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马尾树
目录
基本资料
  【科中文名】马尾树
  【科拉丁名】rhoipteleaceae
  【属中文名】马尾树
  【种中文名】马尾树
  【种拉丁名】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海拔下限(米) 】700
  【海拔上限(米)】1600
  【性状】落叶乔木,高达17米。
  【花期】10-12月
  【果期】翌年7-8月
  【生境】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间空隙、阳光充足处
  【分布省县】贵州黎平;广西龙胜;云南西畴
  【分布描述】越南北部
  【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湿润
  【科研价值】对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及古植物学等方面,有重要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培养香菇的好材料
  【保护措施】已建自然保护区,应引种栽培
  【繁殖方式】种子繁殖
  【土壤ph值】4.5-5.5
  【土壤类型】黄壤或黄棕壤
  【地形特征】山坡下部,沟谷边缘
  【生态特征】阳性树种,喜湿润生境,间杂林冠空隙
  【群落特征】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构成上层大树,中下层林木
  【伴 生 种】亮叶桦 betula luminifera h. winkl. 赤杨 alniphyllum fortunei (hemsl) perk.
  【保护级别】稀有种
  【标准出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2年);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
种群现状
  稀有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分布区域狭窄,除少数地方尚有小片分布外,多为零星分布。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约17米,胸径达40厘米;裸芽。幼嫩时,枝、叶、芽等均密被星形盾状腺鳞和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一30厘米;小叶9一17,互生,厚纸质,被针形或斜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一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歪斜,边缘具锯齿;叶柄基部膨大;托叶叶状,早落。复圆锥花序腋生,下垂,长达32厘米;花杂性,同株,无柄,常3朵集成二歧聚伞花序,中间为两性花,两侧为雌花;花被片4,覆瓦状排列;雄蕊6,分离;子房上位,2室,柱头二。小坚果卯圆形,微扁,周围具膜质薄翅,翅端2裂。
  双子叶植物纲金缕梅亚纲马尾树科的唯一种。有香气的风媒落叶乔木。芽裸露。茎无细胞间通道,叶节有三个叶隙和三个叶迹;木质部导管分子伸长,具梯状穿孔板,与胡桃科的原始属如黄杞等相似,但更原始,如横隔数多至10(~20),无穿孔的管状分子主要是具小的具缘纹孔的纤维管胞,也有些粘质纤维;木射线属kribs类型Ⅰ,异形细胞,单列和多列混合等特征均和胡桃科相似;但木薄壁组织丰富,多半环管。互生羽状复叶;具含芳香树脂的基部半埋的质状腺鳞;气孔为不规则型等特征,也和胡桃科相似,但具托叶。花雏也小而不显,但与胡桃科相差较大,其基本单位是从苞片腋的三花两岐花序,中间一朵完全,能育,侧花为退化不育雌花,由这些组成的柔荑花序再集合而成大而下垂的圆锥花序,因之得名为马尾树。完全花的萼片2+2,小而坚膜质,果实宿存,花瓣、花盘均缺;雄蕊6,花丝短,药纵裂;花粉具三孔沟或稀具四孔沟,显较胡桃科原始。子房(2/2-1)室,上位,具2花柱,较胡桃科原始,胚珠弯生或倒生,双层珠被,亦与胡桃科不同。果为具二翅的坚果,种子单生,无胚乳;胚直,油质,具2厚子叶,均与胡桃科相似。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马尾树分布区域的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湿润。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5.5。为阳性树种,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但喜欢较湿润的生境。在山地常绿、落叶阔的土壤,但喜欢较湿润的生境。在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大多零星间杂在林冠空隙,局部阳光充足之处,构成上层大树;中下层林木,多明显表现受压现象,其树干弯曲,幼树、幼苗很少。但当这些森林被砍伐后,它就成片的生长,特别是在山坡下部、沟谷边缘,形成群落的建群成分。常与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 h. winkl.、赤杨aliphyllum fortunei(hemsl) perk等混生。花期为11月至翌年1月,7-8月果实成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亚热带地区,向南可延伸至南亚热带,约占北纬22°55′-26°40′,东经103°40′-110°40′。产贵州黎平、雷山、三都、榕江、从江、独山、荔波、望谟,广西龙胜、兴安、融安、融水、临桂、环江、田林、凌云、乐业、百色、那坡及云南西畴、屏边等县,垂直分布于海拔700-1600米。越南北部也有。
保护价值
  马尾树为单种属植物,马尾树科仅此1种,为第三纪残遗种,对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植物区系以及古植物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是培养香菇的好材料。
保护措施
  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如贵州雷公山,广西兴安苗儿山、龙胜花坪,环江九万大山等。应加强保护、引种栽培和开展较深入的试验研究工作。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播种后26--28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仅22.5%,应进行有性繁殖生物学和种子发芽特征等试验。
花木百科
  马尾树介绍
  马尾树 (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
  科属:
  马尾树
  别名: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约17米,胸径达40厘米;裸芽。幼嫩时,枝、叶、芽等均密被星形盾状腺鳞和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厘米;小叶9-17,互生,厚纸质,被针形或斜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歪斜,边缘具锯齿;叶柄基部膨大;托叶叶状,早落。复圆锥花序腋生,下垂,长达32厘米;花杂性,同株,无柄,常3朵集成二歧聚伞花序,中间为两性花,两侧为雌花;花被片4,覆瓦状排列;雄蕊6,分离;子房上位,2室,柱头2。小坚果卵圆形,微扁,周围具膜质薄翅,翅端2裂。
  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于中亚热带地区,向南可延伸至南亚热带,约占北纬22°55′-26°40′,东经103°40′-110°40′。产贵州黎平、雷山、三都、榕江、从江、独山、荔波、望谟,广西龙胜、兴安、融安、融水、临桂、环江、田林、凌云、乐业、百色、那坡及云南西畴、屏边等县,垂直分布于海拔700-1600米。越南北部也有。马尾树分布区域的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湿润。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5.5。为阳性树种,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但喜欢较湿润的生境。在山地常绿、落叶阔的土壤,但喜欢较湿润的生境。在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大多零星间杂在林冠空隙,局部阳光充足之处,构成上层大树;中下层林木,多明显表现受压现象,其树干弯曲,幼树、幼苗很少。但当这些森林被砍伐后,它就成片的生长,特别是在山坡下部、沟谷边缘,形成群落的建群成分。常与亮叶桦BetulaluminiferaH.Winkl.、赤杨Aliphyllumfortunei(Hemsl)Perk等混生。花期为11月至翌年1月,7-8月果实成熟。
  繁殖与栽培:
  用种子繁殖。播种后26-28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仅22.5%,应进行有性繁殖生物学和种子发芽特性等试验。
  应用:
  马尾树为单种属植物,马尾树科仅此1种,为第三纪残遗种,对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植物区系以及古植物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是培养香菇的好材料。
  图片:
百科大全
  maweishu
  马尾树
  Rhoiptelea chiliantha
  双子叶植物纲金缕梅亚纲马尾树科的唯一种(见彩图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马尾树科)。有香气的风媒落叶乔木。芽裸露。茎无细胞间通道,叶节有三个叶隙和三个叶迹;木质部导管分子伸长,具梯状穿孔板,与胡桃科的原始属如黄杞等相似,但更原始,如横隔数多至10(~20),无穿孔的管状分子主要是具小的具缘纹孔的纤维管胞,也有些粘质纤维;木射线属Kribs类型Ⅰ,异形细胞,单列和多列混合等特征均和胡桃科相似;但木薄壁组织丰富,多半环管(Vasicentric)。互生羽状复叶;具含芳香树脂的基部半埋的质状腺鳞;气孔为不规则型等特征,也和胡桃科相似,但具托叶。花雏也小而不显,但与胡桃科相差较大,其基本单位是从苞片腋的三花两岐花序,中间一朵完全,能育,侧花为退化不育雌花,由这些组成的柔荑花序再集合而成大而下垂的圆锥花序,因之得名为马尾树。完全花的萼片2+2,小而坚膜质,果实宿存,花瓣、花盘均缺;雄蕊6,花丝短,药纵裂;花粉具三孔沟或稀具四孔沟,显较胡桃科原始。子房(2/2-1)室,上位,具2花柱,较胡桃科原始,胚珠弯生或倒生,双层珠被,亦与胡桃科不同。果为具二翅的坚果,种子单生,无胚乳;胚直,油质,具2厚子叶,均与胡桃科相似。
  马尾树为中国西南部(云南东南、广西西南和贵州南部)至越南北方特产,1930年首先由中国植物学家蒋英在贵州发现。
  从形态、解剖和胚胎学的特征看,本科可能与胡桃科同出一源但更原始。1941年威夫纳注意到马尾树的花与万宁1938年假设的“前胡桃”类 (pre-joglandaceous)的花十分相似。但关于本科是否该放在金缕梅亚纲或认为是由漆树科的花序退化而来,尚有争议。
  (吴征镒)
包含词
马尾树科马尾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