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夏日开筒状花,紫绿色。蒴果球形,通称马兜玲,为镇咳袪痰药。根茎细长,有强烈的辛香味,有解暑﹑降压﹑消炎﹑止痛的功效,通称青木香。 |
亦作"马兜零" Also as "Ma pocket zero" |
亦作“ 马兜零 ”。 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夏日开筒状花,紫绿色。蒴果球形,通称马兜玲,为镇咳袪痰药。根茎细长,有强烈的辛香味,有解暑、降压、消炎、止痛的功效,通称青木香。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马兜铃》:“﹝马兜铃﹞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西游记》第三六回:“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马兜铃。” |
|
[马兜铃科]
[马兜铃属]
别 名:青木香、天星藤、天仙藤、三百两银药、独行根。
学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英文名:slender dutchmanspipe
科名: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产地分布:
产各地,野生路旁与山坡;分布于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南至广西。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本,基部木质化,全株无毛。根细长,在土下延伸,到处生苗。叶三角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3—7厘米,宽2—6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两侧有圆形的耳片。花单生于叶腋;花柄长约1厘米,花被管状或喇叭状,略弯斜,长3—4厘米,基部膨大成球形,中部收缩成管状,缘部卵状披针形,全缘,长约2厘米,上部暗紫色,下部绿色,口部无附属物;雄蕊6,靠生于粗短的花柱体周围,花药向外纵裂;柱头6。蒴果近球形,直径为4厘米, 6瓣裂;种子扁平3角形,边缘有灰白色宽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喜砂质黄壤。耐寒。适应性强。
园林用途:
常于郊野路边、林缘、灌丛中散生。在园林中宜成片种植,作地被植物,任其蔓延。亦可用于攀援低矮栅栏作垂直绿化材料。果实和根可药用。
繁殖培育:
播种或分株、分根法繁殖,易成活。
医药用途:
果实药材名马兜铃,为清肺镇咳化痰药;茎药材名天仙藤,能祛风活血;根药材名青木香,有解毒、利尿、理气止痛的功效。11月挖取根部,除去泥土、晒干,果在10月采收,晒干入药。 干根含芳香油3%。 用分根和种子繁殖。
中草药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顶端平钝,基部有细长果梗。果皮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每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8~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肺、大肠经。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较大。《唐本草》记载:“其根不可多服,吐痢不止”。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尿血及蛋白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水煎果实30g,服后10分钟左右出现恶心、头晕、气短,继则呕吐逐渐加重,甚者吐血,并有脱水、酸中毒[6,a-12,17]。家畜中毒引起消化器官及肾脏炎症,多尿、血尿、下痢、食欲及反刍消失、知觉钝麻、嗜睡、瞳孔散大、后躯麻痹、呼吸困难。
【功能与主治】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贮藏】置干燥处。 |
|
【中文名】: 马兜铃(《药性论》)
【类 别】: 果实类
【异名】马兜零(《蜀本草》),马兜苓(《珍珠囊》),兜铃(《本草述钩元》),水马香果(《江苏植药志》),葫芦罐(《东北药植志》),臭铃铛(《河北药材》),蛇参果(《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①北马兜铃,又名:圆叶马兜铃。
多年生缠绕或匍匐状细弱草本。根细长,圆柱形,直径3~8毫米,黄褐色。茎草质,绿色,长达1米或更长。叶互生,叶柄丝状,长约1.5~2厘米,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2.5~7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钝或钝尖,基部心形,全缘,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3~10朵,簇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约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长1.5~3.5厘米,略弯斜,两侧对称,上部呈斜喇叭状,先端渐尖,中部呈管状,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几无花丝,贴生于肉质花柱上,花药2室,纵裂;子房下位,长柱形,长约7毫米,花柱6,愈合成柱体,柱头短。蒴果例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4厘米,直径2~3厘米,初期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沿室间开裂为6瓣,果柄上裂成5~6条丝状。种子扁平,三角状,边缘具白色膜质的宽翅。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沟、溪边或林缘的灌木丛间。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②马兜铃
多年生缠绕:秃匍匐状细弱草本。叶互生,叶柄较细,长约1~1.5厘米;叶片三角状狭卵形,长3~8厘米,宽1.8~4.5厘米,中部以上渐狭,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心脏形,两侧圆耳形,老时质稍厚,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较大,单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1~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长3~5厘米,内被细柔毛,有5条纵脉直达花被顶端;雄蕊6;子房下位,长柱形,花柱6,肉质短厚,愈合成柱体,柱头短。蒴果近圆形或矩圆形,长4~5厘米,直径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丛林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青木香)、茎叶(天仙藤)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9~10月果实由绿变黄时连柄摘下,晒干。
【药材】干燥的果实,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5厘米,直径2~3厘米。外皮灰绿色或灰黄色,有6条凸起的波状纵棱,其间夹有6条顺纹及横向的细脉纹。一端较平,有小脐,一端有细柄。果皮轻脆,易裂为6瓣,果柄亦随着分裂为6条线。果内包有6排平叠的种子。种子扁平三角形或扇形片状,边缘淡棕色,中心棕色,一面附有薄膜。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苦。以个大、完整、灰绿色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东、陕西、辽宁、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地。甘肃、江西、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产。
此外,在甘肃尚用大叶马兜铃的果实作马兜铃入药。
【化学成份】果实及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马兜铃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木兰碱(magnoflorine)、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等。
【炮制】马兜铃:搓碎去筋,筛净泥土。蜜兜铃:取净马兜铃,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马兜铃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味】苦,寒。
①《药性沦》:"平。"
②《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
③《纲目》:"微苦辛。"
【归经】入肺经。
①李杲:"入手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功用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咯血,失音,痔瘘肿痛。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用于肺热咳喘,可配桑白皮、贝母。亦用于肺阴虚有热之咳喘,可配阿胶。
①《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②《日华子本草》:"治痔瘘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③《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④《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
⑤《本草求原》:"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暗,宜加用之。"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咯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
【宜忌】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选方】①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阿胶散)
③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马兜铃服之。(《千金方》)
④治心痛: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摘元方》)
【临床应用】马兜铃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较早期的高血压病
制剂及用法各地不尽相同,疗效亦略有差异。㈠醇浸煎剂:取马兜铃1斤捣碎,加入20%乙醇溶液3000毫升,置于密闭瓦罐中,时加振荡,浸渍1周后连罐嫩煮2/J埘,加压过滤,得药液约lOoo毫升,待凉后加入1/lO量的95%乙醇,摇匀备用。每毫升约含生药0.5克。视病情轻重每日用12~20毫升,分3次食后服。观察Ⅰ、Ⅱ、Ⅲ期高血压病共121例,一般在服药5~15天后,血压即见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28/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著降低(21毫米汞柱以上)的29例(占24%),轻度降低(11~20毫米汞柱)的60例(占49.6%),合计有效降压率为73.6%。Ⅰ及Ⅱ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病人为佳。服药后降压曲线呈缓慢下降,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动状下降。同时有3/4患者的临床症状(头昏、头痛、心悸、失眠等)得到显著改善或消失。停药后,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而Ⅱ期以后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药20天至数月后即有回升趋势,但所达到的高度较治疗前为低;如再继续服药,仍可迅速见效。服药期间除少数病例有恶心感、腹泻、食欲减退外,未见其它副作用。经验认为,醇浸煎剂每日量以15毫升较为适宜,血压显著下降后仍应继续服药至少两周以上,长期服用亦不产生任何严重副作用。㈡流浸膏:每500毫升含生药1斤。开始每日3次,每次2毫升,以后可逐渐增至5毫升。观察32例,经1个月左右治疗,平均降压26/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著减低和轻度减低(标准同前)的分别占34.4%和25.0%,合计降压有效率为59.4%。一般于7~14天出现降压效果。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尚不够完全满意,多数仍须结合其它方法随症治疗。服药后除个别病例发生恶心外,大多无不良反应。㈢煎剂:每日用马兜铃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半量,分3次食后服。37例患者服药15~25日后,舒张压显著下降者10例,轻度下降9例,无效16例,平均降压28/13毫米汞柱。停药后一部分病人血压一度回升,短期内均自然平复。观察时间最长者278日,血压未见回升。大部分病人症状亦有改善,其中以头痛、头昏改善最为显著。副作用主要为胃纳不佳和软弱,但多不影响治疗。 |
|
马兜铃
birthwort
[马兜铃科]
[马兜铃属]
别 名:青木香、天星藤、天仙藤、三百两银药、独行根。
学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英文名:Slender Dutchmanspipe
科名: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综述:
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的统称。包括主要原产于热带的5个木质藤本属和少数温带种。花萼3裂;有些种无花瓣,另一些种花大,气味难闻。
北美的马兜铃科植物包括加拿大细辛(Asarum canadense)、维吉尼亚蛇根藤(Aristolochia serpentaria,即蛇根马兜铃)、鹈鹕花(Aristolochia grandiflora,即大花马兜铃)和烟斗藤(Dutchman's-pipe; Aristolochia durior,即美洲马兜铃)。欧洲催生草(Aristolochia clematitis,即铁线莲状马兜铃)和欧洲野姜(Asarum europaeum,即欧洲细辛)亦属本科。
铁线莲状马兜铃,花淡黄色,2∼8朵簇生,喇叭状;叶心脏形,叶缘细齿裂,果梨形,下垂,长约2∼5公分(0.75∼2吋);植株有毒,但其提取物用於催产(故英文名催生草)和治疗毒蛇咬伤。
产地分布:
产各地,野生路旁与山坡;分布于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南至广西。
形态特征:马兜铃
多年生缠绕草本,基部木质化,全株无毛。根细长,在土下延伸,到处生苗。叶三角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3—7厘米,宽2—6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两侧有圆形的耳片。花单生于叶腋;花柄长约1厘米,花被管状或喇叭状,略弯斜,长3—4厘米,基部膨大成球形,中部收缩成管状,缘部卵状披针形,全缘,长约2厘米,上部暗紫色,下部绿色,口部无附属物;雄蕊6,靠生于粗短的花柱体周围,花药向外纵裂;柱头6。蒴果近球形,直径为4厘米, 6瓣裂;种子扁平3角形,边缘有灰白色宽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喜砂质黄壤。耐寒。适应性强。
园林用途:
常于郊野路边、林缘、灌丛中散生。在园林中宜成片种植,作地被植物,任其蔓延。亦可用于攀援低矮栅栏作垂直绿化材料。果实和根可药用。
繁殖培育:
播种或分株、分根法繁殖,易成活。
医药用途:
果实药材名马兜铃,为清肺镇咳化痰药;茎药材名天仙藤,能祛风活血;根药材名青木香,有解毒、利尿、理气止痛的功效。11月挖取根部,除去泥土、晒干,果在10月采收,晒干入药。 干根含芳香油3%。 用分根和种子繁殖。
中草药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顶端平钝,基部有细长果梗。果皮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每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8~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肺、大肠经。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较大。《唐本草》记载:“其根不可多服,吐痢不止”。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尿血及蛋白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水煎果实30g,服后10分钟左右出现恶心、头晕、气短,继则呕吐逐渐加重,甚者吐血,并有脱水、酸中毒[6,A-12,17]。家畜中毒引起消化器官及肾脏炎症,多尿、血尿、下痢、食欲及反刍消失、知觉钝麻、嗜睡、瞳孔散大、后躯麻痹、呼吸困难。
【功能与主治】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贮藏】置干燥处。
【各家论述】
1.《纲目》:马兜铃,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
2.《本草经疏》:马兜铃,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l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痿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
3.《本草经读》:马兜铃,虽云无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
4.《内经》云,肺喜温而恶寒,若《开宝》所云肺热咳嗽,为绝少之证,且所主咳嗽痰结喘促证,与血痔痿疮外证,同一施治,其为凉泻攻坚之性无疑。
5.《本草述钩元》:马兜铃所治,专主咳嗽之因于肺热而痰结喘促者,第肺热痰结,须分虚实。《经》曰,太阳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又有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焚,使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嗽连续而不已者,用兜铃于补泻中,得不从所主剂以为别乎。且就痰结而论,亦不能以热尽之。况六淫七情,每每因郁化火,治火之法,必先治郁,而火乃散。又不谓清肺热,下逆气,便可一了百当也,知此则可以善用兜铃矣。
6.《本草正义》:马兜铃,洁古以为清肺,而又以为补肺,则殆误解钱仲阳补肺阿胶散之真旨。要之,仲阳意中,只为肺受燥火之凌,热壅不宣,故用牛蒡、杏仁、兜铃,皆属开宣清热主治。特以热伤肺阴,乃主阿胶,非诸药皆是补肺正将。濒湖已谓钱氏此方,非以兜铃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使邪去而肺安。案宣肺之药,紫菀微温,兜铃微清,皆能疏通壅滞,止嗽化痰。似此二者,有一温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热嗽,寒喘热喘主治。究竟紫菀本非大温,兜铃亦非大寒,而能抉壅疏通,皆有捷效,洵乎同为肺金窒塞之良药矣。
7.《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8.《日华子本草》:治痔痿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9.《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痿疮。
10.《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
11.《本草求原》: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喑,宜加用之。《现代实用中药》:治咯血。
【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忌阳光照射。宜在湿润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种植。
栽培技术种子繁殖:当果实由绿变黄色时分批采摘,过晚果实开裂。种子不耐干藏,采收后应立即播种或将种子埋于湿沙中,放阴凉处保存。若于晚秋或翌年春取出播种,种子发芽不整齐,在10-20℃变温条件下发芽率高。也可在收获后用赤霉
素5X104-4‘浸种ld后放温室沙藏。春播宜3月下旬-4月上旬,直播与育苗均可。育苗,在苗床上开条沟,行距25cm,沟深3-6cm,播幅10cm,将种子播下,覆土轻压,加盖稻草,以保持苗
床湿润,出苗后除去覆盖物,lhm2用种子15-22.5kg。至次年4月,按行株距 40cm X 30cm开穴定植。直播用穴播或条播法。
田间管理幼苗期需适当灌水,施氮肥1次,定植后至开花期,追施氮肥2次,8月中、下旬开花时增施磷、钾肥。及时中耕除草,株高30cm后应搭架,以利其茎蔓攀援生长。
病虫害防治马兜铃凤蝶严重时将叶子吃尽。冬季应清理
田园,消灭越冬蛹,4-9月凤蝶发生期,当1-2龄幼虫群集危害时,用20%杀灭菌脂乳油2000倍液喷雾。此外,还有象鼻虫、斜纹夜蛾、金斑夜蛾、蚜虫等为害。 |
中国药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
名称:
马兜铃
汉语拼音:
Madouling
英文名:
FRUCTUS ARISTOLOCHIAE
基原: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干燥。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顶端平钝,基部有细长果梗。果皮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每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8-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兜铃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马兜铃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甲苯-乙酸乙酯-水-甲酸(20:1O: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炮制方法:
乌兜铃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搓碎。
蜜马兜铃 取净马兜铃,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肺、大肠经。
功效: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主治:
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
3-9g。
贮藏:
置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
中 草 药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FRUCTUS ARISTOLOCHIAE |
中国药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 edition |
马兜铃
拼音名:Madouling
英文名:FRUCTUSARISTOLOCHIAE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39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干燥。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
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顶端平钝,基部有细长果梗。果皮
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向脉纹。
果实分6室,每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
mm,宽8~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鉴别】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
乙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兜铃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
取马兜铃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
以甲苯-醋酸乙酯-水-甲酸(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
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
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炮制】马兜铃除去杂质,筛去灰屑,搓碎。
蜜马兜铃取净马兜铃,照蜜炙法(附录ⅡD)炒至不粘手。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
热痔血,痔疮肿痛。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干燥处。 |
|
马兜铃介绍
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科属:
马兜铃科
别名:
青木香、天星藤、三百两银药、独行根
形态特征:
根长,在土下延伸,到处而直立,后缠绕上升或蔓生。叶互生,三角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单生于叶腋,花被喇叭状。蒴果近球形。花期6-8月。
分布与习性:
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日本也有分布。为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喜光,稍耐阴。喜砂质黄壤。耐寒。适应性强常于郊野路边、林缘、灌丛中散生。
繁殖与栽培:
播种或分株、分根法繁殖、易成活。
应用:
马兜铃在园林中宜成片种植,作地被植物,任其蔓延。亦可用于攀援低矮栅栏作垂直绿化材料。果实和根可药用。
图片: |
|
- : Dutohmanspipe Fruit, fructus aristolochiae, Dutchmanspipe Fruit, birthwort,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oldet zuccarini, birth wort
|
|
|
|
马兜铃酸A | 马兜铃酸B | 马兜铃目 | 马兜铃酸 | 马兜铃科 | 马兜铃酸D | 马兜铃酸C | 北马兜铃 | 马兜铃属 | 马兜铃汤 | 制马兜铃 | 马兜铃碱 | 蜜马兜铃 | 小马兜铃 | 假马兜铃 | 马兜铃内酯 | 东北马兜铃 | 巨花马兜铃 | 囊花马兜铃 | 偏花马兜铃 | 滇南马兜铃 | 怒江马兜铃 | 变色马兜铃 | 昆明马兜铃 | 长叶马兜铃 | 革叶马兜铃 | 翅茎马兜铃 | 海南马兜铃 | 淮通马兜铃 | 大囊马兜铃 | 卵叶马兜铃 | 粉质马兜铃 | 绵毛马兜铃 | 马兜铃对醌 | 台湾马兜铃 | 美丽马兜铃 | 贯叶马兜铃 | 中甸马兜铃 | 优贵马兜铃 | 苞叶马兜铃 | 凹脉马兜铃 | 福德马兜铃 | 木通马兜铃 | 宝兴马兜铃 | 川西马兜铃 | 广西马兜铃 | 棉毛马兜铃 | 港口马兜铃 | 齿被马兜铃 | 川南马兜铃 | 百解马兜铃 | 候氏马兜铃 | 多型马兜铃 | 防己马兜铃 | 柔毛马兜铃 | 大叶马兜铃 | 福建马兜铃 | 管花马兜铃 | 木香马兜铃 | 黄毛马兜铃 | 异叶马兜铃 | 香港马兜铃 | 西藏马兜铃 | 蜂窠马兜铃 | 南粤马兜铃 | 华南马兜铃 | 弄岗马兜铃 | 耳叶马兜铃 | 海边马兜铃 | 竹叶马兜铃 | 瓜叶马兜铃 | 马兜铃属植物 | 马兜铃酸肾病 | 马兜铃内酰胺 | 葫芦叶马兜铃 | 西藏zang马兜铃 | 多型叶马兜铃 | 粉质花马兜铃 | 绵毛马兜铃内酯 | 甲氧基马兜铃酸 | 乙氧基马兜铃内酯 | 乙氧基马兜铃内酰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