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原氣候(plateau climate)是指高原條件下形成的氣候。全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的著名高原,有中國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美國西部高原,南美玻利維亞高原和東非高原等。由於它們的地理位置、海陸環境、海拔高度和高原形態上的差異,氣候也各不相同。 |
高原氣候一般特點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teau climate |
一、低壓缺氧
大氣壓隨高度而變化,組成大氣的各種氣體的分壓,亦隨高度而變化,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氧氣分壓也是如此。高原地區大氣壓降低。大氣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壓降低,人體肺泡內氧分壓也降低,彌散入肺毛細血管血液中的氧將降低,動脈血氧分壓和飽和度也隨之降低,當血氧飽和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各器官組織供氧不足,從而産生功能或器質性變化,進而出現缺氧癥狀,如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心慌、氣短、發紺、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脹、疲乏、失眠、血壓改變等。這也是各種高原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二、寒冷乾燥
氣溫隨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漸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1℃,有的地區甚至每升高150米可下降1℃。高原大部分地區空氣稀薄、乾燥少雲,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陽輻射能量,近地面層的氣溫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熱極快,地面氣溫急劇下降。因此,高原一天當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之差很大,有時一日之內,歷盡寒暑,白天烈日當空,有時氣溫高達20~30℃,而晚上及清晨氣溫有時可降至0℃以下,這亦是高原氣候一大特點。
由於高原大氣壓低,水蒸氣壓亦低,空氣中水份隨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故海拔愈高氣候愈乾燥。高原風速大,體表散失的水份明顯高於平原,尤以勞動或劇烈活動時呼吸加深加快及出汗水份散出更甚。同時由於高原缺氧及寒冷等利尿因素的影響,使機體水份含量減少,致使呼吸道粘膜和全身皮膚異常乾燥,防禦能力降低,容易發生咽炎、幹咳、鼻出血和手足皸裂等。
三、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
高原空氣稀薄清潔,塵埃和水蒸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比平原地帶高,太陽輻射透過率隨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強紫外綫和太陽輻射的影響主要是暴露的皮膚、眼睛容易發生損傷,皮膚損傷表現為曬斑、水腫、色素沉着,皮膚增厚及皺紋增多形成等。高原地區太陽光中的強紫外綫輻射容易引起眼睛的急性損傷,主要是引起急性角膜炎、白內障、視力障礙及雪盲癥。
四、其他因素
高原缺氧常緻胃腸蠕動減弱,唾液、腸液及膽汁分泌減少,食欲減退,消化吸收不良。 |
青藏高原 Qinghai-Tibet Plateau |
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積很大,高原氣候的特點更為突出。高原氣候的主要特徵有:①由於高原上大氣厚度小,水氣等含量少,故輻射強度大,紫外輻射強度增加多。青藏高原大部地區年輻射量比同緯度中國東部地區約高1倍。同時,高原有效輻射大,故輻射差額小。②高原氣溫日變化顯著。青藏高原氣溫日變化約比中國東部地區高1~2倍。③高原面嚮海洋氣流的邊緣是多雨帶,而高原內部與背嚮海洋氣流邊緣則雨量少 。青藏高原南麓的乞拉朋齊(印度)平均年降水量達11429毫米,而高原腹地、西、北部降水量不到100毫米。④由於青藏高原地表氣溫年變化和周圍同高度的自由大氣不同,使鼕、夏季的溫度梯度方向有差別,因而有高原季風現象存在。 |
|
黃土高原大體上西起祁連山,東止太行山,北起長城。南達秦嶺,橫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等六個省區。
黃土高原的氣候,可以簡單概括為:雨量較少,雨季短促,幹季較長,幹濕季節明顯;日光充足,日照時數多,無霜期較長,熱量條件比較優越;鼕春季節多大風,鼕幹、春春旱現象比較明顯。
黃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間,有些地區年雨量可達800~10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集中在七、八兩月,雨季比較短促,乾燥少雨的時期比較長。由於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在夏季降水中出現暴雨的機會又相對比較多些,而伴隨暴雨又常有冰雹出現,所以夏季多雨,多冰雹是黃土高原的一個氣候特色。急驟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發和水土的大量流失;強烈的冰雹又往往毀壞大片的莊稼。
黃土高原上雨量的年際變化具有差異大、不穩定的特點,多雨年份的雨量比少雨年份的雨量高出三、四倍及至三四十倍,例如太原少雨之年僅有50毫米,多雨之年可達700毫米;陝縣少雨之年僅有20毫米,多雨之年可達到700毫米。這樣懸殊的年雨量變化易形成旱澇災害。
黃土高原上,雨量不多,且多集中在夏季,所以黃土高原上的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日光充足,熱量條件比較好。各地的年日照一般都在2000~3000小時之間,由南嚮北逐漸增多。擁有比較充足的光照條件和比較豐富的熱量資源,為喜溫和喜陽性植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廣阔的發展天地。
黃土高原上,由於日光充足,熱量條件比較優越,再加上鼕春季節多大風,蒸發普遍比較強烈,鼕幹、春旱現象也相應表現得比較明顯。據計算,高原上和地的可能蒸發量都普遍超過實際降水量,而且也表現出由南嚮北逐漸加劇的特點。在黃土高原的北部,沿長城一綫的????池、定過、橫山一帶,由於地熱高、日照時數多、降水少、風速大、濕度低等原因,是整個黃土高原蒸發量最強烈的地區,也是黃土高原鼕幹、春旱現象最明顯的地區。 |
雲貴高原 Yunnan-Guizhou Plateau |
雲貴高原是貴州高原和雲南高原的總稱,包括貴州全省,雲南省哀勞山以東地區,廣西的北部地區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交界地區,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間,與西北黃土高原相仿。但貴州高原和雲南高原在氣候特色和自然景觀方面還有着不完全一的特點。
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的氣候特色,可以簡單概括為:雨量較豐,雨勢和緩,雨日較多,全年多雲霧,少日照,氣候濕潤,溫度年變和緩,有鼕緩夏涼之感。
貴州高原全境,年雨量除西部威寧、赫章、畢節地區稍微少些,大約在900~1000毫米左右之外,其它地區一般都在1000~1250毫米左右,逐年之間變化較小,降水是比較充沛而穩定的,氣候也是比較濕潤的,貴州高原的年雨日數一般都在170~180天左右,貴陽在年雨日數最多的1929年,竟高達259天。在貴州高原上,不論哪一個地區,一年之中也不論哪一個月份,雨日數一般都在10天以上,這一事實反映了貴州高原普遍多陰雨天氣的一般氣候特徵。
貴州高原多雲霧,多陰天,多雨日,因而日照大大偏少,貴州高原的年日照時數,一般在1200~1400小時左右,大概衹有黃土高原的一半,平均每天衹有4小時的日照時間,從全年的日照時數來看,貴州高原是全國最少的地區之一,這是它氣候上的一個不足之處。
貴州高原的日照時數雖少,但熱量條件還是比較優越的,以無霜期來說,高原西部稍微短些,大約在225天左右,其它地區一般都在270天以上,熱量條件最好的高原南部地區,則長達335天以上,幾乎全年都是生長期。高原上的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20攝氏度之間,鼕季一月份的平均氣溫一般在6攝氏度以上,南部更高一些在7~8攝氏度以上,夏季七月份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4~26攝氏度之間,總的來說,貴州高原的氣候鼕季比較暖和,夏季比較涼爽。
雲南高原
在雲南省境內,以哀牢山界,大體上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哀牢山之西為我國著名的橫斷山脈區,哀牢山之東即為雲南高原。雲南高原的地形地勢,自北嚮南和自西嚮東逐漸降低,高原中央的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整個雲貴高原,加為地理位置偏南、地理緯度較低,所以都屬於亞熱帶高原。 雲南高原的氣候條件優越而又奇特,它的地理緯度偏南,使它具有低緯度亞熱帶的氣候特色,但是它的海拔高度較高,又使它不完全同於亞熱帶的氣候。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大大的豐富了雲南的自然景觀和它的氣候狀況,使雲南高原的氣候別具一格,另有特色。從溫度特徵來說,雲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總的可以說是:夏無酷署,鼕無嚴寒,溫度適宜,四季臺春,一年之中分不出明顯的四季變化。昆明在我國的氣候中更一嚮享有春城的美稱。高原上平均氣溫大致在15-22攝氏度之間,四月份的平均氣溫一般都比十月份高,也就是說春溫高於秋溫,春季多晴朗天氣,秋季多陰雨天氣。比降水特徵來說,雲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在一年之中也分不出明顯的春、夏、秋、鼕四季,而嗵劃為幹、濕兩個季節,每年從十一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是幹季,從五月份到十月份是濕季。五月份的雨量比四月份的雨量要多出3~10倍左右,而十月份的雨量比十一月份的雨量也要多出3~10倍左右,因而有四月是“幹季尾”,五月是“濕季頭”,十月是“濕季尾”,十一月是“幹季頭”的說法。
雲南高原每年從五月起開始進入濕季,從五月至十月的半年濕季裏。雲南各地在雨量、雨日和陰天日數方面都比幹季半年(十一月至四月)顯著增多。例如昆明濕季雨量為980.4毫米,雨天是98天,陰天日數是114天,晴天日數衹有16天,而幹季的雨量是109.8毫米,雨日是25天,陰天日數衹有31天,晴天日數是97天。雲南高原基本上是半年濕季,半年幹季。幹、濕季節氣候上的一種顯著差異,顯然是我國鼕、夏季風進退變化的結果。 |
|
|
|
- : plateau climate
|
|
|
|
高山高原氣候 | 高原氣候一般特點 | 高原氣候和高山氣候 | 中國青藏高原氣候資源利用 | 中國黃土高原氣候資源利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