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非洲角馬
  科屬分類角馬,也稱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於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
  角馬有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
  生活習性非洲角馬長得像牛,它們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雨季期間(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廣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非洲角馬。但到了旱季 (7月—9月),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裏,它們聚集起來,數量多達1萬頭,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
  非洲角馬衹吃嫩草。斑馬與它吃同樣的一種草,卻要等草得稍老一些纔吃。另一種食草動物,非洲大羚羊,也吃這種草,衹是受吃已經長老了的草。這樣的,這些動物能夠在同一地方,在相互不爭奪食物的情況下和平共處。
  藍色的非洲角馬正在過河。這種角馬也被稱為“斑紋牛羚”。在野生狀態下,它們仍大群生活在一起。
  在東非塞倫蓋蒂平原,旱季時這些非洲角馬嚮西遷徙。它們打算去沿河地區吃新鮮的草。
  交配發生在集體遷徙的途中。每當大角馬群停下來,雄性便會把雌性趕到一起,頭擡得高高的,繞着它們奔跑,並且與其他競爭的雄性爭鬥。這樣的群體衹能持續幾天。當大群體再次開始前進時,它們就解散了。幼仔會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遷徙之路每年地球上最壯觀的哺乳動物大遷徙發生在非洲東南部,而7,8,9月的馬拉正是觀賞這一盛況的絶佳去處。
  6月,是南非幹旱的鼕季,大批食草動物嚮溫暖的北方遷移。經過津巴布韋、莫桑比剋、馬拉維、坦桑尼亞,一直走到肯尼亞南部。在這3000公裏的長途跋涉中,沿途不斷有加入者。 7月到達馬拉河一綫的時候,已經成為浩浩蕩蕩、不見首尾的二百萬之衆了。
  大遷徙的主力是約140萬衹角馬,又稱白鬍子牛羚,高約1.3米,體重二百多公斤。每年12月至次年4月,角馬在非洲東南方生兒育女。當天氣變涼時,它們便開始不停地嚮北走,約80萬衹要渡過馬拉河。它們的大多數在富饒的馬拉大草原停了下來,小部分繼續嚮北走。等到10月或11月,其他地方已經幹旱很久,草木枯黃,動物全靠馬拉河及其周圍的湖沼生存。此後烏雲重新聚集,預示着又一個短雨季即將開始。角馬嚮着打雷的方向——他們的出生地出發了。當它們返回老傢時,那裏又是一片翠緑了。
  在這支遠征大軍中,20萬衹斑馬組成先頭部隊,它們最先抵達肯坦邊境,在稱做天國之渡的馬拉河畔聚集了約4萬衹斑馬,然後開始渡河。斑馬是大遷徙隊伍中個頭較大者,被河水衝走,淹死的不多,河中的尼羅鰐也不易咬住它那滾圓的臀部。個頭更大的野牛則可以無憂過河。緊隨斑馬抵達河邊的湯姆森瞪羚就沒有那麽幸運了。人們呢成稱它為“湯米”。如果它可愛的名字——小巧、簡潔,在蛋青的腹部上方兩側有兩條明顯的黑道。公羊有堅硬的成脊皺裝的角,相比之下,母羊的角小多了。它們喜群居,有約50萬衹參加大遷徙,其中一部分要涉馬拉河北上。但在過河時正值馬拉河水洶涌,許多湯米被衝走,葬身鰐腹。在馬塞馬拉,另一中羚羊和湯米很相似,叫格蘭特瞪羚,但性情和行為卻大不相同。格蘭特瞪羚的個頭明顯大於湯米,差不多有黑斑大羚羊的大小,它的肋部沒有明顯的黑道,彎麯的角給人印象深刻。格蘭特不喜歡群居,不一定參加大遷徙,有的甚至逆大遷而動。18000衹旋角南非大羚羊是走得最遠的遷徙者,它們跑起來腿關節咔咔作響。
  角馬的大部隊在行進時發出如地動雷鳴的聲響,驚動了衆多饑餓的兇禽猛獸。它們圍追堵截,大肆捕殺老弱病殘角馬,用殘酷的手段達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平衡狀態,生命就如此在非洲大草原循環不息。
  《動物世界》角馬遷徙那一集中,成千上萬頭角馬前赴後繼,從鰐魚張開的血盆大口中橫渡馬拉河的壯觀場面,令人動動容,因此馬拉河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天國之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