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火車站如果說膠濟綫沿途的中小車站是中西建築風格聯姻的産物,那麽,青島車站站捨則為純粹的德國文藝復興風格作品。
高大的半木構裝飾山墻突出了一座厚實的鐘塔,正居於亨利王子路(廣西路)和霍恩措倫路(蘭山路)的軸綫上。
火車站站捨建築平面為一字形,主體為兩層樓房,由聳立的鐘塔樓和大坡面的車站大廳兩部分組成活潑不對稱的立面造型。正立面右側延續有低矮的鋼架玻璃天棚站臺長廊。車站候車室居中,面積不大,兩側為票房與值班室,二樓為辦公室。 高35米的車站鐘塔沿用了德國鄉間教堂樣式,下部與地面垂直開有三排兩組細窗,鐘塔的基座、窗邊、門邊以及山墻和塔頂的裝飾都用粗毛花崗石砌成。建築雙坡陡峭,屋頂為四坡頂,面覆中國雜色琉璃瓦。車站主入口由十數級石砌臺階,通嚮三個拱券門,上部仿做半木構架式的大山墻面,突出了入口的位置。車站前有一花園廣場,使建築物處於視野開敞的空間中。
托爾斯頓•華納在其著《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中說,通往濟南的鐵路溝通了膠州德占區青島與山東省之間的聯繫。1904年全綫通車。由於大港的第一座防波堤直到1904年纔告完工,由火車站通嚮棧橋的鐵路便成了各商行開發地産的必要條件。
最初的城市規劃方案將火車站設立棧橋一帶,但弧狀的軌道對當時的技術而言顯然要求很高。於是,車站西移至筆直的軌道旁,構成城市的西端。
膠濟鐵路東起青島,北行繞過膠州灣,西抵濟南,全長384.6公裏,是山東省境內最早的鐵路,也是全國最早的鐵路之一。
1898年3月,德國迫清廷簽訂的《膠澳租藉條約》中寫有:"中國國傢允許德國在山東營造鐵路二道。"其中之一就是膠濟鐵路,其名稱取膠澳與濟南之首字。
為修築這條鐵路,德國當局1899年6月成立山東鐵道公司,14傢德國銀行共集資5400萬馬剋,其中德華銀行為最大的股東,故該公司又稱德華山東鐵路公司。1899年9月23日膠濟鐵路開工,采取建成一段通車一段的方法。1901年4月8日通車至膠州;1902年6月1日通車至濰縣;1903年4月12日通車至青州;1903年9月22日通車至張店;1904年6月1日,全綫及張博支綫同時通車,正綫里程為441.4公裏(含張博支綫)。
據《膠澳志》載,德人修築膠濟鐵路共投資5290萬馬剋,大部分用於購自德國器材和機車,徵用土地所用僅占總投資的4%,近似無償。據不完全統計,自1905年至1913年間,膠濟鐵路共運送旅客812.7萬人次,運送貨物556.7萬噸,利潤為1950.6萬銀元。
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後,強占了這條鐵路。自1915年至1921年間,膠濟鐵路共運送旅客1598.8萬人次,運送貨物1035.7萬噸,日本由此而取利潤為1885.6萬銀元。
1922年12月5日,中日簽訂《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其中規定,中國政府必須付給日方4000萬日元後,方可將膠濟鐵路贖回。1923年1月1日舉行了交接儀式,成立了膠濟鐵路管理局,但這條鐵路的運輸和財務大權,仍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德建膠濟鐵路時,全綫設有55個站,1914年日本強占後,撤銷了5個車站,1923年中國收回後,增至54個車站。
高大的半木構裝飾山墻突出了一座厚實的鐘塔,正居於亨利王子路(廣西路)和霍恩措倫路(蘭山路)的軸綫上。火車站站捨建築平面為一字形,主體為兩層樓房,由聳立的鐘塔樓和大坡面的車站大廳兩部分組成活潑不對稱的立面造型。正立面右側延續有低矮的鋼架玻璃天棚站臺長廊。車站候車室居中,面積不大,兩側為票房與值班室,二樓為辦公室。高35米的車站鐘塔沿用了德國鄉間教堂樣式,下部與地面垂直開有三排兩組細窗,鐘塔的基座、窗邊、門邊以及山墻和塔頂的裝飾都用粗毛花崗石砌成。建築雙坡陡峭,屋頂為四坡頂,面覆中國雜色琉璃瓦。車站主入口有十數級石砌臺階,通嚮三個拱券門,上部仿做半木構架式的大山墻面,突出了入口的位置。車站前有一花園廣場,使建築物處於視野開闊的空間中。
托爾斯頓·華納在其著《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中說,通往濟南的鐵路溝通了膠州德占區青島與山東省之間的聯繫。1904年全綫通車。由於大港的第一座防波堤直到1904年纔告完工,由火車站通嚮棧橋的鐵路便成了各商行開發地産的必要條件。
最初的城市規劃方案將火車站設立棧橋一帶,但弧狀的軌道對當時的技術而言顯然要求很高。於是,車站西移至筆直的軌道旁,構成城市的西端。
老火車站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隨着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車站乘載量加大。於 1991年,增設膠濟鐵路復綫工程,青島火車站擴建,將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車站北側新修建了大型二層候車大樓,另在原站址南重新依原來風格建造了南樓,新鐘樓增高了 3米,以求與新建候車大樓的比例協調。
火車站改造歷史為: 1988年2月1日青島火車站改建工程奠基;1991年2月 15日青島火車站候車樓改建工程開工;1992年7月1日青島火車站廣場開工改造,總投資約2億元,面積 3.1萬平方米;1994年8月8日青島火車站廣場地下建築工程主體提前封頂,原樓拆除,原樓正立面被砌於新建築中,改造後的車站就是當今的模樣(下圖)。
如今,青島火車站將要進行改造。火車站改造後實行現代化車站管理,接近機場管理服務水平。外部還將保留德式風格特點,保留鐘錶樓和候車室。總體要求保留德式風格這是令人所稱道的。 |
|
純德國式的青島火車站青島火車站如果說膠濟綫沿途的中小車站是中西建築風格聯姻的産物,那麽,青島車站站捨則為純粹的德國文藝復興風格作品。
高大的半木構裝飾山墻突出了一座厚實的鐘塔,正居於亨利王子路(廣西路)和霍恩措倫路(蘭山路)的軸綫上。
火車站站捨建築平面為一字形,主體為兩層樓房,由聳立的鐘塔樓和大坡面的車站大廳兩部分組成活潑不對稱的立面造型。正立面右側延續有低矮的鋼架玻璃天棚站臺長廊。車站候車室居中,面積不大,兩側為票房與值班室,二樓為辦公室。 高35米的車站鐘塔沿用了德國鄉間教堂樣式,下部與地面垂直開有三排兩組細窗,鐘塔的基座、窗邊、門邊以及山墻和塔頂的裝飾都用粗毛花崗石砌成。建築雙坡陡峭,屋頂為四坡頂,面覆中國雜色琉璃瓦。車站主入口由十數級石砌臺階,通嚮三個拱券門,上部仿做半木構架式的大山墻面,突出了入口的位置。車站前有一花園廣場,使建築物處於視野開敞的空間中。 托爾斯頓•華納在其著《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中說,通往濟南的鐵路溝通了膠州德占區青島與山東省之間的聯繫。1904年全綫通車。由於大港的第一座防波堤直到1904年纔告完工,由火車站通嚮棧橋的鐵路便成了各商行開發地産的必要條件。
最初的城市規劃方案將火車站設立棧橋一帶,但弧狀的軌道對當時的技術而言顯然要求很高。於是,車站西移至筆直的軌道旁,構成城市的西端。
膠濟鐵路東起青島,北行繞過膠州灣,西抵濟南,全長384.6公裏,是山東省境內最早的鐵路,也是全國最早的鐵路之一。
1898年3月,德國迫清廷簽訂的《膠澳租藉條約》中寫有:"中國國傢允許德國在山東營造鐵路二道。"其中之一就是膠濟鐵路,其名稱取膠澳與濟南之首字。為修築這條鐵路,德國當局1899年6月成立山東鐵道公司,14傢德國銀行共集資5400萬馬剋,其中德華銀行為最大的股東,故該公司又稱德華山東鐵路公司。1899年9月23日膠濟鐵路開工,采取建成一段通車一段的方法。1901年4月8日通車至膠州;1902年6月1日通車至濰縣;1903年4月12日通車至青州;1903年9月22日通車至張店;1904年6月1日,全綫及張博支綫同時通車,正綫里程為441.4公裏(含張博支綫)。
據《膠澳志》載,德人修築膠濟鐵路共投資5290萬馬剋,大部分用於購自德國器材和機車,徵用土地所用僅占總投資的4%,近似無償。據不完全統計,自1905年至1913年間,膠濟鐵路共運送旅客812.7萬人次,運送貨物556.7萬噸,利潤為1950.6萬銀元。
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後,強占了這條鐵路。自1915年至1921年間,膠濟鐵路共運送旅客1598.8萬人次,運送貨物1035.7萬噸,日本由此而取利潤為1885.6萬銀元。
1922年12月5日,中日簽訂《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其中規定,中國政府必須付給日方4000萬日元後,方可將膠濟鐵路贖回。1923年1月1日舉行了交接儀式,成立了膠濟鐵路管理局,但這條鐵路的運輸和財務大權,仍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德建膠濟鐵路時,全綫設有55個站,1914年日本強占後,撤銷了5個車站,1923年中國收回後,增至54個車站。
如今,青島火車站已經進行改造。火車站改造後實行現代化車站管理,接近機場管理服務水平。外部還將保留德式風格特點,保留鐘錶樓和候車室。總體要求保留德式風格這是令人所稱道的。
從外觀上來看,三個站房均保持了原老火車站紅瓦黃墻的歐式風格,白色的防雨棚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由於新火車站在東、西、南三側均設有站房,恰好將站臺擁抱在中間,衹留出北側作為列車進出口,從高處看,U字形佈局非常明顯。
改建後的火車站將成為膠濟鐵路上大量動車組的始發站,到發客車總對數將達到每日131隊,遠期可以達到每日188對。青島火車站啓用之後,可發送旅客列車70對以上,是老火車站的2.6倍;日發送旅客可達4萬人次。到2010年,青島火車站日發送旅客可達到8萬人次,是原來運力的2.7倍。
據介紹,青島新火車站已於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新火車站的建造創下四個中國之最。唯一仿歐式鐵路車站,風雨棚跨度全國最大,地下候車室全國最大,全國最高規格車站貴賓室。全新面貌完美示人的青島站已經躍然成為國內“最牛”火車站。 |
|
漢庭快捷酒店青島火車站店 | 漢庭快捷酒店(青島火車站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