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流水 Mountain and Flowing Water |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比喻樂麯高妙
解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麯高妙。
資料來源: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例子: 孔聖人尚學琴於師襄,一操便知其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衹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絶。伯牙聞聲走出船來,衹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麯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
|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
|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
gāo shān liú shuǐ gāo shān liú shuǐ |
《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樂麯高妙。 |
gāo shān liú shuǐ gāo shān liú shuǐ |
比喻知己、知音或樂麯風韻高雅不俗 |
|
伯牙善鼓琴, 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 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河。”——《列子·湯問》 |
|
不是秦箏合衆聽,高山流水少知音。——金· 董解元《西廂》 |
|
《列子·湯問》:“ 伯牙 善鼓琴, 鐘子期 善聽。 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 鐘子期 曰:‘善哉!峩峩兮若 泰山 !’志在流水。 鐘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河 !’”後以“高山流水”為知音相賞或知音難遇之典,或比喻樂典高妙。 宋 王安石 《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絶句》之一:“高山流水意無窮,三尺空絃膝上桐。”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捲四:“不是秦箏合衆聽,高山流水少知音。” 元 金仁傑 《追韓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清 袁於令 《西樓記·病晤》:“清商繞畫梁,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 |
|
琴麯名。內容即據《列子·湯問》所載 伯牙 與 鐘子期 的故事譜寫。原為一麯, 唐 時始分為二麯,至 宋 時又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一說《高山流水》本屬一麯, 元 人始分為二。現存傳譜初見於《神奇秘譜》。 |
|
詞牌名。《詞譜》捲三五:“調見《夢窗詞》, 吳文英 自度麯,贈 丁基仲 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為調名。” |
中國古典名麯 Chinese classical compositions |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麯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絶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麯。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做為古箏麯,高山流水為代表麯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麯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樸古雅。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嶽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遊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麯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着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麯的評價是“麯高和寡,妙技難工”。
“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藉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麯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
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麯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莊嚴和水的清亮。麯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衝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麯和箏麯兩種,兩者同名異麯,風格完全不同。 |
|
古代琴麯。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麯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係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麯,本衹一麯。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麯,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麯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麯和箏麯兩種,兩者同名異麯,風格完全不同。
隨着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傢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註”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傢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麯衹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傢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麯《高山流水》,音樂與琴麯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麯的聯奏,也稱《四段麯》、《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麯,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麯《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麯。 |
|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註、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麯,樂麯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註、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竜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着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嚮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麯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
|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麯高妙。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比喻樂麯高妙
示例:清·袁於令《西樓記·病晤》:“清音繞畫梁,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
孔聖人尚學琴於師襄,一操便知其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受私賄老官翻案牘 寄閑情淑女解琴書
近義詞:知音難覓 |
|
原文
伯牙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後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麯。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衹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絶。伯牙聞聲走出船來,衹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麯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裏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着上次鐘子期回傢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傢。這一打聽纔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傢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裏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絶。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麯哀悼知己。麯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臺,現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2.史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緻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麯又一麯,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着。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傢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絶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幹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麽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麽麯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剛纔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顔回的麯譜,衹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麯,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麽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嚮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
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麯《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傢馮夢竜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註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註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
被善意無限誇大了的友誼 Is infinitely good friendship exaggerated |
被善意無限誇大了的友誼――《高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麯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鐘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鐘子期共遊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於岩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琴麯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着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麯彈奏完畢,鐘子期“輒窮其趣”,把麯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麯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裏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於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鐘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類似的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呂氏春秋》的記述與《列子》的記述大致相當,但交代了結局:鐘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復鼓琴”。(秦大路)
《呂氏春秋》雖非信史,但有《列子》記述在前,其內容也並非毫無根據。於是伯牙不復鼓琴一說被當作佳話流傳下來。伯牙在當時應該很知名,荀況在《勸學》篇裏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雖然語近誇張,但大音樂傢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無疑問的。
《列子》和《呂氏春秋》之後,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等衆多古籍紛紛援引。這些作品裏,有關伯牙的描述,在內容上更為豐富。例如東漢蔡邕的《琴操》中還記載了伯牙嚮音樂傢成連拜師學習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馮夢竜的《警世通言》開捲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鐘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的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鐘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裏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藴。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代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麯,本衹一麯。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藴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麯並沒有流傳於世,後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麯的絶妙之處。所以,後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嚮往之”,對音樂並無切身體會。
因而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鐘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當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弦絶音。嶽飛在《小重山》一詞中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伯牙的絶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絶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而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纔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麯麯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麯的精妙。所以伯牙纔會感到孤獨,纔會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秦大路)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戰國的諸子典籍多次記錄轉載,是與當時“士文化”的背景分不開的。先秦時代百傢爭鳴,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國傢觀念淡薄,並不忠於所在的諸侯國。這些恃纔之士在各國間流動頻繁,他們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們希望能遇見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諸侯王公,從而一展胸中所學。這幾乎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能達到此目標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一生懷才不遇而汲汲無名,有的或隱身市肆,有的則終老山林。由此可見,《高山流水》在先秦時代就廣為流傳,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後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當在情理之中了。
這麽說來,友誼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稱,《高山流水》為千百年來被善意地無限誇大了的友誼。能引起人們無限嚮往的樂麯和友誼,也許並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
詞麯:高山流水 Lyrics: mountain stream |
吳文英(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浙江寧波市)人。終生不仕。曾在江蘇、浙江一帶當幕僚。他的詞上承溫庭筠,近師周邦彥,在辛棄疾、姜夔詞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詞註重音律,長於煉字。雕琢工麗。 詞作有《夢窗詞甲乙丙丁稿》四捲。《高山流水》是吳文英的自度麯。
素弦一一起秋風。寫柔情、都在春蔥。徽外斷腸聲,霜霄暗落驚鴻。低顰處、翦緑裁紅。仙郎伴、新製還賡舊麯,映月簾櫳。似名花並蒂,日日醉春濃。吳中。空傳有西子,應不解、換徵移宮。蘭蕙滿襟懷,唾碧總噴花茸。後堂深、想費春工。客愁重、時聽蕉寒雨碎,淚濕瓊鍾。恁風流也稱,金屋貯嬌慵。 |
|
電視劇:高山流水導演:季 歡
編劇:邱嚮東
主演:
郭 濤 飾 尚 斌 朱雨辰 飾 尚 勇
於 娜 飾 夏雨荷 小李琳 飾 簡 丹
劉 樺 飾 老 鷹 華 子 飾 陸 峰
譚歆柔 飾 張 爽 馬恩然 飾 老 魏
李建義 飾 尚雨霖 瀋丹萍 飾 簡 母
瀋丹萍 飾 簡 母 馬恩然 飾 老 魏
石小滿 飾 老 白 王小柱 飾 薑 總
劉儀偉特別客串出演
一天,裱畫師尚雨霖照常按自己的生活節奏忙着自己的店裏的活,突然一陣劇痛讓他失去:知覺……在醫院醒來時發現他已患絶癥將不久人世。臨終前他將自己人生未了的一樁事情囑托給自己的大兒子尚斌——找到一位叫陸衡的顧客,他二十年前將一副畫存放在裱畫店至今未取,尚斌走上了一條艱難的尋找之路,為此他失去了心愛的女人簡丹,失去了喜歡的工作,更險些與自己的親兄弟尚勇反目 ……雖然艱辛萬苦,雖然失去了幾乎自己擁有的一切,但尚斌在尋找畫主人的同時,尋找到了人們久違的一種價值——誠信和得到了一個人的尊嚴。 |
|
高山流水成語故事 >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衹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絶。伯牙聞聲走出船來,衹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麯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
|
- n.: lifty character as towering mountain and rushing water
|
|
知音難覓 |
|
|
|
高山流水圖 | 高山流水亭 | 高山流水茶樓 | 高山流水覓知音 | 高山流水桂花崗店 | 瘋狂的國寶—高山流水 | “高山流水”琴 | 瘋狂的國寶高山流水 | 高山流水(黃鐘商丁基仲惻室善絲桐賦詠,曉達音呂,備歌舞之妙) | 高山流水(黃鐘商丁基仲惻室善絲 | 高山流水黃鐘商丁基仲惻室善絲桐賦詠曉達音呂備歌舞之妙 | 高山流水黃鐘商丁基仲惻室善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