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 : 醫學心理學 : 心理學 : 公共關係學 : 宣傳輿論學 : 中藥材 > 首因效應
目錄
基本概念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着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産生的作用更強。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産生的影響作用。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註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學家認為,由於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着、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徵”。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它個性特徵,不管暴發戶怎麽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傢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裝不出來的。
  但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當初準備效力東吳,於是去面見孫權。孫權見到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幾分不喜,又見他傲慢不羈,更覺不快。最後,這位廣招人才的孫仲謀竟把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奇才龐統拒於門外,儘管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衆所周知,禮節、相貌與才華决無必然聯繫,但是禮賢下士的孫權尚不能避免這種偏見,可見第一印象的影響之大!
首因效應的理論解釋
  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面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産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産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着主導地位。近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曾經指出:“保持和復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註意和興趣的強度。”並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嚮,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係列行為。
  實驗心理學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决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後輸入的信息也起較大作用。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在原因。
  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嚮於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於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後面的信息,即使後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在生活節奏如同飛快奔馳的列車的現代社會,很少有人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瞭解、證實一個留給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如何把握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的産生與個體的社會經歷、社交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如果個體的社會經歷豐富、社會閱歷深厚、社會知識充實,則會將首因效應的作用控製在最低限度;另外,通過學習,在理智的層面上認識首因效應,明確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都衹是在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質的特徵基礎上而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認知中不斷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說,第一印象並不是無法改變,並不是難以改變的。
  對於這種因信息輸入的順序而産生的效應的現象,有種種不同的原因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構成腦中的核心知識或記憶圖式。後輸入的其他信息衹是被整合到這個記憶圖式中去,即這是一種同化模式,後續的信息被同化進了由最先輸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記憶結構中,因此,後續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屬性痕跡。另一種解釋是以註意機製原理為基礎的,該解釋認為,最先接受的信息沒有受到任何幹擾地得到了更多的註意,信息加工精細; 而後續的信息則易受忽視,信息加工粗略。
首因效應小故事
  ①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新聞係的畢業生正急於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不需要!”“那麽記者呢?”“不需要!”“那麽排字工人、校對呢?”“不,我們現在什麽空缺也沒有了。”“那麽,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着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緻的小牌子,上面寫着“額滿,暫不雇傭”。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着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達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這種“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學上稱為首因效應
  同樣,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
  ② 無獨有偶,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相貌偏見拒絶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憤怒的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臉孔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面孔負責。”雖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我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作用,因而必須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整飾自己的形象,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搭好臺階。
古往今來的首因效應
  《三國演義》中大才子龐統準備效力東吳,面見孫權。孫權見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見他目中無人,將其拒於門外。美國總統林肯也曾拒絶了一位朋友推薦的相貌不佳的人才,朋友責怪林肯說:“任何人都無法為天生的臉孔負責”,林肯卻反駁:“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面孔負責。”可見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
  一位心理學家對大學生應聘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兩個大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大學生甲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大學生乙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决策者對兩個大學生進行比較:誰更聰明?結果發現,决策者認為大學生甲更聰明。這就是心理學講的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與職場
  首因效應職場上到處可見:“新官上任三把火”、“早來晚走”、“惡人先告狀”、“先發製人”、“下馬威”...... 等,都是想利用首因效應占得先機。
  首因效應完全可以解釋這樣一種職場怪現象:有的人吃了相貌的虧,有的人卻占了相貌的便宜。這也是大學生求職前紛紛跑到美容院整容的原因之一。 相貌不佳者,其實根本不需要整容。一是去謀求不計較相貌的職業;二是學點心理學,任何事情都搶個先,占盡首因效應帶來的職場先機。
首因效應的應用
  首因效應就是說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實驗證明,第—印象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註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別、年齡、體態、姿勢、談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徵。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着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裏就存在着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衹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註重儀表風度,—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着幹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其次,要註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衹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既然在人際交往中有這樣一個首因效應在起作用,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它來幫助我們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銷:首先是面帶微笑,這樣可能獲得熱情、善良、友好、誠摯的印象;其次應使自己顯得整潔,整潔容易留下嚴謹、自愛、有修養的第一印象,儘管這種印象並不準確,可對我們的推銷總是有益處;第三使自己顯得可愛可敬,這一必須由我們的言談、舉止、禮儀等來完成;最後盡量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在對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會左右對方未來很長時間對您的判斷。
首因效應的啓示
  首因效應告訴我們,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實驗證明,第—印象是難以改變的。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別、年齡、體態、姿勢、談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徵。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註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註重儀表風度,—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着幹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其次,要註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衹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首因效應案例談與實驗
  案例:
  ① . 我在新學年接教新班級時。在上第一堂室外課前,按不同內容和教學要求,科學合理地佈置好場地、器材,並註意運用了色彩(器材或標志物的顔色)的搭配和圖形(場地佈置圖)的美觀。課的一開始,我以響亮、規範的口令,大方美觀的隊列動作在全體學生面前展現,同時加強課堂常規教育。讓學生明確:課上應遵守哪些常規,要求在整個教學練習中,學習態度端正,組織紀律觀念強、學練氣氛活躍,並深細緻地瞭解學生的情況,安排病體學生見習活動,使學生身心受益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思考:
  1、教師應如何給學生留下首因效應
  2、首因效應所起的作用如何呢?
  分析:
  首因效應是指第一印象對人以後認知産生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要受認知者的情緒、特點以及認知情境的影響。第一印象鮮明牢固,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對其威信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頭幾堂課的好壞印象特別深。同時,首因效應具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第一印象良好,學生眼中的教師形象是認真、負責的,這是首因效應産生的積極作用,可以在學生中産生一定的威信和可信度,並為今後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因效應適用範圍具有一定的時空限製。它包括師生初次見面,新學期第一次課,教師形象、教態、語言,課前準備,常規教育、動作示範,以及學生對練習內容的初次感知和嘗試等。前例中的教者重視了第一次室外授課的時機,他的課前準備、教態、語言、隊列動作示範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風嚴謹、要求規範、場地器材安排富有創意,對學生細緻、體貼。這種首因效果一方面使該教者在學生中確定了自然的威信,同時也潛移默化和影響學生自身的體育課行為,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運用首因效應,教師不僅要有認真負責的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和創新能力,而且還要善於對第一印象的管理和保持,使它持續不衰,使其積極的一面逐步形成"定勢"作用。
  ②.那天上午,馬鳴趕到鴻達公司參加最後一輪應聘,主考官正是鴻達公司的謝老總。臨到考試時間快要結束,馬鳴纔滿頭大汗地趕到了考場。謝老總瞟了一眼坐在自己面前的馬鳴,衹見他大滴的汗珠子從額頭上冒出來,滿臉通紅,上身一件紅格子襯衣,加上滿頭亂糟糟的頭髮,給人一種疲疲塌塌的感覺。謝老總仔細地打量了他一陣,疑惑地問道:“你是研究生畢業?”似乎對他的學歷表示懷疑。馬鳴很尷尬地點點頭回答:"是的。"接着,心存疑慮的謝老總嚮他提出了幾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馬鳴漸漸靜下心來,回答得頭頭是道。最終,謝老總經過再三考慮,總算决定錄用馬鳴。 第二天,當馬鳴第一次來上班時,謝老總把馬鳴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本來,在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我就不打算錄用你,你知道為什麽嗎?"馬鳴搖搖頭。謝老總接着說:"當時你的那副尊容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滿頭冒汗,頭髮散亂,衣着不整,特別是你那件紅格子襯衫,更是顯得不倫不類的,不像個研究生,倒像個自由散漫的社會小青年。你給我的第一印象太壞。要不是你後來在回答問題時很出色,你一定會被淘汰。"
  馬鳴聽罷,這纔紅着臉說明原因:"昨天我前來趕考時,在大街上看見有人遇上車禍,我就主動協助司機把傷員擡上的士,並且和另外一個路人把傷員送去醫院。從醫院裏出來,我發現自己的衣服沾了血跡,於是,我就回傢去換衣服。不巧我的衣服還沒幹,我就把我二弟的一件襯衫穿來了。又因為耽誤了時間,我就拼命地趕路,所以,時間雖然趕上了,卻是一副狼狽相……
  謝老總這纔點點頭說:"難得你有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不過,以後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千萬要註意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啊!"
  馬鳴的工作很出色,不出半年,就被升為業務主管,深得謝老總的器重。
  從以上求職的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印象"相當重要。有時候,"第一印象"可以决定一個人的前程甚至命運。心理學家給“第一印象”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專業名詞,叫做"首因效應"。"首因效應"體現在先入為主上。這種先入為主給人帶來的第一印象是鮮明的、強烈的、過目難忘的。對方也最容易將你的"首因效應"存進他的大腦檔案,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雖然我們也知道僅憑一次見面就給對方下結論為時過早,"首因效應"並不完全可靠,甚至還有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差錯,但是,絶大多數的人還是會下意識地跟着"首因效應"的感覺走。所以說,我們若想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別人的好感和認可,就應當給別人留下良好的"首因效應"。為此,我們初次與別人見面時,千萬要註重自己的衣着打扮,穿着要整潔,打扮應適度,言談舉止要得體,盡可能給別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有的人不諳此道,不太註重"首因效應",因此而吃虧。宗奇珍是某大學一年級的班主任。開學之初,他在學校大門口接待前來登記報到的新生。有一位名叫林子云的新生,報到時衣冠不整,頭上的帽子也歪到了一邊,站在桌前報出自傢名字時,左腿還一抖一抖地製造着"人造地震"。林子云留給宗老師的"首因效應"可以說是糟透了。宗老師想:這個學生肯定是一個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學生。於是,宗老師帶着不悅的心情,非常嚴肅地對林子云道:"請把你的帽子戴好,腿如果沒有病的話,請不要抖動!"
  面對這麽一個吊兒郎當的林子云,宗老師自然特別留意:他是否有逃課的壞毛病?是不是常在班上拉幫結派、打架鬧事?在選班幹部的時候,林子云根本不在宗老師的考慮範圍之內。幾個月過去了,宗老師纔發現這位林子云並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麽壞,他既不曠課也不打架,且遵守學校紀律,熱心為班上做好事,課餘時記日記、寫文章,還在校報上發表了幾首小詩呢!宗老師决定找林子云談一次話。經過交流,宗老師又瞭解到:林子云性情溫和,待人有禮貌,與同學的關係相處得十分友好融洽。他在報到那天之所以衣冠不整、歪戴帽子、左腿抖動,是因為他那天感冒了,又在長途汽車上顛簸了大半天,頭暈腦漲的。行車時,他把腦袋伸出窗外嘔吐,為了安全起見,他把帽檐兒拉嚮了一邊。下車後,他又沒註意自己的“光輝形象”,因此給班主任的"首因效應"太差,竟然成了老師密切"關註"的對象。鑒於林子云半年來的良好表現,第二個學期,宗老師讓他擔任了班幹部。後來證明,林子云幹得很出色。
  試想,假如林子云一開始就註重給老師一個良好的"首因效應",也就不至於成為班主任"監督"的對象,影響了自己的進步。
  一般來說,"首因效應"主要體現在衣着穿戴方面,其次纔是言談舉止。有的人生性散漫,懶得花大量時間去考慮自己的服裝。有時,一件外套一穿就是一個月,袖口和領子上積了一層厚厚的污垢,自己也習以為常,照樣穿着出門、上街、逛商店、會朋友甚至出席宴會。他們認為,服裝不過是遮體禦寒的工具,沒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去侍候它。這種想法全錯!要知道,一個人的服裝代表着這個人的形象,別人可以通過這個人的穿戴,推斷當事人的文明程度、精神狀態等,切不可等閑視之。
  比如,我們單位的方小姐就很看重自己的衣着,什麽場合穿什麽衣服都挺有講究:出席朋友宴會時,她愛穿莊重的長裙;與男友約會則穿青春活潑的短裙配外套;出門旅遊或上街購物愛穿幹淨整潔看上去精神利落的牛仔服;晴天愛穿粉紅色的毛衣,陰天則穿淺緑色的女式西服……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明快靚麗,無論是上班還是走在大街上,她都是人們心目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她漂亮而不妖冶,引人註目卻不張揚,男女同事都喜歡和她交往。
  當然,穿戴也不應當過分,要盡量大衆化。所謂大衆化,就是自己的穿戴不要與他人格格不入,否則,就容易使自己鶴立雞群顯得難堪。有位丁姓大學生,招聘進了某公司。他第一天去上班,有點緊張,為了增添自信,他把自己打扮得西裝革履,一身光鮮,滿以為這樣打扮,別人就會把他當做公司裏的老員工了。一上午無話。中午在公司餐廳吃午餐時,同事們微笑着問他:"你是新來的吧?穿得這麽整齊!"小丁羞紅了臉,他用眼睛掃了掃周圍的同事,衹見別人的穿戴都很隨意,衹有他穿着筆挺,仿佛要去參加什麽盛宴似的。他這纔感到有些後悔:過分的打扮使自己離群了。
  【實驗】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同看一張照片。對甲組說,這是一位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看完後讓被試者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徵。結果甲組說:深陷的眼睛藏着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組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遂,高聳的額頭說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志。
  【結果】這個實驗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勢,會使人在後繼瞭解中多偏嚮發掘對方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勢,則會使人在後繼瞭解中多偏嚮於揭露對象令人厭惡的部分。
古往今來的首因效應
  《三國演義》中大才子龐統準備效力東吳,面見孫權。孫權見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見他目中無人,將其拒於門外。
英文解釋
  1. :  primacy effect
包含詞
首因效應與職場首因效應的應用首因效應的啓示
首因效應小故事如何把握首因效應古往今來的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的理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