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 名人 : 地理学教育 : 林业 : 乘飞机旅行 : 歌曲音乐 : 大阪 : 科迪勒拉行政区 [显示全部] > 高山
显示地图
目录
《高山》
诗人: 歌曲作者 Ge Quzuozhe

《高山》
诗人: 歌曲作者 Ge Quzuozhe

高峻的山 High and steep mountains
  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晋 杜笃 《杜氏新书》:“今吾亦冀众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举举西州士,来为邦国华。艺文尤尔雅,经术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参见“ 高山景行 ”。
传说中的山名 Legend of mountains
  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
少数民族名 Minorities were
  少数民族名。 清 魏祝亭 《两粤傜俗记》:“其在西者,种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No. 6
  高山四面环山,被称为“飞弹的小京都”,街道富有传统特色,充满自然情趣。至今仍保留着城下町古老的风貌。
山名
  数历山再向西北五十里是高山,山上多白银,山下多碧玉、雄黄。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林,其中以棕树最多,还生长着很多竹。泾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渭水,水中多磬石、青碧。
  〔泾,即泾河,渭河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于今宁夏自治区南部的六盘山东麓,东南流经甘肃省,到陕西省高陵县境风的入渭河。支流众多,以马莲河为最大。〕
  在福建省福州市境内有一座山,名为高山高山座落于寿山村的南面,海拔983米,是寿山村的主轴山,是高山石的唯一产地。高山石是寿山石家族中的一员,以石质温润如脂著称。
  高山除了具体指一座山外,还泛指高度较大的山,如词语高山大河。
人名
  高山,原名高留锁,当代诗人,河南卢氏人,已逾而立。1989年创办《青春潮诗报》,任主编,诗界泰斗苏金伞题写刊名。1999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同年出版个人诗集《倾听与凝视》。2006年10月参加由河南省作协、省诗歌学会主办的12届黄河诗会。诗歌、散文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另有诗作、散文三百余篇,小说百万字散见报刊,《三门峡文艺》辟有个人专栏。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现居郑州,为河南省诗歌学会主办的《大河》诗刊责任编辑。
代表作品:
  1990年,《稍息,1989》
  1994年,《让真诚摸一把塞外的胡须》
  2000年,《不眠午夜:深呼吸》
  2007年,《不回避之说》
  2008年,《吾汝之春》 《其实,你我都是长城的一块方砖》
历史人物(清,画家)
  字子仁,湖北沔阳人,清朝人。元美弟。工诗,画山水,尤为擅名。苍崖古树,近形远势,老笔纷披,峭拔突兀,有元人笔意。《沔阳州志》
历史人物(清,官员)
  字居东,峙江,山东历城人,清朝官员,1723年高中进士,1730年至台湾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以兵科掌印给事中官位任职的高山,于台湾留任共两年。
河北省沧州籍书法家
  本名高炳山,1957年生于河北省沧州。幼年随父移居黑龙江,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校。现居 北京,专攻书法创作研究。高山先生少年时代就酷爱书法,刻苦临摹名家书画艺术品,于翰墨结缘。求 学、从教闲暇之时,常常走访求教江南塞北书画名家,博览揣摩古今百家书画碑帖佳作,笔不离手,目 不转帖,进而研究发挥创作一种卓而不群的运笔艺术和奇特的章法,行草隶篆融为一体,老辣神奇,独具 匠心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在2001年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最高销售奖,在全国书法 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作品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高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颇得国内外宾客的青睐和 好评。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挥毫泼墨为第二套节目题写“文化北京”四个大字。高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 品国内外知名度很高,他正在不遗余力的为中国书法艺术潜心研究、再接再厉、再创辉煌。高山先生 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北京御苑书画院理事、中国艺术研究员会员、 中国国际名人书画院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九州书画院理事、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清华同方艺术顾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
  (高承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生于1962壬寅虎年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高山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对自己的人生和艺术自然而然有了一个追求的方向。17岁时感动于敦煌艺术的伟大,开始学习和临摹壁画长达7年。留恋往返于石窟之中,也就与佛教文化艺术有了不解之缘。
太康在线创始人
  河南太康人,新太康-太康在线创始人,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喜欢帮助别人,毕业后开始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家乡人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让家乡的游子更多地了解家乡的变化,让世界人对太康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创建了太康在线,有一个目标:让太康走想世界,让世界了解太康。太康古为阳夏,属河南省周口市,面积1761平方公里,人口134万。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大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博导
  男, 1962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云南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5年6月获洪堡奖学金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9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西北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科学顾问组(Science Advisory Group)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他任教17年来,为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过地球化学、高级地球化学、岩石圈化学地球动力学和专业英语等课程,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8名,博士后2名,他主要从事大陆动力学与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东部世界若干典型地区下地壳成分对比研究及下地壳大尺度化学不均一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下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二级课题“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国中部高压-超高压带的形成、岩石圈减薄与拆沉作用之间的关系及盆山动力学”、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喜马拉雅与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对比研究及造山带下地壳化学成分的动力学演化”等20项国家级、省部级或国际合作项目或课题。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Tectonophysics, Precambrian Research ,Chemical Geology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刊发表有“How mafic is the continenfallower crost”,“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mental crast as revealed by studies in East China”等7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模地球化学研究》(第三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他的主要成果如下:①建立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相邻华北与扬子克拉通以及中国东部上、中、下地壳物质组成模型,获得了上述构造单元上、中、下地壳和地壳整体63种元素丰度值。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套同时建立在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和区域大规模元素含量实测基础上、包括不同构造单元、涉及元素种类最多的大陆地壳化学成分研究成果;②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角度论证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发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被拆沉的物质应与大别—苏鲁榴辉岩相当,拆沉量为37—82km;③根据地球物理测深和深部岩石高温高压下物性实验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具双层结构模型,其中下地壳上部为长英质,下地壳下部为镁铁质,下地壳总体成分为中性,这种中性双层下地壳模型明显不同于现有的单层、镁铁质的全球大陆下地壳模型 ;④通过对全球太古宙沉积岩和现代深海沉积物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太古—元古宙界线在大陆地壳成分演化方面不存在明显突变;⑤从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秦岭造山带元古宙—显生宙的构造演化;⑥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进行了Re-Os同位素研究,揭示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在时空上的分布是十分不均一的。中部的减薄置换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元古代而东部的减薄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中生代,两次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可能均与陆—陆碰撞引起的岩石圈地幔/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有关。
  作为第三完成人的“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作为第六完成人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1999年、1992年、1990年获侯德封奖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侯德封奖、国家自然科学二(排名第7)、三等奖(排名第3)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排名第7)项。,1994年获全国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9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先后负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中人物
  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中的主人公,出身贫寒,以放牛为生。有一天他遇到了八路军的老周政委,高山因此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后来成长为我党优秀的区县干部。他率领地方武装,打击敌人、铲除汉奸,被人们称为“沂蒙飞虎”。
  《沂蒙飞虎》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知侠。
编辑高山
  高山,本名黄展鹏(1932- )笔名展鹏、谷雨、高山。福建晋江人。中共党员。1948年就读于香港九龙沙田华侨大学中国文学专业,1950年毕业于广州南方大学。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干部,交通部广州区港务管理局调度员及处长室、局长室秘书,政治部宣传科负责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短训班哲学专业学员,中共广州市委讲师团理论教师,《珠江》杂志编辑,《广州日报》理论部副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辅导组组长、哲学组组长,北京红旗杂志社文教组、哲学组编辑,山东省出版局编辑、哲学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人民教育》杂志理论组负责人,《高教战线》杂志一编室主任、《高等教育学报》杂志主编及副编审,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研究·参考》杂志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编审。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鲁迅怎样写文章》、《鲁迅是怎样治学的》,政论《“不发达经济学”是新殖民主义的“理论”》,报告文学《五个青年人的遭遇——记北京电影学院“上海藏书楼”五人冤案》,文学评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等。
山西五台县历史人物
  高山,又名高鼎,西雷村人。生于明天启初年。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凶悍雄勇,智力过人,本为村中无赖,常纠集一班恶少,滋事斗殴。1648年(顺治五年)大同总兵姜壤叛清起事,代州刘迁响应,起义军占据豆村为营。高山遂聚众响应,率领起义军,与张还初起义军协同作战,围城期年。起义军出奇计,造云梯,挖地洞,城欲破者数次。
  1649年(顺治六年)清政府派宣府总兵李延寿镇压起义军。李延寿佯言进剿代州,潘出峨口,夜抵豆村,高山起义军猝不及防,遭到屠杀。高山为保存力量,遂率军经孤峪沟,到五台定襄交界的曹家寨。曹家寨嶙峋拔起,四面石壁,上可容千数人,仅通鸟道,滹沱河绕其下。高山占据数月,李延寿率乓攻打。高山抵抗不过,投降清军,并向李延寿表示愿效顺清廷。接着便随大兵征剿各地起义军。由于『也效忠朝廷作战卖力遂担任参将,不久,提升为甘肃总兵,后从征吴三桂,以功授四川松潘镇总兵。高山发迹后,移家大同。康熙裂幸大同时,曾驻跸其家,并赐匾旌表。高山愈益受宠苦惊。高山交节投降,则为后人所不齿。
  10、军事CG画家笔名
  高山,活跃于中国著名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的军事爱好者,军事CG画家。曾创作出许多军事装备的想象图。其创作水平精湛,猜想的准确性很高,颇有一些神秘色彩,得到了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广泛认同。
古曲名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神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据神奇秘谱题解,高山自宋已分为4段,但神奇秘谱收录的为不分段的唐本。
民族名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 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族。就惯例讲,原住民族系针对迁徙而来的民族而言。属於南岛语系或者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该民族确实早於汉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在17世纪以前就已居住于台湾,他们的确有资格被称为台湾的原住民族。
  虽然历史语言学者不认为台湾是南岛语言的发祥地。而就台湾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也还无法将这两者关联在一起,但在大部分原住民族的神话中,可发现他们已把台湾视为其民族的发祥地。
  在与外人发生接触以前,他们以刀耕火种的技术种植粟(小米)、芋头、甘藷等农作物,或饲养猪、鸡、犬等家畜家禽,兼营打猎和捕鱼。他们没有文字、货币,亦未建立城市,更无类似国家的组织。但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经济与宗教体系等。
  根据学者的研究,台湾的原住民族可分为两大类︰1.住在西部平原与外界接触较早的平埔诸族,多已融合于台湾汉人社会中;2.住在山区或东部平原的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风俗与语言。後者目前共有泰雅、赛夏、布农、邹、邵、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噶玛兰等11族,总人口约436,131(2003)。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英文解释
  1. :  high mountain
  2. n.:  alp,  edelweiss,  a high mountain,  alpine
  3. adj.:  a lofty mountain
  4. lat.:  mountain
近义词
高山村, 高山县
高山社区, 高山居委会
高山镇
高山乡
相关词
一休神秘学字典探密海滨蔬菜反季节浙江湿地保护区
景宁景南浙南云和县行政村
包含词
高山县高山镇高山族高山病高山的
高山辉
分类详情
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