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shwork : arts > Mawangdui book copied on silk
Contents
No. 1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 ,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附佚书3篇)、《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其中甲、乙本《老子》为所见最古的本子;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 (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其中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另外,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
  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如《老子》甲乙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次序相反,其中的佚文是研究儒家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另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缣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
  我们一般能看到的汉人书法多为刻石,现在能看到这么多墨迹,实为幸事。因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刻凿和传拓的因素,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古隶”的本来面目。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饱满流畅。用笔已规范化,波笔、挑笔形成了特色,字体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学习和借鉴它,或许能给我们今天的书法实践找到更多、更广阔的路子来。
百科大全
  Mawangdui boshu
  马王堆帛书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发现。这批帛书出自 3号墓东边箱的一个长方形□顶形盖的髹漆大匣中。匣长60厘米,宽30余厘米,高20余厘米。帛书的存放方式分两种:用近50厘米的整幅或半幅帛缮写的,是将其次第折叠成高约24厘米、宽约10厘米的长方形;用24~25厘米的半幅帛缮写的,是以宽2~3厘米的木条为骨干将其卷起。出土时前者折叠处已经断裂,后者粘连破损也很严重。经过细心修复、整理和考订,现已判明共有28种,计12万余字。书写之前,有的用朱砂在帛上画出宽0.7~0.8厘米的界格,宽幅的满行60~70字或稍多,窄幅的满行30余字。凡有篇题的,都写在末行空白处,有些还记明字数。帛书的形制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汉代简册制度基本一致。马王堆帛书原来多无书名,整理时根据内容定名。依《汉书·艺文志》归类,有六艺类、诸子类、兵书类、数术类、方术类和地图6类。
  六艺类 共4种:①《周易》。隶书。写在整幅帛上。内容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为《六十四卦》。即通常所说经的部分。存93行,约4900余字。与已知各本对比,不仅卦名不同,而且卦序、卦辞和爻辞也有差异,可称别本《周易》,是较早的本子。第2部分为卷后佚书5篇。共存36行,约9600字。前两篇无篇题,后3篇为《要》、《缪和》和《昭力》。除《要》篇部分文字见于今本《系辞下》外,其余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记述孔子和弟子讨论卦、 爻辞含义的情况。第3部分为《系辞》。6700余字。今本《系辞》内容除见于《要》篇者外,大部分包含在内,但章节次序和文句都有不同。另外,还包括今本《说卦》的前3节,并有2000余字的佚文。②《丧服图》。尚待整理。③《春秋事语》。隶书。写在半幅的帛书上。存16章,97行,约2000余字。每章各记一事,既不分国,又不编年。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被杀,下迄三家灭智氏。但其重点在记言,似属教学用书性质。④《战国纵横家书》。书体在篆隶之间。写在半幅的帛上。存27章,325行,11000余字。其中11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句也大体一致。另16章则属佚文,主要是苏秦游说活动的记录。
  诸子类  共两件。①《老子》甲本和卷后佚书4篇。书体在篆隶之间。写在半幅的帛上。存464行,13000多字。原无篇题。②《黄帝四经》和《老子》乙本。隶书。写在整幅的帛上。存152行,16000多字。原有篇题。甲、乙两本《老子》,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次序与通行本相反,是目前所见《老子》的最古本子。乙本不分章。甲本的某些段落有圆点标志,段落分合与今本有一定的差异。两本的章次完全一致,但也和今本有几处不同,寻绎文义,以帛书本较为合理。
  《老子》甲本卷后的佚书,按其内容可分为4篇:第1篇是思孟学派“的五行”说,181行,5400余字;第2篇是伊尹论九主,52行,约1500~1600字;第3篇着重论述攻战守御,48行,约1500字;第4篇论“五行”和德、圣、智的关系,13行,约400字。整理时,将这4篇佚书分别定名为《五行》、《九主》、《明君》和《德圣》。
  《老子》乙本卷前的佚书4篇,共174行,11000余字。原有篇题。前两篇又各分若干小篇。第1篇《经法》,主要讲“刑名”之说,有的小篇论述了道和法的关系。第2篇《十六经》,许多小篇采取黄帝君臣问答形式,讲的是“刑名”和“阴阳刑德”之说。第 3篇《称》,汇集很多类似格言的话,与前两篇大体属同一思想体系。第4篇《道原》,论述道的性质,推究道的本源,与“刑中”之说也有一定关系。根据这 4篇的内容,结合抄写时代的历史背景,推定其为《黄帝
Related Phrases
acupuncture
Containing Phrases
Mawangdui Book copied on silk five horoscopyMawangdui book copied on silk Five troubadour BingfangMawangdui book copied on silk Astronomical Weather Zazhan
Mawangdui Book copied on silk five horos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