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亦作"駝峰"。亦作"駞峰"。 |
|
駱駝背上的肉峰。古代作為珍饈之一。 |
|
指鐵路調車用的土坡。車輛可以憑本身的重力自動溜到各股鐵道上去。 |
|
駱駝背部隆起像山峰狀的部分,裏面儲藏大量脂肪,可供維持正常行動,因此駱駝可以較長時間不吃食料 |
|
鐵路上調車用的土坡。車輛可以憑本身的重力自動溜到各股鐵道上 |
|
駱峰調車法 |
|
亦作“ 駝峯 ”。亦作“駞峰”。 1.駱駝背上的肉峰。古代作為珍饈之一。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酒食》:“將軍 麯良翰 ,能為驢騣駝峯炙。”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上·駝峰》:“駝峰之雋,列於八珍。” 清 朱彝尊 《題顔司勳光敏寫照》詩:“訡羹削駝峰,貰釀攪牛潼。” |
|
駝形的山峰。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捲十:“ 蔡太師 父 準 葬 臨平山 ,為駞形,術傢謂駞負重則行,故作塔於駞峰;而其墓以 錢塘江 為水,越之 秦望山 為案,可謂雄矣。” |
|
【鐵路運輸】
hump
鐵路編組站供解體和編組貨物列車用的調車綫路設備。由於它的縱斷面形狀似駱駝的峰背而得名。駝峰的綫路平面和縱斷面,由推送部分、峰頂平臺、溜放部分和調車場四部分組成。駝峰綫路的配套設備有:調車機車、調速工具以及相應的信號和通信設備。解體和編組貨物列車時,機車將車列推上峰頂,然後用較低的推送速度(一般為3~5公裏/小時),並主要藉助重力作用,使摘開車鈎的車輛溜下駝峰,到達調車場內指定的綫路上,以備編組新的車列。
【動物】
駝峰營養豐富,主要由膠質脂肪組成。駝峰肉質細膩,豐腴肥美,是內蒙古風味的珍品,常與熊掌齊名。
駝峰的烹調方法有:烤駝峰、清炒駝峰絲、拔絲駝峰、焦溜駝峰等。尤以焦溜駝峰最為著名。焦溜駝的特點是:外脆裏嫩肥而不膩。
駝峰的作用:
經解剖證實,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一個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後産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産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這一事實說明,駱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衹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駱駝的瘤胃被肌肉塊分割成若幹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纔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衹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着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緑色汁液。這些緑汁中含????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其胃裏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從解剖觀察,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
2、失水條件下駱駝生命活動的水分來源
施密特-尼爾遜(k.schmidt—nielsen)的研究結果表明,駱駝在得到水的時候並不過量飲水,或者說,它們飲進的水衹是用於滿足和緩解當時的脫水,把體液恢復到正常的容量水平。由此看來,駱駝在不進水的條件下,維持生命活動所需水分是來自於體液的減少。正常體液的容量減去最大限度脫水時的體液容量,就是駱駝的體液係統所能提供的水分最大量。駱駝在夏季沙漠中可以忍受體重損失25%~30%的脫水,對一個體重為500kg的駱駝來說,就意味着125~150kg的水分損失,反過來講,也就是一個500kg駱駝有125~150kg的水分“貯備”。這顯然要比人們想象中的駝峰和水囊的貯水功能要大的多,具有真正“貯水器”的應該是駱駝的體液係統,而不是駱峰或水囊。
與駱駝的高度耐脫水相適應,在駱駝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高濃縮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在駱駝極度失水的情況下,這種血漿蛋白仍能維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證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保證體核嚮體表的熱擴散,增加了高溫脫水狀態下的存活力。
3、解决水矛盾的結構和生理機製
得水與失水是生物水分代謝的兩個方面,在極端缺水的沙漠中,水是生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因此,對於生活在沙漠中生物而言,保障得水和減少水分損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駱駝已經逐步形成了與減少失水相適應的從結構到生理上的一整套適應機製。
3.1 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駱駝體溫範圍很廣,適應於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和減少水分損失的需要。在白天,駱駝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達到41℃,到夜間又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達到34℃,體溫波動範圍為7℃,而且這種體溫的波動越是在脫水的條件下越明顯。但它並不能表明駱駝恆溫機製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恆溫基礎上的更為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高溫環境中,提高體溫可縮小動物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幅度,減少外界熱量的流入。同時駱駝體溫的升高也起到了貯存熱量的作用,而這部分貯存的熱量又可以在夜間通過傳導、輻射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以代替蒸發,其結果是減少了維持體溫恆定可能導致的蒸發失水。一隻500kg的駱駝比熱為3.35kj/kg·k,體溫升高7℃就相當於貯存了1.26×107j的熱量,如果是通過水分蒸發散失這部分熱量就要損失5l水。
3.2 有效的隔熱屏障
駱駝長而蓬鬆的駝毛,在其體表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隔熱屏障,駝毛間不流動的空氣層影響傳導和對流,降低了低溫條件下體熱的散失和高溫條件下外熱的流入。有實驗表明,一隻毛厚不到1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平均失水3l,而毛長3~14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失水衹有2l。駝毛的有效隔熱,間接減少了水分蒸發。
除此以外,駱駝的鼻粘膜面積大,增加了呼出氣體中水分的再吸收,減少了呼吸失水;濃縮的尿液減少了排泄廢物中水分的消耗;乾燥的糞便也為減少水分起了一定的作用。
駱駝在長期進化中,適應了沙漠這一極端缺水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適應性特徵,既保證了體內“貯存”大量的水,又保證了體內水分不致於過度散失,從而有效地解决了“水”這一沙漠動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同時駱駝也作為適應高溫缺水環境的典型動物為人們所研究和探討。
【香煙】
中文名稱: 駝峰
外文名稱: hump
公司: 上海元豐煙廠
年代: 四十年代
單位數量: 20
類型: 橫軟標
規格: 長172mm 寬89mm
參考價格: 50~120元 酸甜適口。 |
|
1、駱駝背部隆起像山峰狀的部分,裏面儲藏大量脂肪,缺乏食物時,脂肪就供體內的消耗,因此駱駝可以較長時間不吃食物。
2、鐵路上調車用的土坡。車輛可以憑本身的重力自動溜到各股鐵道上去。
駝峰 hump
鐵路編組站供解體和編組貨物列車用的調車綫路設備。由於它的縱斷面形狀似駱駝的峰背而得名。駝峰的綫路平面和縱斷面,由推送部分、峰頂平臺、溜放部分和調車場四部分組成。駝峰綫路的配套設備有:調車機車、調速工具以及相應的信號和通信設備。解體和編組貨物列車時,機車將車列推上峰頂,然後用較低的推送速度(一般為3~5公裏/小時),並主要藉助重力作用,使摘開車鈎的車輛溜下駝峰,到達調車場內指定的綫路上,以備編組新的車列。
駝峰是編組站的主要特徵,是貨車快速編解的重要設備。所謂“駝峰”,就是在地面上修築的猶如駱駝峰背形狀的小山丘,設計成適當的坡度,上面鋪設鐵路,利用車輛的重力和駝峰的坡度所産生的位能,輔以機車推力來解體列車的一種調車設備,是編組站解體車列的一種主要方法。在進行駝峰調車作業時,先由調車機將車列推嚮駝峰,當最前面的車組(或車輛)接近峰頂時,提開車鈎,這時就可以利用車輛自身的重力,順坡自動溜放到編組場的預定綫路上,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調車作業的效率。
1958年以前,徐州站的列車解編作業基本上都是平面單鈎溜放。其作業方式繁瑣,即先將列車從到達場拉到牽出綫,然後加大汽門,快速推進分鈎解體。由於受到機車牽引定數和牽出綫長度的限製,每次衹能牽出20餘輛空車,安全隱患大,作業效率低。即使後來有了土駝峰,也衹能牽引30輛空車。
為改變落後的調車作業方式,1958年7月,徐州鐵路地區工委决定自己動手,就地取材,在徐州站南部調車二區修建一座土駝峰,以提高調車作業效率,適應日益繁忙的運輸要求。從7月17日開始,千餘名職工及傢屬開始夜以繼日地修建土駝峰。在工務段、工程隊、建築段和電務段職工的大力配合下,經過3個晝夜的苦戰,7月20日,全長260米、高1.8米、頂寬6.5米,被定名為“先鋒號”的土駝峰建成。“先鋒號”駝峰建成後,首先由徐州站曹勇調車組擔當了第一次溜放試驗。他們一次溜放12鈎,每鈎平均纔8秒鐘,較過去溜放效率提高了一倍,一個班的解編輛數也達到700輛以上。這種陳舊的解體設備竟一直使用到徐州北編組站建成投産之前。
1976年,有着半機械化駝峰功能的徐州北編組站建成並投入使用,基本上滿足了北、西方向列車的到達,東、南、西方向及少量北上列車的出發編組需求。隨着運量的日益劇增,20世紀80年代中期,徐州北編組站進行了二次改建。1990年,一座規模為雙嚮三級六場加四個子場、上下行編組場各28股道、設計辦理車輛能力22000輛的現代化編組站建成,日班解編輛數也由上世紀80年代的19500輛提高到目前的23000多輛。這座有着雄厚實力的編組站,就目前來看,在上海鐵路局衆多編組站中位居前列。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提高,特別是電子學、自動控製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全新的智能化高科技定會給徐州北編組站帶來更大的驚喜。 |
|
駝峰主要由膠質脂肪組成。
阿拉善雙峰駝1.駝峰的作用:
經解剖證實,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一個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後産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産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這一事實說明,駱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衹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駱駝的瘤胃被肌肉塊分割成若幹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纔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衹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着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緑色汁液。這些緑汁中含????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其胃裏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從解剖觀察,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
2、失水條件下駱駝生命活動的水分來源
施密特-尼爾遜(K.Schmidt—Nielsen)的研究結果表明,駱駝在得到水的時候並不過量飲水,或者說,它們飲進的水衹是用於滿足和緩解當時的脫水,把體液恢復到正常的容量水平。由此看來,駱駝在不進水的條件下,維持生命活動所需水分是來自於體液的減少。正常體液的容量減去最大限度脫水時的體液容量,就是駱駝的體液係統所能提供的水分最大量。駱駝在夏季沙漠中可以忍受體重損失25%~30%的脫水,對一個體重為500kg的駱駝來說,就意味着125~150kg的水分損失,反過來講,也就是一個500kg駱駝有125~150kg的水分“貯備”。這顯然要比人們想象中的駝峰和水囊的貯水功能要大的多,具有真正“貯水器”的應該是駱駝的體液係統,而不是駱峰或水囊。
與駱駝的高度耐脫水相適應,在駱駝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高濃縮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在駱駝極度失水的情況下,這種血漿蛋白仍能維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證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保證體核嚮體表的熱擴散,增加了高溫脫水狀態下的存活力。
3、解决水矛盾的結構和生理機製
得水與失水是生物水分代謝的兩個方面,在極端缺水的沙漠中,水是生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因此,對於生活在沙漠中生物而言,保障得水和減少水分損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駱駝已經逐步形成了與減少失水相適應的從結構到生理上的一整套適應機製。
3.1 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駱駝體溫範圍很廣,適應於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和減少水分損失的需要。在白天,駱駝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達到41℃,到夜間又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達到34℃,體溫波動範圍為7℃,而且這種體溫的波動越是在脫水的條件下越明顯。但它並不能表明駱駝恆溫機製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恆溫基礎上的更為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高溫環境中,提高體溫可縮小動物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幅度,減少外界熱量的流入。同時駱駝體溫的升高也起到了貯存熱量的作用,而這部分貯存的熱量又可以在夜間通過傳導、輻射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以代替蒸發,其結果是減少了維持體溫恆定可能導致的蒸發失水。一隻500kg的駱駝比熱為3.35KJ/kg·k,體溫升高7℃就相當於貯存了1.26×107J的熱量,如果是通過水分蒸發散失這部分熱量就要損失5L水。
3.2 有效的隔熱屏障
駱駝長而蓬鬆的駝毛,在其體表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隔熱屏障,駝毛間不流動的空氣層影響傳導和對流,降低了低溫條件下體熱的散失和高溫條件下外熱的流入。有實驗表明,一隻毛厚不到1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平均失水3L,而毛長3~14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失水衹有2L。駝毛的有效隔熱,間接減少了水分蒸發。
除此以外,駱駝的鼻粘膜面積大,增加了呼出氣體中水分的再吸收,減少了呼吸失水;濃縮的尿液減少了排泄廢物中水分的消耗;乾燥的糞便也為減少水分起了一定的作用。
駱駝在長期進化中,適應了沙漠這一極端缺水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適應性特徵,既保證了體內“貯存”大量的水,又保證了體內水分不致於過度散失,從而有效地解决了“水”這一沙漠動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同時駱駝也作為適應高溫缺水環境的典型動物為人們所研究和探討。 |
|
原料介紹
駝峰為駱駝科雙峰駝背上的肉峰幹製而成。它的“甲峰”又稱雄峰,透明發亮;“乙峰”又稱雌峰,色發白。駝峰的品質以肉色發紅質嫩鮮美者為好,肉色發白的質法。駝峰肉質細膩,豐腴肥美,是內蒙古風味的珍品,常與熊掌齊名。駝峰的烹調方法有:烤駝峰、清炒駝峰絲、拔絲駝峰、焦溜駝峰等。尤以焦溜駝峰最為著名。焦溜駝的特點是:外脆裏嫩肥而不膩。主要産於內蒙古、青海等地。
烹飪指導
駝峰裏含有大量的脂肪,因此不宜燉,而適於熘、燒、炸、炒、扒等烹調方法,如“清炒駝峰絲”,“扒駝峰”等。 |
|
中文名稱: 駝峰
甘肅成縣煙廠出品駝峰捲煙外文名稱: Hump
公司: 上海元豐煙廠
年代: 四十年代
單位數量: 20
類型: 橫軟標
規格: 長172mm 寬89mm
參考價格: 50~120元 酸甜適口。 |
|
古建築學上稱為“駝峰”的是正門門頂的橫梁三重如意鬥拱,雕刻內容花樣百出,或奇花異卉、飛禽走獸,或歷史故事人物,無不栩栩如生。使用駝峰最早的實例出現在竜門寺西配殿中,但規格和形狀比較單一。比西配殿晚十五年建造的大佛殿同樣也使用了這一構件,但大佛殿內駝峰的規格和形狀多達八種,這在其他木構古建中是罕見的。這充分說明,早在五代,駝峰的使用就已經得到了普及。 |
|
tuofeng
駝峰
hump
鐵路編組站供解體和編組貨物列車用的調車綫路設備。由於它的縱斷面形狀似駱駝的峰背而得名。駝峰的綫路平面和縱斷面,由推送部分、峰頂平臺、溜放部分和調車場四部分組成(圖1 駝峰縱斷面和平面示意圖、2駝峰調車場)。駝峰綫路的配套設備有:調車機車、調速工具以及相應的信號和通信設備。解體和編組貨物列車時,機車將車列推上峰頂,然後用較低的推送速度(一般為3~5公裏/小時),並主要藉助重力作用,使摘開車鈎的車輛溜下駝峰,到達調車場內指定的綫路上,以備編組新的車列。
發展簡史 世界上第一個簡易駝峰於1876年建在德國斯畢道夫編組站。利用駝峰調車,不僅可改善勞動條件,而且可提高調車效率和作業能力。因此,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鐵路發達的國傢紛紛修建駝峰。隨着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並根據調車作業的需要,駝峰的調速工具和進路控製設備也逐步完善。1924年美國在吉布森編組站建成世界第一個使用減速器調速的機械化駝峰。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子學、自動控製理論和電子計算技術的發展,為駝峰作業實現自動控製創造了條件。1956年美國在蓋脫威編組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控製車輛溜放速度和溜放進路的自動化駝峰。
駝峰分類 按貨車溜放時所使用的調速工具及其控製方式,駝峰主要分為三種。①非機械化駝峰:駝峰溜放部分利用綫路坡度進行調速;調車場部分由人工使用鐵鞋或手閘進行調速。簡易駝峰屬於比較簡陋的非機械化駝峰。②機械化駝峰:駝峰溜放部分由人工操縱的車輛減速器進行調速;調車場部分由人工或藉助機械操縱的鐵鞋進行調速。③自動化駝峰:駝峰溜放部分和調車場部分的車輛溜放速度,均由電子計算機自動控製的調速工具進行調速。此外,還有半自動化駝峰,它屬於自動化駝峰的初級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由駝峰作業員根據車輛的走行性能和走行距離判斷確定車輛通過減速器的出口速度,通過半自動控製機操縱車輛減速器來調速。
駝峰按綫路的平面佈置及其作業特徵分為兩種。①單溜放駝峰:駝峰推送部分衹設一條或兩條推送綫,溜放部分衹設一條或兩條溜放綫,構成一個調車作業係統。在同一時間內,峰頂衹有一個車列進行解體作業。②雙溜放駝峰:駝峰推送部分設兩條或兩條以上推送綫,溜放部分設兩條或兩條以上溜放綫,構成兩個平行的相互獨立的調車作業係統。在同一時間內,峰頂有兩個車列並行進行解體作業。
蘇聯鐵路的駝峰,按作業能力和調車場股道數量分為三種。①大能力駝峰:每晝夜作業能力大於2500輛,調車場股道多於20股;②中能力駝峰:每晝夜作業能力為1000~2500輛,調車場股道為17~30股;③小能力駝峰:每晝夜的作業能力小於1000輛,調車場股道少於17股。
綫路平面佈置 駝峰溜放部分綫路的平面佈置,均設計成對稱式綫束型,並采用角度較大、長度較短的三開和對開道岔聯結。一般按6股或8股一束佈置。國內外鐵路駝峰采用的三開道岔有1/7、1/8、1/10等;對開道岔有1/4.8、1/6、1/6.5、1/7、1/8、1/9等(上述分數表示道岔轉嚮角的大小,即轉開一個單位長度與所需的總長度之比)。美、蘇、日等國鐵路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駝峰的溜放部分,一般均設置兩個減速器製動位,法國和聯邦德國鐵路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駝峰的溜放部分,一般衹設置一個減速器製動位。調車場內的調車綫間隔,中、蘇、英、法等國定為5米,各綫束間為6.5米;美國、民主德國等國有的編組站為節省用地,將調車綫間隔定為4.75米,各綫束間定為6米。
綫路縱斷面設計 包括峰高、推送部分、峰頂平臺、溜放部分、調車場的縱斷面設 |
|
- n.: camelback, hump, hump(of a camel)
|
|
- n. bosse de chameau;
bosse
- n. 1. bosse de chameau;
2. bosse
|
|
駝峯 駝峰村 駝峰鎮 駝峰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