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 陝西 >榆林 > 靖邊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610824
基本概況
  靖邊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全縣總面積5088平方公裏,按地形地貌分為北部風沙灘區、中部梁峁澗區和南部丘陵溝壑區,分別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介於1123-1823米之間,年平均氣溫7.8℃,年平均降水量為395mm。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張傢畔鎮,郵政編碼718500,電話區號:0912 。
  。全縣共轄23個鄉鎮(場),214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9.4萬。 縣內交通便利,307國道和210國道穿縣城而過,靖邊至榆林、靖邊至(定邊縣)王圈梁、靖邊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靖邊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過境的太(原)中(衛)鐵路已開工建設,靖邊即將成為連接陝西、寧夏、內蒙等地的交通樞紐。
  縣境內礦産資源富集,主要有天然氣、石油、煤炭、高嶺土等。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200億立方米,屬世界級大氣田。境內南部山區藴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在1億噸以上,含油層在距地表700-1800米之間。天然氣、石油目前都已進入開發利用階段。此外,境內水資源、土地資源也十分豐富。 縣境內歷史和人文景觀豐富。位於縣城東北58公裏處的統萬城,是東晉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國都,是中國重要的古代都城遺址,被列入國傢、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境內還有秦、明朝古長城遺址和漢、唐古墓群。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轉戰陝北時曾在小河、天賜灣、青陽岔生活戰鬥了46個日夜,至今革命前輩的舊居保存完好。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靖邊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天然氣、石油資源開發的帶動下,靖邊縣依托資源優勢,抓住機遇,不斷加快發展步伐,全縣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産逐步嚮産業化格局邁進,地方工業不斷發展壯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2005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00.66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39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42元。實現財政收入10.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1億元),目前跨入陝西省經濟強縣前五名,並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行列。靖邊正成為中國西部的投資熱點地區。
歷史沿革
  置縣初縣域無考。清乾隆年間(1736~1795),新城堡為縣城:“東與懷遠縣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裏;西與定邊縣柳樹澗接壤,一百二十裏;南與保安縣牛頭坡接壤,一百一十裏;北至邊墻十裏”(乾隆手抄本《靖邊縣志稿》)。光緒年間(1875~1908),鎮靖堡為縣城:“東至崔傢畔一百裏,與懷遠縣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裏,與定邊縣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黃花池灘二百一十裏,與保安縣之柳溝接界;北門外即邊墻,出口至四樸樹六十裏,與懷遠縣之本塔兒梁接界;東南至瀋傢園子八十裏,與安塞縣之平橋接界;西南至闊闊川二百一十裏,與定邊縣之侯傢岔、甘肅省安化縣之亂石頭接界;東北至毛烏素六十裏,與懷遠縣之許傢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傢地坑一百一十裏,與定邊縣之二十裏塘接界。計東西廣二百一十裏,南北袤二百七十裏”(光緒本《靖邊縣志》)。
  民國三十一年(1942)六月,吳旗縣成立後,三邊分區將靖邊縣的鳳凰、羅澗兩區劃給吳旗。1949年吳旗縣撤銷,鳳凰、羅澗兩區劃歸靖邊。1950年吳旗縣恢復,上述二區又劃給吳旗。
  1954年,按照陝西省民政廳通知,將靖邊縣的巴兔灣劃給烏審旗。
  1958年,橫山縣的石灣、馬傢窯等6個鄉劃歸靖邊縣靖邊縣總面積為5300平方公裏。1962年縮小區劃,石灣等6個公社復歸橫山縣。
  1972年,靖邊縣楊橋畔公社的墩渠、八岔、清河3個大隊劃歸橫山縣。到1989年,靖邊縣四界:東至青楊岔鎮竜腰鎮村,與橫山縣接壤;西至檸條梁鎮西黃蒿塘村,與定邊縣接壤;南至周河鄉東坪村,與志丹縣接壤;北至紅墩界鄉白城則村,與烏審旗接壤。縣境南北最長為116.2公裏,東西最寬為91.3公裏,總面積5088平方公裏,占榆林地區總面積的11.8%,陝西省總面積的2.47%。
自然地理
  靖邊縣按地形地貌分為北部風沙灘區、中部覆沙黃土梁峁澗區、南部丘陵溝壑區,分別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介於1123-1823米之間。全縣屬半幹旱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7.8°C,年平均降水量395毫米,無霜期130天。全縣共轄9個鎮,13個鄉、1個國營農場,分別為張畔鎮、東坑鎮、青陽岔鎮、寧條梁鎮、周河鎮、紅墩界鎮、楊橋畔鎮、王渠則鎮、中山界鎮、竜洲鄉、海則灘鄉、黃蒿界鄉、席麻灣鄉、大路溝鄉、喬溝灣鄉、小河鄉、天賜灣鄉、高傢溝鄉、五裏灣鄉、楊米澗鄉、新城鄉、鎮靖鄉國營靖邊縣新橋農場。有2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8.6萬。
  縣境內文物遺址和人文景觀豐富。位於縣城東北58公裏處無定河北岸的統萬城,是東晉(公元317至420年)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國都,是中國重要的古代都城遺址。雖經戰亂等人為破壞和150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部分城垣保存完好,已被列為國傢、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境內還有秦、明朝長城遺址和漢代、唐朝的古墓群。毛主席、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轉戰陝北時曾在小河、天賜灣、青陽岔生活戰鬥了46個日夜,至今革命前輩的舊居保存完好。
前景目標
  根據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和省、市“三步走”規劃要求,我縣製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戰略規劃:第一步:以2002年為基數,從2003年到2006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2%,力爭達到30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8000元,成為陝西經濟強縣。第二步,從2007年到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5%,達到52億元,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1.6萬元,力爭全縣人民生活整體達到小康,成為西部經濟強縣。第三步,從2011年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達到145億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4萬元,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進一步提高,成為全國經濟強縣。
  從2003年起的以後幾年,是走好這三步的關鍵時期,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以建設西部經濟強縣為目標,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綫,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依托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狠抓工業,強化農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製建設,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工業
  改革開放以來,靖邊依托資源優勢,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以油氣化工、食品加工、皮毛加工、建築建材為骨幹的工業體係,初步形成了畜、草、薯三大主導産業。2003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達28.74億元,人均GDP達10500元。縣財政增長更是突飛猛進,1992年全縣的財政收入僅有582萬元,2000年已突破1個億,2003年財政收入已達3.89億元。目前列入陝西省經濟強縣前五名,並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行列。靖邊正成為中國西部的投資熱點地區。
  圍繞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着力推進“三個轉化”。目前,靖邊境內原油年産量達200多萬噸,建成了年加工原油150萬噸的煉油廠,建成年淨化能力42.5億立方米亞洲最大的天然氣淨化廠。靖邊至北京、西安、銀川等地的輸氣管道已建成通氣,國傢“西氣東輸”工程靖邊至上海段於2003年10月1日開通,2004年9月6日新疆至靖邊天然氣管道建成通氣,新疆來氣還需在靖邊加氣加壓,靖邊成為“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另外,靖邊還建成10萬噸甲醇廠和2×2.5萬千瓦天然氣發電廠。
  農業
  靖邊農業資源豐富多樣,潛力大,畜、草、薯、菜四大主導産業開發已形成規模。馬鈴薯、小米、蕎 面、雜豆、油料等農産品和草畜産品都具有廣阔的市場前景。靖邊無膻係列羊肉,陝北白絨山羊羊絨,優質牧草種植、加工等一批農産品加工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脫毒馬鈴薯基地 。
  交通
  靖邊區位優勢明顯,2002年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2005年靖邊至定邊王圈梁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阿北高速公路(內蒙古阿榮旗至廣西北海)和GZ35國道(青島至銀川)高速在靖邊縣城交匯,穿越靖邊的交通大動脈中衛至太原鐵路也將開工建設,屆時,靖邊將成為全國縣級城市少有的“旱碼頭”,成為中國西部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目前,全縣通車里程達1124公裏,全縣於2002年實現了鄉鄉通油路。 榆靖高速公路。
  城建 靖邊城區建設面積已達20平方公裏,人口10萬多人(含流動人口4萬),城內高樓聳立,道路通達,街道寬敞,初步形成了現代化城市格局。隨着城市氣化工程的實施,天然氣用戶已達3000多戶,大氣污染治理初見成效,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
土特産品
  靖邊縣是馬鈴薯主産區,年産馬鈴薯50多萬噸,被國傢有關部門認證為“無公害食品”和“有機轉換食品”。緑色食品蕎麥、緑豆等小雜糧,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出口日本。以大蒜、辣椒、洋蔥等為主的6萬多畝大田蔬菜以其無污染、無公害的美譽而銷往全國各地。全縣羊子飼養量已達100萬衹,年生産優質羊肉5000多噸,品種有薩福剋羊、白絨山羊、小尾寒羊、杜泊羊等。由於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飼草資源,靖邊羊肉無腥無膻,肉羊羊肉被國傢有關部門認證為“有機轉換産品”,是真正的陝北優質緑色食品。陝北白絨山羊以其産絨量大、絨色潔白、強度大、纖維細長、繁殖性能強等優點,被國傢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命名為“陝北白絨山羊新品種”。
  此外,靖邊的柳編製品、中草藥材已打入國際市場,精製蜂蜜獲1992年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銀奬;蘆河係列白酒曾多次在國傢、省、市酒類評選中獲奬,其中有兩個品種獲1993年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奬;田源粉皮暢銷省內外;小米、緑豆、葵花油等農産品和剁蕎面、油炸糕、羊雜碎、涼粉等地方風味小吃也在省內外享有盛名。
名勝古跡
  統萬城遺址 大夏國國都,建成於公元418年,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屬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它雖不見當年的刀光劍影,也不聞羌笛鬍笙,但歷經千年風雨的城墻,支離破碎的瓦礫,仍然訴說着當年的輝煌。登高望遠,發思古之幽情,收滄桑於眼底,讓遊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古長城遺址 萬裏長城蜿蜒麯折,時隱時現,高高聳立在千溝萬壑之上。
  革命舊居 靖邊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轉戰陝北時,曾在靖邊小河、天賜灣、青陽岔生活戰鬥了64個日夜,中共著名的“小河前委擴大會議”就是在小河召開的,這些舊居依然保存完好。
水力資源
  境內有紅柳河、蘆河、大理河等六大河流,共建成各類水庫40多座,建成淤地壩784座,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居陝西省第一位。全縣水資源總儲存量為1631.4億立方米,每年水資源總量為3.433億立方米,每年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6億立方米,可以滿足工農業生産用水。
土地森林
  靖邊縣地域遼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農業資源豐富多樣。全縣人均土地31畝,是全省平均值的3.3倍,現有耕地168萬畝。全縣林草保存面積345萬畝,林草覆蓋率為45.2%,是陝北唯一一個基本不嚮黃河輸入泥沙的縣份。
文化教育
  全縣有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17所,小學285所,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近8萬人,共有教職工4772人。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兩基”達標縣。2004年靖邊中學晉升為全省重點中學,縣幼兒園被評為省級示範幼兒園。2005年靖邊一小被評為省級示範小學。
醫療衛生
  全縣有醫療機構34個,病床570張,從事專業技術人員628人,擁有美國GE蠃旋CT,日本東芝全身CT,意大利CU3三維彩超和意大利PT2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先進醫療設備。
廣播電視
  2001年建成西北五省區縣級最先進的多功能演播廳,有綫電視覆蓋率達90%,能接收中、省、市及自辦節目27套。
移動通訊
  隨着濟銀(濟南-銀川)光纜幹綫穿越靖邊和榆林本地光纜建成使用,靖邊縣全部實現了數字化傳輸。全縣交換機容量達39480門,百人擁有固定電話33部,移動手機用戶達59500部。
民俗文化
  熱情豪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的信天遊,如泣如訴的陝北道情,細膩秀美的三邊剪紙隨處可見,形成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綫。
  名勝古跡
  統萬城遺址 大夏國國都,建成於公元418年,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屬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它雖不見當年的刀光劍影,也不聞羌笛鬍笙,但歷經千年風雨的城墻,支離破碎的瓦礫,仍然訴說着當年的輝煌。登高望遠,發思古之幽情,收滄桑於眼底,讓遊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古長城遺址 萬裏長城蜿蜒麯折,時隱時現,高高聳立在千溝萬壑之上。
  革命舊居 靖邊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轉戰陝北時,曾在靖邊小河、天賜灣、青陽岔生活戰鬥了64個日夜,中共著名的“小河前委擴大會議”就是在小河召開的,這些舊居依然保存完好。
  自然地理
   靖邊縣按地形地貌分為北部風沙灘區、中部覆沙黃土梁峁澗區、南部丘陵溝壑區,分別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介於1123-1823米之間。全縣屬半幹旱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7.8°C,年平均降水量395毫米,無霜期130天。全縣共轄13個鄉,9個鎮,1個國營農場,有2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8.6萬。
  縣境內文物遺址和人文景觀豐富。位於縣城東北58公裏處無定河北岸的統萬城,是東晉(公元317至420年)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國都,是中國重要的古代都城遺址。雖經戰亂等人為破壞和150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部分城垣保存完好,已被列為國傢、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境內還有秦、明朝長城遺址和漢代、唐朝的古墓群。毛主席、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轉戰陝北時曾在小河、天賜灣、青陽岔生活戰鬥了46個日夜,至今革命前輩的舊居保存完好。
英文解釋
  1. lat.:  Tnh Biên
近義詞
靖邊
相關詞
陝西行政區劃鄉鎮
包含詞
靖邊縣中醫院靖邊縣中醫醫院靖邊縣人民醫院
靖邊縣第二醫院靖邊縣????務管理局靖邊縣市容管理網
陝西省靖邊縣中醫醫院陝西省靖邊縣衛生防疫站陝西省電大靖邊縣教學輔導站
分類詳情
張開小河鄉張開東坑鎮張開新城鄉張開青陽岔鎮張開高傢溝鄉
張開楊米澗鄉張開張畔鎮張開中山界鎮張開張傢畔鎮張開寧條梁鎮
張開周河鎮張開紅墩界鎮張開楊橋畔鎮張開王渠則鎮張開中山澗鎮
張開竜洲鄉張開海則灘鄉張開黃蒿界鄉張開席麻灣鄉張開大路溝鄉
張開喬溝灣鄉張開天賜灣鄉張開五裏灣鄉張開鎮靖鄉席麻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