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國 >香港 > 香港動植物公園
顯示地圖
目錄
公園 Park
  香港動植物公園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園,位於香港島中環雅賓利道,並被羅便臣道、己連拿利、上亞釐畢道及花園道等道路環繞,占地5.6公頃。該公園的正門設在雅賓利道。
  一、歷史
  在1841至1842年間,香港動植物公園的地段是曾作為香港總督的官邸。及後於1848年,香港政府已有興建一個植物公園的計劃,但因財政不足而需要押後。後來建築工程於1860年展開,並於1864年8月6日把第一期設施開放給民衆使用。由於公園以北的上亞釐畢道即為港督府的所在地,而香港市民稱統領香港三軍的香港總督為“兵頭”,所以這座公園普遍又被稱為“兵頭花園”。1871年,公園全面開放,並正式訂名為“香港植物公園”。
  顧名思義,當時的香港植物公園內以植物為主。但由1876年起,公園開始飼養雀鳥及哺乳類動物,供觀光客觀賞。1883年,公園竪立了前港督堅尼地的銅像,以紀念他促成了公園全面開放及在港其它貢獻。而公園於1931年至1933年暫停開放,以便在其底部興建配水庫。
  香港日治時期,公園被日軍易名為“大正公園”,並興建香港神社。公園內的堅尼地銅像也被運往日本熔掉。戰後的1958年,原址改放英王喬治六世的銅像。而公園其後更擴建,主要闢作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的居所。為反映公園內的動物逐漸增加,所以在1975年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二、開放時間
  ·噴泉平臺花園:每天上午6時至下午10時
  ·植物溫室: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
  ·其它部分:每天上午6時至下午7時
  三、地理環境
  地處扯旗山的北坡。最高處海拔:100米。最低處海拔:62米。
  整個公園被花園道、羅便臣道、己連拿利及上亞釐畢道環繞。其中雅賓利道更把公園分為東西兩個獨立部份,依靠行人隧道連接兩部分。
  四、設施
  ·公園的東部(舊公園):已故英國皇帝喬治六世的全身銅像、兒童遊樂場、鳥捨、美洲虎籠、植物溫室、噴泉平臺花園。
  ·500衹雀鳥:美洲紅鸛 、長冠八哥、黃頸黑雁﹑巴拉望孔雀雉、大眼斑雉﹑多種鳳冠鳩﹑多種鶴類包括丹頂鶴 、白枕鶴、冠鶴及藍鶴,還有其它水鳥如白翅棲鴨等。植物溫室種植了超過150多個品種,包括蘭花、蕨類植物、菠蘿科植物、攀緣植物和室內植物等。
  ·公園的西部(新公園):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70多頭的哺乳類動物:主要以靈長目為主,園內飼養婆羅洲猩猩、紅頰黑猿、豪豬、皇狨猴、獅狨猴、金頭獅狨猴、小鼷鹿、獅尾猴、赤喉鬆鼠、環尾狐猴、針鼴、合趾猿、霍氏樹懶、白麵僧面猴、黑白領狐猴、中美毛臀刺鼠、橙色毛臀刺鼠﹑以及“鎮園之寶”:美洲豹(美洲虎),它們的新獸籠(即現時的“美洲虎籠”,於1994年完成,取代了1976年的舊有籠捨)。過往,亦有飼養其它珍貴品種如雲豹(1990年)﹑小熊貓(90年代)﹑鬆鼠猴及古氏樹袋鼠(80年代)等。70多頭的爬行類動物:緬甸蟒蛇(2003年“爬蟲館”建成後入園)、海南閉殼龜、亞洲巨龜、希臘陸龜、馬來閉殼龜。2006年,兩頭揚子鰐由北京動物園運抵公園飼養。
  ·公園有1,000多種植物,大部份産自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了香港本地及外國的主要品種,如鬆柏、無花果、棕櫚、桉樹、玉蘭、茶花、杜鵑及春羽等。罕有的植物有水杉、福氏臭椿、剋氏茶、葛量洪茶和金花茶。形態、葉形、樹皮及果實都非常獨特的南洋杉、旅人蕉、王棕、寶塔樹、細葉桉及第倫桃等。公園內經常散發着玫瑰、米仔蘭、九裏香、桂花、山指甲及白蘭的陣陣幽香。常緑植物:洋紫荊、宮粉羊蹄甲、刺桐、紅千層、魚木、厚葉黃花樹、石慄和鐵刀木都會相繼開出美麗奪目的花朵。秋季有楓樹及落羽鬆增添秋色。公園南部設有“藥用植物園”。
  五、附近的觀光熱點
  ·香港公園
  ·太平山山頂:從花園道的登山纜車總站,搭乘山頂纜車前往。
No. 2
  是香港規模最大的植物和鳥類公園。始建於1861年,最大特色是除了有全東南亞最大、具備雙氣候控製的溫室、展出2000多種罕見植物外,還養有一百多種野鳥,其中包括一些瀕臨滅絶的種群,園內還建有一座鐵鑄音樂臺。這裏還是欣賞前總督府的上佳地點。 交通:在中環怡和大廈前乘3b綫或12m綫巴士,在上亞釐畢道及堅道交界下車,再沿山路走就可以到達 開放時間:6:00—19:00(噴水平臺花園開放至22:00)。
歷史 History
  在1841至1842年間,香港動植物公園的地段是曾作為香港總督的官邸。及後於1848年,香港政府已有興建一個植物公園的計劃,但因財政不足而需要押後。後來建築工程於1860年展開,並於1864年8月6日把第一期設施開放給民衆使用。由於公園以北的上亞釐畢道即為港督府的所在地,而香港市民稱統領香港三軍的香港總督為“兵頭”,所以這座公園普遍又被稱為“兵頭花園”。1871年,公園全面開放,並正式定名為“香港植物公園”。
  顧名思義,當時的香港植物公園內以植物為主。但由1876年起,公園開始飼養雀鳥及哺乳類動物,供觀光客觀賞。1883年,公園竪立了前港督堅尼地的銅像,以紀念他促成了公園全面開放及在港其它貢獻。而公園於1931年至1933年暫停開放,以便在其底部興建配水庫。
  香港日治時期,公園被日軍易名為“大正公園”,並興建香港神社。公園內的堅尼地銅像也被運往日本熔掉。戰後的1958年,原址改放英王喬治六世的銅像。而公園其後更擴建,主要闢作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的居所。為反映公園內的動物逐漸增加,所以在1975年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
  ·噴泉平臺花園:每天上午6時至下午10時
  ·植物溫室: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
  ·其它部分:每天上午6時至下午7時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處扯旗山的北坡。最高處海拔:100米。最低處海拔:62米。
  整個公園被花園道、羅便臣道、己連拿利及上亞釐畢道環繞。其中雅賓利道更把公園分為東西兩個獨立部份,依靠行人隧道連接兩部分。
設施 Facilities
  ·公園的東部(舊公園):已故英國皇帝喬治六世的全身銅像、兒童遊樂場、鳥捨、美洲虎籠、植物溫室、噴泉平臺花園。
  ·500衹雀鳥:美洲紅鸛 、長冠八哥、黃頸黑雁﹑巴拉望孔雀雉、大眼斑雉﹑多種鳳冠鳩﹑多種鶴類包括丹頂鶴 、白枕鶴、冠鶴及藍鶴,還有其它水鳥如白翅棲鴨等。植物溫室種植了超過150多個品種,包括蘭花、蕨類植物、菠蘿科植物、攀緣植物和室內植物等。
  ·公園的西部(新公園):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70多頭的哺乳類動物:主要以靈長目為主,園內飼養婆羅洲猩猩、紅頰黑猿、豪豬、皇狨猴、獅狨猴、金頭獅狨猴、小鼷鹿、獅尾猴、赤喉鬆鼠、環尾狐猴、針鼴、合趾猿、霍氏樹懶、白麵僧面猴、黑白領狐猴、中美毛臀刺鼠、橙色毛臀刺鼠﹑以及“鎮園之寶”:美洲豹(美洲虎),它們的新獸籠(即現時的“美洲虎籠”,於1994年完成,取代了1976年的舊有籠捨)。過往,亦有飼養其它珍貴品種如雲豹(1990年)﹑小熊貓(90年代)﹑鬆鼠猴及古氏樹袋鼠(80年代)等。70多頭的爬行類動物:緬甸蟒蛇(2003年“爬蟲館”建成後入園)、海南閉殼龜、亞洲巨龜、希臘陸龜、馬來閉殼龜。2006年,兩頭揚子鰐由北京動物園運抵公園飼養。
  ·公園有1,000多種植物,大部份産自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了香港本地及外國的主要品種,如鬆柏、無花果、棕櫚、桉樹、玉蘭、茶花、杜鵑及春羽等。罕有的植物有水杉、福氏臭椿、剋氏茶、葛量洪茶和金花茶。形態、葉形、樹皮及果實都非常獨特的南洋杉、旅人蕉、王棕、寶塔樹、細葉桉及第倫桃等。公園內經常散發着玫瑰、米仔蘭、九裏香、桂花、山指甲及白蘭的陣陣幽香。常緑植物:洋紫荊、宮粉羊蹄甲、刺桐、紅千層、魚木、厚葉黃花樹、石慄和鐵刀木都會相繼開出美麗奪目的花朵。秋季有楓樹及落羽鬆增添秋色。公園南部設有“藥用植物園”。
附近的觀光熱點 Near the popular tourist spots
  ·香港公園
  ·太平山山頂:從花園道的登山纜車總站,搭乘山頂纜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