus
merriamosauria
薩斯特魚竜科 shastasauridae
真魚竜下目 euichthyosauria
teretocnemidae科
加利福尼亞魚竜 californosaurus
parvipelvia
macgovania
hudsonelpidia
suevoleviathan
泰曼魚竜 temnodontosaurus
蛇嘴魚竜科 leptonectidae
thunnosauria下目
狹翼魚竜科 stenopterygiidae
魚竜科 ichthyosauridae
大眼魚竜科 ophthalmosauridae
魚竜類
ichthyosaur
一種絶滅的水生爬蟲類,基外形和習性很像海豚。魚竜是適應水生環境、最高度特化的爬蟲類。地理分佈廣阔,並且經歷了幾乎整個中生代,但在侏羅紀期間種類和數量最多。德國南部下侏羅統細粒頁岩內有極好的化石標本,保存著身體的輪廓,包括發育完善的肉質背鰭。代表屬是魚竜屬(ichthyosaurus)。魚竜類即由魚竜屬得名。侏羅係的魚竜格外著名。外表很像魚,身體呈流綫型、沒有明顯的頸部,頭很自然地與身體融合,四肢已改變成橈足,有推動身體運動的作用。利用發育完善的魚狀尾鰭和身體的搖擺行進。脊柱由圓盤狀的脊椎組成,脊柱嚮下彎到尾鰭的下葉,尾鰭的上葉沒有骨頭支撐。早期的復原圖曾畫出筆直的脊柱,直到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化石,纔明瞭脊椎彎麯的自然狀態。魚竜屬頭骨長,齶部非常細長,有許多尖齒。眼很大,鼻孔位於頭頂的很後方。長約3公尺。大概能高速遊泳。很可能主要以魚和其他海生動物為食。
魚竜類因水中生存而如此高度特化,以致不可能冒險登陸。假如在海岸擱淺了,就會像現代的鯨或海豚一樣,無力自拔。逐漸形成能在水中繁殖的生態。已知的幾個標本中,較大的個體裏面保存著未成年的小魚竜骨骼化石。儘管曾有人推測是被吞食的小魚竜,但更可能是分娩期死去的雌性動物和胎兒。魚竜類的祖先尚不清楚。一些中生代早期的代表已有大部分特化,適應於不同的習性,一種類型以軟體動物為食,齒改變成扁平的結構;另一種類型,下齶縮短,上齶長而尖,構造上類似現代箭魚。至中生代末逐漸稀少,絶滅於中生代結束之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