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佛教寺塔 : 中国铁路客运营业站 : 中国风景名胜 : 上海 : 西安市区 : 西安公交站 [显示全部] > 青龙寺
目录
古寺名 Temple name
  古寺名。是 中国 唐 代密宗的根本道场, 日本 真实宗的发源地。初建于 隋 开皇 二年(公元582年),本名 灵感寺 。 唐 景云 二年(711年),改名 青龙寺 。遗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郊 铁炉庙村 北高地上。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丹凤楼当后, 青龙寺 在前。” 宋 张礼 《游城南记》:“ 乐游 之南, 曲江 之北, 新昌坊 有 青龙寺 。北枕高原,前对 南山 ,为登眺之絶胜, 贾岛 所谓‘行坐见 南山 ’,是也。” 元 范康 《竹叶舟》楔子:“我想起来那 终南山 青龙寺 ,有个 惠安 长老,他与小生同乡,甚是交好。”
No. 2
  青龙寺投诉电话西安旅游投诉电话:029-87296758
  陕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29—85261437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青龙寺门票价格青龙寺目前门票免费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这是唐代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中的名句佳作。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北的乐游原上,距市区约3公里,是久负盛名的大寺。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2年),原名灵感寺,唐景龙二年(公元711年)改名为青龙寺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9世纪出达到鼎盛,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寺。日本平安朝时期(9世纪出至中叶),大批留学僧人入唐求法,其中以空海最为有名。空海在青龙寺拜惠果法师学习真言密教传,空海苦心学习中国佛教密宗文化,又努力钻研中国汉学。他学识渊博,造诣深厚,在佛经、诗词、梵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公元806年他回国后,带走大批佛学经典和其它书籍。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建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设立道场,弘扬密宗,成为日本留学僧人中少有的佛学大师,成为开创“东密”的一代大师。1982年青龙寺修建了“空海纪念碑”。1986年,青龙寺从日本引进千余株樱花树,植于寺院,每年五、六月间,樱花盛开,春色满圆,姹紫嫣红,风光异常。至今,青龙寺也以它传奇的历史角色和美丽的静谧风景吸引这众多的中外游客。
陕西省西安市青龙寺 Qinglong Temple of Xi'an, Shaanxi Province
  青龙寺,又名石佛寺,中国佛教密宗寺院。位于陕西西安市城南铁炉庙村北的乐游原上。从大雁塔向东北方向1.5公里即可到达。
  唐时为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寺废。据传,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唐会昌五年(845)禁佛时寺废。次年又改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该寺又恢复本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后寺院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
  日本真言宗的祖师空海到华后,在此寺受学于惠果。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僧人辨弘,新罗僧人惠日、悟真也曾从惠果学习密宗教法,因此,青龙寺盛名远播海外。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发掘报告,遗址有两处,一为塔址,一为殿堂遗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炕,当是塔心的地宫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于塔址东侧50余米处。殿址台基面呈长方形,放柱础石夯土墩,东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间缺少两墩。夯土墩形成柱网状,似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格局。中心减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种特殊设置。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呈坡状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遗迹,台基南面中间有露道。出土遗物有银质及鎏金小铜佛,唐代建筑材料等。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国香川、德岛、高知、爱媛四县协议在青龙寺遗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纪念碑落成。
  1984年,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应邀根据1973年对青龙寺遗址的发掘资料对遗址4殿堂进行了复原研究。由于遗址4基址为两个文化层的叠压,杨先生为上下两层分别做了复原。右侧上图为下图是下层(早期建筑)复原方案,最终的建设即采取此方案建成惠果空海纪念堂。上层(晚期建筑)复原图为右侧下方图片。
  惠果、空海纪念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会、日中友好真言宗协会与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堂选址在考古发掘的四号殿堂遗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旧殿遗存,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的大方殿。复原后的方殿体积高大,气魄雄伟,具有唐代建筑风格,是西安第一座复原建筑。
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 Shanxi Jishan County Seiryuji
  青龙寺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北依高垣,稷山县青龙寺南临汾水,枣林环绕,景色优美。该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662),翌年改名。 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现存建筑系元、明遗物,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8座。前院南有四大天王殿三间(现改为山门),东为十王殿三间,西为罗汉殿三间。后院以中殿和大殿及东西两厢为主,中殿三间左右垛殿各一,左为祖师殿,右为青龙门。大殿三间,左右垛殿各一,左为护法殿,右为伽蓝殿。 中殿和大殿之屋顶均作单檐悬山式,中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建,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两旁垛殿亦为元代遗物。 各殿塑像虽皆不存,但大殿、中殿和伽蓝殿内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制作跨元、明两个时期。 大殿壁画的主要内容:东壁是《佛说法图》,中间绘释迦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及护法金刚护卫,上有人首乌身的飞天;西壁是《弥勒变》,中间绘弥勒像,左右为二大菩萨和众弟子,下方西侧为国王和王妃剃度图,有宫人围侍。大殿壁画据南壁窗槛画工题记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补绘或重装。唯只西南隅少部分粉墨为元代印迹。 中殿四壁为“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该殿全部构图共有人物300余众,分画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 西壁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另有阴曹地府行刑场面;东墙壁画因日晒雨淋,眉目难辨。以上壁画虽是宣传封建礼仪和宗教迷信,但画面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流畅,色彩柔和协调,人物繁而不乱,人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衣饰飘然,栩栩如生。它继承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绘画表现技巧,被视为元、明两代绘画之杰作。 2001年06月25日,青龙寺元代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寺 Naiman Seiryuji
  原名慈云寺,位于奈曼旗青龙山境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清代奈曼旗24座庙宇之一,曾以险要的地势,优美的自然环境,精湛的建筑艺术,精深的佛学,丰富的佛事活动及神奇的故事传说,闻名于关东各地,引来四面八方佛教信徒,谱写过辉煌的历史。相传慈云寺是由龙尾沟一姓魏的人家主持修建的,因观世音菩萨看中了这里景色秀美、意境肃穆,是天成的修道场所,于是就化身一女孩被龙尾沟姓魏的人家捡回家中,不久满身生疮,久治不愈。于是魏家就让姓王的小牛馆背着送到青龙山洼遗弃。过几天魏家人来到山里,正赶上下大雾,远远就听见钟鼓齐鸣,走到近前看见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山洞,老母坐在山洞里,王牛馆站在一旁,方知菩萨显灵,叩头便拜。有一天魏家人梦见老母点化他建庙。眼前是大锭黄金,再看远处,有一群羊正在驼着砖往山上爬,如走平地。一梦醒来,他才明白是菩萨显灵,赐钱建庙,于是魏家人按照菩萨的指点,修建了老母庙。后来为教化人们尽忠尽义,又建了关公庙。寺庙占地约800平方米,由老母庙和关公庙组成。关公庙前,一有眼天然的水井,井口粗约1米,泉水甘甜,弯腰就能舀上水来。每逢庙会等重大活动,泉水自然上涨,供人饮用。山里的泉水井,特别有灵气,能祛病强身,消灾延寿。山有奇泉,庙有真身,一年四季,香火旺盛,人们求财得财,求福得福,到寺庙拜佛求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青龙山就像一条横卧的巨龙,首尾相映十分形象,山上有几百种花草树木和上百种药材及稀有真菌,均为自然生长,被列为奈曼旗原生植被自然保护区。这里从正月开始,就有青草发芽泛绿,传说这里的灵气是由千年的灵芝和成形的人参带来的,这些珍宝由两条大蛇看守,多少奇禽异兽,江湖郎中,始终不能近前,由于青蛇履履显灵,人们经常看到有梁柁粗,几十米长的青蛇,到庙前的水井里饮水,青蛇亦既谓青龙。凡是在水井前供奉青龙者,均食清水素。于是当地信教徒,经请示宗教等有关部门,在水井上建了一座青龙庙,慈云寺也因此更名为青龙寺。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满足信教群众的需求,除了对原有寺庙进行修复外,青龙寺建设委员会还决定在青龙山山脚下修建一座由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所建寺院、采用现代工艺和古建风格相结合的手法,由前院、中院、内院和居士林组成,并将做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和今后的主要佛事活动场所。佛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深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认真贯彻“古为今用”方针,探索青龙山的古迹,发掘青龙寺的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龙寺主要法会: 1、二月十九日财神会;2、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蟠桃会;3、四月二十八日药王会;4、五月十三日老爷会;5、六月社六虫王会;6、六月十三日龙王会;7、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日法会;8、九月九日重阳节。
四川省芦山县青龙寺 Lush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Seiryuji
  芦山青龙寺芦山青龙寺斗拱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南距芦山县城芦阳镇15公里。青龙寺建于元代,现仅有大殿尚存。青龙寺大殿为省内现存少数元代建筑中有准确铭文纪年的古建筑。虽经明、清历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时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实物,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点:青龙寺大殿建筑凝重朴实,结构灵活,用材随宜,不分材等,体现着四川地区古建筑风格的地方特色。大殿坐西向东,歇山式抬梁木结构斗拱建筑,八架椽屋四椽栿前后对乳栿,用四柱。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通长15.3米,平面成正方形,建筑面积234.09平方米。前檐明间补间铺作三朵,中心一朵为溜金至中金檩,再接一挑斡至脊檩;两侧斗拱出五铺作斜拱。次间补间铺作为一朵,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为五铺作斗拱。后檐柱上,斗拱简约,均以蜀柱替代栌斗承托正心檩,用挑枋实现出檐。屋面举折平缓,角有虾须椽。内柱直径56厘米,素面覆盆式柱础,素面须弥座石台基,垂带踏道。
上海青浦白鹤青龙寺 Shanghai Qingpu Baihe Seiryuji
  青龙寺位于白鹤青龙村。寺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又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时称“三宝”。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450余亩,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禅堂、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觉堂、澄怀堂、方丈室、东西两庑、香积厨、库房、普同塔等建筑群。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清嘉庆三年(1798年)失火,崇阁大殿均成废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废损大半。民国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观音阁及大钟一口,今俱废,仅存碑刻两块:(一)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二)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铭。
  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龙雁塔,俗称青龙塔,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寺塔于宋康定、庆历年重修理工。元大德三年(1299)、致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书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及子任贤德、孙任士质三代相继出资修葺寺塔。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镜修塔。清顺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复新之。迄今已有300余年失修,楼梯尽毁,腰檐无存,塔身倾斜,岌岌可危。1956年,塔顶的铜葫芦被台风吹落,上铸有“明崇祯十七年”字样。现收藏在青浦区博物馆。1992年,塔身偏离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特邀著名建筑纠偏专家曹时中教授予以扶正。寺、塔于1959、1960年分别列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嘉陵区青龙寺 , Sichuan Jialing Seiryuji
  青龙寺位于嘉陵区积善乡青龙山巅(今积善乡贾坝村),距南充市46公里,距积善乡2公里。青龙山地势险峻,一峰独秀,长约里许,古木森森,形若青龙。四周丘陵起伏,山麓阡陌纵横,山巅原有四大古寨,故名青龙寨。每当兵荒马乱,四方百姓,皆至此山寨避难。青龙山的北面山麓,在北宋时期建有古刹,前为贾坝,后即绝壁,乃取名青岩寺。规模极大,殿阁辉煌,碑碣若林,庙田甚广,明末毁于兵燹。现坝中瓦砾遍地,残碑堆野,古诗碑文,依稀可见。有《题青岩寺》诗云:“寺好因岗势,登临临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古寨墙。”残碑上有嘉祐二字,嘉祐乃宋仁宗年号,不知始建或是重修。今贾坝中人犹以正殿田,佛爷地,厢房嘴,和尚坟等名称而呼其田地名,足见当时盛况。清朝康熙年间(约1700年),当地善男信女出钱出力在青龙寨山腰重修寺庙,取名青龙寺。并在寺中开办私塾,聘请饱学之士教习诗书,附近童生皆来此读书,古寨禅林,清雅幽静,士人辈出,名声大震。解放前夕,有名的地下堂人苏俊与刘瑞安,张守政等烈士,皆启蒙于青龙寨书馆。
四川省西昌市青龙寺 Xichang City, Sichuan Seiryuji
  四川省西昌市青龙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是邛海最富有传奇的地方。
  青龙寺下面海的深度为邛海最深的地方,达50米左右,民间说法是深不可测。相传这里古时有个梓潼县城,突然有一天地底沦陷,整个县城被涌出的大水所淹,至今有渔民说在天气晴朗海水清澈之时,还能隐约看见海底被淹的建筑轮廓和房瓦。此传说极富传奇性,在民间广为流传,老百姓大多确信有此事,还指证青龙寺稍下两棵黄葛树的位置,即为古时的梓潼寺。
  既然为邛海最深的地方,这里的水最为明澈干净,散发着水性里某种不可捉摸的神秘的气息,有说法说此处与地底暗河相通,有好事者将羽毛做了记号的鸭子从螺髻山的暗河放入,后在邛海此处的边上找到了这只做了记号的鸭子。传说这里有青龙、白龙、黄龙隐于其底,有人还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说看见了龙的身影之类,还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如果运气好的话,很容易见着。
  此外,也有人说在这儿,看见过西方空中踏着青龙显现圣像的观音菩萨。而在青龙寺这里,望西看去,泸山正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里是儒、释、道三教共一山的地方。因此人们把诸多传奇与这些都联想在了一起,倒也颇有情趣。
  这里也盛传着一个民间故事:东海龙王四太子小青龙每见古邛都逢干旱时节,常显圣降雨抗旱,老百姓为纪念他,于此修建青龙寺,祭祀供养他的圣像。
  所有的这些,汇集成了传奇的青龙寺。不仅仅传奇,这里也是邛海周边高处看海的极佳所在,放眼望去,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蓝天、白云、青山、树林、村庄、田园、海水相映成趣,在习习微风中,心胸为之而舒畅,恍然间有身处仙境之感。尤其是在夕阳西下之时,在这里观海,整个海面与天空都被余晖渲染成醉心的霞红,优美壮观。在这里,夏季的雨中看海,还能见海水层次分明的红色、黑色、绿色等多彩的颜色,很美。
  两棵苍劲挺拔、浓荫茂盛的黄葛树,将这里的风景点缀得生趣盎然,仿佛见证着这里的沧桑,也仿佛诉说着永远的传奇,也仿佛守望着亘古不变的自然情怀。青龙寺以前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的圣像、道家的神仙真人和青龙的显像,后市政府为顺应旅游的发展,在2006年“一办三创”中于此大兴土木,修建打造成了当前架构精致、气势恢宏,纯粹佛教风格和内容的青龙寺,由此极大地丰富了此处的人文情调,吸引着各地前来观光和朝圣的人们。
  青龙寺向北往下的最低处,有一个近九万平方米的旅游休闲区,由青河沙滩浴场、小青河野趣露营区、临海小景点、登山步道、风雨廊等功能区组成。于此,可于河边漫步,可于沙滩徜徉,也可于水中嬉戏,怀想青龙的神奇,再倾听青龙寺隐约传来的钟磬之声,是放松身心,品味邛海恬静、雅趣的好地方。
山东省庆云县青龙寺 Shandong Qingyun Seiryuji
  青龙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大宗村西一里半处。据传该寺唐代所建,庙宇占地约3亩,寺内尼姑很多。明代,该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庙宇因失修而倒塌。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青龙寺】  中国佛教密宗寺院。位于陕西西安城南郊乐游原上。唐时为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寺废。据传,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祐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唐会昌五年(845)禁佛时寺废。次年又改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该寺又恢复本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后寺院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日本真言宗的祖师空海到华后,在此寺受学于惠果。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僧人辨弘,新罗僧人惠日、悟真也曾从惠果学习密宗教法,因此,青龙寺盛名远播海外。
    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发掘报告,遗址有两处,一为塔址,一为殿堂遗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当是塔心的地宫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于塔址东侧50余米处。殿址台基面呈长方形,放柱础石夯土墩,东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间缺少两墩。夯土墩形成柱网状,似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格局。中心减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种特殊设置。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呈坡状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遗迹,台基南面中间有露道。出土遗物有银质及鎏金小铜佛,唐代建筑材料等。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国香川、德岛、高知、爱媛四县协议在青龙寺遗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纪念碑落成。另外,修建了惠果、空海纪念堂。该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会、日中友好真言宗协会与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堂选址在考古发掘的四号殿堂遗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旧殿遗存,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的大方殿。复原后的方殿体积高大,气魄雄伟,具有唐代建筑风格,是西安第一座复原建筑。(畅耀)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Qinglongsi
  青龙寺
  中国佛教密宗寺院。位于陕西西安城南郊乐游原上。唐时为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寺废。据传,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唐会昌五年 (845)禁佛时寺废。次年又改为护国寺。大中九年 (855)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该寺又恢复本名。北宋元□元年(1086)以后寺院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日本真言宗的祖师空海到华后,在此寺受学于惠果。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僧人辨弘,新罗僧人惠日、悟真也曾从惠果学习密宗教法,因此,青龙寺盛名远播海外。
  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发掘报告,遗址有两处,一为塔址,一为殿堂遗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当是塔心的地宫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于塔址东侧50余米处。殿址台基面呈长方形,放柱础石夯土墩,东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间缺少两墩。夯土墩形成柱网状,似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格局。中心减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种特殊设置。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呈坡状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遗迹,台基南面中间有露道。出土遗物有银质及鎏金小铜佛,唐代建筑材料等。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国香川、德岛、高知、爱媛四县协议在青龙寺遗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纪念碑落成。另外,修建了惠果、空海纪念堂。该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会、日中友好真言宗协会与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堂选址在考古发掘的四号殿堂遗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旧殿遗存,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的大方殿。复原后的方殿体积高大,气魄雄伟,具有唐代建筑风格,是西安第一座复原建筑。
   (畅耀)
近义词
青龙寺村
包含词
青龙寺站青龙寺村
题青龙寺登青龙寺
青龙寺仪轨西安青龙寺
稷山青龙寺青龙寺壁画
青龙寺遗址青龙寺僧院
青龙寺早夏独游青龙寺
青龙寺在前青龙寺北廊
火烧青龙寺白鹤镇青龙寺
病后游青龙寺客题青龙寺门
稷山青龙寺壁画题青龙寺镜公房
题青龙寺纵公房寄青龙寺原上人
不忆青龙寺后钟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冬夕寄青龙寺源公青龙寺赠云颢法师
青龙寺与黎昕戏题清明日青龙寺上方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
秋晚与友人游青龙寺青龙寺题故昙上人房
宿青龙寺故昙上人院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
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和秘书崔少监春日游青龙寺僧院
王起居独游青龙寺玩红叶因寄清明日青龙寺上方(得多字)
青龙寺原上人(一作冬日寄僧友)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
早夏青龙寺致斋凭眺感物因书十四韵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愚公谷三首(青龙寺与黎昕戏题)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
和钱员外青龙寺上方望旧山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愚公谷三首青龙寺与黎昕戏题
青龙寺原上人一作冬日寄僧友清明日青龙寺上方得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