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1962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云南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5年6月获洪堡奖学金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9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西北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科学顾问组(Science Advisory Group)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他任教17年来,为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过地球化学、高级地球化学、岩石圈化学地球动力学和专业英语等课程,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8名,博士后2名,他主要从事大陆动力学与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东部世界若干典型地区下地壳成分对比研究及下地壳大尺度化学不均一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下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二级课题“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国中部高压-超高压带的形成、岩石圈减薄与拆沉作用之间的关系及盆山动力学”、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喜马拉雅与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对比研究及造山带下地壳化学成分的动力学演化”等20项国家级、省部级或国际合作项目或课题。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Tectonophysics, Precambrian Research ,Chemical Geology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刊发表有“How mafic is the continenfallower crost”,“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mental crast as revealed by studies in East China”等7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模地球化学研究》(第三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他的主要成果如下:①建立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相邻华北与扬子克拉通以及中国东部上、中、下地壳物质组成模型,获得了上述构造单元上、中、下地壳和地壳整体63种元素丰度值。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套同时建立在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和区域大规模元素含量实测基础上、包括不同构造单元、涉及元素种类最多的大陆地壳化学成分研究成果;②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角度论证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发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被拆沉的物质应与大别—苏鲁榴辉岩相当,拆沉量为37—82km;③根据地球物理测深和深部岩石高温高压下物性实验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具双层结构模型,其中下地壳上部为长英质,下地壳下部为镁铁质,下地壳总体成分为中性,这种中性双层下地壳模型明显不同于现有的单层、镁铁质的全球大陆下地壳模型 ;④通过对全球太古宙沉积岩和现代深海沉积物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太古—元古宙界线在大陆地壳成分演化方面不存在明显突变;⑤从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秦岭造山带元古宙—显生宙的构造演化;⑥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进行了Re-Os同位素研究,揭示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在时空上的分布是十分不均一的。中部的减薄置换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元古代而东部的减薄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中生代,两次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可能均与陆—陆碰撞引起的岩石圈地幔/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有关。
作为第三完成人的“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作为第六完成人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1999年、1992年、1990年获侯德封奖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侯德封奖、国家自然科学二(排名第7)、三等奖(排名第3)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排名第7)项。,1994年获全国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9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先后负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