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分类角马,也称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
角马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
生活习性非洲角马长得像牛,它们生活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雨季期间(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非洲角马。但到了旱季 (7月—9月),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
非洲角马只吃嫩草。斑马与它吃同样的一种草,却要等草得稍老一些才吃。另一种食草动物,非洲大羚羊,也吃这种草,只是受吃已经长老了的草。这样的,这些动物能够在同一地方,在相互不争夺食物的情况下和平共处。
蓝色的非洲角马正在过河。这种角马也被称为“斑纹牛羚”。在野生状态下,它们仍大群生活在一起。
在东非塞伦盖蒂平原,旱季时这些非洲角马向西迁徙。它们打算去沿河地区吃新鲜的草。
交配发生在集体迁徙的途中。每当大角马群停下来,雄性便会把雌性赶到一起,头抬得高高的,绕着它们奔跑,并且与其他竞争的雄性争斗。这样的群体只能持续几天。当大群体再次开始前进时,它们就解散了。幼仔会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迁徙之路每年地球上最壮观的哺乳动物大迁徙发生在非洲东南部,而7,8,9月的马拉正是观赏这一盛况的绝佳去处。
6月,是南非干旱的冬季,大批食草动物向温暖的北方迁移。经过津巴布韦、莫桑比克、马拉维、坦桑尼亚,一直走到肯尼亚南部。在这3000公里的长途跋涉中,沿途不断有加入者。 7月到达马拉河一线的时候,已经成为浩浩荡荡、不见首尾的二百万之众了。
大迁徙的主力是约140万只角马,又称白胡子牛羚,高约1.3米,体重二百多公斤。每年12月至次年4月,角马在非洲东南方生儿育女。当天气变凉时,它们便开始不停地向北走,约80万只要渡过马拉河。它们的大多数在富饶的马拉大草原停了下来,小部分继续向北走。等到10月或11月,其他地方已经干旱很久,草木枯黄,动物全靠马拉河及其周围的湖沼生存。此后乌云重新聚集,预示着又一个短雨季即将开始。角马向着打雷的方向——他们的出生地出发了。当它们返回老家时,那里又是一片翠绿了。
在这支远征大军中,20万只斑马组成先头部队,它们最先抵达肯坦边境,在称做天国之渡的马拉河畔聚集了约4万只斑马,然后开始渡河。斑马是大迁徙队伍中个头较大者,被河水冲走,淹死的不多,河中的尼罗鳄也不易咬住它那滚圆的臀部。个头更大的野牛则可以无忧过河。紧随斑马抵达河边的汤姆森瞪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人们呢成称它为“汤米”。如果它可爱的名字——小巧、简洁,在蛋青的腹部上方两侧有两条明显的黑道。公羊有坚硬的成脊皱装的角,相比之下,母羊的角小多了。它们喜群居,有约50万只参加大迁徙,其中一部分要涉马拉河北上。但在过河时正值马拉河水汹涌,许多汤米被冲走,葬身鳄腹。在马塞马拉,另一中羚羊和汤米很相似,叫格兰特瞪羚,但性情和行为却大不相同。格兰特瞪羚的个头明显大于汤米,差不多有黑斑大羚羊的大小,它的肋部没有明显的黑道,弯曲的角给人印象深刻。格兰特不喜欢群居,不一定参加大迁徙,有的甚至逆大迁而动。18000只旋角南非大羚羊是走得最远的迁徙者,它们跑起来腿关节咔咔作响。
角马的大部队在行进时发出如地动雷鸣的声响,惊动了众多饥饿的凶禽猛兽。它们围追堵截,大肆捕杀老弱病残角马,用残酷的手段达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平衡状态,生命就如此在非洲大草原循环不息。
《动物世界》角马迁徙那一集中,成千上万头角马前赴后继,从鳄鱼张开的血盆大口中横渡马拉河的壮观场面,令人动动容,因此马拉河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天国之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