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劉剋莊 Liu Kezhuang
佛廢何關儒者事,要知開創亦辛勤。 居人公拆純欏柱,巨室深藏舊記文。 鐘已毀樓移出寺,石猶鎸字徒為墳。 吾詩句句通陰騭,安得檀那子細聞。 |
|
寺名。(1)在 河南省 洛陽市 西南 竜門山 上, 後魏 時建。(2) 北京市 西郊 香山 上,古有 香山寺 。參見“ 香山 ”。 |
|
香山寺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香山寺位於竜門東山山腰,其建築古樸渾厚,掩映於蒼鬆翠柏之中。該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梁王武三思奏請武則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為“香山寺”。當時的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志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捲,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鬍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0,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裏,傢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 |
|
佛教聖地香山寺
香山之名來自佛教經典。據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名香山,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後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故《華嚴經》在排列閆浮提十大名山時,香山僅次於須彌山(即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名列第二,成為佛教名山。自佛教傳入中國,香山之名也來到我國,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現有大大小小的香山30處。考其源流,我國香山之得名,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其山盛産香木、香草,這一類香山占總數的一半;二是其山形似天竺香山在山上建寺,如平頂山香山(古代先後稱為父城香山、汝南香山、汝州香山);三是先建香山寺,然後山以寺名,如洛陽竜門鄉山、北京香山等;四是其山狀如香爐,因此以香山命名;五是原山名不吉,如四川遂寧縣有血腥山,由刺史白子昉改其名為香山。在我國的這些香山中,香山名早於漢代的,僅有江蘇吳縣鄉山,因春秋時吳王遣美女在此種香采香,故名之;其他絶大多數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仿天竺香山名之。
在中國這些衆多的香山中,據不完全統計,建香山寺的有9處。最早的是該市香山的香山寺,由天竺僧人支法度建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支法度,月支人,漢代月支人在天竺北天竺建立貴霜王朝,貴霜王朝崇奉佛教,於東漢熹平、光和年間(172——184),曾派遣大量僧人來華傳播佛教,支法度就是光和二年到達都城洛陽,不久即進入潁川郡傳教。支法度巡遊至父城西南八裏火珠山時,看到此山頗似天竺香山,遂在當地佛教徒的幫助下於山上建寺,名香山菩薩寺。據元好問《東遊略記.梁縣香山寺記》載:說寺初建時,一鬍僧自西域來,雲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今人遂謂梁縣香山真是大悲化現之所。元好問所記與支法度在香山建香山寺的記載相吻合,可資為憑。次為洛陽竜門香山寺,史載北魏熙平元年(516)建竜門十寺,但初建時的具體情況均已不載。唐初,有中天竺僧人地婆柯羅,唐言日照於垂拱三年(687)圓寂於此,葬竜門山陽,起精廬其側,掃灑供養,後因梁王武三思所奏請,於天授元年(690)置伽蘭,命名為香山寺,該寺於金元之際已廢。現在的洛陽竜門香山寺,並非唐宋舊址,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易地重建。唐代所建的另一座香山寺在浙江慈溪縣香山,是大歷八年(773)由僧人釋惟實所建。湖南寧鄉縣北有一座香山寺,建於宋代。北京西山的香山寺建於大定二十六年(1186),該寺是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在洛陽讀了《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遊覽汝州香山後,心所嚮慕,要求其父世宗皇帝在北京西山所建。山西絳州聞喜縣和湖南靖州兩座香山寺,先後建於明代。河北易縣香山寺和廣西慶遠香山寺,也均為宋代以後所建。從上述9寺建寺時間看,平頂山香山寺建於東漢光和四年(181),建寺時間最早,其他8所香山寺先後建於唐、宋、金、明,歷史遠不及平頂山香山寺悠久。並且,在這9處香山寺供奉的佛菩薩中,以觀音為本尊的衹有平頂山香山寺和北京香山寺,而北京香山寺又是仿平頂山香山寺而建。更為巧合的是,天竺香山位於釋迦牟尼出生地父城附近,而平頂山香山也位於父城(漢代置父城縣,治所在古父城)附近,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平頂山香山稱作“真香山”。
平頂山香山之所以成為佛教聖地,不僅是其與天竺香山地理位置和山形相似,建寺年代最早,更重要的是妙善在此修道,得成正果為大悲觀世音菩薩。唐初高僧道宣口述,由其弟子義常記錄的〉《香山大悲菩薩傳》、宋代祖琇的《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宋代正覺的《雲岩大悲》、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元代管道升的《觀世音菩薩傳略》、《古今圖書集成》、《增訂廣輿記》、明代覺璉的《妙善不招駙馬成佛無疑》、元代元好問的《東遊略記.梁縣香山寺記》、興源堂刊本《觀音濟度本願真經》、清代曼陀羅室主人的《觀音菩薩的故事》、清本《觀音菩薩頌》、臧勵和主編的《古今地名大辭典》、國傢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楊煥成主編的《河南文物名勝史跡》、潘民中的《平頂山歷史文化談片》、楊作竜的《中原文化景觀》,英豪的《觀音菩薩:中國第一佛》、羅偉國的《話說觀音》、英國人杜德橋的《觀音菩薩緣起考》、林梅村的《洛陽所出 盧文井欄題記—兼論東漢洛陽的僧團和佛寺》、溫金玉的《觀音文化與女性》、張總的《說不盡的觀世音》、拙作《香山寺歷史文化研究》、明天順《大明一統名勝志》、明成化《河南通志》、清乾隆《寶豐縣志》、清嘉靖《寶豐縣志》、清道光《寶豐縣志》、《平頂山市志》、1996年版《寶豐縣志》、宋《慈壽院主重海上人靈塔志》、宋《大悲觀音菩薩得到正果史話碑》、宋《香山大悲成道傳》碑、金《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明《重修香山寺禪林記》碑、明《敕賜香山禪寺創建白衣觀音九老閣記》碑、明《重修伽藍殿記》碑、清《香山大悲觀士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清《重修香山大普門禪寺碑記》、清《重修香山寺碑記》,以上40餘條歷史資料,包括佛經、佛教史、歷代著述、歷代方志、歷代碑刻,再加上當地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均明言妙善在河南汝州(今屬平頂山市)香山修煉,證道成大悲觀音菩薩。證明資料來源之廣、數量之多、年代之久遠,證明資料的權威性,說明平頂山香山寺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
供奉於香山寺塔底層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一、美麗動人的傳說
香山寺位於縣城東南的香山之巔,史稱香山大普門禪寺,始建於東漢,是大悲觀音菩薩證道之地。關於香山寺的來歷,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話說春秋時期,有個國君妙莊王,生有妙顔、妙音、妙善三個女兒,因為妙善為王後夢中孕育而生,所以被視為掌上明珠。
妙善幼年就能吟詩作賦,不慕榮華,喜樂佛法,她厭惡王室的暴虐,同情宮女的遭遇,被宮女們尊稱為“三皇姑”。三皇姑十三歲就出落得亭亭玉立,莊王為了討好鄰國的國王,就將三女兒許配其太子。三皇姑寧死不從。莊王無奈,挑選了一個媒婆前去勸說。媒婆使出渾身解數都無濟於事。莊王一怒之下把三皇姑囚禁於後宮,她一連幾天水米不進,容顔憔悴。王後心疼女兒,悄悄放她出去逃生。
三皇姑先到翟集西的白雀寺裏侍佛,不久被莊王知曉,派人三番五次逼她回宮,她執意不回,莊王氣極之下將寺院放火焚燒。王後因此哭得死去活來。其實三皇姑並未被燒死,她被尼姑們救出,藏到了火珠山(即香山)上。
莊王焚燒白雀寺後,三皇姑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憂慮成疾。八仙中的鐵拐李化作凡人,裝扮成郎中,給莊王診病後說:“聖王的病必須用親骨肉的一隻手、一隻眼做藥引,方能治愈,否則即使神醫,也無可奈何。”莊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不肯捨己救父。就在莊王病入膏肓之時,門官通報:“三皇姑回來了,請求獻眼手為父治病。”莊王的病好了,他高興地問妙善需要什麽。她說:“我不要江山,也不要財富,衹求父王在火珠山上修座寺院,女兒要終身侍佛。”
莊王滿足了女兒的要求,大興土木建起了香山寺。寺院落成後,在大殿要為三皇姑塑像,雕塑匠請示莊王:“塑成什麽樣子?”莊王道:“全手全眼。”雕塑匠卻誤聽為“千手千眼”,於是就雕塑成了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塑像。後來,妙善在此修行,直至得道。
二、香山寺碑文“香山大悲菩薩傳”
在香山寺內有一座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重建的“大悲觀音大士塔”, 塔內由北宋蔡京書丹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文記述了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以下為碑文節選:
昔道宣律師居終南山靈感寺行道,梵行感緻天人,給侍左右,師一日問天神曰:“我聞觀音大士於此土有緣,不審靈蹤顯發何地最勝?”天神曰:“觀音示現無方,而肉身降跡惟香山,因緣最為勝妙。”師曰:“香山今在何處?”天神曰:“嵩嶽之南二百餘裏,三山並列,中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
往昔過去劫,有王名妙莊嚴王,有夫人名寶德。王以信邪,不重三寶,王無太子,唯有三女,大者妙顔,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唯第三女妙善,始孕之期,夫人夢吞月,及誕之夕,大地震動,異香滿室,光照內外,國人駭異,謂宮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淨,梵相端嚴,五色祥雲覆蓋其上。國人皆曰,我國殆有聖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及長,進止容儀,超然拔俗,常服垢衣,不華飾。日止一食,不茹葷辛,非時不言,言必勸誡,多談因果,無常幻妄,宮中號為佛心娘子,宮娥沐化,鹹遷善離欲。王銷憎之,將欲擇配。王謂妙善曰:二姐已婚,汝今出幼,當招附馬。妙善曰:愛河浪闊,苦海淵深,富貴不常在,榮華如泡幻。不貪一世之榮,免沉多劫之苦,兒志求出傢,修行學道。……王怒,責令後花園治圃,截損飲膳。……夫人及姐奏正,捨之出傢。王詔白雀寺尼僧惠真領去,令以苦楚退其志。尼等恐懼,以粗務柴、水、杵臼、園蔬任之。感輔蔬鼕茂,廚側涌泉。後設計勸勉回宮,妙善曰:豈不聞障人出傢,萬劫受苦?汝等敢違佛門利益,苦受三途業報?尼曰:我奉王命,王聞有泉蔬之異,頗類妖孽,遂大怒。遣使臣,攜武士,殺妙善。使臣既至,妙善聽命,即謂尼衆,汝等速避,吾當受誅。妙善乃出就死。將嬰刃次竜山,山神知妙善大悲菩薩,將證道果,救度衆生,無道父王誤將斬首。以神通力,攝取妙善置於山下。使臣既失妙善所在,馳奔奏王,王復驚怒,驅五百軍,盡斬尼衆,悉焚廟宇。夫人王族,昔不慟哭。謂女已死,欲救無及。王謂夫人曰:且勿哀哭,此少女者,非吾眷屬,當是魔怪來生我傢。朕得除去妖魔,甚可為喜。……
明日,與夫人、二女、宮族嚴駕出城,入香山。至仙人庵所,陳妙供。王焚香致谢曰:朕嬰此惡疾,非仙人手眼難以痊愈,故朕今日親攜骨肉,來詣山中供謝仙人。王與夫人宮嬪皆前瞻,睹仙人無手眼,悉生哀念。以仙人身不完俱,由王所致。夫人審問瞻相,謂王曰:“觀仙人形相,頗類我女。”言訖不覺哽咽,涕淚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憶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惡疾,兒奉手眼上報王恩。”王與夫人聞是語已,抱持大哭,哀慟天地。曰:“朕之無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茲痛楚,朕將以舌舐兒兩眼,續兒兩手,願天地神靈,令兒枯眼重生,斷臂復完。”王發願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爾時天地震動,光明照耀,祥雲周復,天鼓發響,乃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身相端嚴,光明晃耀,巋巋堂堂如星中月。王與夫人宮嬪睹菩薩形相。舉身自樸,撫膺號慟,揚聲懺悔;……
晉時河南新蔡人幹寶所著的《搜神記》也記述了類似的故事。
腰縣香山寺
位於銅川市耀縣45公裏的柳林鎮姚峪村西北側。從姚峪村登香山頂端約2.5公裏。香山現已開闢為森林公園。
香山三峰突兀,依次排列,形似一座筆架,橫貫天空,故又名三石山。山石為砂礫岩,內鑲河卵石,平均海拔1415米。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記》贊曰:“三峰聳翠,巍煥射入雲間;碧色秀氣,隱若寓於群芳。”
香山中峰半山腰有一天然石穴,人稱崎峰洞,即香山正洞,其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菩薩”,亦稱香山菩薩,為佛教禮拜之中心。據有關史料記載,香山創建寺院,始於苛秦(公元351—394年),盛於姚秦。曾迎龜茲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梵經於此。宋雍熙年間(公元984—987年)修中峰崎峰洞,建聖果院、白雀寺。清代光緒年間修建各類樓殿亭閣90餘間。
由山腳下蒼竜嶺擡級而上,經十一折,通過“靈官廟”順山徑西行,迤邐約1.5公裏即到達中峰正洞。中峰正洞,洞當中原供有千手千眼菩薩木雕像。洞西壁有一小洞,洞口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洞後有小竇,深玄莫測。大洞之上,左有白瑕一道,自下而上,形如白練,因名白竜;右有青瑕一道,自下而上,勢如雲煙,因名青竜。二竜蜿蜒盤結至洞頂中心交口吐水,其音冷冷,下成一潭,名曰:“天漿聖湫”,水清冽芳碧,沁人心脾。
張傢港香山詩
香山寺,位於江蘇省張傢港市金港鎮香山南側的峭壁之上,海拔128米。香山寺坐落的香山,史稱臥牛山,桃花山。山上風光綺麗,是我國江南諸多名山中的佼佼者。山上自古就有廣為人知的釣魚臺、采香徑、梅花堂、洗硯池、石虎門、聖過潭、觀音殿、荷花茶廳、圓寂塔、聽鬆吟、桃花澗、聖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歸雲洞、烽火臺、藏軍洞等“香山十八景”。公元前5世紀,吳王夫差攜西施登山敬香,在花簇叢中踩出了一條觀景賞花的采香徑。從此改名為香山。
香山寺,原名毗陵寺。始建於東漢,距今有1700多年。為江南七十二寺之一。史有“佛門聖地”之稱。
宋靖康2年(公元1127年),白馬寺錫杖大和尚雲遊香山後,帶領弟子在山上建造了“南北山觀堂”、“東獄殿”、“玉皇殿”等殿堂。計有房屋數百餘間。因其建在香山精華之地,故以香山命名。並親筆勁書“香山寺”門額於山門上。此後,香山寺屢經興廢,文革期間被徹底毀壞。
1993年3月,隨着黨的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張傢港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香山寺恢復重建。
1994年3月8日,在原南沙鎮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幫助下,開始了重建香山寺的工作。經過中國對外園林建設蘇州公司一年多的艱苦努力,首期投入600萬元建造了既有古典佛韻又具現代氣息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齋堂、寮房及相關配套設施。原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親筆題寫了“香山寺”寺名和“大雄寶殿”殿名。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靈岩寺方丈明學大和尚任名譽方丈。此時,香山寺初具江南第一名剎規模。1995年底,張傢港市宗教局嚮香山寺正式頒發了《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1997年,明學大和尚委任法禪法師為香山寺監院。2004年11月,江蘇省佛教協會正式批準法禪法師擔任香山寺住持。
香山寺重建後,法禪法師帶領全體僧衆秉承佛教旨要,積極弘法利生,各項佛事活動規範有序。先後連續七年成功地舉行了大型水陸法會,受到了十方信衆的高度贊揚。多次被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來自江、浙、滬等地的信教群衆絡繹不絶,一年四季呈現出一派佛音縈繞、香火鼎盛的興旺景象。
為加快“兩個率先”的步伐,張傢港市人民政府、張傢港市旅遊管理局從2005年起對香山進行整體開發。香山寺抓住這一機遇,正在陸續興(擴)建寶塔、玉佛殿、千手千眼觀音殿、財神殿等相關配套設施。
如今,站在香山腳下嚮上仰望,翠緑叢中雲蒸霞蔚,殿宇生輝,佛音盈耳,美不勝收。香山寺正以江南名剎的雄姿屹立於祖國寺廟之林。成為鑲嵌在長江邊上香山之顛一顆璀璨的明珠。 |
|
【香山寺】 (寺名)在竜門山之陽,伊水之左,本為唐日照三藏之墓處,後因梁王之請立伽藍,敕為香山寺。危樓當溪,飛閣凌雲,石像七龕,浮圖八角,莊麗冠於天下。見賢首華嚴傳記一。 |
|
大香山寺 | 遊香山寺 | 古香山寺 | 鎮香山寺 | 香山寺村 | 寧波香山寺 | 耀縣香山寺 | 鐘情香山寺 | 香山寺二絶 | 送客香山寺 | 君到香山寺 | 晚歸香山寺 | 射洪縣香山寺 | 平頂山香山寺 | 宿香山寺石樓 | 遊竜門香山寺 | 重修香山寺畢 | 至香山寺報秀叔 | 春題竜門香山寺 | 從幸香山寺應製 | 香山寺休閑度假區 | 和希深避暑香山寺 | 送僧遊竜門香山寺 | 春日題竜門香山寺 | 香山寺石樓潭夜浴 | 郴江百詠並序·香山寺 | 到香山寺似僧能子良 | 晚歸香山寺,因詠所懷 | 答河南李士巽題香山寺 |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 | 郴江百詠並序香山寺 | 晚歸香山寺因詠所懷 | 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 | 五年秋病後獨宿香山寺三絶句 | 陪尹子漸申安禮宿香山寺 | 秋夜宿竜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幼成令問 |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 | 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 |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獨遊香山寺) | 舒員外遊香山寺數日不歸兼辱尺書大誇勝事…長句以贈之 | 秋夜宿竜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 | 秋夜宿竜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幼成令問 | 舒員外遊香山寺數日不歸兼辱尺書大誇勝事 | 舒員外遊香山寺數日不歸兼辱尺書大誇勝事長句以贈之 |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獨遊香山寺 |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