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鴞
俗名:渾斑古 小貓頭鷹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boreal owl
鬼鴞,拉丁名aegolius funereus,英文名tengmalm's owl, boreal owl,鴞形目,鴟鴞科,鬼鴞屬。國傢國傢ii級重點保護動物,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1995年列入附錄ii。
全長約30cm。雌雄羽色相同。額、頭頂及枕部褐色,有白色橢圓斑。面盤白色外側羽緣褐色。胸以下為白色,有褐色縱斑。翅褐色,飛羽外翈有小白斑,內翈白斑較大。尾羽亦為褐色,外緣有5對白斑。虹膜黃色。嘴淡黃色,跗蹠及趾均被白色羽,有褐色小斑點,爪黑褐色。
棲息於草原、沼澤地、苔原附近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內。以小型鼠和昆蟲為主食,也捕食小鳥、蛙等。營巢於天然樹洞或利用啄木鳥的舊巢。
3~6月繁殖,每窩産3~6枚卵,孵化期25~27天。
分佈於黑竜江哈爾濱、帽兒山、大興安嶺、呼瑪、同江、興凱湖、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和黑河,甘肅西北部的天堂寺,新疆天山、伊犁、尤爾都斯盆地,四川南坪,均為留鳥。幾乎在我國全境越鼕。國外分佈於北美北部,歐亞大陸北部,有些離散種群在歐洲的西、中、南部,高加索等地。
在青藏高原的高山針葉林中,生活着鬼鴞的甘肅亞種(a. f. beickianus)。1928年,德國人stresemann在甘肅西北部的天堂寺附近首次發現並定名,之後在甘肅省境內再無報道。事隔70多年後,2000年研究組在甘肅蓮花山重新發現鬼鴞繁殖。
鬼鴞體長23一26釐米,體重130剋左右。頭大,面盤顯著,白色,眼先和眉紋也是白色,眼前有一小塊黑斑。但是,它沒有耳羽簇,與長耳鴞、短耳鴞不同。上體為朱古力褐色到灰褐色。頭頂密雜以白色斑點,背部和肩部有大形白斑。下體為白色,有褐色斑紋。飛羽和尾羽為暗褐色,也具有白色的斑點或橫斑。嘴和眼黃色。跗蹠和趾被羽。虹膜黃色,嘴淡黃色,爪角黃色,先端黑色。
鬼鴞在國外分佈於歐洲、俄羅斯、蒙古、亞洲中部、日本北海道、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地。在我國分佈於黑竜江、內蒙古東北部、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和新疆西部等地。
鬼鴞主要棲息於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尤其是以鬆、樺、白楊為主的混交林,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人跡罕至的茂密森林中,常棲息於樹冠層枝葉茂密處或樹洞中。大多單獨活動,沒有遷徙行為,但秋鼕季也常常遊蕩到低海拔地區的森林中,也喜歡到人傢附近活動。由於它的叫聲多變,如吹笛一般,每隔幾秒鐘就重複一次,並且不斷地交替變化,所以給人一種陰森可怕的感覺,因此得名。它的飛行快而直,稍呈波浪形飛行。主要以鼠類為食。也食昆蟲、小鳥和蛙類等。捕食方式可以在飛行中獵食,也可以棲息於樹上,等待獵物出現時纔突然襲擊。
繁殖期為4一7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也利用啄木鳥的舊巢。每窩産卵通常為3一6枚,偶爾多至7一10枚。卵為白色,表面光滑無斑。雌鳥孵卵,孵化期25一27天。雛鳥晚成性,大約經過25—36天才能飛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