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 : 園林植物 > 鬼燈籠
目錄
No. 1
  鬼燈籠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虎燈籠、白燈籠(《生草藥性備要》),苦燈籠(《嶺南採藥錄》),紅燈籠、紅羊米青(《陸川本草》),紅花路邊青、夜鬼燈籠、土羚羊(《南寧市藥物志》),崗燈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燈籠草的全株。
  【植物形態】燈籠草(《嶺南採藥錄》)
  小灌木,高0.9~1米。幼枝被黃褐色小柔毛。葉對生;具柄;紙質;矩圓形至狹矩圓狀披針形,長5~12釐米,寬2.5~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尖,邊全緣或略作波浪形,近禿淨,背脈明顯。聚傘花序腋生,有花5~9朵,密被黑褐色小毛;萼藍紫色,有棱5,長約10毫米,有白色腺點,裂片闊卵形而尖,結果時略增大;花冠近白色,長約15毫米,管約與花萼等長,裂片5;雄蕊4,短,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柱頭2裂,子房不完全的4室。核果球形,直徑約5毫米,包藏於萼內。花期7月。
  生於丘陵地或曠野間。分佈我國南部。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鬼燈籠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同屬植物的根含貞桐甾醇、蛇麻脂醇、貞桐酮、貞桐二醇烯酮。葉含殺蠕蟲成分貞桐定。
  【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苦微甘,寒。"
  【功用主治】①《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溫熱病,骨蒸勞熱,咳嗽,小兒急驚風。外用治跌打。"
  ②《廣西植物名錄》:"根,清熱解毒,止咳,祛風。治感冒,咽痛,咳嗽,肺病,胃痛,腹痛,癤腫,跌打,風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鮮品搗敷。
包含詞
鬼燈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