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 中国 >浙江 >丽水 >龙泉市 > 青瓷
显示地图
目录
青瓷简介
  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除了越窑外的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图书《青瓷》
  作 者: 浮石 著
  出 版 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字 数: 395000
  页 数: 343
  开 本: 16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0435950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财经
  定价:¥32.00
编辑推荐
  福布斯财定排行榜中文版主编周鹏强力推荐长篇财经小说《青瓷》!
  《青瓷》对社会生活多层面的描写,有王跃文式的冷峻和严厉,作家对复杂人际关系和世俗情态的描写不动声色而效果全出。读这样的小说会时常听到碎裂声——人生有价值内容的毁灭……
  《中华文学选刊》主编 著名文学评论家 王干
  这是一部难得的都市小说,作者有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想像,他通过鲜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幽默的语言为我们精心绘制了一幅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商场、官场、情场的欲望和情感被书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本雅俗共赏,让你痛快地读完,却又不断激发思考的作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 著名文学评论家 张颐武
  你想发财吗?那就去拍卖行吧。一槌子下去,保证给你来个钵满盆盈;你想破产吗?那就去拍卖行吧。一槌子下去,肯定让你随时倾家荡产。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哪个能激流勇退,谁人不因循苟且。你推他下水,我拉他上岸,细思量,是非成败,却原来并不在板起提落之间……
  著名拍卖法专家 中拍协法律咨询委员会主任 田涛
内容简介
  商业和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可以说是经典话题,甚至引起西方商界的关注;而且商业和关系之间的那种微妙很容易让人剑走偏锋。
  《青瓷》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代中国商人对关系的顶礼膜拜和娴熟利用,让我感触颇深。或许,中国商人应该从书中得到警示并反思其中利弊,而西方商人则值得去理解其中的联系。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书摘
  唐雯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上海拜访她准备报考的博士生导师,她怕张
  仲平照顾不好自己。张仲平说,拜访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别的考生都去了而你没去,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你就不用担心我了,几天时间,一下子就过了。
  在外人看来,张仲平家庭和睦。唐雯不是那种刁蛮的人,她主内,张仲平主外,两个人也没有什么事需要争个是非高低。张仲平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情感在那场疟疾一样的初恋中,激情燃烧过了也死翘翘了。后来他也有过一些女朋友,基本是缘来缘去,逐步学会了怎样把感情和做爱分得比较清楚。用张仲平自己的话说,是进得去,出得来。偶尔碰到一两个特别对心思的,难免有点日久生情。但张仲平只要发现苗头不对,心里就打了退堂鼓,生怕自己成为三种不幸男人之中的一种。按照社会上流传的段子,男人幸事有三,不幸之事也有三。三大幸事是升官发财老婆出差。三大不幸是炒楼成房东,炒股成股东,泡妞成老公。张仲平是学法律的,知道不可能同时给两个以上的女人当老公,就只有小心火烛注意安全了。所以,他跟唐雯的婚姻从来没有面临过什么真正的威胁。唐雯是大学副教授,一点也不小肚鸡肠,她认为张仲平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一般的人看不上眼,对他也非常放心。
  在送唐雯去机场的路上,丛林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说:“平时你要陪老婆,不好叫你,这几天好好放松放松。”唐雯抢过电话说:“丛林,你可别把我们家仲平带坏了。”丛林与唐雯很熟,平时开惯了玩笑,说:“教授怎么说话啦?谁带坏谁?”唐雯说:“我们家仲平是模范丈夫,你说谁带坏谁?”丛林说:“仲平是模范丈夫,难道我就是坏人了?如果教授认为我是坏人,就得好好巴结我,否则真把你家仲平带坏了,看你怎么办。”唐雯说:“我对仲平很有信心,带不坏的。”丛林说:“嘿,刚才还怕我带坏,转背就改口说带不坏,自相矛盾嘛。说到底还是没有自信心。”唐雯笑吟吟地说:“仲平他真要变坏早就变坏了,我严防死守也没有用。”丛林说:“教授到底不一样,思想境界蛮高的。”唐雯说:“你以为教授是白当的?”丛林说:“你那里有像你这种思想境界的学生没有?给我介绍一个。”唐雯说:“你还用我介绍?”
  两个律师在鹏程酒店开了房,约丛林打麻将。丛林跟张仲平说:“要没事就来吧。”张仲平说:“算了吧,打业务牌太难受了。”丛林说:“谁叫你打业务牌,不要冤枉好人。”
  丛林这次带的女朋友叫曹小米,是个幼师,刚学会打麻将,瘾特别大,围着丛林叽叽喳 ……
青瓷 - 起源
  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而以油灰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总之,它们舆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它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宋代青瓷中的哥窑就以其自然的开裂现象而博得人们的喜爱。
  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这一烧成中的弊病—釉面所产生的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即使哥窑青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裂纹美,这就犹如画家变败笔为神奇一样,给哥窑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机,在当时它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哥窑窑址至今在浙江省龙泉县始终未找到确切的窑场,故对傅世的器物和窑址的存在是当前学术界争论颇大的同题。归纳起来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窑址的地域归属,由于哥窑瓷器的胎体大多呈黑灰、深灰之色,而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6—1961年在龙泉县的大窑、溪口等窑址发现黑胎的开片青瓷,它们的特征与傅世的哥窑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因而认为“大窑、溪口窑址中出土的黑胎青瓷应当是哥窑的产品无疑”。对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不同的看法,他们通过对龙泉县黑胎青瓷和傅世哥釉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测试的结果,发现有一定的区别,故认为:“傅世哥窑不在龙泉烧造之说可以接受的”,据此,他们进而提出:“傅世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作品比较接近。”因而“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所烧造”。哥窑是否为景德镇所烧造,没有窑址出土物为证,难以使人信服。
  2、从窑口本身来说,有人认为“修内司官窑就是傅世哥窑”。这种新的见解,本身就否定傅世哥窑的存在,对此当前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对哥窑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就当今收藏最多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博世哥窑作品来看,形制多属瓶、炉、洗、眢一类器皿,造型富有宋瓷的时代风格。因此,哥窑还是宋代所烧造的一种青瓷器物。至于窑址究属在哪里?只能寄希望于日后的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
  哥窑瓷器的造型除碗、盆、洗以外,还有各式的瓶、炉、尊等,贯耳炉更是比较多见的器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贯耳炉”可谓哥窑瓷器的代表作。此炉侧影近似长方形,它的外廓线表现为口沿以下向内收缩,而器腹微微外凸,这样一收一凸的器体弧腺显得十分饱满有力;两旁配置的双耳向外扩张,在造型上增强了器物庄重、凝重的效果。加之哥窑瓷器的釉层比较肥厚,更给人以浑厚、稳定的感受。作为当时祭祀和供神用的一件陈设瓷,这种贯耳炉则是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职能。
  龙泉青瓷的艺术特色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牌青瓷获中国国家部优产品奖,先后有200多件精品,均获得国家级新产品“金龙奖”。珍品哥窑61公分迎宾盘、52公分挂盘被誉为当代国宝。七寸精嵌“哥窑”艺术挂盘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礼品,哥窑紫光盘、紫光瓶等51件珍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送展30多个国际博览会、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供礼品。被国际各大博物馆收藏。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灿烁的“瓷国明珠”。
  龙泉青瓷的分布
  发端于龙泉南区大窑、金村、黄石玄一带的青瓷窑,历宋、元、明,已遍及龙泉境内沿溪各地及庆元、云和、丽水、遂昌、缙云、永嘉及至福建浦城等县(市)部分地方,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庞大瓷窑体系。而这个窑系发端于龙泉,窑场密集于龙泉,生产工艺及产品风格均与龙泉“弟窑”产品一致,因此统称为“龙泉窑”。现已发现这个窑系的窑址400余处,在龙泉境内有300多处,仅大窑村就发现历代窑址50多处。
  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瓷,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七修类稿续编》:“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光绪《龙泉县志》生二章青器条载:“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精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今人家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色当前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者。世人称兄之器曰哥哥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稗史类编》、《南窑笔记》、《遵生八笺》、《陶说》、《景德镇陶录》、《燕闲清赏》、《博物要览》等书不仅有哥、弟窑详实记载,且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朱伯谦著《龙泉青瓷简史》称:“证之以实物,南宋官窑和龙泉黑胎青瓷确有许多共同点,特别是那种粉青釉瓷器,真是形神相似,难分‘官’、‘哥’”。
  通过古窑址发掘,确证文献所载,龙泉境内窑址中不仅有“哥窑”产品存在,而且可分二路:一是如文献所描述“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一是胎厚釉薄,釉面布满纹片,胎色黑。前者多出于县南区,为南宋中期至元初产品,与南宋“官窑”难分彼此;后者多出于县东北,多为元代产品。龙泉窑系其他县份的窑址中不存在“哥窑”产品。此外,还有所谓“传世哥窑”器,虽有纹片,但釉色呈米黄色或蟹壳青,与龙泉“哥窑”釉色碧青或淡青不同,胎骨较厚,呈米黄或赭红色。此非龙泉产品。
  “弟窑”又称“龙泉窑”。其基本特征是:釉面无纹片,胎白或底足呈朱红,釉色青润如玉,在器物边缘或有棱线部位影露白痕(称“出筋”)。釉色以梅子青和粉青为极品。梅子正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绿,莹澈剔透;粉青,色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
  龙泉青瓷的品类
  宋、元龙泉青瓷鼎盛时期,瓷器品种十分丰富,有碗、盘、碟、杯、钵、执壶、灯盏、渣斗、熏炉等实用瓷;笔筒、笔架、瓷砚、笔洗、印色池、镇纸等文具瓷;花瓶、人物、挂盘等陈设瓷;香炉、烛台、佛像等供瓷;鸟食罐、象棋等娱乐瓷,以及冥器等一应俱全。每类产品又有多种型号和式样,如碗有莲瓣碗、盖碗、束口瓶、鱼耳瓶、凤耳瓶等。
  清光绪《龙泉县志•卷一》载:“哥窑器中可人清赏、供文房之用者有:哥窑瓶、三山五山笔格、彝炉、乳炉、八角把杯、蟠螭镇纸、瓷印、方印色池、八角委角印色池、方圆壶、立瓜卧壶、双桃水注、双莲房水注、牧童卧牛水注、笔格内储水作注;水中丞有瓮肚圆式、钵盂式、低度棱肚式;笔洗有元洗、葵花洗、磬口洗、元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长方洗。龙泉窑有:细花水中丞,笔洗有双鱼洗、菊花瓣洗、钵盂洗、百折洗。俱极精工,为世所贵。”
  龙泉青瓷制瓷习俗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和“弟窑”。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
  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1998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龙泉青瓷制瓷业十分兴旺,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章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入窑池,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爷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龙泉青瓷的发展
  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代到北宋早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窑口,在这范围内生产的瓷器都是龙泉窑的风格。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轮美奂传奇的开始。
  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同时,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百科大全
  qingci
  青瓷
  celadon
    中国古代一种传统颜色釉瓷器。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至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青瓷其呈色是因釉中所含氧化铁,经一定温度的氧化焰,烧制成黄色,再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由于釉中所含铁量的多寡及烧制过程中窑内火焰温度的不同,故在呈色上又有淡青、青黄、青绿等色调上的差异。所以烧制青瓷,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恰当,烧成过程中要掌握好窑内的火焰温度,并适当的掌握还原焰,它能把釉料中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釉呈现一种悦目的青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主要瓷窑有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等,另外江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山东等地也有规模不同的瓷窑。所烧制的青瓷,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壶、罐、瓶、盘、碗、杯、盒、尊、灯、薰、谷仓罐、虎子等,且造型丰富生动。较出色的有盘口壶、鸡头壶、莲花尊、扁壶、水注、瓷灯、薰炉、谷仓罐及某些肖生瓷。青瓷的装饰纹样有铺首纹、莲花纹、忍冬纹(通称卷草纹)、联珠纹、网纹、菱形纹、波浪纹,另外还有取材朱雀、鸟雀、辟邪、仙佛等的纹饰。其装饰方法十分丰富,主要有:①压印,用印模在未干的坯胎上压出各种花纹。②刻花,用较硬的工具在未干的坯胎上刻出各种花纹。③堆贴,用瓷泥捏成各种花纹,贴在未干的坯胎上,具有浮雕感。④塑饰,将用瓷泥捏成的各种物象,装饰在坯胎上,具有圆雕的效果。⑤雕镂,在未干的坯胎上雕出透空的各种三角形和圆形孔洞。⑥点彩,即在青瓷上施加的一种褐斑装饰。褐斑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含铁量较多,铁未能还原彻底,而显现出黑褐色的斑点。这种有意识地在某些部位加铁,形成了东晋、南北朝青瓷所风行的装饰手法。
     三国吴·青瓷熊灯
    青瓷以其素雅、清丽、明净的釉色和丰富多采的装饰纹样及生动多变的器物造型,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由各种不同色度的青瓷独据瓷坛。
     (李纪贤)
    
英文解释
  1. :  opaque porcelain
  2. n.:  celadon
相关词
工艺品三国瓷器茶艺石雕黄杨木雕紫砂
文化工艺器皿陶瓷器物文物耀州窑唐朝
考古北宋南宋南北朝公道杯倒流壶耀州磁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