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文學名 mamenchisaurus
體長 16-30米
體重 20-30噸
食性 植食
生存時代 晚侏羅世
分佈 中國 蒙古
分類 蜥臀目 蜥腳類 蜥腳型類 原始蜥腳型類 盤足竜科
釋義 馬門溪竜意為在馬門溪發現的恐竜。
馬門溪竜的脖子由長長的、相互迭壓在一起的頸椎支撐着,因而十分僵硬,轉動起來十分緩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當強壯,支撐着它蛇一樣的小腦袋。馬門溪竜和一個網球場一樣長,但它的身體卻很“苗條”。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洞,因而相對於它龐大的身軀而言,馬門溪竜顯得十分小巧。1億4500萬年前,恐竜生活的地區覆蓋着廣袤的、茂密的森林,到處生長着紅木和紅杉樹。成群結隊的馬門溪竜穿越森林,用它們小的、釘狀的牙齒啃吃樹葉,以及別的恐竜夠不着的樹頂的嫩枝。馬門溪竜四足行走,它那又細又長的尾巴拖在身後。在交配季節,雄馬門溪竜在爭雌的戰鬥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竜,因模式種發現於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此屬動物全長22米,體軀高將近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竜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12個)、薦椎(4個)及尾椎 (35個)相對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體構造不同:頸椎為微弱後凹型,腰椎是明顯後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後尾椎是雙平型,前部背椎神經棘頂端嚮兩側分叉,背椎的坑窩構造不發育,4個薦椎雖全部愈合,但最後一個神經棘部分離開。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於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粗壯,長度相等。距骨發育,其上面的脛腓骨關節窩很發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後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狀特殊。
馬門溪竜屬最著名的兩個種:一為合川馬門溪竜,發現於四川省合川縣和甘肅永登,前方為多棘沱江竜;另一個為建設馬門溪竜,發現於四川宜賓。馬門溪竜在蜥腳類演化史上屬中間過渡類型,為蜥腳類恐竜繁盛時期(距今 1.4億年的晚侏羅世)的早期種屬,在侏羅紀末全部絶滅。
最新發現:
新華網新疆奇臺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張鴻墀)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竜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竜化石為馬門溪竜,測量其體長達35米,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竜”。
這具蜥腳類食草恐竜化石與1987年在同一地點發掘的恐竜化石都是馬門溪竜,身體總長度為35米,比中加馬門溪竜長5米。令人驚訝的是,這條恐竜僅脖子就長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竜。
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隊在距離這具恐竜化石100多米的山上,發現了多具恐竜化石,其中一具蜥腳類食草恐竜化石,根據其頸肋長1.4米推斷,它身長約30米、高約10米、重約50噸。當時,這條恐竜被確定為亞洲第一大恐竜,被命名為中加馬門溪竜,其化石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新疆恐竜發掘現場總指揮王海軍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竜化石,已經取代中加馬門溪竜而成為新的“亞洲第一竜”。 |
|
馬門溪竜
拉丁文學名 Mamenchisaurus |
|
體長 16-30米
體重 20-30噸
食性 植食
生存時代 晚侏羅世
分佈 中國 蒙古
分類 蜥臀目 蜥腳類 蜥腳型類 原始蜥腳型類 盤足竜科
釋義 馬門溪竜意為在馬門溪發現的恐竜。 |
|
馬門溪竜的脖子由長長的、相互迭壓在一起的頸椎支撐着,因而十分僵硬,轉動起來十分緩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當強壯,支撐着它蛇一樣的小腦袋。馬門溪竜和一個網球場一樣長,但它的身體卻很“苗條”。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洞,因而相對於它龐大的身軀而言,馬門溪竜顯得十分小巧。1億4500萬年前,恐竜生活的地區覆蓋着廣袤的、茂密的森林,到處生長着紅木和紅杉樹。成群結隊的馬門溪竜穿越森林,用它們小的、釘狀的牙齒啃吃樹葉,以及別的恐竜夠不着的樹頂的嫩枝。馬門溪竜四足行走,它那又細又長的尾巴拖在身後。在交配季節,雄馬門溪竜在爭雌的戰鬥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
|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竜,因模式種發現於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此屬動物全長22米,體軀高將近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竜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12個)、薦椎(4個)及尾椎 (35個)相對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體構造不同:頸椎為微弱後凹型,腰椎是明顯後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後尾椎是雙平型,前部背椎神經棘頂端嚮兩側分叉,背椎的坑窩構造不發育,4個薦椎雖全部愈合,但最後一個神經棘部分離開。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於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粗壯,長度相等。距骨發育,其上面的脛腓骨關節窩很發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後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狀特殊。 |
|
馬門溪竜屬最著名的兩個種:一為合川馬門溪竜,發現於四川省合川縣和甘肅永登,前方為多棘沱江竜;另一個為建設馬門溪竜,發現於四川宜賓。馬門溪竜在蜥腳類演化史上屬中間過渡類型,為蜥腳類恐竜繁盛時期(距今 1.4億年的晚侏羅世)的早期種屬,在侏羅紀末全部絶滅。 |
|
新華網新疆奇臺2006年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張鴻墀)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竜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竜化石為馬門溪竜,測量其體長達35米,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竜”。
這具蜥腳類食草恐竜化石與1987年在同一地點發掘的恐竜化石都是馬門溪竜,身體總長度為35米,比中加馬門溪竜長5米。令人驚訝的是,這條恐竜僅脖子就長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竜。
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隊在距離這具恐竜化石100多米的山上,發現了多具恐竜化石,其中一具蜥腳類食草恐竜化石,根據其頸肋長1.4米推斷,它身長約30米、高約10米、重約50噸。當時,這條恐竜被確定為亞洲第一大恐竜,被命名為中加馬門溪竜,其化石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新疆恐竜發掘現場總指揮王海軍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竜化石,已經取代中加馬門溪竜而成為新的“亞洲第一竜”。 |
|
Mamenxilong
馬門溪竜
Mamenchisaurus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竜,因模式種發現於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此屬動物全長22米,體軀高將近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竜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12個)、薦椎(4個)及尾椎 (35個)相對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體構造不同:頸椎為微弱後凹型,腰椎是明顯後凹型,前部尾椎是前凹型,後尾椎是雙平型,前部背椎神經棘頂端嚮兩側分叉,背椎的坑窩構造不發育,4個薦椎雖全部愈合,但最後一個神經棘部分離開。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於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粗壯,長度相等。距骨發育,其上面的脛腓骨關節窩很發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後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狀特殊。
馬門溪竜屬有兩個種:一為合川馬門溪竜,發現於四川省合川縣和甘肅永登(見彩圖合川馬門溪竜(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es),前方為多棘沱江竜(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另一個為建設馬門溪竜,發現於四川宜賓。所有馬門溪竜都是淺水棲息者,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水深約20米的湖泊中度過的。這些龐大的蜥腳類藉助水的浮力以支撐其笨重的軀體,鼻子和眼睛長在頭頂,類似現代潛艇的潛望鏡,衹要頭頂微露水面,既可進行呼吸,又可窺測周圍水面的動靜,能長期呆在水下,需要時再選擇有利時機上岸,以避免兇殘的食肉類恐竜的突然襲擊。馬門溪竜主要靠水中的藻類和富有營養的柔軟植物生活,有時也可能捕食一些軟體動物和小魚。 馬門溪竜在蜥腳類演化史上屬中間過渡類型,為蜥腳類恐竜繁盛時期(距今 1.4億年的晚侏羅世)的早期種屬,在侏羅紀末全部絶滅。
(趙喜進) |
|
- lat.: Mamenchisaurus
|
|
|
|
始馬門溪竜 | 中加馬門溪竜 | 廣元馬門溪竜 | 安嶽馬門溪竜 | 楊氏馬門溪竜 | 合川馬門溪竜 | 建設馬門溪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