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蟹的一种。也称锯缘青蟹。壳呈青绿色﹐螯足不对称﹐栖息盐度较低的浅海﹐亦为食用蟹类之一。 | | 即河蟹。壳呈青灰色,故称。 宋 道潜 《淮上》诗:“日出岸沙多细穴,白虾青蟹走无穷。” | | 青蟹:又名锯缘青蟹;俗名叫鲟;广东称膏蟹;台 湾,福建叫红鲟;浙南地区叫蝤蛑,菲律宾称泥蟹
拉丁文学名:scylla serrata
青蟹甲壳呈椭圆形,体扁平、无毛,头胸部发达,双螯强有力,后足,形如棹,故有据棹子之称。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5倍,背面隆起,光滑;头胸甲表面有明显的 “h” 形凹痕;前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齿的大小及间距大致相等。前侧缘具9个大小相若突出的三角形齿。螯脚光滑、不对称,右脚略大于左脚;掌节肿胀而光滑,背面具2条颗粒形隆脊,其末端各具1棘。前三对步脚无齿,指节的前、后缘具刷状短毛。
青蟹又称黄甲蟹,亦称蝤蛑,系甲壳纲,蝤蛑科、俗名蝤蛑虫寻,栖息于泥涂及近岸浅海中,平时随潮水进入泥涂,喜穴居于有淡水流出的地方。 青蟹一年四季都有产,但以每年农历八月初三到廿三这段期间,青蟹壳坚如盾,脚爪圆壮,只只都是双层皮、民间有"八月蝤蛑抵只鸡"之说。著名诗人苏东坡在《蝤蛑》一诗中也曾写有"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诗句。
青蟹的形态特征
青蟹头胸甲略呈椭圆形,表面光滑,中央稍隆起,分区不明显。甲面及附肢呈青缘色。背面胃区与心区之间有明显的"h"形凹痕,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较内眼窝突出,前侧缘有9枚中等大小的齿,末齿小而锐突出,指向前方。螯足壮大,两螯不对称。长节前缘具有3棘齿,后缘具2棘剌;腕节外末缘具2钝齿,内末角具1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雄性个体尤为肿胀,背面具有2条隆脊,其末端具1棘刺,指节的内外侧各具1线沟,两指间的空隙较大,内缘的齿大而钝。前三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短毛,末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浆状,适于游泳。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第6节末缘内凹,其缘直,两侧缘直,末节末缘钝圆,雌性腹呈宽圆形。
(一)生活习性
1.栖息习性
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之处及岩石缝等处。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尤其是在涨潮的夜晚显得更为活跃,由于它的眼晴和触角感觉灵敏,故夜间活动自如;夏天青蟹活动更为频繁,低潮水浅时多潜伏泥底以避暑热,有时可见成群青蟹在干热时用步足撑起体躯离开温度高的滩面乘凉;冬季活 动较少,天气寒冷时在低潮浅附近掘穴过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随个体大小及潮区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区穴洞有时可达1米以上。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对步足频频划动向左、右前方前进,但多数情况下随流而动,受惊或遇障碍可迅速后退,在滩面上侧以步足爬行,感觉灵敏,行动自如。
2.栖息环境条件
青蟹是广温广盐海产蟹类,其生存水温7~37°c,适宜生长水温15~31°c,最适水温18~25°c,15°c以下时,生长明显减慢,水温降至7~8.5°c时,停止摄食与活动,进入休眠与穴居状态。水温稳定在18°c以上时,雌蟹开始产卵,幼蟹频频脱壳长大,水温升至37°c以上时,青蟹不摄食,水温升至39°c时,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
青蟹的生存盐度2.6‰~55‰,适应范围6.5‰~33‰,最适盐度12.8‰~26.2‰(比重1.010~1.021)。青蟹难以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动,盐度突变会引起"红芒"和"白芒"两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节,由于短时间内突发大雨或连续的降雨,人工养殖池盐度突变,使青蟹死亡率增高。
青蟹耐干能力较强,离水后只要鳃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鳃丝湿润,便可存活数天或数十天。
3.青蟹的食性
青蟹的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青蟹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人工养殖的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青蟹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
(二)繁殖习性
青蟹的繁殖季节较长,但因地而异,广东为每年2~4月和8~9月,其中2~3月为盛期;福建厦门地区3~10月,浙江4~10月。5月下旬至6月和8月下旬至9月是繁殖盛期;上海9~10月,台湾几乎全年可以繁殖。青蟹一般一年达性成熟。一般甲壳宽8厘米,体重150克以上的雌蟹就能进行交配。交配前,雌蟹先行生殖脱壳,在其新壳尚未硬化之前雄蟹与其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1~2天。交配期间青蟹没有食欲,即使投饵也不进食。交配后精子贮存于雌蟹纳精囊内,存活达数月之久。雌蟹卵子成熟后经输卵管至纳精囊与精子结合,然后受精卵即由雌性生殖孔排出粘附于腹肢刚毛上。排出的卵初为黄色,此时的雌蟹就成为负卵累累的抱卵蟹。雌蟹的产卵量约为200万粒左右,但所抱之卵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雌蟹多在水面宽阔、水清流缓之处产卵,在河口生活的雌蟹要迁海中产卵,所以自然海区的青蟹在繁殖时常要离岸作短距离"迥游"到深处产卵。孵出的幼体随潮流到近岸,尔后在潮间带,沼泽地觅食生长。浙江沿海每年5月便可捉到甲宽为1-2厘米的幼蟹。海区幼蟹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秋蟹)。幼体发育共分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两个阶段,共需脱壳变态6次,始为第一期幼蟹,历时约23~24天。
(三)脱壳生长 青蟹的生长是不连续的,脱壳是其生长的标志,只有在脱壳时才能生长,幼蟹平均约4天脱1次壳,以后脱壳时间逐渐延长,两个月之后,要间隔1个多月才脱1次壳,从第一期幼蟹到第10期幼蟹的生长需百余天。青蟹一生共脱壳13次,最后一次(第13次)脱壳,与青蟹的交配,生殖密切相关,称"生殖脱壳"。刚脱壳的蟹体呈柔软状态,称"软壳蟹",横卧在水底大量吸收水分,使身体舒张开来,一般6~7小时开始变硬,在18~19小时内个体显著扩大,增重。 脱壳后,壳长增加30%~40%,体重增加70%~100%。在正常情况下,经3~4天,新壳才完全硬化。
辨别病蟹可以从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泽来判断,其肉色呈蔚蓝色,肢体关节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弹性者为健康苗,如肌肉呈黄红色或具白色斑点,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则为病态
移入一些环节动物(如沙蚕)及小型底栖甲壳类,自繁能力强,青蟹又喜食,这些都是青蟹良好的活体饵料。另外,小杂鱼虾及淡水种的贝类(如螺蛳)、人工配合饵料等可作为缺饵时的补充。 | 食谱相关信息 Recipe Information | 营养分析
青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跌打损伤,筋断骨碎,瘀血肿痛之人食用;适宜产妇胎盘残留,或孕妇临产阵缩无力,胎儿迟迟不下者食用,尤以蟹爪为好;
2. 平素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腹痛隐隐之人忌食;风寒感冒未愈者,或宿患风疾,包括顽固性皮肤瘙痒疾患之人忌食;月经过多、痛经、怀孕妇女忌食螃蟹,尤忌食蟹爪。
食物相克
螃蟹不可与红薯、南瓜、蜂蜜、橙子、梨、石榴、西红柿、香瓜、花生、蜗牛、芹菜、柿子、兔肉、荆芥同食;吃螃蟹不可饮用冷饮会导致腹泻。不宜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
烹饪指导
1. 在煮食螃蟹时,宜加入一些紫苏叶、鲜生姜,以解蟹毒,减其寒性;
2. 螃蟹可以用来蒸、煮、炸或制小吃馅心;
3. 蒸蟹时应将蟹捆住,防止蒸后掉腿和流黄;
4. 生螃蟹去壳时,先用开水烫3分钟,这样蟹肉很容易取下,且不浪费;
5. 买回螃蟹后不用水冲洗,放入干净的缸、坛里,用糙米加入两个打碎壳的鸡蛋,再撒上两把黑芝麻将蟹盖淹没,然后用棉布蒙住缸口,使空气能流通,但又不能使蟹见阳光,这样养3天左右取出,由于蟹吸收了米、蛋中的营养,蟹肚即壮实丰满,重复明显增加,吃起来肥鲜香美。
食疗作用
具有壮腰补肾、消积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
其他相关
《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鲟,海底爬行类,其肉鲜白,具有健肾壮腰、养心补脾之功,配以党参、桂圆,药效更佳”。
备注
1. 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动物,所以吃时必蘸姜末醋汁来祛寒杀菌,不宜单食。
2. 螃蟹的鳃、沙包、内脏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吃时一定要去掉。
3. 醉蟹或腌蟹等未熟透的蟹不宜食用,应蒸熟煮透后再吃;存放过久的熟蟹也不宜食用;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节,应当注意忌蟹与柿子混吃。
4. 青蟹的挑选:
(1)、举起青蟹,背光察看蟹壳锯齿状的顶端,如果是完全不透光的,说明比较肥满,反之,则不饱满;
(2)、青蟹底部呈白色甚至透明状,代表蟹刚刚换完壳。蟹由于换壳时消耗了大部分能量,所以通常也是肉不多;底部较脏的往往肉比较肥满;
5. 螃蟹清洗:先在螃蟹桶里倒入少量的白酒去腥,等螃蟹略有昏迷的时候用锅铲的背面将螃蟹抽晕,用手迅速抓住它的背部,拿刷子朝着已经成平面状的螃蟹腹部猛刷,角落不要遗漏。检查没有淤泥后丢入另一桶中,用清水冲净即可。
6. 螃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但死螃蟹忌食之,因为螃蟹喜食动物尸体等腐烂性物质,故其胃肠中常带致病细菌和有毒物质,一旦死后,这些病菌大量繁殖;另外,螃蟹体内还含有较多的组氨酸,组氨酸易分解,可在脱羧酶的作用下产生组胺和类组氨物质,尤其是当螃蟹死后,组氨酸分解更迅速,随着螃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氨越多,而当组氨积蓄到一定数量时即会造成中毒。 | | - lat.: scylla serrata
| | 美味优游蟹, 蓝蟹 锯缘青蟳, 青蟳, 泥蟹, 红树林蟹, 沙公, 肉蟹, 闸蟹, 黄甲蟹, 蝤蛑, 蟳, 锯缘青蟹, 鲟, 膏蟹, 红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