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在氣溫高、溫度大的環境中,從事重體力勞動,發生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心血管和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癥候群。病情與個體健康狀況和適應能力有關。
1、病因與發病機理
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控製下,正常人的體溫處於動態平衡,維持在37℃左右。人體基礎代謝、各種活動、體力勞動及運動,均靠糖及脂肪分解代謝供能發熱,熱量藉助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排汗、呼吸、排泄等功能,通過輻射、傳導、對流、蒸發方式散發。人在氣溫高、濕度大的環境中,尤其是體弱或重體力勞動時,若散熱障礙、導致熱蓄積,則容易發生中暑。
2、臨床表現
(1)中暑先兆:在高溫環境下活動一段時間後,出現乏力、大量出汗、口渴、頭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胸悶、體溫正常或略高。
(2)輕度中暑:除以上癥狀外,有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脈率增快、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等早期周圍循環衰竭表現。
(3)重癥中暑:除輕度中暑表現外,還有熱痙攣、腹痛、高熱昏厥、昏迷、虛脫或休剋表現。
3、診斷
(1)依發病時所處高溫環境及其臨床表現。
(2)應與暑天感染、發熱性疾病鑒別,如流行性乙型腦炎、腦膜炎、腦型瘧疾等。
(3)與其他原因此起的昏迷及腦血管意外鑒別。
(4)中暑痙攣引起腹痛者需與急腹癥鑒別。
4、治療與護理
(1)中暑先兆與輕度中暑:及時脫離高溫環境至陰涼處、通風處靜臥,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變化。服用防暑降溫劑: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氣散等。並補充含????清涼飲料:淡????水、冷西瓜水、緑豆湯等,經以上處理即可恢復。
(2)重癥中暑病人處理原則:降低體溫,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積極防治休剋及肺水腫。
①中暑發生循環衰竭者,醫療、護理的重點是糾正失水、失鈉、血容量不足,以致脫水和循環衰竭。盡快建立靜脈通路,補充等滲葡萄糖????水或生理????水,糾正休剋。註意輸液速度不可過快,以防增加心髒負荷發生肺水腫,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②中暑出現痙攣者,除補充足量的液體外,註意監測血電解質。糾正低鈉、低氯、控製痙攣,抽搐頻繁者應靜脈推註10%葡萄糖酸鈣10ml或用適量的鎮靜劑如10%水合氯醛10~15ml灌腸,或苯巴比妥納0.1~0.2g肌肉註射。並註意安全保護、防止墜床,及時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
③對日射病者應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等變化,頭置冰供暖或冰帽,以冷水洗面及頸部,以降低體表溫度,有意識障礙呈昏迷者,要註意防止因嘔吐物誤吸而引起窒息,將病人的頭偏嚮一側,保持其呼吸道通暢。
④中暑高熱者主要是糾正體溫功能失調所致高熱,同時註意生命體徵、神志變化及各髒器功能狀況、防治並發癥。降溫措施多主張物理降溫與藥物降溫聯合進行,其方法有頭置冰袋或冰帽,大血管區置冰袋,以冰或風扇控製室在22~25℃左右;也可采用將身體(頭部除外)置於4℃水中降溫法,同時要不斷摩擦四肢,防止血液循環停滯,促使熱量散發;危重者可采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擦浴,靜脈輸入液體可於降溫至4℃左右後輸入;降濁時註意防止因降溫過快引起虛脫。藥物可采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葡萄糖????水中靜脈滴註,1~2小時滴完,必要時加用異丙嗪25~50mg,以增加藥效,滴註可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若血壓有下降趨勢,應酌情減慢滴速或停止給藥。采用解熱劑降溫可酌情選用阿斯匹林口服,柴鬍肌肉註射,消炎痛拴劑肛內應用。也可采用水合氯醛加冰????水低壓灌腸降溫。有時配合靜脈滴註氫化可地鬆或地塞米鬆輔助治療。一般當體溫降至38℃左右應逐漸停止用藥,擦幹全身,加強防護。降溫治療中還應註意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尤其是年老、體弱及有心血管疾患的病人,除觀察體溫外,還須註意有無心衰、腎衰、肺水腫、腦水腫、呼衰、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並發癥的跡象,要及時報告醫師給以相應處理。按常規做好口腔、皮膚等基礎護理,詳細記錄各觀察項目,以及液體出入量和治療效果。
5.預防
(1)改善高溫作業條件,加強隔熱、通風、遮陽等降溫措施,供給含????清涼飲料。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個人體質。
(3)宣傳防暑保健知識,教育工人遵守高溫作業的安全規則和保健制度,合理安排勞動和休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