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魁星是神話中主宰文運興衰的神,過去許多地方建魁星閣供奉它。
Chinese temple building in which Kuixing god is enshrined |
|
魁星閣投訴電話南昌市旅遊投訴電話:0791-8609110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安義縣解放大街南側,在夢娘娘廟的不遠處。為兩層四方塔形樓閣。建於明代正德年間,古樸端莊。原來是一幢佛堂與僧房,後來成了私塾學館。
傳說清乾隆時大學士鬍中藻(夢山附近人)曾在這裏讀書,但他“讀了三年書,讀不清‘人之初’”(註:指過去的啓蒙讀本《三字經》)。一天,他突然昏倒在地,口吐鮮血,後蘇醒過來,從此學業猛進,得中進士,成為有名的大學士,由此人們就把這個房子稱為“魁星閣”。該閣早毀,現於原基上建了招待所,名為“遊仙居”,遊人似“遊仙”,宿此如臨“仙居”,另有一番幽靜舒適之感。 |
|
位於績溪縣旺川鄉石傢村。建於1715年。該閣佈局獨具匠心,藴含"反清復明"的深意。閣樓基高0.7米,閣高2.5米,寓明在上,清在下,明強清弱之意。樓頂采用七分水法,四面落檐,顯示明朝最盛時期。落地檐水17尺,象徵明代17朝皇權。樓臺四角離地19尺,每方用椽50根,加起來正合明朝270年之數。閣正面上方,原有一塊橫匾,上題"魁星閣"三字。匾的上方還有一尊魁星像。閣左側有一長6.6米,寬、高3.3米的土石平臺,傳說象徵石傢村始祖,北宋。開國元勳石守鈉帥印。平臺中間栽一楓樹,猶如"印柄"。 1983年重新修葺魁星閣,新添安徽省政協主席張愷帆所書"勝攬溪山"四字橫匾和"十裏西流,溪水繞清襟翠帶;一村北嚮,山峰環鳳閣竜樓"的檻聯。
明代萬歷34年(公元1605年),州牧張邦貴在文廟復建古雅壯觀的魁星閣,又名“文昌閣”。據傳說:為當地多出才子,本州本縣能出文武狀元,是古代赴京考生的心願。所以文廟均有文昌閣古建築,象徵着當地文化昌盛。 |
|
魁星閣
位於長治市區解放西路長治第一中學校園內。一中的校址上原是一座規模很大的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孔廟,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為唐代分封到潞州的儀陽王而資助修建,後重建於明萬歷年間,殿宇巍峨,鐘鼓匹配,廟前東西各有一座魁星閣守護於孔廟左右。到近代衹剩下這一座魁星閣。在魁星閣後側有儀陽王碑,內部有魁星神。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各界市民的大力資助下,魁星閣修繕一新,時任省委書記鬍富國還親自為魁星閣題寫匾額。 |
|
魁星閣位於新餘市二中南側的魁星閣是一座四重檐歇的山式建築,閣基由灰白色麻條石鋪砌,四周高0.7米、寬1.8米。底層,即第一層,除四根大柱頂着柱礎石外,還有八根檐柱與梁、枋穿插扣緊,圍成方形裏外“明間”、“次間”。四圍砌以青磚、磚墻表面粉以紫紅,拱門西嚮,東、南、北三面各開琉璃九鳳窗兩扇,室內面積110.25平方米。 閣身包括第二至第四層,按相應比例依次縮小,面積分別為73.9、46.24、21.16平方米。其結構與底層稍異,為井框式木架結構,僅四柱與梁、枋相扣,起承重作用。樓梯、樓面采用杉木企口接縫,四面圍以花格隔扇窗,窗外四檐皆覆以琉璃瓦,其中,每個翹挺的角檐之下都垂懸銅鈴,清風拂來,響鈴陣陣,別有一番雅趣。 閣蓋飛檐鳳吻,為飾有貼金圖案的牡丹鑲花屋脊,兩端鰲魚翹尾,中間聳立黃色瓷質葫蘆寶瓶。
據文獻記載:魁星閣,初名采芹閣。相傳該閣創建於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為臨江軍教授葉師中所創,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縣劉堯誨重建,亦有劉堯誨即閣創建者的說法。該閣明末傾圮。清康熙十年(1671年)七月,知府王撫民、知縣符執桓、訓導蔡幼倡率重建,同年十月竣工。閣之頂層塑有(三點水加辛)潼真君神像,以供文人祭祀。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縣張景花重修,上下三層,重阿飛檐,高38尺,改名“在茲閣”意為文運昌盛,全在此閣。道光元年(1821年)狂風傾圮。次年,知縣詳安率全縣士民捐資按原貌修復,紳士周作義、鬍拱辰、羅亭玉自備行旅費用監造,改名“魁星閣”,沿襲至今。閣之頂層設魁星術雕像,右執(石加朱)筆,左端木鬥,以為點鬥之勢,意謂用點定中試者的姓名。在科舉時代,當地應試者均攜香燭、供果前來,以求靈驗。 清末瀛州書院山長趙輝有“魁星閣聯”: 攬勝賦長吟,每當曉來江氣,雨後山光,憑斯樓坐收諸景; 凌虛聊縱步,若要手抉雲章,胸羅宿海,與群英更上一層。
1984年3月1日到9月20日江西省及新餘市拔專款維修,使古老的魁星閣煥發了青春。1985年5月6日,魁星閣被列為新餘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舊名青雲樓,原位於竜津鎮,在縣治南門內儒學東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有青雲樓閣之稱,為竜津八景之一。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知縣文廉撥款移至縣城外東南隅(今址),更名魁星閣,坐南朝北,後幾經滄桑損毀,1983年至1984年,省文化廳、縣政府撥款3萬元重建,模擬仿木結構,凝柱大門,欄桿藻井,仿琉璃水泥瓦面,歇山重檐,青石獅獨尊,魁星煥形,石閣生輝。2005年又爭取上級撥款修繕,翻修閣頂,全部改用琉璃瓦,更加神彩怡然,再展新姿。為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
|
原名魁星樓,位於黑河市愛輝鎮東南,東臨黑竜江。據璦琿副都統衙門檔案《璦琿城全圖》推斷,此樓建於1892(清光緒十七年)-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間。據民國時期璦琿縣公署的《中國地理大詞典縣邑調查表》記載:“城內東南內隅有魁星樓一座,高三丈餘,均係磚木砌成,上塑魁星雕像……,庚子俄亂全城盡被燒毀,唯此樓巍然獨立,實可謂古跡之一也”。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黑河時,此樓被炮火穿洞,建國後被人拆毀。1983年在原地重新修建,同年7月17日竣工,更名為魁星閣。
黑河璦琿魁星閣 |
|
- n.: Kuixinge
|
|
竹元魁星閣 | 靖江魁星閣 | 璦琿魁星閣 | 創建魁星閣 | 魁星閣的魁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