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驪山 Black horse Mountain》 |
詩人: 杜甫 Du Fu
驪山絶望幸,花萼罷登臨。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 鼎湖竜去遠,銀海雁飛深。萬歲蓬萊日,長懸舊羽林。 |
《驪山 Black horse Mountain》 |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六籍燃除士不磨,驪山如此盜兵何。 五陵珠玉歸人世,卻為詩書發塚多。 |
《驪山 Black horse Mountain》 |
詩人: 羅鄴 Luo Ye
風搖岩桂露聞香,白鹿驚時出繞墻。 不嚮驪山鎖宮殿,可知仙去是明皇。 |
《驪山 Black horse Mountain》 |
詩人: 蘇軾 Su Shi
君門如天深幾重,君王如帝坐法宮。 人生難處是安穩,何為來此驪山中? 復道凌雲接金闕,樓觀隱煙橫翠空。 林深霧暗迷八駿,朝東暮西勞六竜。 六竜西幸峨眉棧,悲風便入華清院。 霓裳蕭散羽衣空,麋鹿來遊猿鶴怨。 我上朝元春半老,滿地落花無人掃。 羯鼓樓高挂夕陽,長生殿古生青草。 可憐吳楚兩醯雞,築臺未就已堪悲。 長楊五柞漢幸免,江都樓成隋自迷。 由來留連多喪國,宴安酖毒因奢惑。 三風十愆古所戒,不必驪山可亡國。 |
|
在陝西省臨潼縣東南。因山形似驪馬,呈純青色而得名。主峰海拔1302米,屬秦嶺支脈。奇峰突兀,鬆柏蒼翠。有烽火臺、兵諫亭、華清池、秦始皇陵等名勝古跡。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
|
在 陝西省 臨潼縣 東南,因古 驪戎 居此得名。是著名的遊覽、休養勝地。又名 酈山 。《漢書·劉嚮傳》:“ 秦始皇 葬於 驪山 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裏有餘。” 唐 張說 《應製奉和》:“ 漢 傢行樹直 新豐 , 秦 地 驪山 抱溫𠔌。” 清 陳維崧 《滿庭芳·距汝州四十裏山有溫泉相傳為唐武後幸洛時浴處》詞:“凄然也, 驪山 浴館,一樣野花稠。” |
|
驪山聯繫方式地址: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
郵編:710000驪山投訴電話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驪山景區榮譽國傢級森林公園國傢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驪山門票價格30元驪山節慶活動清明節黃帝陵祭祖黃陵縣每年4月宣讀祭文、供奉祭品、鳴竹炮、植鬆柏、拜謁黃帝廟。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西安每年9月傳統文化展覽和歌舞、民俗、民間鑼鼓表演等。
驪山開放時間8:00——17:00驪山最佳旅遊時間除了較寒冷的鼕季外,其它時間都比較適合旅遊。
驪山特別提醒西安少數民族以回族居多,回族小吃也是西安飲食文化的代表,尊重民族習慣,是一定的,也是必要的。驪山美食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着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嚐西安的風味小吃是遊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外還有梆梆面、柿面糊塌、涼皮、炒粉魚、鍋盔、千層油酥餅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城內經營羊肉泡饃的餐館很多,幾乎每一條大街上都會有幾傢專門的羊肉泡饃館,其中最有名的無疑要算老孫傢羊肉泡饃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陝西太子樓御膳館有限公司、西關牛羊肉泡饃館、春發生泡饃館等也久有盛名。
首創“西安餃子宴”的是西安餐飲行業中唯一的國傢二級企業——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此外,天津餃子館、德發長餃子館、永新餃子館等幾傢餐館也各具特色。
在西安品嚐小吃除可在南稍門、東新街的夜市外,還可以去鼓樓後的小吃街。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很有特色,但是切記適可而止,不要吃壞肚子。
驪山住宿西安是一個國際性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遊覽參觀,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飯店和賓館,住宿十分方便。在西安市火車站及汽車站附近,就有不少的賓館可供普通遊客住宿,雖然不是很豪華,但也幹淨舒適,而且價格不貴,一般都在百元以下。市內還有很多的旅遊定點飯店,套間和標準間客房內一般有衛生間、電話、和電視。普通標準間客房價通常100元至200元不等,淡旺季價格有所浮動,大部分飯店可為住店客人代訂飛機票、火車票,非常方便。驪山購物
西安作為中國西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猛。市內有很多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及超市,主要集中在西大街的百勝、世紀金花、南大街的中大國際、海大天地,東大街、解放路等地,這裏的商品種類很全,但是一般在晚上八、九點鐘就停止營業了。在西安還有許多文物商店,如位於碑林博物館旁邊的書院門仿古一條街、西安南郊朱雀路中段的西安古玩市場、以及雁塔路中段5號的文寶齋,都可以買到兵馬俑復製品、唐三彩等仿古工藝品,以及剪紙、布藝等民間手工藝品。
除此之外,在個體小商店、街頭攤點購物時,經過精挑細選之後,您盡可以討價還價。在一番口舌之後,買到了比標價便宜很多的商品,也是購物的樂趣之一。
驪山交通從西安火車站乘306或307路公交車可以直達;也可在參觀完華清池後步行即到。驪山玩法登山、遊玩、攝影、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因係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裏一直是皇傢園林地,離宮別墅衆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亙25公裏,南北寬約13.7公裏,海拔1302米,山上鬆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古跡志》雲: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竜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遊幸離宮別館,綉嶺溫湯皆成佳境。”
驪山美如錦綉,又名綉嶺,以石甕𠔌為界分為東綉嶺、西綉嶺。驪山曾是帝王遊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跡隨處可見,神話傳說層出不窮。“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落日斜陽裏紅霞萬狀尤顯壯觀,“驪山晚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塚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對驪山勝景及其歷史地位做了恰當而準確地概括。遠在上古時期,這裏曾是女媧氏“煉石補天”之處;西周時,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歷史鬧劇;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將他的陵墓建於驪山腳下,還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唐朝時期,唐玄宗、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凄美的愛情故事,就連逃難而來的慈禧太後也不忘在此遊玩享樂,這是驪山滄桑的經歷,也是中華民族前進的歷史見證。
驪山不僅自然景觀秀麗,而且有幾十個馳名的文物景點勝跡,古往今來,驪山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登驪山別有一番情趣。青石臺階路把著名的周烽火臺、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石甕𠔌、舉火樓、遇仙橋、秤錘石、雞上架、三元洞、鷂子翻身等古跡連在一起。遊人可拾級而上或乘坐驪山索道纜車登山至烽火臺。極目遠眺,在茫茫八百裏秦川上,渭河如一條玉帶飄動在緑野之間,俯視山下,風景如畫,遊人熙攘。
驪山半山腰有一塊上有金黃菌銹的巨石,遠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紋。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形狀似一隻蹲臥的老虎,也叫臥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涼亭。這裏是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捕處。五十年代改名為“捉蔣亭”,並在亭內正面上方石壁上題詞,敘述“西安事變”大略經過。近年改名為“兵諫亭”。 |
|
驪山(Líshān)位於西安臨潼區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九竜頂海拔 1301.9米,由東西秀玲組成,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綉,故又名“綉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
上山有臺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再往前便到西綉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陝西博物館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綉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綉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裏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臺後往東即到東綉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來到位於東西綉嶺之間的石翁𠔌中的“遇仙橋”。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驪山圖片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禦湯建築遺址。經考古專傢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並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禦湯遺址博物館”,於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後規模大為縮小。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原唐代遺址後形成的。它衹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積85560平方米,分為東區、西區和中區。現在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現在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 ,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臺,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驪山也是秦始皇陵墓所在地。
門票:70元
驪山風景秀麗,自古至今,一直是旅遊者嚮往的遊覽勝地。
驪山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裏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裏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麯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千古一帝秦始皇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郡縣製王朝——秦朝。“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决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傢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鬍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鹹陽的佈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捨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裏,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衝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嚮的水流改成東西嚮。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塚,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塚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製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傢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衆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佈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緑色和高大的墓塚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裏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着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裏還註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着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裏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綫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嚮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着4座建築遺存,有專傢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製,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嚮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禦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嚮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纔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傢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麯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製、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啓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産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
|
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九竜頂海拔1301.9米,山上鬆柏長青,鬱鬱蔥 蔥,遠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驪馬,故名“驪山”。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綉,故又名“綉嶺”。每當夕 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上山有臺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 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再往前便到西綉嶺第三峰上 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 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 陝西博物館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綉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 再往東便到西綉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相傳,周 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裏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 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臺後往東即到東綉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岩石 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 接着來到位於東西綉嶺之間的石翁𠔌中的“遇仙橋”。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米,寬2.4米, 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 橋”。驪山風景秀麗,自古至今,一直是旅遊者嚮往的遊覽勝地。 |
|
驪山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