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刀库 : 汽车 > 雨燕
目录
《雨燕 swift》
诗人: 梅尧臣 Mei Yaochen

  雨燕去还来,衔虫为雏食。
  雄雌湿已倦,梁栋冷并息。
  缘础蚍蜉群,拾餕蜻蜓翼。
  谷粟满京囷,任从黄雀得。
yǔ yàn yǔ yàn
  外表很像燕子,具有很长而窄的翅膀,脚爪很弱,喙短但喙裂较宽,大部分时间在飞翔。当飞落时往往附着在垂直表面上,捕捉飞行中的昆虫为食
雨中的飞燕 Rain swallows
  雨中的飞燕。 唐 杜甫 《朝雨》诗:“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 前蜀 韦庄 《村居书事》诗:“风鶯移树囀,雨燕入楼飞。”
鸟纲 Aves
  鸟纲。雨燕科大部分种类的通称。飞翔力强而且快。筑巢于峭壁缝隙中、高大屋檐下或树洞中。飞行时捕食昆虫,对农林有益。 邵燕祥 《献诗--在毛主席纪念堂前》:“今天,我想象我是一只燕子--栖迟在箭楼的 北京 雨燕,绕着纪念堂四围的廊柱,飞旋在 正阳门 北,英雄碑南。”
简介
  目:雨燕
  科:雨燕
  19属92种。种类包括:高山雨燕(apus melba)、普通雨燕(a. apus)、黑雨燕(cypseloides niger)、烟囱雨燕(chaetura pelagica)、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us)、非洲棕雨燕(cypsiurus parvus)、燕尾雨燕属(panyptila)、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白喉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等。
  分布:世界性分布,高纬度地区和某些岛屿除外。
  栖息地:空中觅食的种类很少栖息。
  体型:体长10-30厘米;体重9-150克。
  体羽:大部分种类为暗淡的黑色或褐色,不少带有醒目的白色或浅色斑纹。
  鸣声:尖锐刺耳。
  巢:筑于岩石上、缝隙中或洞穴内,多种巢材用唾液粘合(cypseloides属、streptoprocne属和hirundapus属的种类除外)。
  卵:窝卵数1-6枚;白色;重1-10克。孵化期为17-28天,雏鸟留巢期34-115天。
  饮食:飞虫和其他空中的节肢动物。
  保护状况:关岛金丝燕(aerodramus bartschi)为濒危种,另有3种金丝燕以及暗背雨燕(apus acuticauda)和斯氏雨燕(schoutedenapus schoutedeni)为易危种。
  雨燕科的俗名为“swift”,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鸟最为人熟悉的一面╠╠不停息地在空中快速盘旋、飞翔,几乎从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而雨燕属的学名“apus”也同样形象,这一希腊语的意思为“没有脚的鸟”。此外,雨燕目以前的名字为“machrochires”,意思是“翅膀发达的鸟”(指前翅)。雨燕的突出特征是腿很短、翅特别长。一些候鸟种类在繁殖季节的身影使雨燕成为温带地区夏季的一个典型标志。雨燕的身影和声音对都市居民而言都不陌生。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普通雨燕,经常将巢筑于大城市的建筑物上或建筑物内。使用这些人工巢址对雨燕来说司空见惯,但并不是它们唯一的选择。虽然在英国几乎没有记录表明这种常见的鸟在“天然”巢址繁殖,但在欧洲其他地方的原始森林,如在波兰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尤其是比亚洛威查森林),雨燕的巢被发现筑于高处的断树枝洞里及腐朽的老树树干中。
形态特征
  雨燕的翅膀上有十枚长的初级飞羽和一组短的次级飞羽。狭长的镰刀形翅膀决定了它们的飞行模式,使之可以快速地扇翅飞行,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滑翔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能量。这种翅膀构造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雨燕相对较为缓慢的飞行代谢以及较低的胸-体重比,因为这样的翅膀不需要特别强大的胸肌。因基本生活在空中,雨燕不习惯飞落到地面。事实上,翼长与腿长的高比例决定了它们很难从地面起飞。
  但尽管如此,雨燕小巧的足其实力量惊人,它们锋利的爪能够很好地抓持在垂直面上(接触过雨燕的人会深有体会)。其他的适应性特征还包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很高,使它们在低氧条件下(即高空中)能够优化氧的输送。此外,这种飞行专家的喙很短,力量相对较弱,但张嘴很大,使雨燕可以在飞行中轻松地捕捉飞虫。
  人们见到的雨燕几乎总是在飞翔,并且似乎飞得很快。其实,它们在觅食时为了看清猎物并在飞行中捕获,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捕食的难度。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来迅速地掠过地面(即使它们那时的飞行速度并不突出)。
  目前已证实普通雨燕经常在空中过夜。人们通过从飞机和滑翔机上观察以及用雷达定期跟踪,发现这些鸟在夜晚原本该找个巢栖息的时候却长时间逗留在空中。它们很可能除了繁殖就根本不回陆地,这意味着一些幼鸟从某个夏末开始会飞后直至两年后的夏天才首次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上,这期间它们需要不间断飞行500,000公里!
  大部分雨燕的着色相当暗淡,少数种类的体羽在短期内呈现蓝色、绿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泽。在营巢地,普通雨燕的个体相互之间通过鸣声(尖叫声)而非依靠视觉来辨认,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环境太暗的缘故。许多雨燕的尾为叉尾。而针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长于羽片从而形成一排“针刺”,这种坚硬的尾羽在雨燕附于垂直表面时可起支撑作用。如烟囱雨燕的名字便是因它们习惯在高高的工业烟囱内繁殖、栖息而得来╠╠这无疑是一种近代才出现的栖息地。
  所有雨燕都专食昆虫和蜘蛛,并主要在空中捕获。人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胃内成份、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来研究它们的饮食,结果发现,雨燕最主要的猎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黄蜂和蚂蚁、双翅目的苍蝇、半翅目的臭虫和鞘翅目的甲虫。
分布模式
  由于雨燕依靠捕食飞虫为生,因此它们必须在气温能够保持足够数量的昆虫在空中飞行的地区过冬(见专题《在严寒中生存》)。于是,当它们在温带的分布区天气转冷时,大部分种类都纷纷向南撤退。如普通雨燕从英国迁徙至东非过冬,烟囱雨燕从加拿大飞往亚马逊河上游流域,白喉针尾雨燕从中国和日本前往澳大利亚越冬。这样的长途迁徙对雨燕而言不在话下。在所有陆地鸟类中,雨燕在空中是最游刃有余的;它们即使不迁徙,每天觅食都会飞上数百公里。在实验中,处于繁殖期的高山雨燕成功地在三天内飞越1,620公里返回营巢地;而另一只刚刚会飞的普通雨燕幼鸟同样在三天内从英国飞抵西班牙的马德里。
繁殖生物学
  人们对部分温带候鸟种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雨燕寿命颇长,对繁殖地和配偶都很忠诚。由于即使在它们经常繁殖的地区,空中食物大量存在的时间也只有12-14周,故雨燕的繁殖不得不速战速决。如普通雨燕于5月初来到英国开始繁殖,7月底便离开。通常雄鸟先行抵达,占据巢址;如今它们的巢址几乎均在屋顶上。雨燕会衔来一些巢材,在日后产卵的地方用唾液粘合起来筑起巢。雏鸟出生的前几天由亲鸟轮流喂食,亲鸟给它们带来的是“食团”,为存储在亲鸟喉部的昆虫咀嚼物,最重1.7克,可包含一千多只昆虫和蜘蛛。在晴好的天气,亲鸟每隔半小时左右喂食一次,一天可喂给雏鸟30-40克食物。在这种理想条件下,雏鸟最短的留巢期约为五周;而倘若天气变恶劣,则可延长至八周。群体繁殖会使数十对普通雨燕在同一个屋顶营巢,或更为常见的,在相邻的建筑物上繁殖。普通雨燕的雏鸟在出生后第一年很少返回繁殖地,并且直至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开始繁殖。未成年的普通雨燕会在仲夏炫耀时形成大的群体,不断发出阵阵尖叫声,并常常极为兴奋地飞到有鸟繁殖的巢址上空,给那些鸟造成很大的干扰。
  除了普通雨燕,约有70个雨燕种类包括一些金丝燕种类在亚洲广大地区的洞穴内群体营巢,数量可达数十万只。其中有些种类完全用唾液将巢筑于洞顶或洞壁,这些巢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为它们就是山珍海味“燕窝汤”的来源。收集这些燕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往往要借助摇来晃去的绳索和梯子爬到一百米高的地方。鉴于燕窝的价值,大量的雨燕巢被摘取╠╠每年有超过350万个燕窝从马来群岛的婆罗洲出口至中国。同时,这样大规模的繁殖群迅速堆积起大量的鸟粪,人们从洞底掘出这些排泄物来用作肥料。
  在繁殖期的筑巢阶段,即便是那些只用唾液来粘合其他巢材的种类,它们的唾液腺也会增大许多。而将细树枝巢粘于垂直穴壁上的烟囱雨燕,其唾液腺竟会扩大12倍。和其他用细树枝筑巢的种类一样,这种鸟也在飞行中从树上折断树枝。其他巢材如羽毛、种籽、草、禾杆等,则是被风吹来而集之。而在二战期间,用以干扰敌方雷对的金属碎箔片从飞机上飘下来后也被雨燕用来筑巢。
  巢的形状和筑巢的方式,往往具体的种类各不相同。如旧大陆的棕雨燕种类(cypsiurus属)仅见于有圆叶蒲葵生长的地方。它们的巢沿着蒲葵叶内面的垂直叶脉用羽毛和纤维筑起,下端有一巢缘,它们平时就栖于上面,孵卵时则垂直贴于巢╠╠两枚卵紧紧地夹于巢中。
  而新大陆的棕雨燕种类(tachornis属)将巢筑于从棕榈树冠上垂下来的植被里面。它们的袋形巢粘于树叶上,鸟沿着叶侧面进入巢中,卵产于里面低位外侧面的杯形结构中。另有两个新大陆种类,即两种燕尾雨燕,也筑非常复杂的巢╠╠形成一个长达70厘米的管状结构,从某个岩面上垂直悬挂下来。它们将巢营于管状结构的顶部,靠近粘附点。这些巢很耐用,可年复一年地使用。
  烟囱雨燕的巢会沿垂直的烟囱而筑,相当于树洞巢的人工版(而它们同时也仍会在树洞中营巢)。其他有几个种类会飞到壶穴中营巢╠╠可深至地下70米。而黑雨燕则会将巢筑于面对着汹涌海浪的悬崖上,每当浪花上涌飞溅时这种海蚀洞的入口就会被遮蔽起来。
  上述各式各样的巢址和巢结构体现了雨燕这一飞鸟群体在无法获得大量巢材的情况下是如何充分利用安全的地方来完成繁殖
  的。其中大多数雨燕的巢都为哺乳类或爬行类的掠食者所无法企及。这种难以接近性不仅保证了卵和雏鸟的安全,同时也保护了易受袭击的亲鸟,因为所有雨燕的成鸟在地面或栖木上时都缺乏机动能力。
保护与环境
  雨燕目前面临着数种威胁。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中一些种类觅食区域的缩小;因有利可图的燕窝交易而引发的过度收集使东南亚金丝燕的数量逐步告急;而许多地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严重削减了它们的猎物╠╠昆虫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不过,积极的一面是,部分因为这种自然栖息地的丧失,许多种类已然适应了人工环境中的现成巢址,以致有数种雨燕如今已很少再使用自然巢址。然而,这些种类几乎完全依赖于在人工建筑物上营巢(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带来了问题,因为人类在翻新楼顶时很少会考虑到鸟类因素。故有待人们广泛采取对雨燕有利的建筑物管理措施,以避免使它们的数量进一步下降。
简介
  目:雨燕
  科:雨燕
  俗名:楼燕 北京雨燕
  19属92种。种类包括:高山雨燕(Apus melba)、普通雨燕(A. apus)、黑雨燕(Cypseloides niger)、烟囱雨燕(Chaetura pelagica)、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us)、非洲棕雨燕(Cypsiurus parvus)、燕尾雨燕属(Panyptila)、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白喉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等。
  分布:世界性分布,高纬度地区和某些岛屿除外。
  栖息地:空中觅食的种类很少栖息。
  体型:体长10-30厘米;体重9-150克。
  体羽:大部分种类为暗淡的黑色或褐色,不少带有醒目的白色或浅色斑纹。
  鸣声:尖锐刺耳。
  巢:筑于岩石上、缝隙中或洞穴内,多种巢材用唾液粘合(Cypseloides属、Streptoprocne属和Hirundapus属的种类除外)。
  卵:窝卵数1-6枚;白色;重1-10克。孵化期为17-28天,雏鸟留巢期34-115天。
  饮食:飞虫和其他空中的节肢动物。
  保护状况:关岛金丝燕(Aerodramus bartschi)为濒危种,另有3种金丝燕以及暗背雨燕(Apus acuticauda)和斯氏雨燕(Schoutedenapus schoutedeni)为易危种。
  雨燕目(Apodiformes)雨燕科(Apodidae,有时为Micropodidae)的鸟类,飞行快速、敏捷,约75种。雨燕科包括蜂鸟。分为软尾雨燕亚科(Apodinae)和刺尾雨燕亚科(Chaeturinae)。除两极、智利南部、阿根廷、纽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部地区未见分布外,几乎遍布全球。
  雨燕与燕十分近似,长约9∼23公分(3.5∼9吋)。翅特长,体结实有力。羽衣致密,具暗淡的或有光泽的灰、褐或黑色,有时在喉、颈、腹或腰部有淡色或白色斑纹。头宽,嘴短宽而微弯曲。尾通常短,但也有的长而分叉深。足弱小,通常只靠尖爪攀附在陡直面上。著落在平地上的雨燕也许不能再飞起来。软尾雨燕的後趾转到前面,有助于抓住陡直面;刺尾雨燕的针尖状短尾羽提供支撑作用,而足没有多少变化。
  雨燕取食时,不倦地前後飞逐,张开大嘴儿捕昆虫。也在飞行中喝水、洗澡,有时还在空中配对。飞行时翼的扑动相对较慢而不灵活(每秒4∼8次),但镰刀状的翅使雨燕成为小鸟中飞行最快者,据信一般每小时可飞行110公里(70哩);还有报导飞速达到这个数字的3倍,但未得证实。已知经常捕食雨燕的掠食性鸟只是某几种大型的隼。
  雨燕的巢系由黏性的唾液黏合细枝、芽、苔藓和羽毛而成。巢筑在洞壁上或烟囱的内壁、岩缝、空心树内。少数种类的巢筑在棕榈叶上,最特别的例子是热带的亚洲棕榈雨燕(Cypsiurus parvus),它的小而扁平的羽毛巢在一片棕榈叶上,巢竖挂,甚或倒挂,卵黏在巢上。雨燕每产1∼6个(通常2∼3个)白色卵。在食物缺乏时,蛋和幼雏都可以降到接近环境的温度,减缓其发育以节省食源。幼鸟留在窝内或守在窝旁6∼10周,时间的长短大都取决于食物供给。幼鸟羽毛长成像成鸟後,即能熟练地飞行。
  几种最著名的雨燕如下︰烟囱刺尾雨燕(Chaetura pelagica),刺尾,均匀的暗灰色;在北美东部繁殖,在南美越冬;巢在烟囱或空心树内。刺尾雨燕属(Chaetura)除此种外已知尚有17种,分布世界各地。楼燕(Apus apus, 即普通雨燕、欧洲雨燕)在英国即简称雨燕,尾软;黑色;在欧亚繁殖,在非洲南部越冬;巢筑在建筑物和空心树内。楼燕属(Apus)的另外9种见于旧大陆的整个温带区,某几种雨燕属居于南美。白领雨燕(Streptoprocne zonaris)尾软;浅棕黑色,领窄而呈白色;分布于墨西哥到阿根廷一带及较大的加勒比海岛屿上;营巢于洞穴中和瀑布後。白腰雨燕(A. caffer)尾软;黑色,有白色斑纹;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留鸟。白喉叉尾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尾软;黑色,有白色斑纹;在北美西部繁殖,在中美南部越冬;筑巢在陡直的悬崖上。
  雨燕科的俗名为“swift”,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鸟最为人熟悉的一面――不停息地在空中快速盘旋、飞翔,几乎从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而雨燕属的学名“Apus”也同样形象,这一希腊语的意思为“没有脚的鸟”。此外,雨燕目以前的名字为“Machrochires”,意思是“翅膀发达的鸟”(指前翅)。雨燕的突出特征是腿很短、翅特别长。一些候鸟种类在繁殖季节的身影使雨燕成为温带地区夏季的一个典型标志。雨燕的身影和声音对都市居民而言都不陌生。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普通雨燕,经常将巢筑于大城市的建筑物上或建筑物内。使用这些人工巢址对雨燕来说司空见惯,但并不是它们唯一的选择。虽然在英国几乎没有记录表明这种常见的鸟在“天然”巢址繁殖,但在欧洲其他地方的原始森林,如在波兰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尤其是比亚洛威查森林),雨燕的巢被发现筑于高处的断树枝洞里及腐朽的老树树干中。
文学作品《雨燕》
  雨燕生得那么小,飞在天上,像个不惹眼的黑点。又每每在檐下筑巢,绕巢盘桓,难怪人们要“弃燕雀之小志”了。
  的确,比起一向被人们敬重的鹰,我不大喜还燕子,自然也不曾去留心小小的雨燕了。
  后来听我一位生物老师说起,在大大小小的鸟里,飞行最远的要数雨燕。他秋天从北方离去,春天从南方归来,不管这一路多长、多难,它从不却步……
  于是,我开始观察雨燕,了解它的性格。
  雨燕是有点内向的。它不像春天的风雨,刮呀下呀,似乎在提醒人们,谁是春的使者。也不像迎春柳,盈盈的笑着,等候人们的赞美。雨燕虽生了会唱的歌喉,却不在枝头争春;长了黑亮的翅膀,却不在花间争俏。真的,要是有首诗说说雨燕多好——春暖不像是雨燕从遥远的南方衔来的吗?串串柳芽不像是燕尾裁开的吗?
  莫非,它的沉默是因为它的渺小?
  是啊,鹰一震翅膀,大有直冲霄汉之气魄。雨燕呢,只有半个鹰翅大小,恐怕抖不出鹰的威风来。况且,雨燕的起飞是那么难,甚至有点笨拙,它得凭借从巢里的俯冲惯性,全力扑打着翅膀才能飞起来。飞呢,姿势也不够从容、自信,老是奔波忙碌的样子。所以,人们常觉得它琐屑而短见。
  其实,我们平常见到的春夏里的雨燕,是在为远行“厉兵秣马”啊。多远呢,沿海岸线一直飞,飞过大海,飞过大洋……路上几多风、几多雨,恐怕也只有雨燕自己知道。
  我在想,真正有高远目标的,不见得就显得超凡脱俗。有大志向的,往往没工夫表白,甚至辩诬。
  啊,雨燕虽小,但,不渺小。
  秋风一凉,雨燕就云集在一起,要启程了。它们极苛守季候,为此,有时要狠心抛下未长成的残疾儿女。我不知道它们的生死离别会不会和人间的一样,可我相信,大自然生灵间的母爱是共通的。小燕虽残,毕竟是辛辛苦苦孕育、一口食一口食喂养的,也许像人间的母亲那样,在残疾儿女身上,倾注了更深的爱怜。但母亲更知道,残燕无力远飞,倘为它耽搁了季候,会贻误整个燕群远征,关系种群的生存。是啊,大自然并不总能顾及善良的愿望,有时,一时的感情满足会酿成严重的祸患。
  在巢下,听见雨燕的别离叫声时,我心里不禁涌起一阵感伤的敬重来。
  雨燕内向、执著、坚强。雨燕性格是由它的生存使命造就的。
  我凝望着天空里盘旋的小小雨燕,真的,在镰刀似的翅膀上,剪刀似的尾巴上,从它的飞行姿态和叫声里,有人生启示。我不能不为之所动了——小小雨燕尚能如此,人,为何不能有这点精神?
  我喜欢雨燕,更敬重雨燕,也许年轻人总免不了偏颇一点,我对雨燕的感情真的胜于对鹰了。
英文解释
  1. adj.:  swift
近义词
雨燕科
相关词
生物动物鸟类动物之最汽车长安铃木
包含词
雨燕科雨燕目