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飲食 > 風雨橋
目錄
No. 1
  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幹、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No. 2
  風雨橋(wind-rain bridge)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幹、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簡介】
  風雨橋亦稱花橋。是侗族的一種交通風俗。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多建於交通要道。方便行人過往歇腳,也是迎賓場所。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築成,靠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橋面鋪板,兩旁設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竜。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歷來由民衆集資、獻工、獻料建成,橋頭立石碑,鎸刻捐資、獻工料者姓名,建造風雨橋現已成侗鄉的一項公益事業。
  【具體介紹】
  實用價值
  風雨橋,為侗族建築“三寶”之二。風雨橋又稱花橋,亦叫福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擡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遊廊宛如長竜。遊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竜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製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風雨橋,也是侗族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不過在衆多的風雨橋中,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這種風雨橋於長廊頂部竪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少的有三層,多的達五層。橋身莊重巍峨,如巨竜臥江,氣吞山河,十分壯觀。橋面兩側有精緻的欄桿和舒適的座位,可供人們憩息。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據傳,風雨橋建在溪河上不僅僅是給人們交通提供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建造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係木料鑿榫銜接,橫穿竪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幾處不同的風雨橋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衊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
  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座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鬆木鋪墊,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擡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豔,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新昌風雨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東南約40公裏的巧英鄉上三坑村,在舊時三涇至寧海的古道上。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今存風雨橋,木拱橋,橋而上有橋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涼聚談。橋長16.8米,寬4.78米,水底至橋廊檐高8.13米。橋廊用36根木柱支撐,每邊13根,兩側木製板作橋欄。橋腳為23根圓木按二個八字形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進兩岸石坎中,上鋪橋板。橋廊梁上有“時嘉慶拾玖年拾月吉總理國學生俞熠、劉正輝督造”廿六字,墨跡尚可辯讀,1992年5月,我國橋梁專傢唐寰澄教授應邀來新考察,認為此橋是從宋代《清明上河圖》中簡化而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管陽風雨橋:管陽西陽風雨橋,又名老人橋,始建於明正得年間,至今近五百年。老人橋是明代十七都民衆為紀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老人橋位於福鼎縣管陽鄉西陽行政村老人橋自然村,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木結構的弧形古式橋梁,橫跨於溪潭之上,規模頗具壯觀。橋長30.8米,寬8米,主體(橋架)結構為五段三層交岔銜接而成,用整條木筒135支,(不包括橫架木筒)其中兩端四支“地竜木”直徑85公分。橋架頂部架枕木鋪釘橋板,上造橋亭一座,竪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竜木銜接,上架梁釘椽蓋瓦為棟,橋事兩側架本欄,設坐凳,全橋外側均用木板披釘,以禦風雨的侵襲。設計合理,建造牢固。橋亭形似長廊,中央設神龕兩間,一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藝精巧,神態如生,前置石香爐一口。調查獲悉,這些石象、香爐是在老人橋落成時從潘坑橋(在乾頭店對過,今不存在)搬來的。一龕供奉邱老人,龕中置一“明排難解紛邱阜公神位”的木製浮雕雙竜戲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歷時悠久的石香爐,鎸有“邱老人公”字樣,背邊有破損缺口,據說是“文革”中被拋棄潭中撞缺的。老人的事跡,清光緒間,知縣黃鼎翰所編的《鄉土志》有這樣一段記載:“邱阜,瓦洋人,有齒德,為遐邇排難糾紛者數十年,有某甲,婦悍甚,小忿涉訟。阜勸諭弗聽,自恥德薄,赴水死。閭裏感其誠,建橋設主以祀,至今呼為老人橋雲。”
  竜津風雨橋位於湖南省芷江縣,自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建成起,幾經圯毀,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9年初,兩津橋再次動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總投資606萬元。 芷江竜津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歷經滄桑400餘年。 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徵。(氵舞)水河將芷江城劃為東西兩半,滔滔(氵舞)水,終年不斷。以舟為渡的兩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魚腹。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個叫寬雲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竜口噴津,故名“竜津風雨橋”。但到萬歷三十年(1602年),一場山洪,將竜津風雨橋毀於一旦。 明宗禎六年(1633年),駐沅州的雲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重修竜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竜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後,復修、水毀、火燒、徵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 抗戰初期,政府當局將竜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芷江機場是盟軍的主要空軍基地,而竜津風雨橋是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綫。因此,機場和竜津橋成了日機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竜津風雨橋在水災、火災面前顯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彈面前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臥在(氵舞)水之上。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决定復修竜津風雨橋,當地群衆籌資600多萬元,整個施工工程於1999年初全面啓動,當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藝術如此獨特的仿古建築,掌墨師竟是芷江縣壠坪鄉李秀清、鄒小竜兩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56歲的李秀清十幾歲就開始跟隨師傅學藝,做工全憑刻有尺寸的三尺棍。縣委、縣政府不拘一格,大膽用人。幾位無職稱無級別的掌墨師,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比原來預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號人施工,未傷一人、未損一物,連榫頭都未損壞一個。 如今復修的芷江竜津風雨橋,是一座集貿易、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侗族風雨橋,它是歷史古跡和建築藝術的完美融合,成為華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 位置:位於湖南省芷江縣 重新修復的竜津風雨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人行道寬5.8米,長廊兩側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隔間建有7處涼亭,亭最高17.99米,撫扶木欄,登上觀賞亭,舞水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明山疊翠,舞水拖藍,猶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捲,令人神往,浮想聯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築群,就是全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河東是中國侗鄉最大的吊腳樓群,把芷江侗鄉披上一層濃厚的神秘色彩。 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竜橫慣東西兩岸。深藍色的琉璃瓦、6組金黃色的雙竜搶寶和獸頭,白色的檐口、脊等,隱含着當代園林風味。懸柱、懸瓜、柱角、石鼓則體現了侗族木建築藝術。樓閣觀賞廳、亭、廊、柱枋、店面門牌等對聯、條幅係全國名傢書法精品,由名匠雕刻製成,展現了當今名人書法和木刻藝術風采。風雨橋整體設計建造簡潔明快,工藝精雕細琢,既保留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
  位於貴州黎平縣地坪鄉的風雨橋,橫跨在美麗的南江河上,橋身長約70米,寬約4米,距水面高8米。橋上建有三座橋樓,中樓高約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攢尖頂的鼓樓,頂上安裝有葫蘆寶頂,橋兩端是三重檐歇山頂高約3米的鼓樓。橋翼角巧裝套獸,橫廊頂脊裝飾泥塑鴦鴦、鳳凰。廊內兩側繪有侗族風俗畫和花鳥山水畫,形象生動。橋北端配建一座高約9米的六角攢尖頂的風雨亭。亭中常住着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在這裏沏上茶水,供來往行人飲用。橋的柱頭上挂着一捆捆由熱心的侗族婦女紮製的草鞋,為行人提供方便。隆鼕季節,寨裏的人還輪流挑柴來生火,供行人歇息時取暖。這些暖人的情意,顯示了侗族人民樂於助人,熱情待客的美德。
簡介
  風雨橋亦稱花橋。是侗族的一種交通風俗。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湖北等地。多建於交通要道。方便行人過往歇腳,也是迎賓場所。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築成,靠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衹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於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橋面鋪板,兩旁設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竜。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歷來由民衆集資、獻工、獻料建成,橋頭立石碑,鎸刻捐資、獻工料者姓名,建造風雨橋現已成侗鄉的一項公益事業。
具體介紹
  實用價值
  風雨橋,為侗族建築“三寶”之二。風雨橋又稱花橋,亦叫福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擡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遊廊宛如長竜。遊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竜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製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風雨橋,也是侗族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不過在衆多的風雨橋中,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這種風雨橋於長廊頂部竪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少的有三層,多的達五層。橋身莊重巍峨,如巨竜臥江,氣吞山河,十分壯觀。橋面兩側有精緻的欄桿和舒適的座位,可供人們憩息。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據傳,風雨橋建在溪河上不僅僅是給人們交通提供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建造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係木料鑿榫銜接,橫穿竪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幾處不同的風雨橋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
  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座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鬆木鋪墊,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擡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豔,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新昌風雨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東南約40公裏的巧英鄉上三坑村,在舊時三涇至寧海的古道上。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今存風雨橋,木拱橋,橋而上有橋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涼聚談。橋長16.8米,寬4.78米,水底至橋廊檐高8.13米。橋廊用36根木柱支撐,每邊13根,兩側木製板作橋欄。橋腳為23根圓木按二個八字形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進兩岸石坎中,上鋪橋板。橋廊梁上有“時嘉慶拾玖年拾月吉總理國學生俞熠、劉正輝督造”廿六字,墨跡尚可辯讀,1992年5月,我國橋梁專傢唐寰澄教授應邀來新考察,認為此橋是從宋代《清明上河圖》中簡化而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管陽風雨橋.管陽西陽風雨橋,又名老人橋,始建於明正得年間,至今近五百年。老人橋是明代十七都民衆為紀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老人橋位於福鼎縣管陽鄉西陽行政村老人橋自然村,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木結構的弧形古式橋梁,橫跨於溪潭之上,規模頗具壯觀。橋長30.8米,寬8米,主體(橋架)結構為五段三層交岔銜接而成,用整條木筒135支,(不包括橫架木筒)其中兩端四支“地竜木”直徑85公分。橋架頂部架枕木鋪釘橋板,上造橋亭一座,竪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竜木銜接,上架梁釘椽蓋瓦為棟,橋事兩側架本欄,設坐凳,全橋外側均用木板披釘,以禦風雨的侵襲。設計合理,建造牢固。橋亭形似長廊,中央設神龕兩間,一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藝精巧,神態如生,前置石香爐一口。調查獲悉,這些石象、香爐是在老人橋落成時從潘坑橋(在乾頭店對過,今不存在)搬來的。一龕供奉邱老人,龕中置一“明排難解紛邱阜公神位”的木製浮雕雙竜戲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歷時悠久的石香爐,鎸有“邱老人公”字樣,背邊有破損缺口,據說是“文革”中被拋棄潭中撞缺的。老人的事跡,清光緒間,知縣黃鼎翰所編的《鄉土志》有這樣一段記載:“邱阜,瓦洋人,有齒德,為遐邇排難糾紛者數十年,有某甲,婦悍甚,小忿涉訟。阜勸諭弗聽,自恥德薄,赴水死。閭裏感其誠,建橋設主以祀,至今呼為老人橋雲。”
  竜津風雨橋.位於湖南省芷江縣,自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建成起,幾經圯毀,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9年初,兩津橋再次動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總投資606萬元。 芷江竜津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歷經滄桑400餘年。 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徵。(氵舞)水河將芷江城劃為東西兩半,滔滔(氵舞)水,終年不斷。以舟為渡的兩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魚腹。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個叫寬雲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竜口噴津,故名“竜津風雨橋”。但到萬歷三十年(1602年),一場山洪,將竜津風雨橋毀於一旦。 明宗禎六年(1633年),駐沅州的雲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重修竜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竜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後,復修、水毀、火燒、徵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 抗戰初期,政府當局將竜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芷江機場是盟軍的主要空軍基地,而竜津風雨橋是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綫。因此,機場和竜津橋成了日機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竜津風雨橋在水災、火災面前顯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彈面前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臥在(氵舞)水之上。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决定復修竜津風雨橋,當地群衆籌資600多萬元,整個施工工程於1999年初全面啓動,當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藝術如此獨特的仿古建築,掌墨師竟是芷江縣壠坪鄉李秀清、鄒小竜兩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56歲的李秀清十幾歲就開始跟隨師傅學藝,做工全憑刻有尺寸的三尺棍。縣委、縣政府不拘一格,大膽用人。幾位無職稱無級別的掌墨師,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比原來預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號人施工,未傷一人、未損一物,連榫頭都未損壞一個。 如今復修的芷江竜津風雨橋,是一座集貿易、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侗族風雨橋,它是歷史古跡和建築藝術的完美融合,成為華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 位置:位於湖南省芷江縣 重新修復的竜津風雨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人行道寬5.8米,長廊兩側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隔間建有7處涼亭,亭最高17.99米,撫扶木欄,登上觀賞亭,舞水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明山疊翠,舞水拖藍,猶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捲,令人神往,浮想聯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築群,就是全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河東是中國侗鄉最大的吊腳樓群,把芷江侗鄉披上一層濃厚的神秘色彩。 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竜橫慣東西兩岸。深藍色的琉璃瓦、6組金黃色的雙竜搶寶和獸頭,白色的檐口、脊等,隱含着當代園林風味。懸柱、懸瓜、柱角、石鼓則體現了侗族木建築藝術。樓閣觀賞廳、亭、廊、柱枋、店面門牌等對聯、條幅係全國名傢書法精品,由名匠雕刻製成,展現了當今名人書法和木刻藝術風采。風雨橋整體設計建造簡潔明快,工藝精雕細琢,既保留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
  普修橋.普修橋坐落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治西南10公裏的黃土鄉坪坦河上。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後毀於洪水,清嘉慶八年(1813)重修,1984年復修。橋全長57.7米,寬4.2米,等分成21廊間。橋廊兩側設置通長直欞窗,四柱三間排架。橋身為重檐長廊,分設三座橋亭,橋兩端各設一座橋門。橋門為重檐歇山頂,屋脊和檐角泥塑竜、鳳、雞等動物。兩邊橋亭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頂式。中間橋亭有七重密檐,下三層為方形平面,上四層為八角攢尖葫蘆頂,頂尖泥塑青鳥一隻,能轉動,迎風鳴響。橋亭檐角飾獅、鳳、捲草等,起翹高挑,雕塑精緻,麯綫優美。橋廊脊泥塑兩組雙竜戲寶,寶珠用小塊玻璃境片組合鑲嵌而成,裝上風葉,風起葉動,聲光交映,美不可言。橋亭、頭門封檐板上彩繪各式各樣花草,橋廊柱、枋塗刷了油漆,五彩繽紛,豔麗多姿。
  三座橋亭內設神龕,中亭關聖殿,兩端亭分設始祖祠和文昌宮。彩旗匾額挂滿橋廊,顯得珠光寶氣,氛圍熱烈。采用三孔四墩支承橋體,橋墩上架設兩層等分枕木懸臂起挑承重橋面大梁。橋墩用青石質料砌成。南端橋頭,因受地勢影響,建有一座石砌三孔引橋。凡到侗鄉的南賈北客,無不為普修橋的工藝嘆為觀止,留連忘返。1988年,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行文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公佈法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黎平縣地坪鄉的風雨橋,橫跨在美麗的南江河上,橋身長約70米,寬約4米,距水面高8米。橋上建有三座橋樓,中樓高約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攢尖頂的鼓樓,頂上安裝有葫蘆寶頂,橋兩端是三重檐歇山頂高約3米的鼓樓。橋翼角巧裝套獸,橫廊頂脊裝飾泥塑鴦鴦、鳳凰。廊內兩側繪有侗族風俗畫和花鳥山水畫,形象生動。橋北端配建一座高約9米的六角攢尖頂的風雨亭。亭中常住着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在這裏沏上茶水,供來往行人飲用。橋的柱頭上挂着一捆捆由熱心的侗族婦女紮製的草鞋,為行人提供方便。隆鼕季節,寨裏的人還輪流挑柴來生火,供行人歇息時取暖。這些暖人的情意,顯示了侗族人民樂於助人,熱情待客的美德。
風雨橋奬
  鼓樓和風雨橋,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創造,是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所以將侗族文學的最高奬項定名為“鼓樓奬”和“風雨橋奬”。 “風雨橋奬”每五年評選一次。首次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五十年(1949—1999)。不分等級,均按得分多少排列名次。 “風雨橋奬”主要頒發給那些有重大影響的優秀侗族文學創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含學術資料),包括侗族作傢、學者的創作和研究成果,及兄弟民族作傢、學者反映或研究侗族的創作或研究成果。每次20件,首次100件。 “風雨橋奬”以精神鼓勵為主,目前衹頒發印有侗族鼓樓或風雨橋圖案的精製奬狀或奬牌。今後如有條件,也可頒發奬品或奬金。 “風雨橋奬”采用個人申請與單位或集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申報,每人限報一項;由“風雨橋奬”評選工作委員會評選;由侗族文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侗族風雨橋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座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鬆木鋪墊,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擡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豔,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侗鄉風雨橋
  侗鄉風雨橋是侗族人民標志風物,也是傳統交通建築。此橋又稱“花橋”,以其能避風雨並飾彩繪而得名。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梁建築,是侗族橋梁建築藝術的結晶。這種橋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是橋墩,用大青石圍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體,上下遊均為銳角,以減少洪水的衝擊。中部為橋面,采用密佈式懸臂托架簡支梁體係,全為木質結構。橋梁跨度一般不超過10米,以適應有限的木材長度。上部為橋面廊亭,采用榫卯結合的梁柱體係聯成整體。廊亭木柱間設有座凳欄桿,欄外挑出一層風雨檐,既增強橋的整體美感,又保護橋面和托架。橋架就放在橋墩上面,而橋墩與橋臺之間沒有任何鉚固措施,衹憑橋臺和橋墩起着架空的承臺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學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風雨橋優美堅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擋風避雨,還能供人休息或迎賓接客。風雨橋遍布侗鄉,尤以廣西三江、竜勝,湖南通道,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為最多,據有關部門統計,這些地區共有風雨橋330餘座,僅黎平肇興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風格各異的風雨橋
相關詞
橋梁建築閩東廊橋木拱橋芷江侗族林溪廣西
貴州竜勝富川全州更多結果...
包含詞
風雨橋奬風雨橋貴新昌風雨橋
坪坦風雨橋武鳴風雨橋侗族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竜津風雨橋管陽風雨橋
黎平風雨橋宣恩風雨橋錦屏風雨橋
迎竜風雨橋回瀾風雨橋侗鄉風雨橋
林溪風雨橋大橋風雨橋平等風雨橋
巴團風雨橋懷化風雨橋地坪風雨橋
大竜潭風雨橋風雨橋的傳說黎平地坪風雨橋
從江侗寨風雨橋侗傢靈性風雨橋登瀛風雨橋遺址
風雨橋貴州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