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顧炎武故居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顧炎武故居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顧炎武故居在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路北報國寺西院。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紹基、張穆等人集資修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築。顧亭林,名炎武(1613—1682),江蘇昆山人。少年時參加復社,清兵南下時,參加抗清鬥爭。在學術上著述甚豐。顧祠曾被八國聯軍轟毀,後張之洞改修昭忠祠,1921年王式通等重修。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No. 2
  顧炎武故居,位於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占地60畝,建築面積5450平方米。
  顧炎武,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1613年生於昆山千燈鎮,少年時參加復社,清兵南下時,參加抗清鬥爭。斷然棄絶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産、交通等記載,在學術上著述甚豐。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着每一代仁志之士。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他卒於山西麯沃,由嗣子顧衍生,從弟顧岩扶柩回昆山千燈故裏,葬於祖塋嗣父顧同吉、嗣母王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顧亭林先生暨配王碩人合墓”;周圍有磚砌矮墻,嵌有清石碑各一塊;墓南有明皇朝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貞孝坊;墓後柳樹四棵,四周鬆柏數十株。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新陽縣知縣萬厲鈞重修了墳墓。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孔教會主持人梁鼎芬專程來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遺腹遺像,並出資委托先生十二世孫顧子玉等籌建亭林祠。
  1956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1984年、1987年、2000年昆山市分別撥款進行重建和修葺。經過修繕後的顧炎武故居,包括顧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顧園三個區域,為千燈明清宅第之首。
  故居為整個宅第主體,朝東落西,為五進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自東而西依次為水墻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竈房、讀書樓和後花園,故居前與千年石板街相接,後與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該區域主要再現亭林先生居傢生活、讀書場景,各廳內陳列顧炎武先生塑像、手跡、著作、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顧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和亭林墓。落北朝南,東側有門與顧炎武故居相通,西側墻外為顧園。祠南嚮三間兩廂一門樓,以三間相通作一大祭堂。兩邊墻上及外面走廊墻中嵌有磚石刻碑12塊,記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塊有先生所著《日知錄》中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庭中盤槐、桂花各兩株。現亭林墓露臺均用花崗石砌造,石階七級,圍以石欄桿。
  顧園。占地30畝,位於故居西南側,與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復修建的融湖光水色、歷史人文為一體、具有江南私傢園林風格的遊覽區。內麯水環繞,環水有緻用閣、思宜園、頌桔軒、“歸奇顧怪”(二石齋)、秀石虯鬆莊、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閣、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個景點,各景點以詩文、字畫、語錄、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此外,在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路北報國寺西院建有顧炎武故居。 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紹基、張穆等人集資修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築。顧祠曾被八國聯軍轟毀,後張之洞改修昭忠祠,1921年王式通等重修。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