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歐陽修 Ouyang Xiu
朝渴飲清池,暮飽眠深柵。 ◇媿主人恩,自非殺身難報德。 主人施恩不待報,哀爾鬍為網羅獲。 南山藹藹動春陽,吾欲縱爾山之傍。 岩崖雪盡飛泉溜,澗𠔌風吹百草香。 飲泉嚙草當遠去,山後山前射生戶。 |
|
詩人: 王令 Wang Ling
日日野心新,籠欄外強馴。 祗消指馬相,便有逐原人。 昔起歌賓興,今無伏囿仁。 豺狼好牙爪,應笑角如麟。 |
|
鹿的一種。一般肩高一米餘,雌雄都有長角,蹄寬大,尾極短,善遊泳,性較溫和。人類馴養已有千餘年歷史。俗亦稱"四不像"。 |
|
馴養的鹿。 唐 方幹 《題法華寺絶頂禪傢壁》詩:“馴鹿不知誰結侶,野禽多是自呼名。”《西遊記》第六六回:“幽含如訴語,馴鹿近人行。” |
|
【中文名稱】:馴鹿
【拉丁學名】:rangifer tarandus
【俗名】:角鹿,四不象
【英文名】:reindeer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佈】:黑竜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竜江省的鄂溫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
|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反芻亞目 ruminantia → 有角下目 pecora → 鹿總科 cervoidea → 鹿科 cervidae → 美洲鹿亞科 odocoileinae → 馴鹿屬 rangifer →馴鹿 rangifer tarandus
鹿科馴鹿屬的唯一種。又名角鹿。下分 9 個亞種。 |
|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釐米,肩高100~120釐米;雌雄都具角;角幹嚮前彎麯,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綫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慄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鼕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鼕毛。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佈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
|
馴鹿是環北極分佈動物,廣泛分佈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遊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係(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衹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
|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着“逐石蕊而居”的遊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産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鬥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産仔。每産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傢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
|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衹左右, 1939年853衹,1945年400衹,1957年629衹,1967年795衹,1976年955衹,1985年904衹(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衹(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傢。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傢養馴鹿有223萬衹,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
|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傢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製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衹數和遊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
|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采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遊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闢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係,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
|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佈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佈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佈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鼕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幾百年不變的路綫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鼕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衹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纔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鼕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産仔。幼仔産下兩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裏。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佈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佈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佈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鼕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幾百年不變的路綫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鼕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衹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纔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鼕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産仔。幼仔産下兩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裏。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阔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
|
xunlu
馴鹿
Ran□ifer tarandus; reindeer
鹿科馴鹿屬的唯一種。又名角鹿。下分 9 個亞種。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釐米,肩高100~120釐米;雌雄都具角;角幹嚮前彎麯,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綫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慄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鼕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鼕毛。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佈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棲於寒帶、亞寒帶森林和凍土地帶。在中國主要生活在以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的寒溫地帶。多群棲,由於食物缺乏,常遠距離遷徙。以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為食,隨着季節變化也吃樹木的枝條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樹葉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個月,每胎産1仔,偶見2仔,哺乳期約5~6個月。雌性幼獸18個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個月左右。
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竜江省的鄂溫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金善科)
|
|
- : caribou
- n.: reindeer
- lat.: Rangifer tarandus, reindeer, caribou rangifer tarandus (linnae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