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053900 代碼:131124 區號:0318
拼音:Ráo Yáng Xiàn,Raoyang Xian
饒陽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距省會石傢莊市111.7千米。總面積573平方千米。總人口29萬人(2004年)。
全縣轄3個鎮、4個鄉:饒陽鎮、大尹村鎮、五公鎮、王同嶽鄉、大官亭鄉、留楚鄉、東裏滿鄉。縣政府駐饒陽鎮。
地勢平緩,西高東低。滹沱河自西嚮東流經縣境。年均溫12.2℃,年降水量510毫米。京九鐵路、肅衡公路過境。
漢置饒陽縣,1958年並入獻縣,1962年復置饒陽縣。
西漢高祖年間,饒陽始建縣,以縣南有饒河,故名饒陽。曾先後隸屬河間郡、幽州涿郡、博陵郡,唐朝初年,屬瀛州,後改屬河北道深州,宋朝初年,屬河北道西路深州,後改屬河北道東路深州,元太祖十九年廢深州,先後改屬南平州、河間帥府深州、真定路晉州,直至清朝雍正二年屬直隸深州,1912年為直隸省深州,1913年屬直隸省範陽道,後改屬保定道,1928年6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饒陽縣隸屬河北省,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饒陽縣屬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改屬石傢莊專區,1958年先後隸屬滄縣專區、天津市,1960年改屬石傢莊專區,1962年置衡水專區,饒陽縣改屬衡水專區,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屬衡水市至今。(根據“饒陽縣政府網站”)
1997年,饒陽縣面積573平方千米,人口28.2萬,轄3個鎮、4個鄉:饒陽鎮、五公鎮、大尹村鎮、留楚鄉、官廳鄉、王同嶽鄉、裏滿鄉。縣府駐饒陽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93413人,其中:饒陽鎮60255人,大尹村鎮23539人,五公鎮38711人,王同嶽鄉30128人,大官廳鄉41936人,留楚鄉59477人,東裏滿鄉39367人。
2002年底,饒陽縣面積573.8平方千米,人口28.43萬。轄3個鎮、4個鄉,19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饒陽鎮建新路37號。 |
|
饒陽縣地處冀中平原,總面積573平方公裏,人口30萬,耕地58萬畝,滹沱河自西嚮東從中部穿過,土地平坦,四季分明,自然氣候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北距京、津均240公裏,東臨秦、唐、滄開發區,西距省會石傢莊110公裏,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鐵路在饒陽設有三個客運站,石黃高速饒陽出口距縣境僅10公裏。
行政區劃
2002年底,饒陽縣面積573.8平方千米,人口28.43萬。轄3個鎮、4個鄉,19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饒陽鎮建新路37號。
饒陽鎮 鎮政府駐菜園村。面積88.6平方千米,人口3.79萬。轄37個行政村:菜園、良見、富村、圈子、端午、牛趙、思吉、邵傢、故城、君香、北關、南關、東關、西關、褚莊、官佐、李池、張池、朱池、白池、曹莊、鬍村、田莊、王村、羅屯、張鋪、段君道、孔君道、東支沃、西支沃、東草蘆、西草蘆、東北街、西南街、耿傢莊。
五公鎮 鎮政府駐五公村。面積66.2平方千米,人口3.71萬。轄21個行政村:五公、北馬、耿口、園子、南善、北善、宋橋、鄒村、高橋、沃地、王橋、南馬、賈張保、許張保、北張保、西張保、南張保、北官莊、南官莊、楊各莊、東送駕莊。
大尹村鎮 鎮政府駐大宮殿村。面積47.1平方千米,人口2.32萬。轄19個行政村:大宮殿、西王莊、留名佛、南流滿、北流滿、東何莊、東風莊、大王莊、南北岩、北北岩、大尹、婁莊、索莊、吾固、高村、鄭莊、張村、呂漢、大遷民莊。
王同嶽鄉 鄉政府駐王同嶽村。面積64.3平方千米,人口2.82萬。轄28個行政村:王同嶽、徐同嶽、葛同嶽、路同嶽、楊君道、一致合、李傢莊、馬長屯、北京堂、南京堂、程各莊、引各莊、劉苑、張苑、範苑、崔池、楊池、崔口、楊口、張口、段口、馬莊、聖水、橫頭、單鋪、寨子、辛莊、王莊。
留楚鄉 鄉政府駐留楚村。面積143.5平方千米,人口5.74萬。轄49個行政村:留楚、常安、屯裏、北合、西合、南合、東合、中合、合我、合方、合伯、合束、高邵、大邵、西尹、東尹、西崔、東崔、大齊、東段、西段、團裏、南岩、東韓、堤下、豆店、勝利、影林、肖店、北師欽、南師欽、中師欽、東留吾、北留吾、萇留吾、牛留吾、王留吾、趙留吾、西萬艾、東萬艾、東趙市、西趙市、南善旺、北善旺、北空城、南空城、東九吉、西九吉、流班寨。
大官亭鄉 鄉政府駐大官亭村。面積87.4平方千米,人口4.19萬。轄28個行政村:大官亭、小官亭、大何莊、北歧河、西歧河、東歧河、東劉莊、西劉莊、範婁李、東張崗、西張崗、西遷民、寺崗、孟崗、李崗、王崗、徐莊、姚莊、段莊、高口、套裏、河頭、萬裏、孔店、後鋪、前鋪、邢崗。
東裏滿鄉 鄉政府駐東裏滿村。面積76.7平方千米,人口3.84萬。轄15個行政村:東裏滿、西裏滿、大城北、西沿灣、張各莊、靳傢莊、大曹莊、南韓、北韓、固店、小堤、桑園、郭村、王屯、大送駕莊。 |
|
全縣共有6.7萬戶,總人口29萬,每平方公裏488.65人,分佈在全縣3鎮4鄉,197個行政村。饒陽縣歷來以農業為主,全縣農業人口26萬,城鎮人口3萬,居民以漢族為主,除漢族外,境內生活着蒙古族、回族、土傢族、滿族、壯族等16個少數民族,人口167人。 |
|
西漢高祖年間,饒陽始建縣,以縣在饒河之北,故名饒陽。曾先後隸屬河間郡、幽州涿郡、博陵郡,唐朝初年,屬瀛州,後改屬河北道深州,宋朝初年,屬河北道西路深州,後改屬河北道東路深州,元太祖十九年廢深州,先後改屬南平州、河間帥府深州、真定路晉州,直至清朝雍正二年屬直隸深州,1912年為直隸省深州,1913年屬直隸省範陽道,後改屬保定道,1928年6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饒陽縣隸屬河北省,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饒陽縣屬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改屬石傢莊專區,1958年先後隸屬滄縣專區、天津市,1960年改屬石傢莊專區,1962年置衡水專區,饒陽縣改屬衡水專區,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屬衡水市至今。 |
|
饒陽縣境屬黑竜港流域,地處華北平原,地表平坦,土壤疏鬆肥沃,有着豐富的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礦産資源。
土地資源:全縣有耕地5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8萬畝;
礦産資源:縣境內地下藴藏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地熱水、粘土等礦産資源。已探明地下儲有石油和天然氣的鄉村有留楚、合方、北流滿、大尹村、牛村等地;境內地下為石灰岩地層;2000米以下的熱水溫度可達60-70℃;縣內為海河衝積平原區,有着豐富的製磚瓦用粘土、砂土。全縣已開採粘土的磚瓦窯星羅棋布,年産建築用磚1.2億塊,瓦700多萬塊,從業人員達1800餘人;
水利資源:主要為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下滲形成的地下水及縣外流入境內的客水,平水年,水資源總量為12853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為3757萬立方米。 |
|
境內有省級公路41公裏,鄉級公路300多公裏,形成了鄉鄉通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京九鐵路貫穿全境並設有三個客貨站,通訊、電力設施齊全。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先後完成了一堤(護城堤)、兩場(影院廣場、火車站廣場)、三街(繁榮街、富強街、振興街)、四路(肅清路、饒安路、建新路、健康路)的標準建設與改造,目前,投資4300萬元完成了1200米的繁榮街改造工程,總投資2000萬元、總長1935米的迎賓綫改造工程,投資6600萬元、總長2000米的滹沱河超洪橋,投資4400萬元、總長18.7公裏的正港路,投資1800萬元、總長18.2公裏的滹沱河北堤油面路等工程正在進行施工。縣城城區規劃面積達到7.66平方公裏。並以此為依托,發展形成了五個商貿街,改變了縣城面貌,繁榮了全縣經濟。 |
|
毛萇
毛萇(?-?),西漢時饒陽縣南師欽村人。《漢書》儒林傳載:“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太平寰宇記》載:“萇,饒陽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饒陽縣志》載:“毛萇宅,在今饒陽縣師欽村。村南有臺,名詩經臺,相傳是當年毛萇講經之臺。"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大搞焚書坑儒,從此詩書奇缺。漢初,傳詩的有齊(轅固)、魯(申培)、韓(燕人韓嬰)3傢,都立於學官。毛詩(毛公)晚出,未得立。3傢遂絶,“獨毛公之學傳於後世。”《詩經》因為是毛公所傳,又稱毛詩,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來衹稱《詩》,漢武帝立《五經》後,纔稱《詩經》,與《周易》、《尚書》、《儀禮》、《春秋》並稱為《五經》,成為儒傢經典。《漢書》藝文志載:有毛詩29捲和毛詩故訓傳30捲傳於世。東漢末,鄭氏為其作箋。唐初,孔穎達為其作疏。《詩經》共40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總計305篇。
劉獻之
劉獻之(?-?),北魏時博陵饒陽(今留吾村)人,少時孤貧,曾受業於渤海程玄,以後博覽群書,成為北魏的經學家,當時被稱為“儒宗”。“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鹹决於獻之。”
劉獻之學問淵博,尤其精通《春秋》和毛詩,其弟子名聞魏齊。《北齊書?儒林傳》稱:“魏齊以來,通毛氏學者,多出獻之之門。”北齊名儒劉敬和、劉軌思就是他的學生,其影響涉及北周和隋唐。
劉獻之著有《三禮大義》4捲、《三傳略例》3捲、《毛詩序義》1捲,這些著作當時頗為流行。當他正註《涅磐經》時,未完成即去世。劉獻之有4子:放古、愛古、修古、參古。
《魏書·儒林傳》有劉獻之傳。
李義府
李義府(614-666),唐代饒陽人。後遷永泰(今四川????亭)。
唐貞觀八年(634年),劍南巡察大使李大亮因李義府有文才,奏表推薦,“對策擢第”,任門下省典儀。不久又升任監察御史館直學士。唐高宗時,任中書捨人。唐永徽二年(651年)加弘文館學士。不久又升任中書侍郎,賜爵廣平縣男。唐顯慶元年(656年)又兼任太子右庶子,進爵為侯。顯慶二年(657年)任中書令。竜朔三年(663年)升右相。後因罪流放崔州,乾封元年(666年)死於流放地,時年52歲。
李義府出身微賤,雖官居右相不得入士流。因此,他曾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並收天下舊志焚之。
李義府頗俱文才,唐太宗時曾受詔與他人共修《晉書》。唐高宗時,又3次受詔監修國史《唐史》。當時,和太子司儀郎來濟俱以文翰見重,時稱來李。李義府有文集30捲傳於世,又著《宦遊記》20捲,未完成即亡。
李義府雖官居右相,又有文才,但因他善於吹拍武則天,而對人笑裏藏刀,以柔害物,故時人稱之為“李貓”。
李義府有4子:長子李治,曾任率府長史;次子李津,任太子右司儀郎;三子李洋,曾任千牛備身;四子李湛,字興宗,6歲授周王府文學。唐中宗即位後,封李湛為趙國公。
李崧
李崧(?-908),五代時深州饒陽縣五公村人。其父李舜卿,任本州錄事參軍。李崧年幼時聰明過人,善寫文章。成人後,先任鎮州(正定)參軍。後封為興聖宮巡官,拜協律郎。後唐時為魏王繼岌掌書記。繼岌伐蜀時,李崧仍為掌書記。伐蜀回來後,任????鐵判官,後以內憂之因去職還鄉裏。範延光在鎮州時請李崧掌書記。後任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 契丹入侵雁門關時,李崧推薦石敬塘為將,以保太原。石敬塘得兵權後,自稱為晉高祖,率兵入京。李崧亂中藏於民傢。石敬塘召拜李崧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後來契丹滅晉,封李崧為太子太師。耶律德光曾說:“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可見對他的器重。後漢破契丹後,因李崧被契丹所重用,便收其田宅,將其賜給蘇逢吉,並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將其殺死,滅其族。宋朝初年,族侄李?P為其鳴冤,得以昭雪。其子李璨為常熟令,後調京師任著作佐郎,官至右贊善大夫。
李崧有《珍珠集》傳於世。
李昉(公元925——996年),字明遠,宋代饒陽人,舉進士,官拜平章事,主編《太平御覽》等書。
高源
高源(1214-1291),字仲淵,元代晉州饒陽人。其父(汝霖)在真定(今正定)為廉訪司照磨,在赴東平任職時遇盜被殺。高源年幼好學,特別孝敬母親。曾任齊河縣尹,去官10年,那裏的百姓還為他立碑。高源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在任江南浙西道僉事時,常州有一個叫馬恕的貪官,強霸民田,多有不法,高源得知後,上書彈劾。馬恕非常害怕,便賄賂權臣阿合馬,誣陷高源。高源被捕入獄。不久,忽然又把他釋放。原來,高源過去的鄰居們,大都是阿合馬的姻親,素知高源孝敬母親,並且知道他坐牢是冤枉的。都找阿合馬說:高源是個大孝子,不但我們知道,老天爺都清楚,所謂的罪狀並非事實,如果妄殺高源,有悖天意,是不祥之兆。阿合馬感悟,便把他放出來,重新委以重任,改任都水監。在任期間,他興修水利,開通惠河,百姓深得其利。後來任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不久去世,終年77歲。
田唯嘉
田唯嘉(?-?),字陸海。明代饒陽人。祖籍口外小興州,明初逃兵荒到北歧河村居住。其父田茂春死後葬於饒陽城東。清乾隆《饒陽縣志》所載“石人墓在東關外,墓前翁仲對立,其人與年代無考。”其實便是田茂春之墓。
田唯嘉幼年跟隨父親學習,萬歷年間先後中舉人、進士。初任河南省項城知縣,任職不到一年又調祥符縣。後來歷任江西道御史、山東道御史、監察御史。他“彈劾不避權貴,”因此曾被削職。崇禎初年,又被起用為應天府巡按,後來一直升到吏部右侍郎。在都城戒嚴時,因守正陽門有功,升任吏部尚書,加從一品服色,不久辭官回傢。李自成起義軍進京後,曾派兵攻占饒陽,委派了縣令。農民政權在饒陽存在40餘天,縣令便被田唯嘉等人殺害。清朝初年,曾被任命為刑部尚書,但他托病推辭。不久病故,葬於饒陽城東留吾村。
許佩堅
許佩堅(1908-1939),饒陽縣寺崗村人。他自幼聰明好學,成績出衆,從小就同情窮苦人。
1928年許佩堅前往北平牛欄山求學,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國民二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分配到84師32營任連長。在國民黨軍隊裏,普遍吃空名額、剋扣軍餉,當官的欺壓士兵,許佩堅非常失望,離開了國民黨軍隊。
1930年,許佩堅在北平結識了黃敬(曾是中共北方局負責人之一)、張化魯(抗戰前保屬特委負責人之一)、黃承宗(抗戰前保屬特委負責人之一),在黨組織的啓發誘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並於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九·一八”事變後,許佩堅回到饒陽,組織學生運動,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鼕,黨又派他到國民黨38軍做地下工作。他多次準確地為黨組織提供情報。1933年秋,他參加了馮玉祥、吉鴻昌組織的抗日同盟軍。古北口失利後,回到饒陽。恰遇範剋敏叛變,到處搜捕共産黨員,便又回到北平,住在前門外打磨場天達店,主要任務是聯絡國民黨29軍官兵,宣傳抗日和共産黨的主張,他不顧個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險,做了大量工作。
1934年1月的一天早晨,黃敬、許佩堅等人正在開會,國民黨憲兵3團的特務包圍了會議地點。黃敬立即組織大傢銷毀文件,分散轉移。當黃敬剛剛翻過後墻,兩個特務發現正要追趕,此時,許佩堅撲上前去,憑着年輕力壯,又會武術,一拳打倒一個特務,又飛起一腳踢倒另一個特務,掩護黃敬安全脫險,他卻被捕入獄。
1936年底西安事變後,中共保屬特委為組織河北地下抗日武裝,派劉俊生(肅寧縣人)趕往南京,做營救工作,不久許佩堅被保釋出獄。1937年初,奉保屬特委指示,許佩堅回到饒陽,與田同春、劉俊生等組織抗日義勇軍。
“七·七”事變前後,饒陽縣抗日義勇軍正式成立,許佩堅任軍長。為了充實這支抗日武裝,他到處奔走,宣傳抗日,鼓勵青年參軍。部隊很快由七、八百人猛增到3000餘人。接着,他帶領部隊剿滅了深縣土匪徐二黑,智取了獻縣土匪白七,改造了肅寧土匪曹志珍,嚇跑了武強土匪劉代峰,鎮壓了饒陽土匪甄會辰,為深、武、饒、安、獻一帶抗日工作打開了局面。
1937年鼕,這去武裝編為“河北抗日遊擊軍第一路軍”,許佩堅任總指揮。1938年夏,又編為晉察冀軍區獨立第四團,許任團長。他率團轉戰南北,在群衆中有“鐵軍獨四團”、“打不爛的獨四團”等光榮稱號。1938年11月,日軍在麯陽縣進行大規模的鼕季掃蕩,許佩堅指揮部隊與敵人巧妙周旋,運用策略牽着敵人鼻子走,先後進行了十八盤、白華山、娘子神、五丈灣等共30餘次戰鬥,勝利完成了反掃蕩任務。1938年12月,為了保衛山區根據地和分區機關,“獨四團”擔負了監視並阻止敵人進攻的任務,在麯陽縣與敵人進行了一個月不間斷的戰鬥。許佩堅曾親率部隊打過敵人前沿重要據點——黨城,攪得敵人日夜不安。後來日軍不斷增兵,準備與獨四團决戰。1939年1月(農歷臘月初八),部隊開始換防,由李金纔團接替他們。換防中,當二營、三營出發後,麯陽、定縣、唐縣3縣之敵數千人包圍了團部駐地,許佩堅在突圍中壯烈犧牲。犧牲時手榴彈環挂滿了手指,手槍子彈打光了,大槍折斷了,他全身十幾處中彈,9處刺刀傷。犧牲時年僅31歲。
解放後,許佩堅烈士的忠骨移葬在石傢莊華北烈士陵園。
李旭初
李旭初(1898-1940),饒陽縣官佐村人。他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歷任饒陽縣委委員、民運部長、縣農會主任等職。
1931年1月,他參加領導了有名的“小堤暴動”(亦稱小堤飛行集會)。對此,國民黨縣黨部恐慌萬狀,派出便衣特務和馬隊四處搜捕共産黨員,一些黨員被捕,有的被殺害。根據黨組織指示,李旭初暫時到邢臺躲避。形勢剛一好轉,他立即返回家乡,堅持鬥爭。
1931年鼕,他同葛孝乾在本村組織30餘名青年,成立了“平民學校”,以學習文化知識為掩護,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宣傳革命思想。他還利用唱戲的機會,登臺宣傳革命道理。1935年,根據黨的指示,他和葛孝乾在饒陽縣城內開了一個鹹菜鋪,實為共産黨的秘密聯絡站,當時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那裏召開。1938年農歷正月,他和葛孝乾組織了官佐及附近村莊農會。1940年農歷五月,調任冀中一專署秘書主作,到獻交縣執行任務。10日晨,在常三番村南同敵遭遇。當時敵衆我寡,撤退中,李旭初不幸胸部中彈犧牲,享年42歲。
王秀珍
·王秀珍(1918-1942),又名王緩、劉素敏,饒陽縣留楚村人。“七·七”事變後,19歲的王秀珍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積極參加了婦救會工作。由於她性格潑辣,鬥爭堅决,工作認真負責,村遊擊組成立後,被推選擔任組長。1939年,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40年秋,王秀珍等抗日骨幹去獻交縣開闢工作,她任七區婦救會主任。獻交縣係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邊緣地區,敵人控製很嚴,群衆基礎薄弱,但她毫不動搖,組織婦女送情報、掩護抗日幹部等,工作一直走在前列。
1942年初的一天凌晨,王秀珍和幾位幹部在張旺屯村與敵遭遇,敵衆我寡,民政部危急,他們决定撤離。撤退中,她不幸腿部中彈。其他人要扶她走,她堅决不肯。王秀珍艱難地爬到一個土坎下,嚮敵人射擊,一連打倒了幾個敵人,直到把子彈打光。伏在地上的敵人忽聽槍聲停了,咆哮着圍上來。日軍見是一個婦女,毫不介意地企圖將王秀珍搶上馬。王秀珍赤手空拳撲嚮敵人,抓得日軍滿臉是血。日軍急了,命令漢姦把王秀珍捆在馬上,王秀珍趁勢咬住漢姦的手。這個漢姦大叫一聲,順手一槍將王秀珍打倒,然後拳打腳踢,逼她供出抗日幹部情況。她一直厲聲大駡。敵人氣急敗壞,往她身上扔了一些玉米稭,澆上汽油,然後點燃。在熊熊烈火中,王秀珍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壯烈犧牲,時年僅24歲。
王育榮
王育榮(1901-1943),又名錦春,饒陽縣王橋村人。他出生於中醫世傢。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深縣中學,同年考取了河北大學醫科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廣東,在張發奎部隊任醫官。面對軍閥連年混戰、官僚魚肉百姓的局面,王育榮非常氣憤和失望,毅然離開部隊,回鄉從醫。
“七·七”事變後,王育榮堅决擁護中國共産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利用行醫之便,熱情宣傳抗日。1938年初鼕,冀中八路軍(人民抗日自衛軍)後方醫院從白洋澱轉移到饒陽一帶,王育榮立即參加八路軍,並將自己小醫院的藥品、器械獻給部隊。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參軍不久,即擔任冀中軍區後方醫院第四休養所所長。1939年7月,在完縣南清醒村成立了“冀中軍區衛生部手術隊”,王育榮為手術隊主任。同年3年,調衛生教導隊任教導員。1940年5月,調任衛生學校教務主任。1943年初,調任冀中軍區衛生部副部長。
王育榮曾和白求恩一道工作過,他認真嚮白求恩學習,積極工作。王育榮做外科手術十分利索,深得白求恩好評,說他是“具有國際水平的合格醫生”。當時,部隊很多醫生、護士技術較差,他就親自組織大傢學習,為培養醫護人員做了大量工作。
1943年4月,日軍集中大批兵力對唐縣、完縣一帶“掃蕩”,妄圖一舉消滅八路軍後方機關和醫院。當時,王育榮正帶領學員在楊傢臺後方醫院實習,得知敵情後,他立即把大傢分成幾個小組,隨同部隊轉移。部隊在完縣同敵人遭遇,夜間突圍中,他不幸在青虛山墜崖犧牲,時年42歲。
王育榮犧牲後,冀中軍區在神北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並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完縣(今保定市順平縣)。
田振青
田振青(1892-1963),老京劇藝人,藝名“七金子”,曾用名田振卿,生於直隸省滄州任邱縣大塢村一個農民家庭。他5歲喪母,隨打短工為生的父親到處漂泊生活。1899年父親續弦,7歲的田振青因不堪忍受繼母虐待,逃離傢門。後聽說饒陽縣辦有戲班,遂別離親人來到饒陽縣菜園村,開始了他的學藝生涯。田振青在戲班裏暗下苦功,並利用別人練功時,偷偷學會了拿大頂、翻跟鬥、耍槍舞棍等動作。後改學武生行當,經過4年的勤學苦練,他先於別人登臺演出。
1910年,田振青6年科班畢業,正式隨戲班演出大戲,他邊學邊演,趕廟會,唱野臺子戲,走遍了饒陽附近的村莊。1912年鼕,田振青為了繼續深造,離開戲班,到東北鳳凰城拜著名京劇藝人“七金子”學藝。
“七金子”原名徐x x,精通戲劇藝術,以飾關公、紅淨角色著稱,馳名於東北三省及京、津、滬等地。當他瞭解田振青的來意後,當即答應以朋友相處,將他一生的演技要訣、唱腔運用等絶技悉心傳授。還將他自行設計、縫製的莽袍、盔甲、關羽所使用的青竜偃月大刀贈予他,正式收田振青為徒。
1917年,田振青返回饒陽,重入原來的戲班當一般演員。後在其師兄的要求下,始將學得“七金子”之絶技表演於衆,從此,他的藝名大噪,被稱為“小七金子”、“七金子”。
1924年,田振青和科班師弟們組成戲班,遠走天津、北京、青島、上海等地出臺演出,甚受稱贊,“七金子”的藝名廣為流傳。一次,正在演出之際,一名被特務追捕的青年逃入後臺,田振青立即給他粉墨化妝,披上戲衣,使青年得救,據說,這位青年便是當年在上海搞革命活動的林鐵。
1939年,日軍侵占饒陽縣城,日偽數次請他出來演戲慶賀,田振青均以年大、腰有摔傷而未從,隱居在崔池村嶽丈傢,以農糊口。
1945年8月15日,日軍戰敗投降,全縣在鄒村開大會慶賀,田振青聯絡師弟衆人赴會演出。後田振青因腰部傷痛,攜妻在崔池村落戶。
建國後,他先後被聘到安平、肅寧、武強、獻縣、深縣、河間等縣去當教師。還在崔池村組織了一個京劇團,親自任教。
1953年,省文化部門數次派人到饒陽看望訪問田振青,肯定他一生為京劇作出的不懈努力,並被批準按老藝人看待,每月補助30元做生活費用,還被選為饒陽縣人民代表,出席了饒陽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1963年農歷十月初五,田振青因患腦溢血病,醫治無效病逝。享年71歲。
王潤蘭 (1913-1937)
1913年出生的王潤蘭是河北饒陽縣留楚村人,自幼愛好武。
1931年他考入了省立河間中學,在校期間他的各科成績都非常優秀
1934年王潤蘭離傢出走的時候,年僅21歲。他離傢出走後考入了國民軍三十二軍軍長商震在北平(北京)舉辦的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
1936年 第十一屆國際奧林匹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國派出了包括69位運動員的代表團參加了這屆比賽,王潤蘭靠自己出色的表現被選入了衹有4個人的拳擊項目代表隊。靳貴第和王潤蘭,分別參加了中量級和重量級拳擊比賽。在拳擊賽預賽,王潤蘭以2比1取勝,獲得了决賽權。這是中國代表團69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中第二個取得决賽權的選手。但是3天後,當决賽即將開始時,中國代表團領隊突然接到奧運會組委會通知,說王潤蘭在預賽時已判失敗,不能參加决賽。聞此通知,中國代表無比義憤,有些外國代表聞知此事亦紛紛表示聲援。在衆議聲中,領隊前往交涉,一拖兩天,幾經來往無一奏效。就這樣,在衆目睽睽的柏林奧運會上,由於國力的衰弱和政治的因素,組委會一些人公然顛倒黑白,剝奪了中國運動員的决賽權。參加完柏林奧運會回國後不久,王潤蘭就擔任了國民黨三十二軍補三團三營排長。抗日戰爭開始後,他與部隊積極投入戰鬥。
1937年9月14日,他率部隊在漳河北岸阻擊來敵,連戰4晝夜,負傷後堅持指揮作戰。9月21日拂曉,帶幾名戰士以集束手榴彈炸敵坦剋時,壯烈犧牲,國民政府國防部授予了他 “民族英雄”稱號,並且給了幾十塊錢的撫恤金。
ps:《集結號》薑茂纔原型
耿長鎖
耿長鎖耿長鎖(1900-1985),饒陽縣五公村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擔任五公村工會主任。
1943年饒陽發生旱災,加之日軍“掃蕩”,抗日軍民生活異常艱苦。中共饒陽縣委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提出“組織起來,生産渡荒”的口號,耿長鎖帶頭響應,組織4戶貧苦農民辦起土地合夥組。他們歷盡艱辛,辦組第一年就奪得好收成,不僅鞏固、擴大了合夥組,也為全縣樹立了榜樣。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報》以“耿長鎖領導的農業合作小組”為題,介紹了他們的經驗。從此,該組揚名全國,成為合作化的一面旗幟。由於他辦事公道,管理有方,農業合作小組越來越大,1951年春改為“耿長鎖農業生産合作社”。當年,他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1952年,耿長鎖作為中國農民蘇代表團成員,訪問了蘇聯。此後,除在大隊、公社和縣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外,還於1967年任衡水地區革命委員;1968年至1977年任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7年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1954年、1959年、1964年分別當選為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1969年、1973年、1977年分別當選為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耿長鎖的事跡名揚全國,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上級為照顧他工作,配給他一輛汽車。但他除工作非用不可外,從不輕易動用。大隊、生産隊種有果園和瓜園,瓜果成熟時,他很少前往。一次,他路過一瓜園,老農念及他日夜辛勞,遂摘一“老頭樂”(瓜名)給他,他謝絶了。此事曾在全縣傳為美談,對其他幹部教育很大。他廉潔奉公、實事求是,抵製了各種歪風。“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度被視為“黑旗”,受到衝擊。但對整過他的人,他一視同仁,從不搞打擊報復。
由於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保持了共産黨員的良好美德,使全村群衆團结一致,艱苦奮鬥,五公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1985年,耿長鎖病逝,享年85歲。
宋欣茹
宋欣茹(1912-1993),出生於西段村一貧苦農民家庭,後出嫁到常安村。1937年“七·七”事變後,她積極投身抗日工作,歷任村婦救會幹部、副主任、主任,並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宋欣茹以民族大義為重,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走傢串戶,積極宣傳抗日救國,並組織婦女做軍鞋、挖地道、動員參軍、救護傷員,被譽為“冀中平原一青鬆”、積極支前的“紅大嫂”。在日偽軍“掃蕩”的殘酷時期,她冒着生命危險親自救護了身受重傷的縣婦救會幹部孟惟訓。
饒陽解放後,宋欣茹帶領群衆積極進行土地改革,受到貧苦大衆的擁護。建國後,擔任常安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群衆,堅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由於工作突出,1957年宋欣茹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63年,饒陽遭受特大洪災,常安村地處河套,地勢低窪,受災尤重。緊急關頭,她冒着生命危險,搶救集體財産和遇難群衆,被評為“河北省抗洪模範”。
為了改變生産條件,她帶頭參加生産勞動,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戰勝了一個個自然災害,奪取了一個個豐收年,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使常安村成為全省農業戰綫上的先進單位。宋欣茹也先後兼任留楚公社黨委副書記、中共饒陽縣委委員、中共衡水地委委員、地區婦聯副主任、河北省婦聯常委、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還3次獲得國傢金質奬章,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多次榮獲縣、地區、省、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並當選為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榮譽面前,她謙虛謹慎,始終保持了一個普通農民的本色,生活從不搞特殊。其獨子在武漢市工作,生活條件優越。他不忍母親一人在傢,多次勸她去武漢共享天倫之樂。宋欣茹卻不願離開家乡故土和她為之奮鬥的事業。晚年,她體弱多病,仍日夜操勞,最後時刻仍念念不忘黨的工作。
1993年,宋欣茹病逝,終年81歲。 |
|
山西移民
饒陽有個古老的傳說: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省洪洞縣老槐樹底下遷來的。據史志記載:明代,曾於洪武二年(1369年)從山西榆次、永樂二年(1404年)從山西省洪洞縣兩次遷民至饒陽,建70餘村。
遷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原各省長期遭受兵禍,造成赤地千裏,人煙稀少。蒙古以異族人在中國建立了元朝帝國,對待漢人極其殘暴。到了元朝末年,禁止漢人持兵器。大臣巴延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漢人幾乎無生存之地。為了死中求生,潁州人劉福通首先起義,河南、兩淮、山東從義之民在劉福通領導下與元兵决戰,奮鬥13年之久,蘇北、皖北、豫、魯之災民死亡十之七八,造成“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裏無人煙”的景象。
劉福通失敗後,元朝諸王將領各懷異志,內訌遂起,復在河南、山東、晉東、晉北、關中等地展開爭奪城地的大混戰,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告終。
在為時16年的戰亂中,兵無糧草,殺老弱為食。百姓流亡幾盡,北京收埋屍體20萬。加之黃河屢次泛濫决口,百姓死亡難以計數,造成了“有田無人種,有路無人走”的慘景。
而山西當時是蒙古貴族名將察汗特木耳及其子擴特木耳(王保保)的根據地。利用山河之險統治嚴厲,社會比較安定,因之山西人口增長較快,而流入難民亦多,形成人稠地狹的地區。
朱元璋取得政權後,首先招募流亡,恢復社會經濟,而淮北、河南、河北等處成為恢復的主要地區,故遷山西民以實之。
山西移民之中,以洪洞與附近地區之民為多,因地區集中,交通方便,故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被遷群衆在起程時,便將目前的大槐樹以及樹上的老鴰窩入於眼、印於腦,指為告別家乡的紀念。
註:古大槐,相傳為漢槐,樹身數攬,濃蔭蔽數畝,因歷年久遠,心枯枝老,被風吹折,現為第二代大槐樹。傳說是古大槐樹北引根上發芽長大的。現蜂蟲穴居,孔隙滿身,幹枯於右旁。
縣城兩個十字街
明朝末年,吏部天官田唯嘉的生母趙氏一命歸陰(註:田唯嘉之父田茂春已去世13年),吉擇閏十一月十日,田唯嘉之母與其父合葬於城東新墳(註:田傢祖墳在北歧河村)。按照封建教,田唯嘉回鄉守喪3年,以盡孝義。田唯嘉回鄉守喪,就住在城裏大十字街東田府裏。田府以東是縣衙門,以西是城隍廟。縣太爺每去城隍廟求神拜佛,都要經過田府門口。按官場慣例,縣太爺是一縣的父母官,他路過田府門口,田唯嘉要出來低着頭迎接縣太爺。而田唯嘉比縣太爺的官大,縣太爺要給田唯嘉叩頭,跪着通過田府門前。
日子一長,縣太爺心想:一個縣太爺總在人傢面前叩頭、跪行,有失縣太爺的威風,一次兩次還可以,要3年哪!那可怎麽辦呢?縣太爺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我何不另開一條街,不過你田府之門。於是另開了一條新路,這就是今天饒陽舊城小十字街。從此以後,縣太爺出了衙門口嚮西走一段路,拐和南行(今黨校東),再嚮西行(今黨校門前街),過了小十字街,一直往西再嚮北,繞道去城隍廟進香。從此,縣太爺再不叩頭、跪行了。
詩經臺
秦並六國,統一天下。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其中一項就是“焚書坑儒”。到了漢朝,出現了很多以口頭傳授《詩經》而聞名的大師,毛萇就是其中的一個。諸傢中,獨毛公(時人尊稱毛萇為毛公)之學傳於後世。
漢初,毛萇在自己的家乡今南師欽村建了一個臺,名叫詩經臺。毛萇在此臺上給學生講授《詩經》。村莊以臺得名叫詩經,後世訛傳為師欽,又以方位分為南、北、中師欽3個村莊。
毛萇在家乡講詩經聞於世,被河間獻王徵為博士。後來毛萇就到了河間,所以河間有毛萇宅、詩經臺、詩經村和毛公墓。
《漢書?儒林傳》載:毛公,趙人。為河間獻王博士。戰國時饒陽屬趙,故曰趙人。而河間屬燕地。《太平寰宇記》曰:“萇,饒陽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饒陽縣志》載:毛萇宅,在今師欽村。可見毛萇確係饒陽人。
門神爺鞭打 東 羊
唐貞觀年間,滹沱河泛濫,饒陽北鄉成為澤國。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大搞貞觀之治,一聽報災,火冒三丈,立即派身邊的大將尉遲敬德(註:尉遲敬德,民間傳說中的門神爺)巡視治理。敬德是個火性子人,一到饒陽,聽到人們傳說河裏有衹 羊東 羊作怪,於是他晝夜守在滹沱河邊。一天午時,羊東 羊又在興風作浪,尉遲敬德掄鞭就是一下子,沒有打死它,衹是打下了一個羊角。從此,滹沱河因羊東羊作怪,在南到冀州(今冀縣),北至安平饒陽一帶地方滾來滾去,危害人民財産。
楊六郎大擺牤牛陣
北宋時期,我國北方契丹族逐漸強盛起來,並建立了國傢?D?D遼。遼國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他們經常侵擾北宋的邊疆,成了北宋王朝的北方勁敵。由於遼兵的侵擾,北方邊境一帶人民的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以楊傢將為代表的北宋將領,前赴後繼,徵戰疆場,以捍衛邊疆,保護邊疆人民的生命和財産、發展農業生産,做出了積極度貢獻。因此,得到了人民群衆的擁護和愛戴。至今在民間還廣泛流傳着楊傢將抗擊遼兵入侵的歷史故事。其中牤牛陣和空城計,就是楊六郎大敗北國韓昌的兩個故事。
有一次北國大將韓昌帶兵侵入瀛州(今河間),並包圍了瀛州城。八千歲趙德芳也被睏瀛州城,形勢很危險。正在危機之時,事有湊巧,楊六郎販賣牛到此,八千歲立即召見楊六郎尋問計策,楊六郎獻計,擺下了牤牛陣。這就是歷史上用動物參戰,戰勝強敵的一個典型戰例。
因為要牤牛參戰,必須馴練,衆多的牤牛要吃草料。於是下令,周圍各縣募集黃豆、幹草供應前方。當時饒陽縣東南鄉有個姓肖的乘機在通往瀛州的官道旁開了一個店,專門賤買貴賣黃豆,牟取暴利,發了橫財。又擴建店房,後來又有一些生意人搬來,形成了一個小村,起名肖店。
楊六郎的空城計
北宋時期,在今饒陽東部南北空城一帶發生一場激烈的戰爭。戰爭的雙方:一方是遼國大將韓昌帶領侵略軍,另一方是北宋王朝派楊六郎領兵抵搞外族入侵。
遼國大將韓昌帶領上萬人馬,氣勢洶洶,長驅直入。正當韓昌不可一世時,北宋王朝派能徵貫戰、屢建戰功的楊六郎帶領精兵,在今南北空城一帶擺下一個空城計。韓昌中計,被四面埋伏的宋兵殺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滅。韓昌僅帶領身邊幾百人衝出重圍逃走。當地人民為了歌頌愛國將領楊六郎,就以他擺空城計的地方名為空城村,後世分為南、北空城兩個村莊。
竇爾墩偷驢
饒陽縣大官亭村,古名蔡傢莊。後世因在村東官道上修了一個亭子,招待來往官吏,改名為大官亭。
蔡傢莊有位姓蔡的老人,武術高強,身體健壯,經常與兒子一起練功夫。因此,他們父子在周圍遠近村莊出了名。明末清初時,有一天竇爾墩(《三俠劍》小說主人翁之一)深夜來到這裏,去蔡老頭傢偷驢,恰巧被外出回傢的蔡老人的兒子發現了,兩個人動起手來,三下五除二,竇爾墩被打翻在地。正在這時,蔡老人也被驚醒,出來喊住了兒子,問明情況,纔知偷驢者是江湖上有名的竇爾墩,於是便放了他。竇爾墩感恩不盡,心甘樂意拜蔡老人為師,從此以後,竇爾墩跟着師傅學藝多年,但蔡老人囑咐竇爾墩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說他的姓名。所以,至今竇爾墩這個師傅叫什麽,一直沒有人知道。
糟糠情
漢代曾發生過王莽(實為王郎)趕劉秀的故事。當時,劉秀力量薄弱,被王郎一路追殺,由北嚮南日夜奔逃。戰鬥中,劉秀手下有個叫宋弘的大將不幸負傷。當逃到饒陽境內時,宋弘實在走不動了,而後面追兵又緊,怎麽辦呢?劉秀沒辦法,衹好將宋弘托咐給鄭莊一戶姓鄭的人傢養傷。
姓鄭的這戶人傢很同情劉秀,而且非常善良,待宋弘親如傢人,端茶送水,好吃好喝,很是周到。特別是鄭傢女兒,長得雖不很漂亮,但為人正派,聰明大方,待宋弘像親兄弟,煎湯熬藥,問寒問暖,關情備至。宋弘非常感動。日子一長,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宋弘傷好後,兩人便結為夫妻。
後來宋弘跟隨劉秀南徵北戰,屢立戰功,終於幫劉秀得了天下。
劉秀當了皇帝後,萬事如意,衹有一件事使他放心不下:劉秀有個姐姐,早年喪夫,整日悶悶不樂。劉秀多次派人給她提親,說一個又一個,姐姐就是不滿意。後來,劉秀得知:姐姐看上了宋弘。他想,我是皇帝,這點事還不好辦?再說,宋弘的妻子鄭氏年齡大且不說,那模樣和姐姐一比就差多了,便派人嚮宋弘提親。誰知宋弘聽後卻說:“糟糠之妻不下堂。“來人將宋弘的話嚮劉秀稟報後,劉秀深為宋弘的為人所感動,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對他更加看重。從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便不逕而走。
聖水的傳說
話說劉秀集合起人馬,乘追兵回城吃飯的機會,慌忙嚮西南方向奔去。也不知走了多少時間,來到了一個村莊,看見了一個村姑正在井臺上打水,於是劉秀的人馬喝起水來,井雖不大,但水很旺,千軍萬馬喝了半天,井水也不見少。當時人們認為是皇帝之福。因此,這個村起名叫聖水。
相傳劉秀坐皇帝後,念念不忘河北之難。一日他想起那位村姑,多虧了她,使我和部下喝到了水。於是下詔為村姑修廟。因為監修官是安平人,衹在饒陽聖水村建了一個小聖姑廟,而在安平縣大興土木,修了聖姑臺,臺上又建了一個大聖姑廟。
註:此聖水傳說有牽強附會,現將典故出處附於下,以正視聽。
《魏書.地形志》載“安平有樓,女貴人神。”《太平寰宇記》載“安平城北有臺,俗謂之神女樓。”安平舊縣志《人物志》載“聖姑姓郝氏,字女君,耆宿相傳,周末時,本郡節政通玄裏會渦村人也。……及笄,父母欲嫁之,女君曰‘無昆季備養,一旦適人,反貽其憂。’堅辭不許。其父偶值疽發背,醫莫能效。女君憂惶,每夕緻禱於北辰之下,時復吮其穢惡。或勸之曰‘若是,恐有害於汝。’女君答曰‘願父病愈,以身代之,寧是之避耶?’未幾,果愈……”《寰宇記》載“一日,女君與鄰女樵采滁滱二水之間。鄰女還,言‘見車馬自水中出,迎姑,姑忽不見。’人謂姑仙於水府矣,立祠祀之。後漢更始之亂,光武為蕭王……為王郎窘促,走經博陵,抵會渦村,人馬渴甚。有女行道上,肩荷桶二,以水至前,衆爭飲之。女棄桶負杖走。侍從百餘騎飲水,水自器旋盈。飲人馬足,不竭,視女,不知所在,衆以為神。已而出祠下,見姑像與女肖,前杖在焉。王大驚,後即位,思囊日郝女君以水濟人馬之功,賜以‘孝感聖姑’之號,故立廟於城北焉。”
以上記述不難看出,安平聖姑廟立祀之早,遠溯周末。這在國內寥寥可數,穿越時空的張力讓人震驚。發願之始,並非為感念蒼生大神、星宿列仙,而是為表彰一介善良而又年輕的女子的孝行、善行。其源於民間發自百姓的親和力、感召力使人仰慕、追思。作為布衣之神的女君從遠古走來,她身上折射的樸素的力量、善良的品性、惠濟萬民的宏德大度在安平廣袤的原野上生生不息。
饒陽“三橋”
劉秀帶領人馬,從引駕莊(今引各莊)、乘駕莊(今程各莊)起身,兼程前進,來到了今高、宋、王3橋村北。那時這一帶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嚮的滹沱河去流,擋住了劉秀人馬的去路。劉秀聽兵士報告,急忙從轎裏鑽出來,觀察了一下地形地物,忽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主意。於是他把隊伍集合起來,做了簡短的動員,講明了他的想法和打算,兵士們一聽有辦法過河,都喜笑顔開,異口同聲地稱贊劉秀的才能和智慧,七手八腳地搭起橋來,不大功夫,就用柳枝搭成了一座橋,人馬順利地渡過了河。
人們為了紀念光武帝劉秀中興之際曾搭柳枝橋,故村名為柳枝橋村。明代燕王造反時該村殺的衹剩一個老姑娘和高、宋、徐3個男孩。後來建了3個村,分別叫高柳枝橋、宋柳枝橋、徐柳枝橋。解放前每到清明節,宋、徐、高姓還到老姑墳上掃墓祭祖。燕王朱棣坐皇帝後,遷山西洪洞縣民充實京畿,王氏遷入徐柳枝橋,因王氏傢大戶大,遂改徐柳枝橋為王柳枝橋。這就是今天五公鎮宋橋、王橋、高橋3個村莊的來歷。
桑樹林劉秀歇腳
在今桑園村一帶,古時是一片桑樹林。劉秀的人馬搭柳枝橋過河以後,馬上構築工事,以防追兵。這時探馬來報,王莽追兵已回薊州。劉秀這纔鬆了一口氣,這一鬆氣不要緊,疲勞之感也就上來了,衹覺兩腿發酸,肚空口渴。於是劉秀下令,停止前進,就地休息。人馬就在桑樹林中暫時休息,有的坐下就打起盹來,有的躺在地上就睡着了,也有的人餓得實在受不了,爬到桑樹上摘桑椹充饑。臨走時,劉秀提筆寫了一個牌子,上書“桑園”二字,挂在桑樹杈上。後來人們就把桑樹林旁一個小莊起名叫桑園。
《鍘美案》與陳世美
戲劇中有一出《鍘美案》,300多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陳世美成了喜新厭舊、忘恩負義的代名詞。
這是戲劇,但不是歷史。歷史上確有陳世美其人,他不僅不是一個喪盡天良的小人,而且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縣太爺。
陳世美,字熟美,原名陳年𠔌,祖籍直隸(今河北南宮縣)。從其祖父起定居均州(今湖北省均縣)。陳世美曾遊學京師,遂以順天府籍舉進士,被授直隸饒陽縣知縣,後調刑部主政,再升郎中。那麽為什麽又出現了《鍘美案》呢?事情得從陳世美在饒陽做知縣說起。
陳世美做了知縣後,他的同窗好友從湖北均州找到饒陽,想求個一官半職。陳世美盛情款待,就是不提安排官職的事。一晃半個多月過去了,陳的同窗好友生了氣。認為陳世美做了官忘了知己,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在回傢的路上他越想越恨陳世美,於是就編寫了一本《鍘美案》,以泄私憤。他拿着寫的東西,找出版商出版。出版商一看他寫的東西是糟踏本朝縣太爺的,不敢接收,並建議他改一下。於是他假托陳世美是宋代人,而且由大名鼎鼎的包公審其案,就這樣出版了。不久,又被搬上舞臺,正式演出,將陳世美醜化成了一個人人唾駡的小人。
陳世美的同窗好友,洋洋得意回到湖北均州。一進傢門,他的父母便嚮他訴說了陳世美為其傢蓋了新房,並囑咐他奮發嚮上,力爭早日中舉等事。聽了父母之言,這位好友纔恍然大悟,原來陳世美是一片好心。想到自己寫的《鍘美案》已正式出版,無法輓回,後悔莫及。
崇慶班的“護身符”
清末民初,大遷民莊的崇慶班是省內有名的戲劇班社。該班演出範圍越來越大,遇到的麻煩也越來越多。為了減少麻煩,班主常相庭的親戚南皮縣張之油將一對御賜宮燈送給崇慶班。一次,崇慶班在河間演出,因為開戲前沒到衙門拜訪知府大人,知府便找了個錯在戲箱上都貼了封條。領班的慌了神,騎馬急馳回到傢中,嚮班主報告此事。常相庭笑着說:“你把這對宮燈帶去,挂在臺口上,按時開戲,我叫這個小府官跪着來見你。”領班星夜趕回河間。第二天,在臺口上挂起宮燈,扯掉戲箱上的封條,早早開了戲。知府聽到開戲的鑼鼓聲,大發雷霆,帶領人馬蜂擁而來,揚言要捆他們一串。但他走到劇場,看到臺口上挂的宮燈上有禦印和“如朕親臨”四個大字後,立刻傻了眼,急忙滾鞍下馬,嚮宮燈頂禮參拜,然後灰溜溜地回衙了。第二天,派人拿着請柬把領班的請到府上,盛情款待賠禮講和了。後來,崇慶班在河北省南部演出時,也曾被縣官扣箱強迫延期演出。但這次領的心裏有了底,又把宮燈挂起來,並親自找到衙門,對縣官說:“老爺,我們正愁沒有臺口演戲呢,好,我們也不要錢,管吃就行,我們給你唱一年。”縣官一聽,不知領班的葫蘆裏賣的什麽藥,當他得知臺口上挂起御賜宮燈時,纔知道找了麻煩,趕緊擺宴講和。 |
|
饒陽縣地處冀中平原,總面積573平方公裏,人口30萬,耕地58萬畝,滹沱河自西嚮東從中部穿過,土地平坦,四季分明,自然氣候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北距京、津均240公裏,東臨秦、唐、滄開發區,西距省會石傢莊110公裏,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鐵路在饒陽設有三個客運站,石黃高速饒陽出口距縣境僅10公裏。 |
|
2002年底,饒陽縣面積573.8平方千米,人口28.43萬。轄3個鎮、4個鄉,19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饒陽鎮建新路37號。
饒陽鎮 鎮政府駐菜園村。面積88.6平方千米,人口3.79萬。轄37個行政村:菜園、良見、富村、圈子、端午、牛趙、思吉、邵傢、故城、君香、北關、南關、東關、西關、褚莊、官佐、李池、張池、朱池、白池、曹莊、鬍村、田莊、王村、羅屯、張鋪、段君道、孔君道、東支沃、西支沃、東草蘆、西草蘆、東北街、西南街、耿傢莊。
五公鎮 鎮政府駐五公村。面積66.2平方千米,人口3.71萬。轄21個行政村:五公、北馬、耿口、園子、南善、北善、宋橋、鄒村、高橋、沃地、王橋、南馬、賈張保、許張保、北張保、西張保、南張保、北官莊、南官莊、楊各莊、東送駕莊。
大尹村鎮 鎮政府駐大宮殿村。面積47.1平方千米,人口2.32萬。轄19個行政村:大宮殿、西王莊、留名佛、南流滿、北流滿、東何莊、東風莊、大王莊、南北岩、北北岩、大尹、婁莊、索莊、吾固、高村、鄭莊、張村、呂漢、大遷民莊。
王同嶽鄉 鄉政府駐王同嶽村。面積64.3平方千米,人口2.82萬。轄28個行政村:王同嶽、徐同嶽、葛同嶽、路同嶽、楊君道、一致合、李傢莊、馬長屯、北京堂、南京堂、程各莊、引各莊、劉苑、張苑、範苑、崔池、楊池、崔口、楊口、張口、段口、馬莊、聖水、橫頭、單鋪、寨子、辛莊、王莊。
留楚鄉 鄉政府駐留楚村。面積143.5平方千米,人口5.74萬。轄49個行政村:留楚、常安、屯裏、北合、西合、南合、東合、中合、合我、合方、合伯、合束、高邵、大邵、西尹、東尹、西崔、東崔、大齊、東段、西段、團裏、南岩、東韓、堤下、豆店、勝利、影林、肖店、北師欽、南師欽、中師欽、東留吾、北留吾、萇留吾、牛留吾、王留吾、趙留吾、西萬艾、東萬艾、東趙市、西趙市、南善旺、北善旺、北空城、南空城、東九吉、西九吉、流班寨。
大官亭鄉 鄉政府駐大官亭村。面積87.4平方千米,人口4.19萬。轄28個行政村:大官亭、小官亭、大何莊、北歧河、西歧河、東歧河、東劉莊、西劉莊、範婁李、東張崗、西張崗、西遷民、寺崗、孟崗、李崗、王崗、徐莊、姚莊、段莊、高口、套裏、河頭、萬裏、孔店、後鋪、前鋪、邢崗。
東裏滿鄉 鄉政府駐東裏滿村。面積76.7平方千米,人口3.84萬。轄15個行政村:東裏滿、西裏滿、大城北、西沿灣、張各莊、靳傢莊、大曹莊、南韓、北韓、固店、小堤、桑園、郭村、王屯、大送駕莊。 |
|
金絲雜面
饒陽金絲雜面是饒陽縣著名特産,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為清宮貢品,民國期間,仇傢金絲雜面曾獲孫中山先生頒發的奬狀,並在天津國貨展覽會上以“製作精良、品質尚佳”榮獲二等奬。金絲雜面配料考究,製做精細。成分主要為緑豆面、白麵、雞蛋白、白糖、芝麻、香油等6種材料。因雜面細如絲、色金黃故名“金絲雜面”。因配料科學、味道鮮美、清香適口、獨具風味、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一直暢銷不衰。目前,饒陽金絲雜面年産達3萬多公斤,生産廠傢80多個,以仇氏正宗金絲雜面及沱陽金絲雜面規模最大。
饒陽金絲雜面食用範圍廣泛,細條做雜麵湯,每250g做10-15碗,中條雜面用來涮羊肉,無糖雜面可作為糖尿病人和高血壓患者的輔療食品,機製雜面做炒雜面、燜雜面、涼撈雜面等多種食法。
豆腐腦
饒陽豆腐腦的創始人韓玉在饒陽城關以賣豆腐腦為生,早在清代光緒年間,因他投料考究,已成為饒陽地區遠近馳名的風味食品。韓玉的操作方法是用雞和豬肉熬湯,然後放入桂皮、丁香、茴香、大料,再加入炸醬。一直煮到雞肉酥爛,湯味醇厚不膩為度。吃時碗內盛上鮮嫩的豆腐腦之後再澆上熬好的鹵湯,加上點辣椒油、香油、芫荽,當一碗香噴噴、鮮滋滋、軟酥酥的獨具風味的豆腐腦放在食客面前,未吃便讓人垂涎了。
當韓玉故去之後,由他的外甥閆福祥繼承。並於1934年偕其子閆海亭來津,在西關大街中間北側租了一間門臉房賣起了饒陽豆腐腦。不久,因其豆腐腦獨具特殊風味,當食客們品出與其它豆腐腦的味道截然不同時,深受天津市民的贊許,生意迅速興旺起來。並在解放後於1949年2月擴充了門臉,1956年歸入國營行業,並於1958年天津食品展覽會上被評為我市優質食品。
後來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新食品——饒陽熏腸,因為它的特殊風味,並做到色、香、味別具一格,熏料打破了別人用糖熏的技術,他們用鬆、柏木的鋸末,所以熏出來的肉腸具有鬆柏木香的味道,並讓蒼蠅聞味不落、不發粘、外焦裏嫩、易保存,五六天不變質(因那時還沒有冰箱面市,夏天均在自然條件存放,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質量保證)。因此,饒陽熏腸的高質量而被評為市級優質食品。
河北饒陽縣,豆腐腦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饒陽豆腐腦用料達14種之多,有黃豆、饒陽黑醬、面粉、豬油、豬肉、茴香籽、大料、醋、雞、韭菜、桂皮等。作工精細,分浸豆磨漿、配製佐料、配製吊湯和鹵湯等。宜在春秋兩季食用。先將水豆腐盛入碗內,再放入面筋片、韭菜、香油,澆上配製好的鹵湯。該小吃營養豐富,含有40%的植物蛋白質,且吃起來味道鮮美,久吃不膩。 |
|
- n.: Raoyang County
|
|
饒陽 |
|
|
|
饒陽縣醫院 | 饒陽縣中醫院 | 饒陽縣婦幼保健站 | 饒陽縣路興鐵路電務器材廠 | 河北省饒陽縣民樂棉紡織廠 | 河北省饒陽縣燕陵棉紡織廠 | 河北省饒陽縣印染廠 | 河北省饒陽縣津饒印染廠 | 河北省饒陽縣棉紡廠 | 河北饒陽縣大尹村第一工藝廠 | 河北省饒陽縣五公鎮紡織機械廠 | |
|
|
大尹村鎮 | 饒陽鎮 | 五公鎮 | 王同嶽鄉 | 留楚鄉 | 大官亭鄉 | 東裏滿鄉 | 同嶽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